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快还是阳历快(农历是快的还是慢的)

作茧自缚 2023-06-13 13:22:11 网友上传

2023年究竟有什么讲究?黑兔年是福是祸?闰二月应该注意些什么?

2023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不仅是千年难遇的黑兔年,还恰逢双春闰二月,但古人并不认为这是个吉利年。2023年黑兔年究竟有什么讲究呢?黑兔到底是福还是祸?双春年人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到底什么是闰二月?

闰二月指的是一个农历年里面出现两个二月,第二个二月呢,就被称作是闰二月,所以如果按照农历来算呢,今年一共有384天,那我们怎么能够平稳的度过这个十年难遇的闰二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闰二月的习俗和讲究。

闰二月十分罕见,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04年,而自今年之后呢,下一次再出现就是2042年。老人有一句话说叫做莫逢闰二月,逢必才有缺。这话说的就是如果我们遇到了闰二月,就会损失钱财。为啥要这么说呢?出现闰二月也就意味着今年的春天来得早,但是这期间就很容易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倒春寒很容易引起庄稼的减产,这对于农民而言就是一笔大的损失呀。

对于我们而言,物以稀为贵,粮食减产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花更多的钱去买粮食,所以才会有了闰二月会损财的手法。这一说法是老一辈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提前做好预防,多多关注天气预报,尽可能的降低损失。

那面对这样的闰二月,都有哪些讲究呢?民间有句俗话说,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1000。古时候,人们发现每逢闰月年当年多少都有点儿不顺利,所以在这冬事之秋,就有了出嫁的女儿,在闰月来临之前给父母送鞋,用以祝愿父母身体安康。当然,这。鞋也是有讲究的哈,最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新鲜明亮的颜色会让人心情舒畅,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当然呢,具体什么颜色还是要按照父母的喜好来,一切以他们开心为主。除了送鞋之外呢,还有的地方会送父母猪蹄儿,猪和柱是谐音,皮呢和体是谐音,也就表达了祝愿父母身体健康的喜悦。有的地方的父母呢,也会在闰月给出嫁的女儿送一把伞,寓意着就算她已经出嫁了,娘家也仍然会为她遮风避雨。不管是这个双春年还是闰月年,都是为了顺应四时规律而设置的,实际上它跟我们的生活顺利啊,钱财的多少啊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所以我们也不要太过于沉迷,要想让父母的身体安康不如常回家看看,毕竟对于父母而言,陪伴是最好的。

不同寻常的双春黑兔年

2023年被称为黑兔年,难道黑兔年就有灾祸降临吗?要想知道黑兔年是福是祸,我们先了解为何2023被称为黑兔年。其实黑兔年的叫法与我国的干支纪年法有很大的关系。据考古发现,我国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一直到汉朝时期才正式将干支用于纪年。干支纪年法就是将十天干和12地支两两组合,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两两组合共有60种,因此也被称为60甲子,也就是60年一轮回。而明年的2023年是癸卯年,癸属于12天干,配合五行阴阳属性来说,甲乙对木,丙丁对火,戊己对土,庚辛对金,壬癸对水。癸在五行中属水属阴,在五行的颜色属性中,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红,土为黄,而卯对应十二生肖中土,所以就有了2023年是黑兔年或者水兔年的说法。

一般来说,人们在听到黑兔年的时候,总会感觉不吉利,实际上,黑兔的说法只是我们的祖先根据天干五行做出的推算,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祸福吉凶并不是根据一个颜色决定的。明年既是黑兔年,也是双春闰二月。所谓的双春之年,其实就是2023年有两个立春,按照我国民间农历的说法,这两个立春分别是在2023年年初正月14以及2023年年尾腊月25。而上一次出现两个立春的年份为2004年。我国民间关于黑兔年的说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双春黑兔年。春秋不见天,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民间认为双春年不吉利,大概意思就是2023年黑兔年。春秋很少有晴天,大多数都是阴雨绵绵的,也因此,人们就很难看到蔚蓝的天空以及干燥的土地,从而就会影响到粮食的产量。

2023年双春黑兔年有什么讲究?

