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慢的是阴历还是阳历(时间过得慢的是阴历还是阳历)

听梦的风尘女 2023-06-23 23:46:01 用户分享

彻底让你搞懂“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

很多朋友‬对“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总是分不清楚,对过“什么‬历”生日有分歧,对生肖怎么算不明白。基于此,吴总‬给大家简单捋一下,保证谁也能看懂,如果看不懂你来打我。

先说结论: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具体来看: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阴历:我们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古人经过观察月亮,根据月亮的圆缺发现一个朔望月大约29.5天,接近30天(我们现在一般还说“一个月30天”),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就是说,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朔”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这在文言文中我们见到就知道表示的时间。所以,“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周期制定的历法。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

阳历: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历”就是根据太阳周期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一圈大约365.24天,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阳历经过古埃及、古罗马等的发展、精确,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所以“阳历”就是“太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中国的阳历有四种:汉族的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原称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所以‬,我们的‬国庆节‬“10月‬1日‬”就是‬公历‬的‬10月1日,很多国际性‬的‬节日‬都是‬公历‬,如“2.14情人节‬”‬“3.8国际妇女节‬”、“4.1愚人节‬”、“5.1国际劳动力节”、“6.1国际儿童节‬”等‬,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过‬得‬快‬”的‬这个‬“历法‬”,就是‬“公历‬”。

但不能说“公历”等于“阳历”,“阳历”的范围广,“公历”可以说是“阳历”的一种或者说在“阳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农历‬”‬并不等‬于“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也就是说‬,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为什么‬又出现‬了‬“农历‬”这‬一说法呢‬?这‬还得‬看我国‬‬古人的‬智慧‬了‬。前边‬提到了‬“阴历‬”大大概‬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乘以‬12个月‬为‬354天‬,与‬太阳周期‬365天‬差‬11天‬呢‬!时间一久‬过年‬可能力就去了‬“秋天‬”了‬!这‬对‬我们古代‬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是不友好‬的‬,于是‬古人‬结合‬“阴历‬”和‬“阳历‬”发明了‬“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月份‬按‬阴历‬,年份‬按‬阳历‬,但是‬又出现了‬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设置‬“19年‬7闰‬”来‬平衡时间‬,这样‬“农历‬”和“阳历‬”时间‬就‬基本‬对上‬号‬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弥补了‬单纯‬阴历‬和‬单纯‬阳历‬的缺点‬,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关于‬“农历‬”的‬具体‬问题‬后边‬我会‬附上2017年‬“国家‬标准‬”制定‬的‬“农历‬标准‬”,大家‬一看‬便明白‬。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农历”这种“阴阳历”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可以说是一项伟大“发明”,我们古人传统上显然是过农历生日。“公历”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提出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现在我们新闻报道也好还是身份证上的生日均是按“阳历”,“法定年龄”固然也是按“阳历”,如你是阳历2005年1月24号出生,那么到2023年阳历1月24号才属于18周岁。但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是按“农历”过生日。当然了,现在来说,您愿意过什么生日您开心就好,两个生日都过也不是不行。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我们都知道,‬“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固然‬也是‬按照‬“农历‬”来算‬,古人‬实际‬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开始‬,例如‬今天‬为‬2023年‬农历‬正月初‬三‬,而‬正月十四‬才是‬“立春‬”,也就是说‬十四‬立春‬之前‬出生‬的‬仍然是‬属‬“虎‬”,而‬过了‬“立春‬”后‬才算‬属‬“兔‬”,相面算卦‬生辰八字‬等‬都是‬按‬此‬算‬。我们看‬日历上‬在‬“立春‬”之前‬仍然‬标注‬“壬‬寅‬年‬”,并不是‬标注‬错误‬,过了立春‬后‬就是‬“癸卯年‬”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一直‬很‬混乱‬分不清‬怎么算‬,也为了‬方便‬,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统一‬为‬: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开始‬干支纪年‬和‬生肖‬交替‬了‬,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后‬不管‬立不立春‬你都可以‬“属‬兔‬”了‬。那么‬对于此事‬你是愿意‬在‬正月初一‬后‬还是‬愿意在‬立春‬后‬呢‬?

总结:我们现在甚至可以不用管“阴历”“阳历”,只知道我们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就是“公历(公元‬纪年‬)”,也就是所谓“过得快”的日期,当然‬,习惯上‬你‬硬是把‬它‬说成‬“阳历‬”也可以‬,因为‬它就是‬阳历的‬一种‬,公历‬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今天为公元‬2023年1月24日;我们国家现在用的“农历”,也就是所谓“过得慢”的日期,一般用汉字表达,如今天是正月初三,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等。再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开头就是“今天是1月24号,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三”,1月24就是“公历”,正月初三就是‬“农历”。

这下,你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来打我,如果明白了赶快分享给你身边不明白的小伙伴吧~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激不尽。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附: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最新版《农历的编算与颁行》(“农历”也有“国家标准”了!)

