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吱吱叫见到猫儿就跑掉(小老鼠吱吱叫见到猫儿就跑掉歌曲)

饕餮少女 2023-06-08 17:57:48 网友分享

我们希望与中国发展更积极关系

华盛顿15所公立中小学700名师生举行春节联欢。图为学生表演中国扇子舞。郑琪 摄

“小老鼠,吱吱叫,看到猫儿就跑掉。牛伯伯,真强壮,看到红布向前闯……”12位来自华盛顿伊顿小学的孩子,头戴十二生肖动物面具,大声朗诵着《十二肖模仿操》的中文歌词整齐练操,活泼可爱的表演引起台下热烈的喝彩与掌声。

当地时间2月9日下午,华盛顿教育局举行公立学校春节联欢活动,15所公立中小学的700名师生以及来自北京育才学校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狮子舞》、二重唱《我的中国心》、中国时装展、中国扇子舞、舞蹈《小苹果》……孩子们精心编排了近20个节目,共同喜迎中国农历狗年春节到来,活动现场充满欢歌笑语。而演职老师与同学们的大合唱《我爱你中国》,更是将这一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今年是华盛顿教育局连续第二年举行春节联欢活动。“狗年象征着快乐、安全、勤奋。”中国驻美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岑建君在致辞时如此对孩子们寄语。他对记者说,中文教育目前在华盛顿地区的公立学校很普遍,今天参与活动的公立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中文课程,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孩子,都非常希望能有这样一场春节庆祝活动。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家长们比参演的孩子更激动,为了拍照、拍视频与记者“抢”机位,还有不少是穿着唐装等中国传统服饰出席活动。“人们向往交流的热情在不断增长,这是中美友好的基础所在。”岑建君说。

“这是一次非凡的庆祝活动!”(This is an phenomenal celebration!) 华盛顿教育局外语部主任凯特?爱尔兰对记者说,所有演出节目都是老师和同学们自发设计排练的,对于这15所开设中文课程的公立学校而言,每年能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非常难得。学生们通过活动能够了解中国春节文化,同时加强语言学习。今天,越来越多学生正在学习中文,也有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到类似的文化活动中来。“活动场馆的大小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问题。家长们对这样的活动很支持,都表示想来现场。下一步举办类似的活动,我们将考虑扩大规模,对更多社区开放。”

当天的演出中,麦金莱技术高中的学生们带来《中国时装展》获得了现场最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学生多奈尔?胡克斯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自己属马,学习中文已经有三年。“一开始,发音和笔画对我来说都很难,但现在已经入门。为了今天的演出,我们已经排练了两个星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在一起欢庆春节,这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交流。”

胡克斯的中文老师王佩甄说,现在华盛顿中小学教授中文的风气很盛,自己就是被麦金莱技术高中的校长“挖”去开设中文课程的,现在教着120多名学生。下个月春假期间,王老师还将带着许多学生一起前往中国游览。

“去年已有40名学生到北京、成都等地进行民宿、学习、观光,今年还会有40名学生前往中国,完全由华盛顿市政府出资。”作为这一项目的推动者与组织者,爱尔兰谈及此事时,难掩内心的骄傲之情。她说,由于熊猫“宝宝”的缘故,华盛顿的许多孩子开始认识成都,认识中国,“我们去年的访问计划就得到了成都的许多支持。”孩子们回到美国之后,对中国之行念念不忘,都希望能有机会再去中国,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许多孩子对学中文兴趣大增,希望能有机会前往中国的大学学习,准备以后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职业。”爱尔兰兴奋地对记者表示。

“语言学习,只是中美之间加强交流的项目之一。”华盛顿教育局外语部项目主管艾莉森?威廉姆斯表示,华盛顿市区中小学共开设了7种外语,中文位列西班牙语之后,名列第二。不过,学中文的人数在不断上升,相伴而来的,还有大华盛顿地区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越来越盛。

“华盛顿市政府希望与中国发展更积极的关系,设在市区的华盛顿中国中心,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便是很好的例证。”爱尔兰说。

孩子们合唱《幸福拍手歌》。郑琪 摄

舞蹈节目《采蘑菇的小姑娘》。郑琪 摄

学生表演藏族舞《高原红》。郑琪 摄

孩子们表演苗族舞蹈《红红火火》。郑琪 摄

二重唱《老鼠爱大米》。郑琪 摄

来自北京育才学校的学生表演了合唱《茉莉花》。郑琪 摄

大合唱《我爱你中国》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郑琪 摄

洛川儿歌《拍手歌》和《黑咧明咧》

(一)

拍一,开口笑笑;

拍二,鸭鸭叫叫;

拍三,星星满天;

拍四,双手写字;

拍五,五面锣,五面鼓;

拍六,花儿蹬秋;

拍七,七对儿女;

拍八,八宝莲花;

拍九,红鞋绿口;

拍十,十尺红布,

剪下做裤,

做下红裤,

穿个沒够。

(二)

黑咧明咧,

雀儿搭起棚咧,

老鼠带上铃咧,

猫儿听着跑咧,

婆婆下锅米咧,

爷爷偷的吃咧,

婆婆穿上裙子告去,

爷爷吓的胡子翘起。

婆婆裙子脱了,

爷爷胡子落了。

洛邑翁

二0二一年九月三日

说明:摘自《大塬风情》民间文学卷民间歌谣儿歌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