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是哪一年(己亥年是哪一年2019)

舍我其谁 2023-06-23 13:46:05 用户分享

年俗|为啥牛年春节这么晚?大年三十年味儿都在这

放假啦!

过年啦!

终于迎来了农历鼠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

今年春节为何晚

2020年春节的时间是公历1月25日,而即将到来的2021年春节的时间是公历2月12日。

那么,2021年春节为何比2020年春节来的“晚一些”?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解释说,春节是属于农历中的节日。在公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天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由于2019年农历己亥年(春节在公历2月5日)没有闰月,因此,2020年春节的日期就“提前”到了公历1月25日;2020年农历庚子年有个闰四月,因此2021年春节就“推迟”到了公历2月12日;由于2021年农历辛丑年没有闰月,因此,2022年春节的日期就“提前”到了公历2月1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年三十,

咱天津流传着各种“老例儿”,

你知道多少?

祭祀神佛祖先

大年三十的晚上摆上供桌,把家谱、祖先和神灵的排位端放于供桌之上,再摆好香炉、贡品,叩拜祖先、神灵,祈求庇护家人来年顺利安康。所上的供品不得随意摸动,要等到年后才能吃。

戴石榴花

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家里的老人都要戴上石榴花或者戴聚宝盆的绒花,象征着吉祥如意。

除夕吃素饺

除夕夜,吃饺子寓意来年平安,而包饺子的用料也大有讲究。除夕夜要包两种馅料的饺子——素馅和羊肉馅。素馅代表着素素净净、无病无灾,是在除夕夜吃的,而羊肉馅的饺子则要留到大年初一。

另外,还有一些家庭喜欢在饺子里面放东西。旧时,家长们喜欢在饺子馅里放几枚硬币,谁吃上谁就能有好彩头。

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的馅儿不能剩下,不然来年有心事。

年夜饭不能全吃光

年夜饭一般都会非常丰盛但是晚上的年夜饭是不能吃光哒,要留下一些到初一吃。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年年有余!

发压岁钱

年夜饭之后,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传统民俗中讲究用红色的纸包装着,又称红包。

中国古人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表示长命百岁。“岁”与“祟”同音,压岁钱的涵意就是希望能镇压邪祟,年年平安,晚辈可在除夕夜将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

不扫地,不倒垃圾

大年三十这天不能扫地,不能扫炕,更不能倒垃圾,会把财运都扫走倒空。

不许动针线

大年三十晚上不能动针,怕扎财神眼。

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大年三十这天说话一定要慎重,有些字词,比如“杀、剐、宰、罚、死……”甚至连“被”(背)都不能说。比方饺子破了,要说“挣了”。忌说给炉子添煤,要说添火。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

碎碎平安

忌讳打破碗碟、镜子等玻璃、陶瓷物品等以防破财败运。如果不小心打破了,就用红纸包起来,放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的吉祥话语,等到初五再丢弃可以补救。

踩岁

大年三十晚上吃的瓜子花生皮儿都要扔在地上,但不能扫,而且要人来来回回地踩,这叫\"踩岁“,寓意把一切不好的东西全踩碎了,来年便能一切顺利。

守岁

除夕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称之为“守岁”。

天津旧时的禁忌、老例儿

是民间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

一种风俗习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

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

将日渐消亡

这些老例儿

尽管纷繁琐细

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最后

广播君祝大伙儿

新春快乐!

编辑 |陈彤

综合 |新华网、央广网、每日新报、城市快报、伟大的食评家等

来源: 天津广播

2019年己亥猪年为“六十甲子”的第36个年头,老话有一种说法

猪为什么配“亥”?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19年,是农历猪年。

生肖有十二属,分别用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标示次序,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骑长嘴将军)

这样算起来,今年是十二生肖中的最后一个,过了今年的猪年,明年(2020年)就是鼠年,进入又一轮生肖纪年。

5个生肖纪年为60年,民间俗称”一甲子”、““六十甲子”、“六十花甲”。

六十甲子中,十二属的每一生肖出现5次。为了区分这5个相同生肖的不同年份,古人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与十二地支中的12个字分别配对,形成了同生肖的不同轮值年。

(猪年剪纸)

这样,每个生肖轮值5年,12个生肖刚好60年。在这60年里,每年天干与地支的组合都不会重合。如果一个人是鼠年出生,到60周岁时,刚好“从头到尾”,什么生肖年都过过了,这也算人生一幸事。

一个人一生基本上只有一个“花甲”,如果有两个就是120岁,真正的寿中之星,一般人过不到。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满足于一个“六十甲子”。因为这个原因,人活到60岁时,家人会好好给其过个生日——六十大寿也!

