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马相破(兔马相破化解的生肖)

稳走感情路 2023-08-14 00:10:54 网友分享

兔年“说文解字”:“卯兔”有哪些文化内涵?

转眼间,农历兔年来了。按照生肖纪年的说法,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流传至今。

十二生肖的历史很悠久,据说在先秦时期已有相关记载。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孟德宏表示,兔子的生命力极强,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将兔子当做瑞兽加以看待,《瑞应图》中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

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提到,结合十二地支,人们常常说的“卯兔”,本身其实代表着黎明、春天、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资料图: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剪纸传承人陈耀在其工作室展示他创作的兔年剪纸作品,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卯兔”的“卯”有啥含义?

关于十二生肖或者说“属相”的起源,有着不同说法。有观点认为,生肖文化起源于图腾文化;也有观点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

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也常常能听到“卯兔”的叫法。孟德宏认为,“卯”是十二地支之一。用“卯”来与“兔”相对应,说明古人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

“卯”的甲骨文字形,则很像是门被打开的样子,例如《说文解字》认为“卯”“象开门之形”,并指出“二月为天门”。在此基础上,段玉裁解释为“卯为春门,万物已出”。

同时,《说文解字》也将“卯”音训为“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段玉裁引用《律历志》进一步阐发说,“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

从文字学角度来看,“冒”有草木萌生之意,“茂”可以指草木繁盛,指的就是人间二月草长莺飞的美好时光。就四季而言,“卯”意味着春意浓浓;就一天而言,“卯”在时间上指早上五点到七点左右,代表着破晓的黎明。

资料图:市民在北京一花卉市场挑选年宵花,迎接中国农历兔年。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综合起来看,‘卯’的甲骨文字型传递的就是开门纳福的寓意,万物从冬季的沉睡中复苏。”孟德宏说。

兔子是人们眼中的瑞兽

依据甲骨文来看,孟德宏认为,“兔”基本就是“兔子”的象形。《说文解字》如此解释“兔”,“兽名,像踞,后其尾形”。

长长的大耳朵,萌态十足,这是“兔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之一。孟德宏说,兔子的生命力很强,很早就被先民们当做瑞兽加以看待。

“兔子的繁衍能力也很强,因为这些特点,它们在民俗文化中很受老百姓的喜爱。”他解释,在民俗传统中,先民们大多都有“生殖崇拜”,期待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据《瑞应图》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古时人们发现白兔以后,大多会敬献给朝廷,以显示国富民强。

此外,《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坐骑就叫做“赤兔马”。孟德宏觉得,以“赤兔”命名骏马,很可能和兔子跑得快这个特点有关。

资料图:图为济南市民在家中张贴兔年福字。赵晓 摄

兔子善于奔跑,所以也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说。汉字“逸”即从兔会意,表示的就是像兔子一样飞快地奔跑,这种奔跑的姿势优美、飘逸,能引起人们很好的审美体验。

所以,人们常常说的“卯兔”,本身其实代表着黎明、春天、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兔”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中,兔子活泼机灵,是活力和幸福的象征。

比如,嫦娥奔月在中国是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当人们想起广寒宫、桂花树时,往往也会想到可爱的玉兔。

孟德宏认为,憨态可掬的“兔儿爷”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产物,其造型生动诙谐,深受儿童喜爱,寄寓着人们各种美好的愿景。

可爱的兔子为何能被选入十二生肖?孟德宏认为,除了传说和民间故事之外,也可能因为兔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他提到,大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毛颖传》,第一段讲“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也佐证了上述说法。

日常生活中,与“兔”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很多,常见的比如狡兔三窟、守株待兔等等。

资料图:《钱兔似锦》内画作品。王天祥 摄

玉兔呈祥与花好月圆

对中国人来说,包括兔子在内的十二生肖不只是简单的动物形象,更是刻在记忆深处的文化符号。

孟德宏说,《礼记》中对“兔”这个字有相关记载。此外,陆佃云,兔,吐也。明月之精,视月而生。故曰明视。所以人们很早之前就把月亮和兔子联系在一起了。

“而且大家常说花好月圆,春节、中秋等都是我们特别重视的节日,最盼望的就是团圆,兔子就成为月亮乃至团圆的一个代名词。”他说。

正所谓“玉兔呈祥”,在各式剪纸窗花、绘画作品中,经常会有兔子的身影出现,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也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甲骨文中的‘兔’字就是象形字,很好地抓住了兔子外形最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咱们先民们造字时很了不起的地方,生动传神地传递出语义信息。”孟德宏由衷地感叹道。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猫、狗、蜜蜂、蛇……动物致伤别慌,正确处置有招儿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猫、狗抓咬伤,其实动物致伤很普遍,还包括毒蛇咬伤、蜂蜇伤、蚂蚁蛰伤、海洋动物致伤等。虽然动物致伤在生活中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动物致伤后可能会导致狂犬病、破伤风、中毒和严重过敏反应,甚至死亡。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王传林教授做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和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主办的“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为大家带来了动物致伤的解决办法。

