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出生人口(2020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鹰视狼顾 2023-07-05 21:06:55 网络

多地一季度出生人口下降,部分城市反弹 ,贵阳增长超一成

近年来在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今年以来,各地出生人口有何变化?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贵州贵阳、山东德州、安徽池州等城市已经公布2023年一季度出生人口或出生登记、出生医学证明等数据。数据显示,多个城市出生人口数量继续下滑的同时,也有部分地区出生人口出现反弹。

山东省德州市卫健委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3月通过山东省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出生人数为6823;去年同期出生人数为7770。由此可见,今年一季度德州市出生人口下降12.2%。

安徽池州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记合计为2388,去年一季度为2436,按此计算,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记下降2%。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今年一季度该区办理出生登记数为1645,去年同期为1734,同比下降了5.13%。安徽歙县,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登记数477人,比去年同期的486人下降了1.9%。在安徽舒城县,今年一季度当地出生登记共办理1535件,去年一季度为1537件,同比基本持平。在安徽宁国市,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医学证明451,去年同期为470,今年一季度下降了4%。

与此同时,局部地区出生人口实现增长,比如,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今年一季度该县办理出生登记(当年出生)事项273件,而去年同期为260件,今年同比增长5%。

根据贵阳市卫健局的数据,贵阳市今年1~3月常住人口出生人次为11359人,去年同期为9420人,今年同比增长14.43%。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当地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登记数2885,而去年一季度为2556,今年同比增长12.9%。

总体来看,个别地区由于原有出生率较高、三孩效应等因素,出生人口有所反弹。

人口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全国情况看,出生率、出生人口数量呈现趋势性下降,但这个过程中,各地由于文化传统、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态势,这也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体现。从人口增长的内生动力来看,不同地区的出生率呈现分化态势。

董玉整说,即使像潮汕地区等一些生育意愿比较高的地方,近年来生育率也在下降。但由于原来生育率比较高,与其他地方相比,生育率仍比较高。

去年1月,在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之一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初婚年龄不断推迟。董玉整分析,现在生育主体的初婚初育年龄逐渐推迟,大多数人都在27岁以上才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此外,结婚、生育、养育、教育以及个人生活的成本上升,住房等价格高企,就业、工作的压力增大,出现“生不起”“养不起”“不敢生”“不想生”等问题。

近期,国家卫健委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228号(医疗卫生类28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当前,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育。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5.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6.8岁,均已远远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有继续走高趋势,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

多地一季度出生人口下降,部分城市反弹 ,贵阳增长超一成

近年来在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今年以来,各地出生人口有何变化?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贵州贵阳、山东德州、安徽池州等城市已经公布2023年一季度出生人口或出生登记、出生医学证明等数据。数据显示,多个城市出生人口数量继续下滑的同时,也有部分地区出生人口出现反弹。

山东省德州市卫健委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3月通过山东省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出生人数为6823;去年同期出生人数为7770。由此可见,今年一季度德州市出生人口下降12.2%。

安徽池州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记合计为2388,去年一季度为2436,按此计算,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记下降2%。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今年一季度该区办理出生登记数为1645,去年同期为1734,同比下降了5.13%。安徽歙县,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登记数477人,比去年同期的486人下降了1.9%。在安徽舒城县,今年一季度当地出生登记共办理1535件,去年一季度为1537件,同比基本持平。在安徽宁国市,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医学证明451,去年同期为470,今年一季度下降了4%。

与此同时,局部地区出生人口实现增长,比如,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今年一季度该县办理出生登记(当年出生)事项273件,而去年同期为260件,今年同比增长5%。

根据贵阳市卫健局的数据,贵阳市今年1~3月常住人口出生人次为11359人,去年同期为9420人,今年同比增长14.43%。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当地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登记数2885,而去年一季度为2556,今年同比增长12.9%。