(天津天后宫“六十甲子”殿)

在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过了六十大寿,也算人生圆满了。接下来,多活一年就是“赚”的,开始享受人生,享受天伦之乐。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法定形式规定“六十致仕”,就是60岁退岁,让老人过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现在的延退,在过去是违反人伦的。

话再说回来。

具体到猪年,是用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五字来区别,从头到后分别是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再具体到2019己亥猪年,则是第3个轮值猪年,是六十甲子中的第36个年头。

(2019年猪年)

己亥猪年有什么讲究?古代命理家将之定为“道院之猪”,五行中属于“平地木”。命理不错,用俗话来说,这年出生的人“命好”。

当然,上述说法是老话了,是古老生肖纪年法的一种民间解读。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就是古人为什么要用十二地支中的“亥”来配对“猪”?换一种说法,猪为什么会排在最末第12个?

(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十二生肖俑,猪排在最后)

对于猪放在最后,古今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法,试图找到真相,但始终没有令大家信服的结论。于是,民间编出神话故事,寻找其合理性——有一故事,想象十二生肖次序是玉皇大帝选出来的。

当时主持排座次的,是自告奋勇、主动站出来的猪。众生肖推荐排在第一的,是最辛苦最老实的牛,结果让老鼠钻了空子,排到了第一,其他生肖不服气,也互相论理争先后。在最后上报名单时,猪干脆把自己写在最前头——子猪、丑鼠、寅牛、卯虎……

玉皇大帝一看,觉得不合理,大笔一勾,将不负责任的蠢猪放在12生肖最后,并在旁边批示道——“无用蠢才,颠倒黑白。罚去吃糠,一年一宰。”

(汉景帝刘启阳陵出土陶母猪、猪仔)

从现古发现来看,将猪当“第12弟”,在生肖纪年起源时即如此,很古老的。

有关生肖的考古发现,近几十年已有很多。如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简、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1号秦出土秦简,1998年湖北省随州市孔家坡8号汉墓出土汉简……

我就这些简牍中的生肖内容,进行了专门的比较,与王充《论衡》中所列生肖,做成下表,早期十二生肖的变化和排序区别一目了然。

(秦汉生肖表)

从中可以看到,猪一直排在第12位。由此看来,古人是有意让老猪垫底的。既然猪排在第12个,那十二地支中的第12个字是“亥”,自然就是“亥猪”了,不过秦汉时称为“亥豕”。

但是,如此排序并不会这么简单,古人在设计十二生肖和确定先后顺序时,应该是根据当时的生活生产经验,寻找出与人类最紧密的12种动物。并以这12动物来纪年,形成了十二生肖。但是,在十二生肖定型过程中,是次序是有变化的,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也有不同。如马就曾在不同位置出现,叫过“未马”,占了现在的“未羊”位置;虫、鹿、鬼都出现过在十二生肖中。

(云南江川县李家山13号汉墓出土的铜人猪饰)

但猪的位置和与亥配对一直没有变。这里,其实是因为“猪”与“亥”的关系特殊。

“猪,者豕也”。从文字学上说,“豕”与“亥”字形上很相似。殷墟甲骨卜辞中,豕和亥两个字均已发现,写法、结构接近。

甲骨卜辞中的“豕”——

甲骨卜辞中的“亥”——

到后来的秦汉简牍中,两个字更相似了。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汉简中的“豕”——

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墓出土楚简中的“亥”——

由于两字差不多,古人也容易弄混。《吕氏春秋·察传》(卷第二十二)有这么一个读史笑话,有一卫国人将“晋师己亥涉河”一句,念成了“晋师三豕涉河”,正好让孔子的学生子夏听到了,指出他读错了:“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因为两个字很相似,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两字实为一字,都出于猪身上。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古文亥,亥为豕,与豕同。”

因为猪与亥配对,在猪的众多异称,亥日成了猪日,有了“亥日人君”之雅称。

(湖北武汉出土的隋代生肖猪俑)

由于豕与亥的字形相似,明人杨慎就此在其《艺人伐林》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子鼠丑牛十二属之说,朱子谓不知所始。余以为,此天地自然之理,非人能为也。日中有金鸡,乃‘酉’之属;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日月阴阳,互藏其宅也。故篆字‘巳’作蛇形,‘亥’字作猪形,余可推而知矣。”

这当然是一家之言,字形相同并一定就是配对的必然理由。

(北京白云观十二生肖浮雕)

如果从“亥”字方面来分析,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明人李长卿《松霞馆赘言》,解释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配对的原因,称:“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亥者,天地混沌之时,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距今7000年的猪,这是一种野猪,河姆渡陶钵上图案)