狂犬病 要重视也不必恐慌

01

在今天狂犬病似乎是一个“听得多、见得少”的疾病,日常生活中面临狂犬病的风险是否已经降低,甚至基本没有了?

王传林教授:现阶段我国狂犬病防控已取得显著成效,狂犬病发病数逐年下降,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的狂犬病发病数为157多例,2022年约130例左右。虽然狂犬病的防控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狂犬病发病数的降低不代表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风险就没有了。

当下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也越来越频繁,但很多野生哺乳动物是传播狂犬病的高风险动物,比如狐狸、貉、狼等动物,被这些动物致伤后罹患狂犬病风险还是很高的。

狂犬病属于致死性疾病,病死率几乎100%。我们一定不能忽视狂犬病的预防,因为一旦患病,即使是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也依然是无力回天。但我们也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致伤后进行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几乎100%可以预防狂犬病。

02

如何判断传播狂犬病的高风险动物和低风险动物?

王传林教授:根据我国传播狂犬病动物致伤流调分析,被以下动物致伤不做任何处理,传播狂犬病风险比较高,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狂犬病“高风险动物”包括:

1、犬和猫(包括流浪和家养);

2、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动物,主要是指食肉哺乳动物;

3、蝙蝠。大家尤其要注意蝙蝠可以传播很多疾病,我们认为只要接触蝙蝠就需要进行规范的狂犬病预防,因此遇到蝙蝠时切记不要用手触摸。

被以下动物致伤后,虽然传播狂犬病的概率极低,但理论上是存在风险的,这类动物我们认为是狂犬病“低风险动物”包括牛、羊、马、猪等家畜,兔及鼠等兔形目和啮齿目动物。

目前资料显示,非哺乳动物是不传播狂犬病的,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鸡、鸭、鹅、鱼类、鸟类、鸟类、爬行动物等,被这些动物致伤后不需要预防狂犬病。

但是不管被何种动物致伤,我们都要重视,要及时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处置,因为动物致伤不仅仅会传播狂犬病,还可能造成伤口感染、传播其他疾病,很多动物造成人中毒及过敏的发生,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而造成严重后果。

03

面对狂犬病,哪些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自己?

王传林教授:根据资料显示,在我国儿童和老年人是狂犬病高发人群,他们往往是因为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应更多的关注。

有机会暴露于狂犬病病毒或频繁接触狂犬病高风险动物的人是高风险人群,如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涉及狂犬病患者管理的医护人员、狂犬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兽医、动物驯养师,以及经常接触动物的农学院学生等。对于这些人群,我们建议他们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也就是所谓的进行暴露前预防。

此外,到狂犬病高发地区旅游的游客、居住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儿童和老年人,也可以考虑进行暴露前预防,以防不测。

皮肤黏膜有破口就要警惕破伤风的发生

04

破伤风是什么?对人的伤害有多大?

王传林教授:破伤风不是传染病,但却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疾病,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提前预防破伤风,因为生活中受伤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而破伤风的致病因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

破伤风的发生是由该细菌经皮肤或黏膜的“破口”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缺氧环境下细菌繁殖并分泌毒素,从而造成人中毒的一种严重疾病。所谓的“广泛存在”,是指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可以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各处,比如土壤、灰尘、污染的水,也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粪便中。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重症破伤风若不经治疗,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病死率几乎100%。目前全世界破伤风平均病死率为30%~50%。在我国,即便是医疗条件充足的情况下,经积极的治疗,病死率也在10%左右。

05

大自然中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且难以被彻底消灭,那么该如何预防破伤风?

