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三年对联颜色(母亲三周年纪念对联)

误到人间 2023-06-17 06:04:56 网友整理

12副祝寿对联,收集起来,你一定用得到

中国人是最将究仪式感的,年长的老人过生日,称“过寿”。

“过寿”时,亲人、朋友齐聚一堂,吃饭、喝酒之外,还会送上几副对联,表达对老人的祝福。

寥寥几语,却满是祝福、赞颂之意,有趣有味。

12副祝寿对联,收集起来,你一定用得到!

百岁老人贺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竟逢。

这是一副祝寿百岁老人的经典对联。

“人生不满百”是诗句,“世上难逢百岁人”为世间俗语,上、下联虽将“百”字隐去,但所言均在“百”上,可谓巧妙。

“世上难逢”指出活到百岁极其罕见,而“公今满”三字贴切地表明为百岁寿星而贺。

另外,“满”“逢”均为双字,充分表达了喜悦与祝颂之情,俗中见雅,幽默风趣,增添了无穷韵味。

贺张大千寿联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这是一副把祝寿和歌颂功绩结合的对联。对联中还嵌入了“大千”二字,真是巧妙。

“八大”指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画家朱耷 【dā】,是中国画的一代宗师。

上联意为张大千继续了八大山人的画风画艺,使“八大山人”式的画作不断出现,意为不死。

下联写半千以后又有什么人继承他的画风画艺呢?意为只有您继承。这真是夸到心里去了。

贺冯玉祥寿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

据说这副对联是邓颖超所拟。

冯玉祥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参加北伐战争,讨伐张勋辫子军,拥护的三大政策,支持国民革命。

这副寿联对冯玉祥这位历尽曲折、追求进步的战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上联概括了冯玉祥的文笔。下联赞颂了冯玉祥崇高的精神和历史功绩。全联通俗易懂,含蕴深刻,贴切自然,对仗工整。

贺贾敬之寿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贾敬之是著名画家,善画翎毛花卉,与张大千齐名,画作曾在13个国家展出。

此联极赞贾敬之年老依然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下联赞他书画双绝。

贾敬之不仅画艺精湛,书法也是一绝。所以,下联中说他“画亦精,字亦精”。

贺潘兰史六十寿联

诗功喜与年增健,

人寿欣逢月正圆。

潘兰史为清末力倡新学者之一,曾游历欧洲,晚年隐居上海,以诗画寄兴。

上联写其晚年诗画生活和闲逸心态。下联属平常祝寿语。

乾隆五十岁寿联

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的皇家版图写起,盛赞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辉煌业绩。

下联从皇帝又称“万岁”入笔,已有“五十年圣寿”的乾隆,距“万岁”不是“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的寿数吗?

此联以数字的工对见奇,看似平铺直叙,却妙趣横生,故时人称其“气象高阔,设想奇创”,“对幅折颂万岁,工慧绝伦”。

贺袁枚寿联

藏山事业三千牍;

住世神明五百年。

“藏山事业”指著述,语出《汉书·司马迁传》,“三千牍”用以形容著述甚丰。上联称寿主的著作对后世贡献极大。

“神明”,可解作人的精神。五百年指五百年出现一次的名世者。语出《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下联称寿主事业及精神流芳后世。此联围绕寿主事业“藏山”、精神“住世”来贺,言近旨远,别具深情。

张大千自寿联

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祝;

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

这是一副集句联,是张大千自拟的寿联。

“身在健,且加餐”是黄庭坚的词《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人已老,欢犹昨”出自辛弃疾的词《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对仗工整,颇有韵味。

易顺鼎寿如夫人联

佳人才子总痴情,女爱男欢,愿生女皆佳人,生男皆才子;

花好月圆无量寿,天长地久,看地上花常好,天上月常圆。

如夫人,原意待遇如同夫人一样,后即以称别人的妾。

古人云“娶妾取色”,如夫人在丈夫眼中,十九是“佳人”,无足为怪;但自称“才子”则较少见。不过易实甫十五岁中举,乡人誉为神童,素有才名,“才子”之称亦是当之无愧。

全联都是好话,祝长寿,祝多子,祝恩爱和睦,适合引用。

丁文江寿胡适联

凭咱这点切实工夫,不怕二三人是少数;

看你一团孩子脾气,谁说四十岁为中年?

1930年十二月,胡适四十岁生日,丁文江写下这首白话对联。

丁文江早年和胡适提倡拥护德先生(指)和赛先生(指科学),“不怕二三人是少数”是胡适的名言。

胡适提倡“传记文学”,本来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四十岁是不适宜写自传的,所以说胡适一团孩子脾气。

易孺六十岁自寿联

此心到处悠然,搜揽胸中万卷;

居士先生老矣,愿教人寿百年。

易孺,号大厂, 是近代著名的篆刻师,工诗、词、书、画,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此联依次集张孝祥的《西江月》、秦观的《满庭芳》、苏东坡的《满庭芳》、杨补之的《惜黄花慢》词句。

既以抒怀,兼以自寿,集句浑成,堪称集句联中工整、自然的佳构。“此心到处悠然”在张于湖原词中的上一句为“世路如今已惯”,易孺用此句领起全联,固为题旨所在,亦不无自慨平生遭际的意味也。

祝双寿联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双寿,就是夫妻二人一同做寿。

上联除颂赞寿者夫妇道德品格外,还含有祝愿他们返老还童的心意。下联以“看玄孙”作为“天留二老”的理由,风趣而深情地祝二老长寿。

此联字字扣题,对仗工整,自然贴切,平中见奇。

葬礼讲究多,老人去世是吊唁还是悼念?千万搞清楚,不惹麻烦

老人去世是吊唁还是悼念?千万搞清楚,说错了会给家人带来灾祸!