大概意思是,在相当现代21时-23时之际,天地间又浸入一片混沌。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分不清。而猪呢蠢货一个,除了吃食别无追求,也是混混沌沌、糊里糊涂的家伙,猪这习性与“亥”的意思差不多,于是猪成了亥之映象,配成了对。

显然这种说法以也有漏洞。有关“亥”与“猪”配对的观点和说法还有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一家之言。

其实,十二生肖是从民间兴起的,不会有准确的记载,也没必要找出真相,分清谁是谁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了解就行了,讲得过于清楚反而少了一种味道。

(清代年画)

《己亥》龚自珍与余世存们的中年危机

龚自珍 (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其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图为画家李世南所画龚自珍像,源自网络。

余世存 诗人,学者,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著有《人间世》《一个人的世界史》等。

《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

作者:余世存

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

龚自珍48岁的时候,京城已经容不下他。

这和当代的作者余世存形成鲜明的对照。余世存在48岁的时候,开始解读178年前龚自珍所作的《己亥杂诗》。解读之际,不免心气相通,有了代入感。他遂以第一人称完成了龚自珍的精神自传。

而今年又逢己亥之年,余世存的《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得以出版。此时,余世存50岁。他解读的对象,龚自珍50岁时,暴病而亡,死于江苏丹阳某个书院的讲席。

现在回到三个甲子前的己亥那一年。自杭州北漂至京城,当一个小公务员的龚自珍,终于被北京的权贵们挤出局了。那一年,他不得不展开“逃离北上广”的旅程。

进取之路一败涂地

京城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子。龚自珍最知名的朋友有魏源和林则徐。这一年,魏源还没有写出他的《海国图志》,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尚没有发生。而林则徐则在这一年去了广东,开始为虎门销烟作准备。临行时,他婉拒了龚自珍请求随行的动议。

的确,龚自珍这个人的毛病太多。他听从外公段玉裁的教诲“要做名儒、做名臣,不要做名士”,因此屡屡戒诗,但又屡屡开戒。他又有天生的名士气和做派,行为不甚检点,议论朝政,出语伤人,是常有的事。他甚至说,整个朝中和江湖,都没有有才能的人,全是一帮傻子。

他还有一个毛病,甚会得女性欢心。尽管他是个五短身材,面貌崛强,但丝毫不妨碍他以诗歌的才能进入女人的心扉。顾太清被称为大清第一女词人,她曾经是一位王爷的侧福晋,因为与龚自珍过从甚密,诗词唱和,引来非议,最终被逐出王府,流落民间。据说,己亥这一年龚自珍的离京,与这段经历有莫大关系。

48岁时,龚自珍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对新疆、西藏的地理有深入研究,希冀能派上用场,朝廷有朝一日让他去拓疆安土。然而这样的机会迟迟不来,他只能做一些秘书和校对的工作。他的剑生了锈,箫在秋天里也只能呈现萧索之意。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去西山或南城赏花了。他和文友们骑着马,饮酒作诗,享受大自然的恩惠。

由于朝中的挤对,以及来自八卦的风言风语,龚自珍在京城的进取之路一败涂地。他眼中所见,皆是满目苍凉。帝国的气运和他的命运在这一年里形成了某个隐性的转折点。他预见到摧枯拉朽的力量即将到来,但又滋生出无能为力之感。

此时,龚自珍与所有中年状态的人士一样,有了家室之累:正室侧室,一双儿女。他的身心经历了疲惫的淘洗,他也并没有在为官的时候实现财务自由。

安身未卜,立命未卜。龚自珍是个彻底的失败者。除了拥有一些诗名之外——他在这一年沿途写的诗,会因为传诵早于他抵达家乡。途中有道士在乞雨,听说大诗人龚自珍来了,请他写醮词,他大笔一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诗人和巫师的双重人格合体了,龚自珍扮演了那个求雨之人,他用文字的灵性呼吁天地之间来一场大的洗涤,将腐朽与没落彻底扫除。

一路上,他不在醉中,便在诗中。他的朋友们,与他谈论诗文与学问,时政与苍生,这给了他不少慰藉。从春天走到夏天,他才回到了杭州。

人心亡,则世俗坏

48岁时的余世存如何看待这一年的龚自珍呢?一个是遭弃用的士子,而另一个,是一介以知识分子自命的布衣。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额头上,都悄然出现了白发。龚自珍心心念念于天台宗的佛学,希望自己能把那些经书反复宣诵三万遍。而余世存的目光也在收敛之中,从家国天下转向性命之学。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士子究竟是该“以天下为己任”还是以“安顿性命为旨归”。思想的流淌,驱动着不同的行事风格和人生路径。48岁的龚自珍一无所有,两手空空,他不停地否定自己,既没有在小学领域接续上外祖父的学问,又没有在做官上展示新的策动论力。他不过是讥人讽事,愤愤不平而已。有人称他龚疯子,背地里却想这是一个愤青、刺头、麻烦。