总体来看,个别地区由于原有出生率较高、三孩效应等因素,出生人口有所反弹。

人口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全国情况看,出生率、出生人口数量呈现趋势性下降,但这个过程中,各地由于文化传统、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态势,这也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体现。从人口增长的内生动力来看,不同地区的出生率呈现分化态势。

董玉整说,即使像潮汕地区等一些生育意愿比较高的地方,近年来生育率也在下降。但由于原来生育率比较高,与其他地方相比,生育率仍比较高。

去年1月,在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之一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初婚年龄不断推迟。董玉整分析,现在生育主体的初婚初育年龄逐渐推迟,大多数人都在27岁以上才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此外,结婚、生育、养育、教育以及个人生活的成本上升,住房等价格高企,就业、工作的压力增大,出现“生不起”“养不起”“不敢生”“不想生”等问题。

近期,国家卫健委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228号(医疗卫生类28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当前,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育。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5.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6.8岁,均已远远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有继续走高趋势,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

今年新出生人口可能不足800万,是啥原因导致人们“不想生娃”?

大家应该留意到,家里年龄比较大的长辈,兄弟姐妹都是比较多的,但是到了年轻父母这一代,通常只有一个兄弟姐妹,而到了大龄儿童的这一代,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直到现在,很多小龄儿童也很难有兄弟姐妹。

这一现象其实就是表现出了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问题。

今年新出生人口可能不足800万

由于我国长期新出生人口数量不理想,加上社会老龄化事态逐渐严重,所以于2016年开放了二孩政策,这个政策的出现,就是刺激生育,以缓解我国社会老龄化的情况,加强生力军的培养。

确实的,当二胎政策实施之后,新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了,比2015年多了131万,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当时人们都觉得,二胎政策的开放,将会导致人口出生率年年上升。但是,事实却马上打脸了。

2017年,人口出生数量降到了1723万。2018年,继续降低到1523万。2019年,跌掉了1465万。2020年,断崖式地落到了1202万。

2021年,只有1062万。去年,也就是2022年,人口出生数量甚至已经不足1000万,达到了令人焦虑的956万,这比6年前少了830万。

而根据这样的形势,人们分析今年的人口出生数量可能会不足800万。

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很难看到“大肚子”在街上溜达了,一些幼儿园甚至小学也出现了“关闭”现象,妇科的人也不再那么多了,甚至市面上的母婴店都不热门了……

新生婴儿下降,是什么导致人们不愿意生孩子?

不足800万的人口出生数量,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不愿意生孩子呢?

1)育娃的经济投入是一个“无底洞”

原谅我说得这么直白,但事实就是这么回事儿。

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有多高,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甚至有些家庭中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儿女赚钱。

育儿成本极大,永远没有多余的钱去生二孩,这其实是一个广泛的现象,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好的条件,所以育儿理念也往往是顶着家庭收入的最高格来进行的。

比如一般家庭的家庭养一个孩子,可以给孩子好吃好喝、充足的基础学习资源。而小资家庭,则户给孩子优吃优喝,充足的学习和提升资源。而中产阶级,可能会给孩子调理营养,选择学习资源,附加培养计划等。

总之,就是尽己所能,让孩子最大程度上变得优秀。而往往“精养”孩子之后,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已经无法以同样的方式支持第二个孩子了。

2)生活日渐“安逸”,人们惰性增强

我国的民众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在这里,没有战乱,少有天灾,设施齐全,民生物资充足,社会秩序安定,在世界范围内相较来说,基本上是最理想的一个生活环境了。

但是,日渐安逸的生活,却让很多人逐渐产生了惰性,家庭责任感减弱,更追求个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而不少的年轻家长,甚至觉得生孩子这件事非常的麻烦,从而不愿意生孩子。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拥有一定的家庭观,所以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是独生子女。

而有些人完全丧失了家庭观念,并且了传统文化,就可能“一个不生”。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够怪他们,毕竟他们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种思想的产生,要想避免丁克族的产生,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国民责任感培养等就应该加强。

