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土(中国领土面积排在全球第几位)

趾高气扬 2023-06-18 13:29:11 用户分享

疆域雄图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

《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有句俏皮话是这么说的:中国陆地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从尧舜禹的部落时代到“中国”概念形成再到封建王朝,中国领土从小到大,最大时候北到北海,东至库页岛,西抵帕米尔高原,南达南海诸岛。

到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领土占据全世界1/15的土地。上下五千年,无数战士、将领和帝王为国开疆拓土,比如战国时楚国南平百越、西汉攻取西域、唐灭薛延陀攻取漠北。960万平方公里象征着华夏民族的进取和韧性。

为此军武次位面将全新打造一档栏目:疆域雄图,聚焦于华夏领土的每一次“成长”,记录让中国版图扩大每一次进程。

今天就是疆域雄图的第一次更新——“中国”的形成。

农耕,华夏文明的起源DNA

恐怕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听过,说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农耕”听起来司空见惯,但这两个字却是华夏文明的底层逻辑。军武菌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理工科更喜欢从数字等客观角度理解世界,所以我们不妨从能量的角度看看,农耕给华夏文明带来了什么。

对于刚刚诞生的人类种群来说,如何让自己饿不着肚子,可以说是咱们老祖宗一天24小时都在思考的终极难题。

人类是一种非常耗能的生物,同样是一平方米的皮肤,马每小时平均出汗100克,骆驼平均出汗250克,而人类皮肤平均每小时出汗500克,峰值能达到2000克。高出汗量给人类带来的恒温功能,让人类在烈日下也能追逐猎物,但也带来了极高的耗能,这种出汗率相当于一台550-625W机器的热量耗散率。

▲每个人的热量耗散率相当于一块4090显卡

所以老祖宗们每天只办三件事:狂吃,狂吃,还是狂吃。所以各位吃货就不要苛责自己了,对高碳水、高油、高盐没有抵抗力那是老祖宗赖以生存的技能,是刻在DNA里的,所以请不要和DNA对抗,现代的健身达人们穿越到原始部落那一定会营养不良。

▲高油、高盐、高碳水,人类DNA至高无上的追求

话说回来,叨叨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在原始部落时代想养活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如果是一个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种群,是很难维持高人口密度的。有人对全球340多种文化进行过研究,发现在采集时代,低的每平方千米只能养活1个人,最高的有几百人,平均水平是每平方公里25人左右。这样的人口密度根本无法支撑分工越来越明确、层级越来越高的复杂文明社会。

而农耕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老祖宗的能量来源问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对农耕最贴切的解释。

先明确一个概念——能量回报率。

能量回报率的意思是去获得食物用掉的能量对比获得的食物的总能量。对于史前文明来说,能量回报率必须大于1,不然干半天获得的能量还不及消耗的能量。就像一台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至少能推得动自己才可能装到火箭上。

而从采集食物变成通过耕种获得食物,在史前就属于是给电风扇战斗机换上了歼20发动机,推重比(能量回报率)直接起飞。

历史教科书上写过,中国最早发现种植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稻文化起源》里写:“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到1974年第一次挖掘时,就在第四文化层发现400平方米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最厚处达70-80厘米。”

在距今7000-10000年左右,各地文明开始驯化野生动植物,比如中东的小麦和大麦,中国的小米和水稻,墨西哥的南瓜玉米,北美洲的马铃薯。

祖先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农作物,就是能量回报率太高了。一个人的耕种平均耗能在每小时700KJ左右,那么种植水稻的能量回报率是15-20倍,小米的回报率是10-20倍,玉米的回报率则能达到25-30倍。

这样一来,农耕文明就可以获得非常稳定的食物来源,不仅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喂饱自己的同时还能有结余,造起人来就没有心理压力了。同时新生儿长大后又是新的劳动力,再种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如此循环往复,稳定的产业模式就搭建起来了。