在地母经中就有关于黑兔年的记载。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幽喜春夏雨薄多,秋来缺雨水,燕罩好,桑麻无地和,稻满桑叶之上空,天蚕无可食。大致意思是说,春夏两季雨水、冰雹常有,到了秋天的时候就会逐渐减少甚至短缺。但是这对于种植桑麻、核桃的农民来说不会有太多的影响,反而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卖的高价钱,但需要人们更加勤恳的劳作。同时,这一年的人和牲畜可能会疾病产生,但最后的结果都是好的。不过对于一些事来说,还是要事先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根据古人长期积攒的经验来看,有双春年出现的年份,出现到春寒和秋老虎的可能性会很大,春天和秋天的时间会比较短,甚至还会出现极端天气,也就是极寒或者极热的情况,整年就像只有冬夏没有春秋一样。而且一旦出现倒春寒,小麦、大蒜等需要农作物以及需要在早春种植和在早春开花的。植物都会发生冻害,产量也会因此下降,而秋天雨水减少甚至高温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产品的价格很可能出现居高不下的情况,所以人们还是需要未雨绸缪。

而双春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说这二月。因为在我国的历法中存在阴历和阳历的说法,二者一般差距11天的时间,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二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最终就会导致春夏秋冬四季出现混乱。因此,聪明的祖先们为了让时间有迹可循,就发明了24节气。24节气又被分为12节和12气,从立春开始算起,节气和中气开始出现交替。立法规定,一旦出现不规则的变化时,一律使用闰月进行调整,以确保阴历的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都是春天,这样也就能保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可以有正常的秩序。以上是根据祖先的推算得出的,而以当代科学的视角分析,其实就是地球公转引起。人们常说十年难逢闰二月,其实闰月并不难等真正难的是闰月。二月从2023年开始往后推算,下一次出现闰二月的时间是2049年。正是因为闰二月出现的次数少,才被人们冠上不吉利的标签。

千年难遇的双春闰二月,还是黑兔年的2023年,人类命运将如何?

在李淳风的推背图第43项中记载到,黑兔夜走青龙月,欲去不尽不敢说。根据行家的推测可知,第43项讲的就是2023年2024年发生的事。这句话简单理解就是黑兔想要走进龙穴,但是几率十分渺茫,或者说这只是兔子的盲目自信而已,因为兔子代表着生命,且繁育速度很快,这也暗示着兔子有谋权篡位的野心,有潜在的入侵危险。欲去不尽不敢说,表示黑兔或将受到囚禁,正路难行。因为黑兔的不自量力,2023年可能会有大事发生,但是因为世间万物各有各的归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如何为之努力都得不到。

其次,在有癸卯年进入甲辰年的时候,将会有改革创新取得成功,对于属兔的人来说,2023年会是不太平的一年一旦黑兔进入龙穴,或将出现难以预料的灾难,所以属兔之人要更加小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虽然会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在这些快乐过后,将会面对很多潜在的风险,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三思后行,才能避免或者远离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也要注意身边有小人作祟。一些比较乐观的人还表示,黑兔年还有一个说法,黑兔来送财,黄牛起不来,黄牛起不来的原因是因为收成好,劳累的起不来。

所以人们也认为,2023年如果把握好了,将可能有所收获,虽然当下的大环境并不良好,但是只要抓住时机,事业上就会有相当大的突破,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进入2023年黑兔年,虽然人们会面对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凡事谨慎,不盲目做决定,生活也会更加顺心。那你们是如何看待千年难遇的双春黑兔年的呢?评论区留言。

99%的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农历?“国学大师”真的越来越能忽悠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又是一个胡说八道的国学号,连历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来忽悠人。

这类人的特点就是讲的内容有真有假,用真的部分来增加可信度,然后再使用一些春秋笔法来混淆概念。

首先,咱们的“农历”确实是“阴阳历”,而不是单纯的“阴历”。

但中国人没那么蠢,只不过很多人会习惯性的把农历称呼为阴历,并不是不清楚农历的概念。

这只是一个思维惯性,在咱们的认知里阳对应着阴,那自然会觉得不同于阳历的应该叫阴历。

这并不等于大多数国人不知道好吗。

什么是阳历呢?

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圈(回归年)记为一年,一年是365天多一点,平均下来每个月是30或31天。

什么是阴历呢?

就是12个“朔望月”记为一年,一年是354天多一点,平均下来每个月是29或30天。

注意,“朔望月”并不是月球的公转。月亮完全看不见的那天被称为“朔日”,满月的那天被称为“望日”,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之前记为一个月,这一个月经历了一朔一望,所以叫朔望月。这一个周期大约是29.5天,一年是354天多一点。

而月球绕地球一圈只有27天左右,朔望月除了需要考虑月球的公转外还要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角度,所以一个朔望月是要比月球公转一圈时间长的。

那什么又是阴阳历呢,也就是咱们的农历是什么呢?

就是既按朔望月记月,最终也需要和地球的公转相符合。

那这每年大约10天左右的差距怎么相互匹配呢?