3)体力、精力甚至精神的消耗无法承受

养孩子有多累?每个宝妈都知道。

养孩子有多耗费精力?每个家长都知道。

而孩子的安全问题、健康问题、养育问题、学习问题以及长大之后工作、婚嫁等等问题,几乎也将每一个家长的精神给掏空。

养个孩子,真的太费命了。

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吧,怀的时候担心辐射、磕碰、营养、发育等等问题,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无时不刻担心孩子的饮食、睡眠、黄疸、大小便等问题,整个月我都没有好好睡过觉。

辅食期,我又担心孩子能吃啥、不能吃啥、拿啥吃、怎么做、温度多少等问题。

孩子睡觉,我担心头型发育、空气质量、呼吸问题(估计每个家长在孩子睡着的时候,都用手探过孩子的鼻息吧?)、冷了热了、出汗怎么办等问题。

孩子学走路,操心用什么学、学步车是不是影响发育、磕了碰了怎么办、怎么减少磕碰、去哪儿走路比较好等等。

……

孩子成长那个的每一个阶段,家长都有数不尽的担忧、操心,这种精神压力,最终压倒了很多人的生育意愿。

4)不利于生育的文化环境

提到这一点,很可能人们都觉得是西方“丁克”文化的影响。但其实,这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丁克文化的影响,还有一些其他文化的影响。

比如日渐变味的彩礼文化,网络所造就的一些伪精致文化等等。

由于普通民众较难建立客观的辨别意识,很可能会被一些杂七杂八的文化影响,从而导致自己变得不再看重生育问题,或是“没有能力”去看重生育问题,比如赚不够彩礼,所以娶不上媳妇等。

写在最后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那么,面对今年新出生人口数量可能达不到800万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你愿意生二胎吗?如果不愿意,国家出台怎样的政策才能够让你愿意生二胎、三胎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总人口减少85万!

写在前面:我最近比较忙,更新文章没前面勤,但是如果有重要事件,我肯定会及时写文章的,比如今日的人口重磅新闻!

1月17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这绝对是近期最重磅的数据,最近我也多次发言期待2022年人口数据出炉。

出生人口跌破千万,总人口正式负增长,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一个【人口】新时代,很多人直到现在还不知道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个我其实早就写过回答,参考旧文——《【完全解读央行论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所有问题的基本盘!》《人口是最核心问题,政策解读之《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出生人口956万,人口负增长85万。时间再次见证了我的精准预测——2022年6月的文章《2022年出生人口会是多少呢?我的名誉我自己守护!》的分析预测完全命中!当时我的分析是:

【根据第一季度数据,今年出生人口基本不用再看了,就是减少约1成。

因为上述几个地方的数据算我国出生率较高的地方,经济发达地区生育率更低,而且每个季度出生人口几乎差不多,因此22年出生人口减少1成是大概率的。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3万,因此2021年相较于2020年减少141万、下降幅度11.72%。

因此可以推算,2022年出生人口约950万,人口负增长约百万,随着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而出生人口还会减少,人口负增长规模会越来越大!】

就在统计局公布数据前一天,我还发文:今年(2023年)出生人口就要看到800万了,16年谁敢想6年后我国出生人口将减少1000万到800万级别?

大家要修正一下数据,根据七普数据,16年出生人口上修了100万约为1880万,2016年作为全面二胎元年是生育最后一次跳舞!

为什么人口很重要?(PS:本分内容也是从2019年强调至今,老读者肯定有印象)

(1)人的二元性

首先是我国老龄化速度太快了,“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并且人口老龄化会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说过:经济的运行归根到底是人的生产与消费。这句话体现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劳动力”还是“消费者”。这句话对应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

十四五规划有两个战略,一个是产业升级,另一个是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当然是需要人才支撑的,也就是需要人;而消费升级呢,还是需要人。

理解了人即是“劳动力”还是“消费者”的二元性,就不会说出未来是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社会,不需要人了。因为,机器人不会帮你消费,机器人只会加速财富集中以及扩大贫富差距!