而且对于农耕生产,肥沃的土地是最宝贵的不动产,依附土地资源生存的人群也是非常稳定的,同时稳定增长的人口也对更加复杂的分工劳作和阶级提供了基础操作系统。

天时还要地利

大家肯定听过“游牧”民族,游牧关键就是“游”起来。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叫逐水草而居。草的生长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牛羊吃草速度的,所以吃完一块就得搬家去另一块吃,夏天转夏场,冬天转东场,居无定所,一年总得转好几次。

早期的农耕生产一样也有“游耕”。所谓游耕,也像游牧一样属于一种打游击式的耕种方式。一开始,先人会先找一片布满荆棘的荒地,一把火烧掉原始植被。火烧后的土地变得松软,焚烧后的草木灰又是天然的肥料,然后直接在这块地撒上种子就不管了,至于收成多少全看命。

而且这样的土地不是年年都能种植的,一般要隔个1-2年才可以种下一茬。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人口是流动的。一户人家今年在山这边生活,可能明年就到山另一边,后年就跑没影了,这样的生产模式是不利于人口的聚集和文化产生的。

和刀耕火种相对应的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则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付出更多的能量,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用完全靠天吃饭了。在耕种过程中,用上了犁、耕牛、肥料,让一块土地的能量生产率提高,单块土地的能够养活的人口增多,为中华文明的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精耕细作是最早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是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

大家要牢记一点,华夏文明是 一个纯正的农耕文明,对于土地的看法有且只有两种:能种地的,不能种地的。这个基本法则将在未来五千年里时刻左右着中国人对领土的认知。

话说回来,我们这节讲地利。

中国的精耕自作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夏之前的部落时代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精耕细作的萌芽。为什么精耕细作偏偏出现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者南方,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地利。

以夏朝二里头文化为例,从地形图上观察就会发现几乎都出现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后一个弯里,黄河从三门峡夺路而出,冲向豫东平原一带。

黄河流过上游黄土高原,裹挟着土壤淤泥从三门峡奔涌而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对于上古农耕文明,肥沃的土地就是最强生产力,约等于那个时代的Chat GPT。

同时这片区域在中国第二、三级阶梯交汇之处,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到这里部分被西边的山脉阻挡,所以这里还有一定降水量。同时虽然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总体上属于半干旱草原,但在黄河两岸还是形成了气候相对温湿、植被相对丰富的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一块这样的土地在文明发展初期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周军武菌玩文明6就非常有体会,我开局在一块只有巴掌大的岛屿上,更可怕的是岛中间有一座火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文明的头上。火山时不时爆发,我的文明就会遭受一次次灭顶之灾,当对手的火枪兵踏上我的领土时,我的战士们还在用弓箭。

在这个天胡开局点上,中华文明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为了解决排水洗碱、把土地改造良田的难题,发展出了垄作、等先进的耕种技术,在精耕细作中,土地、人力、气候的协调牢牢种在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里,是国家领土观念出现的基础动力。

“中国”概念和领土观的形成

对现代国家来说,领土是最基本的国家的特征,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地下层和上空,但对于古代的领土观,主要针对国家所管辖的陆地部分。要说古人什么时候有的领土概念,先得搞清楚“中国”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武王时,1963年陕西出土的一尊周成王时代青铜器上刻着周武王攻灭商的事儿,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后,给老天爷祭(hui)祀(bao):从今天开始,我就住在中国这里,治理天下民众。”

这的的“中国”意思是天下的中心,实际上说是“京师”更加贴切。商的都城叫大邑商,是商王直接通知的区域,又被称为中心区,都城周围的领土则被称为是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大邑商居于四方之中,“中国”表达的就是这种天下之中的意思。

同时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更加广义的用法,代指整个国家的领土。尚书·梓材中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周武王,中国就代指商的领土了,这种广义上,“中国”和九州、四海等称呼是一个意思。

夏商时代的国家概念不同于咱们现代的理解,在中央理论上管辖的区域内存在着许许多多地方,这些地方诸侯国被称为万邦,万邦指的就是在“中国”范围里众多的诸侯小国。

在夏商时代,人们对于国家的领土观念已经有了基本认知,他们把中国的领土范围称为天下、四海、九州,包括了中原地区以及东西南北各族人居住的广大地区,构成了“初代”中国的领土范围。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东周时代,由于四周少数民族的逐渐强大和内迁,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强调中原这的正统性,他们把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统称为“华夏”,这里的“华夏”和“中国”是一样的概念。

