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龙年不宜生子的属相(2024年龙年不宜生子的属相男人)

孤僻成性 2023-06-19 21:27:37 网络

关于2023年的23个预测

原创:刘晓博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大部分的预言都会被证伪。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每个年末的时候,依据当时已知的信息,对来年做一个预测,以娱乐大家、娱乐自己。

下面是关于2023年的23个预测。

1、2023年是中国社会生活、经济重返常态的“拐点之年”,疫情冲击波最迟在四五月份消散,经济从二季度开始复苏,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投资均会出现。对于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2023年将显著好于2022年。

2、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会超过6%。由于2022年经济基数较低,中国疫情闯关比之前预期的提前了一个季度,所以2023年中国经济会显著反弹,估计官方设定的增长目标会在5.5%左右(3月份才公布),实际完成会超过6%,甚至更高一些。

3、房地产将是2023年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力。在增加值连续6到7个季度负增长之后,房地产将迎来春天。至于新能源车和手机,2023年都很难担当大任。

4、高冷、矜持的一线城市,也会在2023年给楼市显著松绑,由此带动全国楼市缓步回暖。

5、房地产税新一轮试点有望落地。早日让大家看到一个理性的、温和的、可承受的房地产税方案雏形,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房地产税长期悬而未决,任由各种传言、猜测吓唬大家,才是最大的利空。

6、鼓励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会有标志性、影响较大的政策落地。

7、中国和美欧日澳等的关系,有望进一步缓和。中国对外开放也会加大力度,比如更积极地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8、2023年有进一步降准降息的空间,但整体不大。估计还有一次降准,大约0.25个百分点;1年期LPR还有10个基点左右的降息空间,5年期LPR还有15到3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

预计2023年下半年,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会反弹到13%以上。目前只有10%左右(下图):

9、人民币汇率可能呈现先弱后强的走势。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可能会贬值到7.2到7.3左右,下半年会有所升值,年底可能再次重返7以内。

10、股市有一波“复苏牛”行情,大约会出现在春节后,并延续到二季度中后期。

11、“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建立,会给中字头(央企)、银行股等带来估值修复机会,这可能是未来2年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之一。我把我们的估值方式细分为三种:市场估值、政策估值、政治估值。

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里点名的几大行业机会较多,它们是:住房、新能源、养老、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数字经济等。

13、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不乐观,大宗商品价格也会维持在低位,出口增长难度较大。

14、2023年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体加息结束,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反弹。大宗商品的“估值修复”,或许会提前到二季度中后期。

15、中国的通胀率整体上处于低位,但2023年四季度可能会翘尾。通胀不是制约中国2023年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的主要因素,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压力才是主要原因。

16、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面,将在2023年一季度逐步收窄,相当一批理财资金会转化为定期存款,或者进入楼市、股市。全年居民存款增速,将比2022年显著降低。

17、港交所将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以及双柜台庄家机制。纳入该模式的股票,将有人民币和港币两个报价,投资者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计价模式买入、卖出,庄家(市商)负责提供交易对手盘(流动性),以及通过套利平衡两个报价。

中国将进一步通过港、沪、深、京四大交易所的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印股票的时代”,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在全球的金融话语权。而香港股市,显然承担了特殊使命。这可能还意味着,在澳门推出“人民币计价的证券市场”会继续没有时间表。

18、都市圈建设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在连续批复了7个二线城市都市圈(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方案之后,2023年将有一线城市都市圈方案获批。

此前的上海大都市圈是“地方粮票”,它不是国家发改委定义的都市圈,而是城市群。

19、2023年是房地产之年,也是大基建之年、新基建之年,增量投资的重点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集中,因为只有这里才有人口增量,才有投资效益。中国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

20、中国新生儿的数量可能在2023年创下新低,在2024年才会反弹。

2022年的新生儿数量尚未公布,但跌破1000万是必然的,甚至可能逼近900万。2023年是兔年,兔不是老百姓喜欢的属相,而且2023年前5个月都是感染高风险期,不适合怀孕。所以,2023年新生儿数量有可能是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2024年才会出现新生儿数量的反弹,2024年是龙年,中国人喜欢的属相,部分被疫情压制的生育欲望会爆发出来。

21、中国年新增城镇人口会跌破1000万人,这意味着楼市的刚性需求量进一步萎缩。

过去20多年,中国每年平均新增城镇人口在2200万人左右,2021年下滑到了1205万人。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估计不到1100万人,甚至可能已经跌破1000万人。2023年,经济尚在复苏期,再加上疫情影响前4到5个月,所以全年新增城镇化人口可能会低于1000万人。

22、2023年仍将是“政府杠杆率”快速提升之年,国债、地方债发行量会继续维持高位。

在中国三大部门里,企业杠杆率已经是全球最高,提升空间有限;居民杠杆率在新兴经济体里维持高位,继续提升空间不太大。只有政府杠杆率,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23、乌克兰问题,仍然是2023年最大的灰犀牛,并随时可能演变为“黑天鹅”,冲击全球能源、粮食等的供应和价格。

龙年宝宝2024年全国小升初的影响

2024年小升初的忧虑其实大家是有的,因为通过数据显示,2024年小升初的小学生人数会突破一个瓶颈。因为2024年的小升初突破1000万,相比其他的年龄段的人数来说是最高的了。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就已降到2左右,这个数字至少达到2.1,才能达到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2016 年,国内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效应很快释放完毕。2017年开始,全年人口出生数持续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

现在妇产科已经从过去的床位紧张到过剩,幼儿园这两年也没以前那么难上了。所以,最先感受到人口负增长的就是学前教育,目前这个阶段受到的冲击最明显,但从更长期来看,义务教育未来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我们团队用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峰值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学生以一两百万的量级在减少,2028~2035年每年减少三四百万的规模。具体而言,小学学位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了约485万,初中学位峰值稍晚,出现在2029年。最终至2035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实际上,当时我们做预测时使用的总和生育率数字是1.5,但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15,现实可能比我们所预测得还不乐观。

因此从2024年以后的小升初可能会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并且可能在逐渐的减少,并且这个数字可能很低。同时也给学校和一些机构带来了冲击。

未来教育供求关系一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带来的结果有两个:一方面是学校出现招生困难,部分会倒闭;另一方面,随着生源减少,学校自然而然就要转向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会缩小,生师比也相应降低,老师也终于有条件从主要关注班级控制,转向更关注每个个体,这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世界上其他经历了“人口塌陷”的国家在教育上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趋势:未来中国的义务教育肯定要走小班化、提升质量的道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