官方还承认了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不可逆转,只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2)老龄化过快的坏处

对于老龄化过快的坏处,此前央行那篇文章已经分析了(旧文《【完全解读央行论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所有问题的基本盘!》)。

核心观点——“人口红利是个暂时的机会”——一针见血道出了人口红利的真相。当前,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急速消失,对应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已经走到了要为人口红利还债的关口了。

当下,市面上有部分人喜欢简单线性的从“人口减少,人均资源/财富就会增加”的角度认为人口减少就是大利好。

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口的非合理减少/老龄化,很可能造成经济衰退,这样意味着社会的财富减少。因为适龄劳动力的生产减少,而老龄人的消耗增加。此消彼长,如果社会财富减少的速度大于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均财富就会减少。

我们当下面临的老龄化严峻性,还能用合理范围解释吗?

很简单的例子:目前基本上2个劳动力养1个非劳动力(老龄人+儿童),2050年附近就是1个劳动力养1个非劳动力,如果人均劳动生产力无法大幅提升,那么人均生存质量会肉眼可见下降!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决定房地产命运的核心基本盘坚如磐石而且一目了然,你们到底在怕啥?(PS:以下为ViP群聊天记录)

85万人口负增长,每套房假设两位老人,那就是42.5万套房空置出来,2022年还仅是85万人口负增长,再等几年那就是千万级别负增长,每年空置房被动增长就是500万级别,甚至1000万级别。

即便农村:城市=3:7,那城镇空置房也是100万/年被动增长。(2022年城镇化率为65.22%)(《每年都要炒作一次【房地产是支柱产业】,长点心!?》)

我从15年左右注册知乎,刚开始仅分享爱好,18年左右开始(海啸知识输出是19年开始)系统性研究人口、房地产、金融投资等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分享到知乎和公众号【悟空新之助】。

现在——我在房地产、人口、国际关系、金融投资领域迎来丰收季,无数案例验证我当初判断的准确性。

18年我判断我国在21-22年人口将负增长。这个观点在当时绝对大胆,因为就没有机构和专家敢这样预测,尤其是全面二胎政策刚出来,基本上机构和专家都预测我国人口2030年左右开始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9年初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人口会在10年后到达最高峰水平,即2029年之后出现负增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预测中国的生育率2021年为1.70,2030年为1.75,人口到2032年开始负增长。生育率是指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美国人口普查局2021年预测中国的生育率在2021年为1.50, 2030年为1.52,人口在2031年开始负增长。中国《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2020-2030年生育率稳定在1.8,人口在2031年才开始负增长。

虽然人口老龄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依旧认为中国未来将大有可为,我这不是在安慰你们,这是我系统性思考得出的结论!

我不希望关注我的朋友还是愁容满面、消极厌世的。希望不就在那里?我说得还不明白吗?请保持积极向上昂扬的精神头!

别让自己的人生是灰色甚至黑色的,我们都可以拥有彩色人生,不过需要提升认知水平!任何时代都是好与坏的叠加态,你的人生好与坏取决于你的认知水平!

我国的人口方方面面我基本上也系统性研究透了,感兴趣我的历史人口生育方面文章,以下文章值得大家花时间认真读一下(尤其是前五篇文章):

【收藏转发】6500字完全解读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深度长文】我国人口所面临的挑战与非对称机遇!【完全解读央行论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所有问题的基本盘!疫情对出生人口的影响,2020 年人口出生率跌破 10‰意味着什么?!人口是最核心问题,政策解读之《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促进生育】驳斥某网红经济学家「央行多印 2 万亿,抓住 75-85 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2021年各省市常住人口大乱斗,有人欢喜有人愁!【人口热评】统计局公布数据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同比下降11.72%!「人口断崖」 30 年间少生1.5亿人,对未来会有哪些影响?2020年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的深远意义!浅谈应对我国人口锐减和老龄化的几种方法2022年出生人口会是多少呢?我的名誉我自己守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