“闰月”。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就开始使用阴阳历了。而当时对于闰月的设置是“十九年七闰月法”。也就是大约每过19年,会用7个闰月来把阴历和阳历的时间拉平。

所以我们很多人在19周岁生日那天,阳历和农历生日会回到同一天。

但这种计算方法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会产生误差,比如很多人19岁那天农历和阳历生日并不在一天。

所以后世的学者们就不断的优化这个历法,比如十六国时期北凉的赵fěi制定出了《玄始历》,采用600年置221个闰月来代替十九年七闰法。

南北朝时,南朝宋的祖冲之,就是计算圆周率的那个,制定出了《大明历》,又把闰月的设置则改为了391年置144闰月

综上所述,我们的农历,也就是阴阳历,并不是和阳历相对立的东西。

只不过记月的方式并不是按回归年除12这么来的,而是用朔望月记月。

但最终都是要按地球的公转来记年(时间拉平)。

结果这倒好,三两句话给整成对立的了。

那你否定阳历,是不是也相当于把我们祖先创造的农历也给否定了一半呢?

那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地球的公转来记年呢?

咱们的农历不设置闰月不行吗?

因为在古代,历法最重要的功能是指导农耕。

而对农耕来说历法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推算大致的环境温度。

所以我们总结了规律,知道了春种秋收。

又为了把这个指标数据化,所以创造出了历法,让大家在耕作的时候有具体的数值进行参考,而不是单纯凭借肉体感官。

这才是历法最大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阴历(朔望月记月)历法已经能满足时间的记录,我们的祖先还是要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来把阳历和阴历的时间拉平,创造出了这种复杂的阴阳历。

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才是指导农耕最有效的指标。

连祖宗到底在干啥都不知道,就天天添个脸念叨祖宗,你祖宗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然后这大哥还说抬头看月亮就能知道是哪天,不用去翻历法。

大家自己可以试一试,望月前后的那几天抬头看看月亮,能不能看出哪天更圆?

这种事多数人仅凭肉眼很难分辨出前后三五日的区别的。

更何况如果再赶上个连续阴天呢?你上哪儿看去?

历法制定出来的目的就是让你只需要看历法而不用抬头看月亮。

结果这大师,来个本末倒置,还看月亮不用看历法。

你们学国学的第一课都是先打祖宗的脸吗?

然后,我们是有阳历历法的。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历法。

我们的古人用圭表和日晷进行观测,将每年日影最长的那天定为“日(长)至”,也就是“冬至”。将日影最短的那天定为“日短至”,也就是“夏至”。然后再将春秋两季昼夜时长相等的这两天定为“春分”和“秋分”。最开始的四个节气就这么有了。

所以二十四节气就是看太阳运行轨迹的,他就是阳历历法。

再之后,节气由四个发展成了八个,加入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出现。第一次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的是《淮南子》。

到了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编入了《太初历》,正式成为我国通行历法的一部分。

而节气也成了农历历法使用中用来设置闰月的工具。

也就是说,这个大师前面把阳历贬低的一文不值。

后面又狂夸同样是阳历的二十四节气,和一半是阳历的农历。

是不是精神啊?

那可能有人又要说了,咱们的节气都写了啥时候会发生什么自然现象了。

拿自然现象之类的事进行比较的就是单纯的无知,大家的气候条件根本不一样好吗。

比如我们都认为俄罗斯冷,但冷的只是西伯利亚地区。

莫斯科在北纬55度,哈尔滨大约是北纬45度,比哈尔滨高了10个纬度,这个距离大概相当于从四川成都到海南海口。

但在一年最冷的季节里,莫斯科也就零下10多度,哈尔滨零下二三十度则是常态,也就是说莫斯科冬季最冷的时候都比哈尔滨最暖和的时候温度都要高。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冬天的温度和厦门差不多,但他的纬度基本上和大连一样。

其实整个欧洲都是这样,而造成他们那更暖和的原因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地理课的内容。

在这种环境差距的情况下,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完全不一样。

历法的适用方式都不一样,硬要放在一起比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尤其这种号召大家不能用阳历要用农历的论调就更可

笑了。

首先,阳历不是外国人独有的,我们的历法既有纯阳历的,也有包含阳历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就是按太阳周期进行记年的,农历记年的最终结果也要和太阳的运行周期一致。

其次,对于今天的大多数城市人口来说,历法已经失去了指导工作的作用,毕竟我们的工作不再是种地了。

(防杠:这里的“城市人口”指的是生活环境和工作种类,并没有对城市与农村进行比较的意思)

历法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时间工具。而农历历法作为时间工具来讲,它的计算方式确实更复杂。比如有个工作让你明年二月完成,那你用阳历就知道大概的时间,而用农历你还要问一嘴二月还是闰二月。更不说要随时能搞懂并且能记住什么时候会有个闰月的人压根就没多少了。是不听我一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明年有个闰二月”?