彻底让你搞懂“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

很多朋友‬对“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总是分不清楚,对过“什么‬历”生日有分歧,对生肖怎么算不明白。基于此,吴总‬给大家简单捋一下,保证谁也能看懂,如果看不懂你来打我。

先说结论: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具体来看: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阴历:我们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古人经过观察月亮,根据月亮的圆缺发现一个朔望月大约29.5天,接近30天(我们现在一般还说“一个月30天”),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就是说,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朔”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这在文言文中我们见到就知道表示的时间。所以,“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周期制定的历法。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

阳历: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历”就是根据太阳周期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一圈大约365.24天,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阳历经过古埃及、古罗马等的发展、精确,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所以“阳历”就是“太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中国的阳历有四种:汉族的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原称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所以‬,我们的‬国庆节‬“10月‬1日‬”就是‬公历‬的‬10月1日,很多国际性‬的‬节日‬都是‬公历‬,如“2.14情人节‬”‬“3.8国际妇女节‬”、“4.1愚人节‬”、“5.1国际劳动力节”、“6.1国际儿童节‬”等‬,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过‬得‬快‬”的‬这个‬“历法‬”,就是‬“公历‬”。

但不能说“公历”等于“阳历”,“阳历”的范围广,“公历”可以说是“阳历”的一种或者说在“阳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农历‬”‬并不等‬于“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也就是说‬,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为什么‬又出现‬了‬“农历‬”这‬一说法呢‬?这‬还得‬看我国‬‬古人的‬智慧‬了‬。前边‬提到了‬“阴历‬”大大概‬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乘以‬12个月‬为‬354天‬,与‬太阳周期‬365天‬差‬11天‬呢‬!时间一久‬过年‬可能力就去了‬“秋天‬”了‬!这‬对‬我们古代‬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是不友好‬的‬,于是‬古人‬结合‬“阴历‬”和‬“阳历‬”发明了‬“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月份‬按‬阴历‬,年份‬按‬阳历‬,但是‬又出现了‬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设置‬“19年‬7闰‬”来‬平衡时间‬,这样‬“农历‬”和“阳历‬”时间‬就‬基本‬对上‬号‬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弥补了‬单纯‬阴历‬和‬单纯‬阳历‬的缺点‬,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关于‬“农历‬”的‬具体‬问题‬后边‬我会‬附上2017年‬“国家‬标准‬”制定‬的‬“农历‬标准‬”,大家‬一看‬便明白‬。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农历”这种“阴阳历”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可以说是一项伟大“发明”,我们古人传统上显然是过农历生日。“公历”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提出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现在我们新闻报道也好还是身份证上的生日均是按“阳历”,“法定年龄”固然也是按“阳历”,如你是阳历2005年1月24号出生,那么到2023年阳历1月24号才属于18周岁。但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是按“农历”过生日。当然了,现在来说,您愿意过什么生日您开心就好,两个生日都过也不是不行。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我们都知道,‬“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固然‬也是‬按照‬“农历‬”来算‬,古人‬实际‬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开始‬,例如‬今天‬为‬2023年‬农历‬正月初‬三‬,而‬正月十四‬才是‬“立春‬”,也就是说‬十四‬立春‬之前‬出生‬的‬仍然是‬属‬“虎‬”,而‬过了‬“立春‬”后‬才算‬属‬“兔‬”,相面算卦‬生辰八字‬等‬都是‬按‬此‬算‬。我们看‬日历上‬在‬“立春‬”之前‬仍然‬标注‬“壬‬寅‬年‬”,并不是‬标注‬错误‬,过了立春‬后‬就是‬“癸卯年‬”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一直‬很‬混乱‬分不清‬怎么算‬,也为了‬方便‬,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统一‬为‬: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开始‬干支纪年‬和‬生肖‬交替‬了‬,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后‬不管‬立不立春‬你都可以‬“属‬兔‬”了‬。那么‬对于此事‬你是愿意‬在‬正月初一‬后‬还是‬愿意在‬立春‬后‬呢‬?

总结:我们现在甚至可以不用管“阴历”“阳历”,只知道我们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就是“公历(公元‬纪年‬)”,也就是所谓“过得快”的日期,当然‬,习惯上‬你‬硬是把‬它‬说成‬“阳历‬”也可以‬,因为‬它就是‬阳历的‬一种‬,公历‬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今天为公元‬2023年1月24日;我们国家现在用的“农历”,也就是所谓“过得慢”的日期,一般用汉字表达,如今天是正月初三,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等。再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开头就是“今天是1月24号,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三”,1月24就是“公历”,正月初三就是‬“农历”。

这下,你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来打我,如果明白了赶快分享给你身边不明白的小伙伴吧~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激不尽。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附: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最新版《农历的编算与颁行》(“农历”也有“国家标准”了!)

阴历、阳历、阴阳历,中国的农历是哪一历?

阳历和太阳有关,阴历和月亮有关

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1.阳历

阳历也叫格里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即一个回归年,准确来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并非刚刚好的365 日。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经过四年一闰后,仍有误差,故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以回归年为单位循环计日,日期能反映季节变化、节令和农时,意义更为重大,所以更普遍地为人类采用。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春分时节,油菜花正盛

2. 阴历

阴历则是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候就叫作“朔”,即农历初一。当地球正好处于太阳和月球中间的时候,就是十五月圆之夜,叫作“望”。

月亮的盈缺变化是一个明显的周期,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需要29.5天左右,被称为一个“朔望月”,这就是一个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不同阴历年的天数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3. 阴阳历

阴阳历是指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

中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4. 农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虽然大家也称之为“阴历”,但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历。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阴阳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中国古代正式的历法超过百种,之所以改历频繁,大部分原因是历法超前或落后于实际天象。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355天)

中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汉族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中国的民间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农历”更为准确,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

5. 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从阳历的角度表明当前时刻的信息,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歌诀是人们为了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各取一字缀联而成的。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令”,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因为节气本身表示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与公历表达的概念相同,所以基本上节气在公历上的位置比较固定。而在农历上表现出出现日期会前后浮动。

节气歌每句首字或第四个字合起来均为春夏秋冬,也就是一年中的四季。但更为神奇的是,每句的第四个字分别表示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秋分是白天与夜晚长度相等的日子,夏至和冬至又是白天最长与最短的日子。它们正好平分阳历年中的四个点,即平分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四个点。这就是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跟阳历密切配合。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农历##二十四节气#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