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祭日有什么讲究(三周年祭日有什么讲究)

风里有诗句 2023-06-18 11:25:47 网友投稿

亲人去世,周年祭,怎么办

亲人去世,周年祭,怎么办

文/成长新视点

亲人去世后,周年祭时,一般要准备酒水、纸钱、香炉、香烛、水果、鲜花和猪头肉等祭品,在当天上午所有人员到墓地,清扫坟墓,参加祭祀仪式,告慰逝者,追思亲人。

一、周年祭是哪一天,都有哪些人参加。

祭日,指的是死者去世的当天。周年祭,就是指死者离开人世之后,满一周年的日。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当人去世后的一周年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举行完周年祭之后,整个丧事活动才算真正的结束。

在周年祭之前,还有头七、五七、七七及百天等祭祀活动,死者的子女都要守孝,因为亲人离开人世间,对于家属是最难受的。他们只有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怀念,进而减少思念亲人的伤感。

参加周年祭的人员,除开死者的子女、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还有死者生前的好朋友。他们一般会的周年祭的头一天到达死者亲属家里,共同商议周年祭的仪式、内容。

二、周年祭需要准备哪些物品。

周年祭,相对头七、五七、七七及百天,是最为隆重的日子,参加人员也多,准备的物品也多。

周年祭需要准备的物品,主要要有酒水、纸钱、香炉、香烛、水果、鲜花和猪头肉等供品。有的地方,会为死者准备衣服及生活用品。如果,死者有文学艺术爱好,还会准备书籍、乐器等。当然,除了供品之外的物品,可以是纸糊的等象征性实物。

总之,周年祭的物品,目的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也过上与人世间相同的幸福生活,开心快乐,有吃有喝。

三、周年祭有哪些流程。

周年祭的流程,比较简单,主要有清扫坟墓和祭祀仪式两个内容。

第一件,清扫坟墓。当天早晨,参加周年祭的人吃完早饭前往墓地,到达后把相关物品放在墓地附近。由死者的子女或爱人带头,把坟墓上的杂草进行清除,但绝不可给坟墓填土或挖土。因为,自古以来有“新坟三年不动土”的风俗。

第二件,祭祀仪式。扫墓完毕,大家一起动手,先把水果、鲜花和香烛等物品,按计划整齐地摆放在坟墓前。然后,是祭祀仪式,大家依次在墓前,向死者鞠躬、磕头、烧纸、点香,追思亲人。

然后,把带去的衣物、日用品、书籍等燃烧,只保留鲜花、水果等供品。

四、周年祭有哪些注意事项。

周年祭,是对死者的重要祭祀日子,为了彰显隆重、严肃和悲痛,有些事项需要注意。

一是参加周年祭的人员,不能穿红戴绿、浓妆艳抹,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二是不能在下午去,要在上午去。有的地方,对时间也有特别的讲究,要在十点之前到达墓地。

三是子女必须参加,其他人员,根据身体状况或事由,可以不参加。

结语。

周年祭,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追思,是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果错过了,不可以延迟,或补办。

#头条创作挑战赛#

农村上坟为什么讲究“早清明,晚十月一”?老农给出了答案

在我们这里,每年有两个上坟的月份。第一个月份是在农历的二月份,也就是清明节的时候;第二个月份就是农历的九月份,最迟的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一。

在我们这里,上坟所需要的“规矩”不是太多,但有一个“规矩”必须遵守,那就是“早清明,晚十月一”。因此,我们这里的人们一般都会在农历二月初和农历的九月底去上坟。

那么,我们这里为什么会有这种规矩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了弄清楚这种规矩的来历,我便找到一位老农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种规矩是这样来的:

一、早清明

“早清明”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春节是活人的节日,而清明节是“故人”的节日。

在春节来临之前,户户都会准备年货。一般在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抢购各种物品,同时,还会添新衣新帽,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活人过一个节日,会忙前忙后许多天,会购置很多物品,而“故人”过一个节日则也需要“忙前忙后”许多天,也需要“购置”很多物品。但忙活也好,“购置”物品也罢,都是需要“金钱”的。但从十月份开始,“故人”每天都需要“消费”,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消费”中,“故人”也一定会出现“囊中羞涩”的现象。而“故人”一旦没有了“银两”可以用来提前“置办”过节物品,“故人”也一定会“伤心难过”。为了不使“故人”伤心难过,活着的人们就需要提前给“故人”扫墓,烧一些纸箔之类的“银两”,从而使“故人”能够“愉悦”地过好清明节。

第二种说法,清明节过后便是一年农事的开端,农民朋友就需要下田耕作。为了不耽误农事和农时,就需要趁不太忙的时候早早去祭奠一下“故人”,从而了却自己的心愿,接下来就能够专心下田耕作了。

二、晚十月一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在民间又被称为“鬼头日”。

据传说,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地区。在这一天,许多北方人便会赶往自家的墓地进行祭扫,用以纪念已故的亲人,同时,还会给已故的亲人烧一些纸箔“银两”和御寒的“冬衣”。

那么,为什么不在农历的九月初就去祭拜“故人”,而非要等到临近寒衣节时才去祭拜“故人”呢?