中国(中原诸侯国)之外的土地就被叫做夷、蛮、戎、狄四夷之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称呼是为了和四夷对举的,古人把中国和四夷合称为“五方”,比如南方的蛮、北方的狄、东方的夷、西方的戎和中间的华夏诸侯国。

秦始皇结束诸侯混战,一统天下后,中国的概念有了新的体现。在用法上基本摒弃了原来那种代指京畿地区的概念,同时把代指“天下”的用法大力发扬,同时废除从前的分封制,在领土范围内普遍施行郡县制,由此“中国”的国家概念和领土观念逐渐成熟。

秦统一六国以后,御史称当时的形式是:“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中国第一次进入大一统时代。

同时国家主权观念、领土观念也随之形成和成熟,“中国”作为国家通用名称的概念自秦开始深入人心,和“天下”“四海”同等概念,互相通用,中国的领土自秦以后包括了中原和“是四夷之地”,国家观念和领土观念基本成型,“大一统”成为每个人最执着的追求,堪称古代版“一点都不能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时期西方也出现过大帝国,而历史上欧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大一统国家,非常像中国前秦时诸侯的状态,到现在尽管有欧盟,但也离心离德。

中国从到大一统,中间的分水岭是秦国,那么这个从统一六国到亡国不过14年的王朝,到底做了什么,办成了欧洲两千多年没做到的事?咱们下期疆域雄图,将聚焦于这个问题。

中国的国土面积和耕地排世界第几?

感谢关注,持续为您提升阅读体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的国家方圆数千里,这边日出那边日落,有的国家,弹丸之地,一不留神就走出了国门。今天让我们看看世界各国国土面积及有效耕地面积前十名都是哪些国家。

地球

首先,国土作为最重要的国家生产、生存的生产资料,面积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世界影响力。一个国家面积越大、地形越复杂,战略缓冲空间就越大,就越容易自保。二战时的俄罗斯,刚开始被德国打的丢盔弃甲,但依仗着庞大的大后方,最终耗死了德国;同样中国也是一样,国土根据海拔高低分为东部第一梯队;中部第二梯队;西部第三梯队,山地、沙漠,平原应有尽有,即使日本侵占半个中国,当时国民政府依然可以在西南国土坐镇,指挥全中国,在协同抗争中,最终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每个国家各种地貌没有一片是无用的,即使是无人生存的沙漠,战时也能很好的阻碍敌人。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世界前十大国土面积国家。

中国

中国国土面积排名第三;

俄罗斯国土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一

加拿大国土面积998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二

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三

美国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排名第四

巴西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五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96万平方公里;排名第六

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七

阿根廷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排名第八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九

阿尔及利亚国土面积238万平方公里;排名第十

美国

有效耕地面积的多少,表示一个国家能生产粮食的多少,反映着一个国家可以供养人口的多少。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世界前十大有效耕地面积。

印度

中国有效耕地面积同样排名第三;

美国有效耕地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8.22%,人口:3.32亿人,排名第一

印度有效耕地面积153.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51.61%,人口:14.08亿人,排名第二

中国有效耕地面积150.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6.13%,人口:14.12亿人,排名第三

俄罗斯有效耕地面积127.3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7.28%,人口:1.43亿人,排名第四

巴西有效耕地面积66.11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7.82%,人口:2.14亿人,排名第五

加拿大有效耕地面积47.4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5.22%,人口:0.38亿人,排名第六

澳大利亚有效耕地面积47.1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6.19%,人口:0.26亿人,排名第七

乌克兰有效耕地面积33.3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55.3%,人口:0.44亿人,排名第八

印尼有效耕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8.07%,人口:2.74亿人,排名第九

尼日利亚有效耕地面积32.9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36.16%,人口:2.13亿人,排名第十

