格的意思(格的意思解释)

一夜奈良山 2023-06-12 21:48:36 用户分享

中医名词“关格”的内涵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百七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人迎壹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壹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

(接前文)再往下看,“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也就是人迎和寸口都盛,刚才讲的都是单方面的事,这里讲的是两方面都盛,都非常强。这个时候叫关格。关格是一种病名,也是指的一种脉象,就是阴关于内,阳格于外。“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这里的“赢”通盈满的“盈”,意思就是有余或者过头了,这就是盛极,就是阴和阳关格之脉,阳气,气血都盛溢出来了,这个时候先后天的精气即将耗尽,阴阳亢极而不和,因此这个时候身体就会出现危重症,甚至到死亡这种情况。整体的这段话就是这样一个解释。

中间还有一些更有深度的关键词,历代医家也进行了阐述。先讲“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为什么是人迎主三阳?《素问直解》里边解释∶“三阳主六腑,六腑以胃为本”。阴和阳,阴是五脏,阳是六腑,三阳当中以胃腑为主,三阳主六腑,所以六腑当中以足阳明胃经为本。所以人迎之脉以候三阳。所以“人迎一盛病在少阳,少阳胆与三焦也;二盛病在太阳,太阳膀胱小肠也;三盛病在阳明,阳明胃与大肠也”,我们要是懂针灸就知道了,“一盛病在少阳”,少阳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二盛病在太阳”,太阳是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三盛病在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三个都是不同的。但都叫少阳、太阳、阳明,手足的十二经,是其实是六组,就是所谓的三阳经。

“四盛已上为格阳”,这地方的已是已经的已,实际上“已”字通可以的“以”。格阳古代又叫溢阳,讲的就是气血溢盛于三阳的意思。格阳指的是气血溢盛于三阳,与三阴相格拒不相交通的意思。《灵枢·终始篇》里面讲∶“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也是关于这一段的解释。因为《黄帝内经》上篇是《素问》,下篇是《灵枢》,里边很多条文都互相呼应。张介宾在《类经·脉色类二十一》里边注解∶“四盛以上者,以阳脉盛极,而阴无以通,故曰格阳”,指的就是四盛以上,指的就是阳脉特别盛极,阴无以通,所以叫做格阳。

接下来就是“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为什么寸口主阴?《素问直解》里边解释∶“三阴主五脏,五脏以肺为先,故寸口之脉以候三阴”。我们都知道五脏是属阴的,三阴当中太阴肺经最重要,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所过的部位,人迎是足阳明胃经所过的部位,这是解释了为什么取寸口候三阴,取人迎候三阳。张介宾注解:“寸口候阴,故一盛在厥阴,肝与心主也;二盛在少阴,心与肾也;三盛在太阴,脾与肺也”。(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还是十二经的问题,“一盛在厥阴”,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这里张介宾写的是心主,其实就是心包经。“二盛在少阴”,少阴是心与肾,我们都知道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都是手足少阴经一气贯通。“三盛在太阴”,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手足太阴一气贯通,这是讲的太阴。这里边讲的都是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一气贯通。所以就是寸口一盛、二盛、三盛。四盛以上是关阴。刚才讲了关就是隔绝的意思。关阴指的是气血盛于三阴,与三阳经隔绝,阴阳不相交通的意思,在这里咱们就不展开论述了。

关格是什么意思?“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关格,王冰注解的特别好∶“格为食不得入,关为水不得通”。这是指的临床症状,饮食吃不下去,小便又尿不出来,这是什么病?有点像尿毒症。所以现代中医学就把常见病的一个病名定为关格,就是肾病综合症,肾病尿毒症,这种情况就跟这个病特别像。这种病是指的阴阳俱盛极而生化将息,阴阳都盛极,身体的生生化化都快要熄灭了这种情况。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张介宾在《类经》里边解释“极,近也;精气,天禀也,言不能尽其天年而夭折也”,张介宾这段话解释也对,一般意义觉的身体特别羸弱,就是阴阳气特别亢盛,这时候天地之精气不能为我所用,这时候身体就不好了,甚至出现危重症,甚至死亡。张介宾是从天地之精气来解释的,天之精气指的就是人的天赋异禀,指的就是天给人的禀赋,禀赋要是足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上古天真论》里边所讲的。不能尽终其天年,也就是“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就会夭折,就会过早的去世,讲的就是这意思,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对。

整体来言就是这一段《黄帝内经》的经典与前面不是特别一致,因为前面讲的是五脏、五运,三而成三,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为九,九分为九野,九九制会。这里突然插出来人迎、寸口的脉象。当然说我们也无从考证这部分的经文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但是这部分经文其实某种意义上往后放比较合适,放到《灵枢经》的相关篇章,讲到关格病的时候这块来呼应是比较好的。在这里顺便也把人迎和寸口讲了一遍,然后又带着大家把少阳、太阳、阳明,把三阳经的手足关系讲了一遍,六个三阴经的手足所对应的经络讲了一遍,加在一起手足正好是十二经,又带大家捋了一遍,这对将来我们学习也很有帮助,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百七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许多人都以为“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提出的。其实那是个错觉。

《大学》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出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后人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儒家“八目”,可见儒家认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于格物和致知。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内心才能获得安静,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此处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后来许多儒家学者将自己的观点带入了“格物致知”中,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比如南宋朱熹与明朝王阳明。他们以自己的哲学观点分别诠释了“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因此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两个高潮。

王阳明

先说说南宋时的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诠释。朱熹我想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他,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几百年被无数学者诟病,但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

朱熹的理论基础就一个字“理”,但“理”在哪呢?朱圣人告诉你,“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想知“理”就需要“格物”。于是“格物致知”就变成了“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即所谓的“格物穷理”。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朱熹的理论曾被无数世人当做至理名言,甚至统治者也将朱熹的理论奉为基本国策。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朱熹的理论,他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曾经通读朱熹的著作,他也和所有人一样,将朱圣人奉若神明,于是历史上就有了“阳明格竹”的故事。

他遵照朱圣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的指示开始了“格物”之旅。

他首先跑到家里的院子里,看着竹子开始“格”。可是“格物”实在是件辛苦的事,他坐在院子里,看着有“理”的竹子,不管刮风下雨,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最后“理”没“格”出来,反而把自己“格”病了。

在病中他第一次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在此后的几年里,王阳明不停的“格”来“格”去,可是却一点没有豁然贯通的迹象,反而时时生活在痛苦的“格物”中。于是他对朱熹的质疑不断的加深,最终在虚度了十九年的光阴后,王阳明在农场里“顿悟”了,这就是著名的“农场悟道”。

“农场悟道”的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他认为“理”并非存在于万物,而是存在人的心中,即“天理即是人欲”。

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知”为“良知”。这就是王阳明哲学中最著名的“致良知”。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在王阳明哲学理论中“知”的含义和其他学者都不一样,他的“知”并非“知识”而是“良知、德性”。这是他“格物致知”以及“知行合一”的精华所在。

王阳明诠释的“格物致知”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新的哲学门派也随之诞生,那就是“心学”。

在那个幽静的夜晚,在那个不为人知的农场,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成为了无数人的指路明灯,他的哲学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从此“王阳明”这个名字载入史册并永垂不朽。

作者:烟火文苑菜包包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