“晚十月一”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中医讲究“春捂秋冻”,意思是春天要穿得厚一些,不能着凉;而秋天的时候则要穿得薄一些,可以冻一冻。如果这样做的话,身体会更健康。

而“故人”要想“身体好”,则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当人们早早给“故人”上坟时,因为“故人”有了“银两”、有了自己亲人“送”来的“冬衣”,他们就会提前穿在“身上”,从而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为了使他们的“身体”更“健康”,也为了使他们能够在寒衣节日时能够“风风光光”地“穿”上新衣裳,所以,要晚一些时间给他们上坟。

第二种说法,在农历九月的时候,有些农田里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毕,农民朋友都还比较忙,因此,还腾不出手来去祭拜“故人”。而在临近十月初一的时候,田地里的农活已基本上忙完了,人们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去祭拜“故人”了,况且,也没有时间可以再拖了,所以,才有了“晚十月一”的说法。

以上所言就是这种规矩的来历。

至于这种规矩说法的来历是否靠谱,我们无从考证。但民间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为了使大家都能够对这种说法有所了解,因此,分享给大家,供大家探讨。

母亲去世三周年祭

徐庆举

不久前,我和妻子去了华山,然后转道西安。妻子第一次到西安,兵马俑是必须去看的。因兵马俑我已参观多次,便没有再花那份钱,只让妻子一个人去参观了。在等候她的时段,我在挨着景区的秦俑村转转。见路边一家正办丧事,从这家人穿的孝服和摆放的一些祭品来看,很隆重。我以为这家是有老人刚刚去世,不想,旁边的村民告诉我,这是这家老人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按照当地的风俗,老人去世三周年,一定要举行最隆重的祭奠活动。上午人们着重孝,气氛凝重,下午则把孝服脱掉,晚上还要摆席,气氛就变得喜气洋洋了。在他们看来,三年是一个重要结点,故去的亲人才算真正的安息,对失去亲人的伤痛就此消减。这样的祭奠风俗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今年的9月8日是我母亲去世三周年,大姐说,咱妈去世第三年,祭日那天我们几个要去墓地悼念,三年以后就不用去了。看来,亲人去世三周年,在各地都是备受重视的。我也常听人说:亲人去世三年悲。我的理解,这句话是说亲人去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的程度会逐渐减弱,三年是一个缓解期吧。

随着母亲去世三周年祭日的临近,思绪常常飘向母亲。不断回忆她一生走过的路,回忆她留在我记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断,回忆她是怎么面对生活的,怎么与外人交往的,又是怎么与子女和孙辈们相处的。昨天,我和妻子开车回市里,路上,说到了我母亲,妻子说:"我昨天还想呢,老太太是一个很让人敬佩的人。她不管生活多难,总是那么积极向上,从不消极,勤劳一生,想尽办法把日子过好。老太太与人为善、待人热情、周到,到哪都能打成一片。老太太在教育你们几个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你们都像老太太那样勤快、善良、热爱生活。"说实话,从一个儿媳妇的嘴里说出这样对婆婆的评价,我是有些惊讶的。那一刻,我很感动。

一个人,如果故去了,还能不断让后人回忆他(她),品味他(她),并从他(她)的言行中学到一些宝贵的东西。那这个人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在母亲下葬后,连续28天的早上,每天写一篇小文,记述母亲的生活点滴,最后结集成一本《怀念母亲》的小书。我当时出了600本,现在后悔出少了。很多朋友到现在还常常提到这本书,想买、想要这本书,但我手头不多了,轻易不卖也不送了。

我想,为什么我能连续写出这么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还不是因为母亲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回味的东西吗?其实,那28篇小文还不足以完全写尽母亲带给我的回味。这三年来,一些对母亲新的感受常常在脑海中出现,我也写到过,比如那篇《母亲留给我的三句话》就又一次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文章在全国性的题为"我的父亲母亲"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作家岩波先生还撰文重新解读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不小的反响。我还常常想到晚年时母亲的一些举动,比如她都八十高龄了,但凡知道老乡亲里曾经帮过我们的人生病了,她一定要买上东西去看望。她常告诉我,千万别忘记人家的好处。其实,那些事情都过去几十年了。我有时嗔怪她,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不必这么周到了。但她不以为然。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我的老姨住到我母亲这里,给我母亲放下一千元钱。我最后见她的那个晚上,她特意告诉我回头把钱还给老姨。母亲的一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头绪都非常清晰。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回味,常常令我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眼里就涌出了泪水。

这三年,我挺庆幸我一口气写下的那28篇文章,让我舒缓了失去母亲的悲伤。我也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接受再没有母亲在身边的情形。但就在不久前,我有好几次恍惚间就想到了母亲,想到母亲夜里呼吸困难时的无助,想到那一刻她会不会害怕?想到人为什么在一瞬间就阴阳两隔?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真的走了,母亲再也回不来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再也见不到亲人的心痛有多难受。还是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想到母亲时,一时失控,我把自己关在画室,任泪水长流。我在心里发问:不是说时间是治疗悲伤最好的良药吗?为何在我这失灵了呢?

今天早上,我去参加了三姐夫母亲的葬礼。亲娘和我母亲同岁,俩人的生日还在一个月里。亲娘的身体一直不好,这三年来几乎一直卧床,生命质量不佳。三姐夫是孝子,尽心尽力地服侍老母亲,但看到母亲的痛苦也不免难过。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母亲能活着。今天出葬辞灵,看着跪在母亲遗像前哭成泪人的三姐夫,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我们姐几个常常以母亲走的突然又安详,没有如亲娘晚年这般痛苦而安慰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仅仅是一种安慰。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父母既长寿、晚年的生活质量还高,但哪有那么多的天遂人愿!

今天下午,我预订了鲜花,明天和姐姐妹妹去父母的墓地和他们说几句话,我想告诉母亲,我们都好好的,您在天堂就放心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