王传林教授:正是因为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每个人生活中受伤的几率很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提前预防,就是提前接种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就因为如此,我们国家第一时间把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这就是主动免疫,它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一个长时间的保护。

一般情况下,全程免疫(接种过三针及以上破伤风疫苗者)后体内破伤风抗体维持很长时间,一般至少5年~10年,因此5年以内受伤,无需额外预防破伤风;超过5年,遇到污染伤口,虽有破伤风感染风险,由于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体内有记忆免疫,因此只需要加强一针破伤风疫苗即可快速提升我们体内的破伤风抗体水平,从而给机体一个很好的保护;超过10年,无论何种伤口,即使很轻微的受伤也需要加强一针破伤风疫苗。

对于既往从来没有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人,遇到轻微的受伤,因罹患破伤风风险很低,只需要完成破伤风免疫注射即可很好的避免破伤风的发生,遇到严重受伤或者伤口不严重但污染比较严重,如动物致伤或受伤后接触过土壤、人或动物的粪便,罹患破伤风的风险比较高,此时需紧急使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破伤风针)给一个临时的保护,同时需要完成破伤风疫苗接种,给予我们的机体长期的保护。

动物致伤后要重视伤口冲洗

06

动物致伤后,该如何正确处理?

王传林教授:任何外伤都需要评估生命体征,都需要首先保证生命安全。

如果受伤后出血不明显,可直接对伤口进行冲洗,冲洗最好是使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如果没有生理盐水,使用清洁的水或干净的饮用水可以代替,冲洗结束后,用干净的布或者毛巾覆盖住伤口后尽快到医院就诊。

有明显出血,则需要先压迫止血,一般要压10分钟左右,然后再对伤口进行认真冲洗,

如果伤得比较重,压迫止血效果不佳,则需尽量压迫止血的同时尽快就近就医,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

伤口冲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尤其是动物致伤后更需要重视伤口冲洗,因为动物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有些动物还是有毒动物,部分人群对动物的分泌物还存在过敏,第一时间(越快越好)冲洗能够大大的降低伤口内致病微生物、毒素以及造成人体过敏的异体蛋白的含量,从而减少致伤后并发症的发生。

07

在野外被蛇咬伤,你该怎么办?

王传林教授:在野外一旦不幸被蛇咬伤,您及时做以下几件事情,就可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1.脱险,立即远离咬伤区域,切勿试图捕捉和追打蛇,防治被多次咬伤,如果蛇咬住不放,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离开;

2.尽量记住蛇的形态,如:蛇头、蛇体、斑纹、颜色等特征,为后续医疗救治提供准确信息,有可能的话尽量拍照留存;

3.第一时间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手表、较紧的衣裤、衣袖等,以免肢体肿胀后难以取下;

4.保持镇定,切忌大喊大叫来回跑,因为会造成导致血液循环加快,加快蛇毒在体内的吸收;

5.第一时间用清洁的水冲洗,没有水时可以用干净的纸巾擦洗伤口,尽可能降低伤口内的毒素含量;

6.尽量保持制动,可以用树枝或夹板固定受伤的肢体,局部可加压包扎或远离近心端包扎,减缓毒素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加压包扎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以免肢体因长时间缺血发生坏死;

7.避免盲目切开伤口,以及用冰块直接接触伤口,或用火灼烧伤口,伤口表面尽量不使用其他药品,以免加重损伤,也切勿试着用嘴吸出蛇毒。

8.第一时间就近就医。

08

春夏季昆虫开始活跃,如何避免或预防昆虫致伤?

王传林教授: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昆虫,而且有些昆虫是有毒或带有致病微生物的,在野外活动,或者进入草丛、灌木丛这些地方时我们要尽量穿长袖长裤,做适当的防护,以免被不明都动物或者昆虫咬伤。如进入蜂类活动区域,尽量避免使用香浓的化妆品,避免在蜂巢附近活动,适当涂抹防治蚊虫叮咬类的药水等。

一旦遭遇蜂群攻击,不要四处乱跑,应就地蹲下,用衣物遮挡头和身体其他裸露部位,等待蜂群攻击平息后再离开。万一受到胡蜂蜇伤,立即挑除尾刺,切记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胡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食醋等弱酸性物质冲洗,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另一个比较高发的动物致伤是蜱虫咬伤。被蜱虫咬伤后,最好不要自己生拉硬拽地强行去除蜱虫,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可以用酒精或碘酒涂抹于虫体,使其死亡后,用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拉,将虫体完整取下。取下虫体后,先用干净的水冲洗伤口,再做局部消毒处理。实际操作中,完整取出蜱虫比较困难,而且蜱虫可能导致很多传染病,因此被蜱虫叮咬后,还是建议尽早就医。

医者名片

王传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免疫规划狂犬病疫苗技术工作组副组长、百白破疫苗技术工作组副组长,国家药典委员会特聘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专家。兼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急诊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常务委员、急诊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等。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方彤

文字:王建影 冯予时(实习生)

编辑:王建影 冯予时(实习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