再次,我们今天也没有完全抛弃使用我们古人创造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就还在用啊。

比如祭奠就是清明,冬至就要吃饺子。现在年轻人立秋那天还喝奶茶呢。

但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历法啊,你不能一边骂着阳历的计算方式蠢,一边夸二十四节气好;一边用着二十四节气,一边说古人的历法大家都忘了。这不精神吗。

再有,就算是种地,现在历法对耕作的指导作用也已经不太大了。像大棚种植这种能反季节耕作的技术已经出现很多年了,现在还有不需要土壤和阳光也能栽培作物的植物工厂。更不用说那些越来越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越来越高效的耕种方法。

而这一切技术的积累,是无数先辈的心血,是无数学科的集成,无关古今,也无关中外。

最后说一下,我们的祖先很有智慧,这是肯定的,不然我们的民族也不会延续几千年,又创造了那么多伟大的朝代。

但我们的祖先从来不是默守陈规的人,他们是会不断接受和吸纳新事物的,除了某些特殊朝代或者某些短视的统治者之外,大家对于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并不抗拒,甚至很乐于吸收。

使用外国创造的东西不是欺师灭祖,接着祖宗的名头故步自封才是数典忘祖。

我们国家的强大是靠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来完成的,而不是在祖宗坟头哭出来的。

为何退休时的年龄以档案为准,而不是身份证?不明白的过来看这里

说起退休,大家最为关注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年龄是否符合退休要求,只要二者有一个不满足,就不能办理退休手续。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缴费年限的认定比较容易,没有出现过因为缴费年限发生争议而无法办理退休的情况。

但对于退休年龄,在退休时发生的争议还真不少,原因在于个人身份证显示的年龄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人社局查看档案时发现,申请退休的人还不到法定退休年龄。

档案年龄与身份证年龄不一致的原因,有深刻的历史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招工填表故意填错。招工填表时,为了满足招工对于年龄的要求,故意压低或调高年龄,增加被用人单位录取的可能性;

第二,笔误。因为上世纪的档案都是人工记录,工作量大,有可能会出现笔误的情况,加上当时人们对于年龄的填写不重视,就让错误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用阴历代替阳历。说到出生日期的时候,有些地方喜欢用阴历,而有些地方用阳历,但退休年龄的认定都是按照阳历来算的,因此在退休年龄上可能会差1个月或两个月;

第四,身份证错误。当年各地人员办理身份证时,由于统计工作量大,基本都是按照统计表上记载的信息办理的身份证,也没有认真核实,不仅年龄有可能产生出入,而且名字也有可能发生错误,导致办理的身份证是错误的。

财艺君本人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80年理身份证的时候,发现身份证上名字是错误的,当时也没有引起重视,最后影响了我的升学、就业和结婚,为了更改身份证上错误的名字,前后努力了十多年。

如果退休时出现个人档案与身份证年龄不符的情况,是以档案为准,还是以身份证为准呢?对此,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不明白的过来看这里。

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文件,对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如果个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年龄不一致时,要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

这就充分说明,在退休年龄的认定上,首先要以档案为准,而不是身份证上记载的年龄为准。

当然,如果档案年龄和身份证记载的年龄是一样的, 也就不会产生退休年龄的争议。只有二者不一致的时候,才以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准。

为何退休时的年龄以档案为准,而不是以身份证为准?财艺君也总结了几点原因:

首先是历史的因素。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实施,之后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因为当时所有事项的记账,都是人工手写记载,产生了个人档案,退休时,也没有其他证明年龄的依据,档案作为职工一辈子的证明,退休时也是按照档案的记载来进行。

其次,《身份证条例》在1985年9月6日才开始实施,当时在统计个人信息方面都是乡村街道进行归纳汇总,也没有与个人档案仔细核对,甚至没有与个人核实,有些人故意把年龄报大或报小,导致部分人员的身份出生年月错误,与个人档案记载不一致。

第三,防止弄虚作假的人渔翁得利。有些人本来不符合招工条件,通过虚报年龄,把年龄报小,最后被录取,从中获利。现在退休时又想以身份证的年龄来要求退休,想占两头好处。为了堵住这些人提前领取养老金的漏洞,国家出台规定,以档案年龄办理退休手续,防止这些人两头占便宜。

从历史的原因看,在个人档案与身份证年龄不一致的情况下,个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年月的可靠性还是要更高一些,早期的身份证年龄并不可靠。

个人档案是客观情况下的“真材实料”,尽管也有一定的瑕疵,但档案毕竟是伴随个人一生的最重要的个人材料,档案记载的各项事项准确性非常高。

另外,档案管理也有严格的规定,它的建立和转移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个人是不能随便接触个人档案的,如果个人档案在转移的过程中,私自打开了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就作废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个人的档案与身份证的年龄都是一致的,不会再出现信息不发达时代档案与身份证年龄不一致的情况。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出生年月的认定,也发生了变化。2021年开始实施的《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和死亡证明记账的时间为准。

我国实施的出生医学证明时间是1996年1月1日,过去没有出生医学证明的人员,以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的时间为准,在准确性方面,如果没有出生证明,个人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无疑就是最准确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