俄罗斯

通过以上各国耕地面积及人口,我们可以看出,有效耕地面积基本与人口正相关,但面积大并不代表人口一定多,俄罗斯、加拿大过冷,耕地面积大,但一年只能种一次,与印度,印尼及尼日利亚等赤道附近或临近赤道的中国、美国等国的一年可以种三次,或两次相比,土地利用率要低不少,相比相应的人口也要少很多。还有澳大利亚,降水很少,过于干旱,所以人口也很少。

巴西

总的来说,国土面积越大,有效耕地面积越大,人口就越多,国家发展潜力就越大,国力就越强盛。所以中、美、俄、印等无不是当今的世界强国。

感谢关注、点赞,持续为您提升阅读体验!

我国领土跨越五个时区,为什么统一使用“北京时间”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从而形成了昼夜更替及一年四季变化。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任何时刻太阳辐射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于是这半个地球就被称为“昼半球”,而另外半个地球则被称为“夜半球”。也就说面对太阳这一面是白天,而背对太阳的另一面则是黑夜。不过地球始终是处于运动状态中的,所以白昼与黑夜是永续循环而非固定不变的。

尽管今天我们已知道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行星是以太阳为中心做公转运动的,然而在天文技术有限的古代人们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上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然后又在傍晚时分在西方落下。古人对时间的掌握是没我们今天这么精准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就是以太阳的升起与降落作为自己的作息周期的,也就是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地球是自西向东运转的,所以越在东边就越快见到白天,而越在西边见到太阳的时间就越晚,这样就形成了各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古人对这种时间差的概念理解得相当模糊。一方面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对时间的掌握并不精确,因此对时差并不会太敏感;另一方面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世界各地的人民的交往是相对有限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当自己这儿艳阳高照时大洋彼岸可能是一片黑暗。

随着近代工业化大生产到来后世界各地逐渐被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地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循环之中。这时人们对时间的精准掌握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古人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进入近代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后人们对时间的计量由由来以天为单位逐渐精确到小时,后来又进一步要求精确到分、秒。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地在时间计量上的混乱状态就必须得到改变。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为中时区(零时区),以此为轴心向东或向西每横跨经度15度即为一个时区。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向东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事实上即使是在同一时区内从东到西的各地区之间仍存在时差,只不过大家统一使用该时区的区时。理论上地球上存在无数个地方时。说得简单粗暴点就是每15个经度区间范围内大家使用统一的区时,但这并不是说这一区间范围内大家就不存在时差了。

比如我国现在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但这不代表北京只有一个地方时:位于北京北京中轴线上的广场就和北京周边的昌平区、大兴区、密云区等地是存在时差的。只是由于从到昌平、大兴、密云等地的距离在15个经度区间范围内,所以这些地方属于同一个时区,而彼此之间的时差是在一个小时之内的。其实从自家客厅到厨房都有时差,只不过这种时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也根本不可能感觉得到。

当然这同时也就意味着那些国土东西覆盖范围大于15个经度范围的国家也就是跨时区国家。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横跨10个时区,也就是说俄罗斯最东点与最西点的时差为9小时,也许当白令海峡沿岸已是暮色黄昏之时位于欧洲部分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还没吃午饭。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东西横跨纽芬兰时区、大西洋时区、东部时区、中部时区、山地时区、太平洋时区这6个时区。

美国的国土面积大致与我国相当,但由于美国有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两块远离本土的飞地,所以美国国土所跨越的东西经度距离也覆盖了6个时区。这6个时区从东向西分别是西五区的东部时间(包括大西洋沿岸及近大陆的19个州和华盛顿特区)、西六区的中部时间(包括芝加哥和新奥尔良两个地区)、西七区的山地时间、西八区的太平洋时间(包括太平洋沿岸的4个州)、西九区的阿拉斯加时间、西十区的夏威夷时间。

我国不存在像美国这样的飞地现象,在国土分布格局上要紧凑得多,但我国作为一个领土大国仍跨越了东西五个时区:以东经135度为中央子午线的长白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的中原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的陇蜀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的新藏时区、以东经75度为中央子午线的昆仑时区,这五大时区分别对应的是国际上的东九区、东八区、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

如果按全国各地所在时区的时间来看:我国将会有5个时间,最东边和最西边相差4小时。为全国统一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交流的便利就有必要对全国各地的用时进行规范:比如北京奥运是在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晚8点整准点开幕,可如果按位于西部地区的西安、成都等地的地方时计算该是7点,而更偏西部的乌鲁木齐这时才6点钟,那么难不成我国媒体在播报北京奥运时还得把全国各地的区时都给报一遍?

