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金(礼金和彩礼的区别)

未及挽留 2023-06-12 20:58:31 用户分享

现在娶个媳妇有多难,盘点各地婚礼礼金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中国各地婚礼彩礼需要多少礼金。你是否也好奇不同地方的婚礼彩礼有什么区别呢?快来一起听听吧!

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列出前十名的十个城市,以及它们的大约彩礼金额。金额都是平均计算,未计算房产汽车等。

北京:在这个繁华的国际城市,平均彩礼礼金需要30万左右,豪华彩礼可以高达数百万,彩礼的内容包括黄金、车、房、珠宝首饰等。

广东:这里的彩礼以黄金、钻石和挂坠为主,平均需要20万左右。豪华彩礼可以超过百万。除了金银首饰以外,还包括车、房等。

福建:福建的彩礼以脱俗头、布娃娃、红绸等为特色,民间最火爆的当属榕城人的“三待”,平均需要10万左右。

上海:在环境和经济条件都相对优越的这个城市,平均彩礼需要25万左右。主要以黄金和钻石为主,有时还包括车、房等。

江苏:黄金是江苏彩礼的主流,平均礼金需要15万左右。许多也会有要求车、房等,也会有豪华彩礼礼金高达50万以上。

浙江:平均需要20万左右的彩礼,彩礼中以黄金为主,加一些脱俗头等红色物品。

四川:平均需要10万左右的彩礼,彩礼中主要是黄金、车和房。还有糖果、烟酒、红布等。

河南:平均需要10万左右的彩礼,以黄金为主,加上糖果、烟酒等。还有象征贞洁和幸福的绣品。

湖南:平均需要10万左右的彩礼,以黄金为主,加上布娃娃、绣品等。一些山区里还有不少象征平安的食品。

天津:平均需要2万左右的彩礼,彩礼中主要是吃食杂项、车子和房屋。天津的彩礼以质朴为主,没有太多奢华的装饰。

排名倒数第一的是云南,彩礼不到1万。但是这不代表云南人对婚姻的认真程度低哦。

以上是一些城市的大约彩礼金额,因为时常上下浮动,这里仅供参考。无论彩礼多少,都不能代替真爱和幸福。希望大家能珍惜彼此的感情,幸福相伴一生。

以上就是中国各地婚礼彩礼金额的大致排名。但是,无论你选择哪种彩礼,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纯洁和真挚的爱情。珍惜彼此的感情,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果你喜欢这个视频,请点赞和分享,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彩礼是什么。

丧事的礼金叫“随礼”,喜事的礼金叫“贺礼”,本来意思不一样

随礼账房

“随礼”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了。父母过世,儿女嫁娶,盖房上梁,旺铺开业,剃毛头、过十周、考大学,等等等等,家家都会有,人人都会经历,所以是一般居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但并不是所有的礼金都是随礼,随礼源于丧事,后来推延至喜事。我们结合礼仪规范文本的记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随礼是随份子,也叫凑份子,随多随少随自己心意,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定制但没有强制性要求。随礼的本义是礼馈,即馈赠或赠与。随礼是有来有往的,但不是等价有偿的。丧礼上规范的名词叫赙赠

《仪礼----既夕礼》有:“知死者赠,知生者赙。”所谓赠,即以奠品吊祭死者;所谓赙.即以财物帮助生者。唐贾公彦疏曰:“赠,施于死者。赙,补主人不足。”

赙赠之礼,西周就有。北宋宋司马光在《书仪》中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古有含、襚、赠、赙之礼。珠玉曰含,衣衾曰襚,车马曰赗,货财曰赠,皆所以矜恤丧家,助其敛葬也。”

中国古代,丧事较为靡费铺张,一般家庭承担不起,所以届时需要各方人士援助赞助。于是有了赙赠。一家有事,大家帮忙,结果家家有事,都有帮忙。上至国君、领主,下到僚友、部属、亲戚、朋友等,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共同把丧事办好。

注意,按礼制要求,赙赠是自愿的,也是无偿的,就等于大家凑份子合伙办事。所以叫随分子礼。

先秦典籍《春秋---隐公三年》有这样的记载:“秋,武氏子来求赙。”啥意思呢?就是说,武氏的人死了,他的儿子到鲁国国君那里求取办丧事的财物。本来赙赠是自愿的,因为是无偿的,所以有人以赙赠的名义索要财物。古人有意思吧。

到唐代,官员家里有丧事,政府都要规定的数额给予赙赠。赙赠逐步法律化制度化。后世朝代沿袭,一直到晚清。现实生活中,家里有丧事,机关单位等都要去吊唁并上账礼馈给钱。就是承袭赙赠的礼俗。

宋代的赙赠

2、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时期,办丧事难,办喜事也不容易。男方家庭,要彩礼,要过礼,要三媒六聘,要八抬大轿,要房产土地,要家具用具等,所以,届时亲戚朋友都要凑份子帮忙,也是随礼

古典社会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居民家庭,特别是广大农村,生活并不宽裕。丧事需要凑份子随礼,男方娶亲的喜事也需要凑份子随礼。就是说,家庭条件好的,喜事礼金是贺礼;家庭条件不好的,喜事礼金大都是随礼。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特定家庭办丧事办喜事,自己都能承担得起。于是礼金逐渐演变成人际交往的一般人情。随礼也罢,贺礼也罢,没必要区分。时间一长,意思就混在一起了。

所以,本来同样是礼金,丧事叫随礼,喜事叫贺礼。由于生活条件好了,现在不分了,都叫随礼。

喜事礼薄

观点丨礼金不超过100元是人情往来的本位回归

来源:【湖南日报】

郭元鹏

三天之内安葬,最多不超过五天;单份礼钱不超过100元,酒席每桌不超过13个菜……近日,新华视点记者在贵州省麻江县谷硐镇黄泥村采访发现,由党员、干部、乡贤等人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深受群众认可。理事会对婚丧嫁娶的礼金、桌数、菜品等严格限制,经近年实践后,让绝大多数村民摒弃了大操大办的观念。

农村“礼金过重”是不少人的“心头病”。有些即便是普通关系,也需要400元以上的礼金,关系好点的包1000元以上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高额礼金衍生了一种恶性循环:一些人会以各种理由、各种借口举办庆典,“把付出的礼金捞回来”。人情往来,“情”应为本位。正所谓“情谊无价”,用“礼金多少”衡量“情谊多重”,难免会冲淡情感的价值。此外,情谊是相互的,礼金也是相互的,礼金要是“有来有往”,那么100元和1000元本质上没有区别。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随着相关政策深入推进,不少地区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在湖南各地,丧事简办纳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自治清单、村规民约规范事项,每年由乡镇和街道对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奖惩;在江西,遂川县戴家埔乡30名适龄未婚女青年集体签订“抵制高价彩礼承诺书”,丰城市当地妇联专门面向义务红娘作抵制高价彩礼的主题宣讲……这些办法迈出了农村习俗改革可喜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农村礼金回归100元,“人情往来”回归“情谊无价”的本位价值。我们乐见其成的同时,也期待人情礼金减负行动能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