余世存的方式要恬淡许多。人到中年,经历了婚姻、生子、病痛和家人亲友的死别,相貌上已现悲悯之相。早年酣畅淋漓的士子作风,如今早已不会大呼小叫,徒然地表白心迹。书斋生活,足以抵御庙堂和江湖的风雨。先灵活动于意识的边界,那一瞬间,或许时空的局限性都已被勘破。

但那仍然是隐隐有个中年危机的。与俗子的中年危机不同,士子考虑的不是个人际遇、职场争斗、子女教育,而是对一块大陆共同的深情,对吾民同胞的休戚之感。多一些公平,多一些正义,多一些文明;同时,少一分谎言,少一分愚弄,少一分卑劣。

一切归结于人心,龚言“人心亡,则世俗坏”。再好的制度,不去执行,仍是一张废纸。国民教育如果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而非智识的增长,那和皇帝的新衣有何区别?

人到中年,一切都还来得及吗?能看到机运昌明的那一天吗?为什么龚诗能一发千钧,自此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走向?一个诗人,一个命定的诗人,为何能天心人心,打成一片?

先知的声音

龚自珍仍沉溺于归途中的酒与色,诗与友。他缓缓归矣。家人与市民用超乎寻常的热烈欢迎了他。求字、求墓志铭,络绎不绝。他不得不在吃了半个月酒席后,又闭关半个月,完成稿债。他终归是个名士,他的名声,他的不妥协,传遍了整个杭州,他的诗文被传颂,行迹被模仿——他终于成了外公所痛恨的人。

他的名句在一点一点发酵,原来“美人如玉剑如虹”是他的句子啊。“但开风气不为师”是多么美妙的境地啊。“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十年香”,又是何等的深情直白啊。

他考虑了接下来的生活,他要在杭州附近的昆山,把自己的别墅在山中建好。余生以待,他有一个自我休憩与优游的空间。如此退隐,岂非中年的激流勇退,岂非上苍待我不薄的田园之乐?

他甚至偶尔内心一动,希望将沿途交好的歌伎召入府中,从此不问外事。但世俗与礼教的束缚又使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将心迹都付诸诗篇当中。当人们阅读这些诗篇时,不免有人骂他是玩弄女性感情的大混蛋。好几次,他不敢面对歌伎与他的送别,仓惶驾船先行。有一位与他长情的女子早逝,对自己的母亲遗言说,如果龚先生要来墓前,那还是可以的。

显然,现实中的书生余世存没有这般地狂放。他多是温文尔雅地对待他人,心平气和地展卷阅读。己亥这一年的中国对应着公历的2019年,四海有升平之貌。近百年的外侮侵略经历不复存在了。人们的思维被眼前的焦虑折磨着。无论是住房、孩子的教育还是医疗体制,已经让老百姓感受到压力。中产阶层还未长成,就被股市和金融一轮轮地洗去。

对于龚自珍而言,己亥(1839)是个由盛而衰、盛极而衰的年份,无论是他个人还是整个国家,都感受到无以复加的光荣的顶点,但燃料就快烧完了。大清的迷梦被随后而起的战争(1840)拉开了屈辱的序幕;十年后,太平天国运动(1851)又将之冲击得摇摇欲坠。

是龚自珍在己亥之年发出了先知的声音,他在这一年的归乡之旅中,看到了大半个中国的真实现状:人们的困苦和上流阶层的无知,已经有了巨大的不可弥合的鸿沟。

“士子”最终会选择“悄隐”,原因很简单,有底线的斗不过没底线的。在巨大利益面前,盘根错节的关系会消耗人无穷的精力,智商与情商再高的人,也会受“看不见的手”的拨弄,这只手的名字叫“利益”。要么,选择进入这张大网,贡献聪明才智,成为家族的代言人;要么,与之决裂,放弃既得利益,成为一个自谋出路、不负所学的个体。

人到中年后,容易变得犬儒而非奋起,社会空间又往往是铁板一块,不可理喻的事情太多,荒诞的新闻也不少,面对世事人心,“士子”的呼告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为年轻的一代做一个有效的示范?或是为茫茫浊世注入一道别样风景的清泉?

□胡赳赳(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