不要说像这种重大的国事活动,即使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因此造成诸多不便:本来一部电视剧在明晚北京时间8点播出,那么是不是还得把全国其他4个时区的时间都播报一遍啊?这还只是全国五大时区的区时,不要忘了即使是在同一时区内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时:位于北京城区东部的通州区尽管和北京城区是一个时区,但在具体的地方时上可能就要早几分钟,那是不是还要把全国各地的地方时给报一遍啊?

这样很多工作根本就无法开展,因为全国各地存在无数个地方时。即使时差没达到一小时,那么也可能差几分钟、差几秒、差几微秒。理论上地球上任何两个点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说得极端些正如上文提到的即使是我们在自己家里客厅和厨房之间都还要相当微弱的时间差。如果非要把全国各地的地方时都报出来既无必要,也势必会给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增加很多麻烦。

我国领土从东到西跨越五大时区是客观事实,只不过我国统一使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全世界实行分时区计时的国家也就只有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印尼、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刚果共和国(不算海外领地、离岛等)。要知道拥有横跨三个时区以上辽阔国土的国家本来也没多少。如果一个国家所跨越的时区在三个以内其实完全没必要在意一两个小时的时差。

韩国的地理位置就正好跨越东九区和东八区两个时区:韩国东部的郁陵岛和西部的济州岛之间本来是有一小时的时差,可实际上韩国全境都统一使用的是东九区的区时。这是因为韩国绝大部分国土和人口都分布在东九区,只有济州岛等位于西部的小部分国土属于东八区。济州岛说起来是和东九区有一小时的时差,可实际上东九区内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时。

东九区内最靠近东八区的地区即使用的是同样的区时,可这些地区与东部的郁陵岛之间仍会存在几十分钟的时差。事实上济州岛与这些地区的实际时差很可能还只有几分钟而已。既然在同一个时区内几十分钟的时间差都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那么让位于国土西端的济州岛统一使用东九区的时间其实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国家所跨越的时区在三个以内其实是没必要分时区计时的。

即使是国土面积跨越三个以上时区的国家也不一定非要分时区计时。全世界有很多国土横跨多个时区的国家(这其中不乏横跨区域很大的):日本、印度、伊朗、阿根廷、沙特等国都是这样的典型。尽管这些国家的领土都跨越了多个时区,可实际上这些国家在计时上实行的都是统一时区制。如果一个国家的城市分布并没明显的两极性,那么对一两个时区的差异完全没必要从中间硬隔断成两个时间。

时区制本来就是人们为方便工作生活而人为划分出来的。即使在同一个时区内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时。每个时区的时间本来就是一种人为的统一。既然这样的计时制度本来就是人为创造出来的,那么它的实际使用也必定需要结合实际来安排。世界各国都是按本国的实际情况计时的:分时区计时方便就分时区计时,统一计时方便就统一计时。总之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欧洲大陆使用+1时区域:从西班牙的最西边到挪威的最东边经度跨了整整三个时区却依然使用统一时间。像印度、伊朗这样正好横穿整度经线的国家还采用了多半小时的统一时区制(伊朗+3.5,印度+5.5)。印度、伊朗使用全国统一时间是因为本国的城市分布并没明显的两极性。在城市分布都相对均匀的前提下这样的时制比起让国家被一条经线截断分成两块时间不统一的区域更为科学。