比方说是亲戚或者是朋友去世了,我们是去吊唁他还是去悼念他呢?

第1种情况,这个人刚死,是说去吊唁还是去悼念呢?

比如现在很多农村,老人去世,家里儿女会举办非常隆重的仪式,大搞排场,有的连搞三天三夜,显得自己特别的孝顺。

作为同村的或者是亲戚朋友,如果你亲自去灵棚,到灵堂上,去祭奠刚刚去世的这个死者,这个叫什么?

千万要注意了,叫吊唁而不是悼念。

很多地方会有“开吊仪式”,比如说这个人去世了,他的亲戚朋友前去吊唁,一般家门口会放着一个鼓,叫“报丧鼓”,亲戚朋友要敲击这个鼓敲两下,然后家人会痛哭流涕着出来迎接。

还有的地方会在灵堂的灵案上放一个铜磬,铜磬很像一个碗,是用铜做的一种乐器。有一个人专门站在旁边,隔一会敲一下隔一会敲一下,干什么用的呢?

据说是每敲一下,黄泉路上的灯光就闪一下,死者的亡魂就能够借着灯光好好地上路。

吊唁的时候,要行礼还要安慰一下死者家属,让他们节哀保重身体什么的,还有的会哭着唱出生前和死者的关系,以及死者一生的光辉时刻。

比如《三国演义》里面就写,周瑜死了以后,诸葛亮就前去吊唁了,有个戏曲叫做“诸葛亮吊孝”。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

诸葛亮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自己和周瑜的关系怎么怎么好,把周瑜一顿夸。周瑜的家人本来想借机杀了诸葛亮的,看他哭得这么惨就没下手。

吊就有吊孝、吊丧的意思,吊唁的唁是表示慰问。

第2种情况,这个人去世一段时间或者死很多年了,是去吊唁还是悼念呢?

比方说清明节,很多人会去烈士陵园,千万要注意了,要说去悼念革命烈士千万别说成了,是去吊唁革命烈士了。

吊唁和悼念字面意思相似,互为近义词,但是含义有所不同。

吊唁主要强调的是外在的形式,不管你心里怎么想的,就像诸葛亮吊唁周瑜似的,他心里不一定有多难过,但是形式一定要做足了。

而悼念主要强调主观方面,是心里的形式,你可以不亲自去墓地,但是心里的情感是一定要到位的,你心里一定是非常非常难过非常非常哀痛的。

关于这两个词,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对于现在的丧葬仪式,大家认为是应该大搞排场还是简单一点?#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亲人去世,3年内不能贴红对联,原因有四,总结后其实只有六个字

亲人去世,3年内不能贴红对联,原因有四,总结后其实只有六个字

文/加贝

关于什么是习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一个公认的答案是习俗是一种流行的意识行为。有很多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禁忌,旧社会时代的人们禁忌很多,毕竟当时的人们思想不比现代人的开放,很多禁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是不合理的,封建色彩浓厚。随着社会的向前迈进,富有知识和文化的现代人已经将部分习俗抛弃。

对联,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春节的来源历史悠久,它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大年三十的下午,人们都会帖一副对联在门边上,以示辞旧迎新之意,对来年丰收喜悦的期待。人们将这样的对联成为春联。春联也属于一种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贴春联对新的一年表达美好期待。

春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对于遍布世界的华人来说,贴春联可以说是春节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一件事了。每逢新春佳节,全国各地不分城市农村,每户人家都会不约而同的贴上漂亮、工整的春联,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流传至今的众多习俗中,包含了这样一条,亲人去世后,家人三年不能贴红对联。更有甚者在有的地区,人们不仅不能贴春联,连挂灯笼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些做法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压根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坚持,并流传至今呢?

原因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礼仪道德之一。在部分地区,如果家中有亲人去世,女儿三年之内是不允许谈恋爱的,男人三年之内不能结婚。如果亲人事先有婚约,也需要守三年孝期,三年满了后才能谈婚论嫁。这种做法,事实上就是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限制,以表示对亲人的悼念之情。

原因二,表达对亲人的敬重。新春佳节,挨家挨户贴上春联,挂上大灯笼,表达的是一种喜庆祥和之意。试想,如果亲人去世后,家里面还这么热热闹闹,喜庆祥和?

看不出一点悲伤之情,这样子看起来并不合理。对死去的亲人是一种不敬,旁人看来也会觉得这家人冷血无情,不懂得规矩,不懂事还不孝顺。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表达对亲人的尊敬。

原因三,对养育之恩的铭记与感谢。部分的农村地区,很多人认为,新生儿出生后母亲守护在身旁寸步不离至少照顾三年,意味着新生儿要在母亲的怀中至少度过三年时间。当父母去世后,作为回报子女也应该守孝三年表示对当初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原因四,传统习俗扎根于人们心中。这个传统能流传至今,经过了不可计数的年岁的考验,至今无人与其相违背。事实上,除了这一习俗外,还有其他的,像是说亲人去世三年以内,一位合格的孝子应该在亲人坟墓的边上搭一个棚子,既不外出,也不回家。身着孝服,守丧三年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不大的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丢弃,但三年不贴红联的习俗仍深入人心。

就像前文中所说的,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其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的对亲人的一种悼念,一种尊重,以及哀思之情。人们接受这些习俗并将其传承下去。

其实四点原因总结下来,也就六个字:孝道、传统、感恩。而且所有能被流传下来的习俗其中有它暗含的许多道理,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但亘古不变的是其中人性的真、善与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