相比之下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情况就不同了。俄罗斯最东点与最西点的时差为9小时。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三国的东西跨度倒是没俄罗斯那么大,可这三国的人口聚集区集中于国土的两侧,而首都却又正好位于其中一侧。这样的国土分布格局是不可能统一时区的:如果美国统一用华盛顿时间,那么洛杉矶地区夏天就是晚上十点天还没黑、冬天早上九点天还没亮。

表面上中国领土所横跨的经度范围似乎也不比加拿大、美国小,可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分布于中间的东八区和东七区。况且时区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而我们的行政区划是在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国防以及历史人文各方面因素而划定的,所以行政区划就不可能做到和时区完全对应。在两个时区的分界线处完全可能出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乃至一个村同时存在两个区时的现象。

那么在开展工作时以哪个时间为准呢?即使我们不考虑几分几秒的微小差异,那么单纯以区时为准也会造成一些麻烦。因此就有必要统一全国的用时标准。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起中国就开始实行标准时制度:中国海关曾制定东海沿岸的海岸时。这个海岸时是以东经120度的时刻为标准的。到了1939年中华内政部将全国分为五个时区:长白时间、中原时间、陇蜀时间、新藏时间、昆仑时间。

当时的北平就位于中原时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并恢复其“北京”的旧称,同时还将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于是广播报时信号也就相应地从原来的“中原时间”改为了“北京时间”。不过统一的标准用时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位于西部的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在地方时上实际上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而位于西部边陲的喀什更是晚了3个小时。

这意味着北京时间晚上七八点临近黄昏时乌鲁木齐和喀什还太阳高照。那么怎么协调这种差异呢?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同时使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和东六区的“乌鲁木齐时间”。当时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播报整点时间时是这样播报的:“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0点,乌鲁木齐时间8点整”。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会同时播报两个时区的时间。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停止使用“乌鲁木齐(新疆)时间”。这样做在客观上规避了很多麻烦,但对西部边陲地区的人民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些不便之处,于是在当地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在官方层面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以方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交流,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人出于习惯也会使用新疆时间。如今乌鲁木齐的作息时间一般是早上十点上班、下午七点下班。

由此可见这种时差是完全可以调整的。新疆两小时的时差其实并没到完全不方便的程度。在冬季白天短的时候新疆地区采用北京时间还能延缓日落入夜的时刻点。两小时的时差对诸如高考之类的全国性统一活动基本不会有太大影响。至于国庆阅兵这样的活动安排在稍晚些的时间只要不让新疆地区天还没亮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北京时间“和”乌鲁木齐时间“并非是指北京和乌鲁木齐城区的时间。

所谓”北京时间“指的是北京所在时区的中心子午线的标准时间;所谓”乌鲁木齐时间“指的是乌鲁木齐所在时区的中心子午线的标准时间。我国现在使用的”北京时间“其实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中原时区)的标准时间。事实上北京市所占经度范围约在东轻115点5度到117点5度之间,北京最东之地与作为东八区子午线的东经120度有10分钟左右的时差,而最西边大约有18分之差。

东经120度线在我国境内从南到北沿途经过福建霞浦、浙江丽水、浙江杭州、江苏常州、江苏盐城、山东胶州、山东平度、山东莱州等地。由此可见最接近于这条子午线的大城市其实是杭州,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京时间“其实称之为”杭州时间“更为准确。所以“北京时间”与“北京当地时间”其实是两个概念。同时“北京时间”的发播也不在北京,而在位于东七区的陕西蒲城。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本部设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授时部设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尽管两地虽处于东七区,但由于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所以授时中心负责发布的是北京时间,而非当地的地方时。之所以把授时中心设在陕西是为避免各地接收时间误差过大,所以需要在中部地区选择一个地方发出。陕西位于我国五个时区里最中间的东七区,所以从这里发出的时间能起到东西兼顾的效果。

目前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而不是北京当地的地方时。由于陕西位于中部时区,所以“北京时间”由位于陕西的授时中心发出。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使用陕西所在的东七区的区时呢?表面上东七区位于全国五大时区最中间,似乎能起到东西兼顾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人口以及政治、经济中心都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所以作为协调就采取了“由东七区分布东八区的区时”这种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