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口分布图高清图)

几分真心 2023-06-25 21:39:58 互联网

印度、中国,和世界的人口问题

地理教科书告诉我们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但是今天的新闻似乎告诉我们

这个知识点要改写:

印度人口超中国

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2022年,中国的人口在最近几十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当年的人口总量为14.12亿。而印度在2021年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4.08亿,因此人们预测印度已经超过了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联合国预计将于今年4月中下旬宣布,印度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为什么能够承载如此多的人口呢?

我们要从地理位置上进行分析。印度所在的南亚大陆,背靠喜马拉雅山,面朝印度洋,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性气候。这种气候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温多雨,特别适合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印度的恒河平原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河流众多,热量充足,是南亚人口最多的地区。因为恒河平原的存在,使得印度的耕地面积达到了156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从耕地的热量和水资源来说,印度的耕地质量远超美国。

南亚地形图

由于耕地面积广阔,印度也成为了世界农业大国。目前,印度的粮食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印度的蔬菜产量排名世界第二,次于中国。目前,印度的耕地还未实现现代化,因此其粮食和蔬菜的产量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水平。

正是恒河流域,养活了印度大部分的人口。根据统计,恒河平原一共有7亿多人口。恒河平原成为了世界养活人口最多的平原。恒河平原人口稠密961.3人/km²,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除了恒河平原之外,德干高原的人口承载量也不可小视。德干高原位于印度的中南部,面积为150万-200万平方公里。德干高原的耕地条件不如恒河平原,但是其内部是比较平坦的,可以理解为平坦的高原。这里的降雨量比较稀少,但是最少的地方也能够达到450毫米一年,这个数据在中国算半湿润地区。而高原东西两侧的地区可以达到1000毫米,是典型的湿润地区。

南亚气候地图

目前,德干高原已经发展出了孟买、班加罗尔、海得拉巴、金奈等大城市,这里成为了印度的经济中心。目前,德干高原的人口也达到了7亿左右,其中大部分布在高原东西两侧的海岸线上。别看印度的面积只有290万平方公里,但是其海岸线长度却达到了5560公里,而且这些沿海地区都能够直通印度洋,没有他国遏制。

印度主要城市分布

作为对比,中国的人口承载力就比印度差一些了。在气候上,中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面积差不多各占一半,中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季风区。也就是说,中国适合生存的地区面积和印度是差不多大的。

中国的平原面积为100万平方公里,其中东北平原3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为30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平原16万平方公里。而印度的平原面积就达到了125万平方公里,位于世界第六,大约占据了国土面积的一半。

中国人口分布图

世界上比印度的平原面积多的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但是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平原都非常难以开发。俄罗斯和加拿大纬度太高,许多平原无法开发,例如世界第二大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冬天被冰原覆盖,夏季为沼泽,无法开发农业;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位于巴西,但是为热带雨林,需要保护。澳大利亚的平原位于分水岭以西,降水稀少,基本是草原和沙漠,难以开发农业。因此,美国和印度的平原是最适合发展农业的平原。

既然印度地区的农业条件如此优越,那么印度在历史上是否是人口大国呢?根据一些相关资料的统计和估算,印度和中国长期把持世界人口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中国和印度的排名多次交替。

在战国和秦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大约在2000万到3000万之间,而当时印度的孔雀帝国人口达到了3000万,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过孔雀帝国很快就衰落了,了,当然,印度内部的战争比较少,这使得印度的人口总是在缓慢上升。而中国的人口增长总是大起大落:在大一统时代,人口迅速增长,在乱世时期,人口迅速下降。

秦末之交,中国的人口下降到1000多万。经过几十年的恢复,汉武帝时期的人口达到了4000万,不过因为战争、徭役等又下滑到了3000多万。直到西汉末年,全国的人口才突破了6000万。东汉时期,全国最高人口也是6000万。可以肯定,西汉末期中国的人口超越了印度,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户籍人口增长情况

不过到东汉末期,中国人口又因为瘟疫、战乱等因素迅速下降。到了三国末期和西晋初期,全国人口大约为3000万。一直到隋朝,全国人口才达到了5000万。唐朝,连续百年的和平,全国人口从唐初的2000多万上升到了天宝年间的8000万。而南亚在6世纪的人口就突破了6000万,和中国旗鼓相当。

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终于突破了1亿,不过在蒙古南下时又损失惨重,最终在元末为8000万。明朝时期,全国人口从8000万上升到了1.2亿。印度也不甘示弱,1500年,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人口突破了1亿,和明朝不相上下。

到了清朝,中国的人口才算稳居世界第一。清朝建立后,中国出现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加上清朝废除人口税,鼓励开荒等政策,使得清朝开发的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其人口数量也从清初的6000万上升到了中期的4亿。而印度的人口在1800年突破了1.85亿,仅次于中国。

莫卧儿I帝国疆域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不是中国第一就是印度第一。目前的南亚次大陆已经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其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8亿,这个数据让我们无法超越了。

当然,现在社会已经不是过去的农耕社会,人口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综合国力,更不能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人口越多,意味着人均资源越少,社会的竞争压力越大,社会的负担越重,国民的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而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并不需要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了,因为机械化、自动化等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了人工,科技成为了国家竞争的关键。因此,人口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合适就好。

【关于人口的地理考点】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一模)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 )

A.人口年龄中位数偏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C.农村60岁以上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

D.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2.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一直高于城镇,说明我国( )

A.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B.农村环境质量好,适合养老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3.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B.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C.实行延迟退休制度

D.提高社区老年服务水平

【答案】1.A 2.D 3.C

【解析】1.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年龄段整体向更高年龄移动,人口年龄中位数增大,A正确;从图中无法了解两个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无法比较,B错误;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大幅度上升,但数量不一定上升,因为农村人口总数随着城镇化进程可能下降了,C错误;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问题,D错误。故选A。

2.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一直高于城镇,主要说明我国农村老龄化严重,原因是年轻人大量流失,迁往城市,并不是农村环境好,适合养老,B错误;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差距变大,受劳动力流失影响,农村发展减缓甚至倒退,D正确、AC错误。故选D。

3.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养老产业,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促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减轻社会压力;提高社区老年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需求,ABD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延迟退休制度并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反而加大老龄人生活压力,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23·湖南郴州·统考二模)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我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图示意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Ⅰ阶段农村地区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现为( )

A.人地矛盾加剧

B.经济发展迅速

C.农民返乡意愿强烈

D.人口流失比较严重

5.促使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关键原因包括( )

①人口大量迁出②农民收入提高③生态环境转好④户籍制度调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4.D 5.A

【解析】4.由材料可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迁入,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D正确;Ⅰ阶段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会缓解农村地区的人地矛盾,A错误;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会吸引农村流失人口返乡,提高农村人口比例,年龄结构趋于平衡,与图示不符,B错误;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大城市的拉力作用仍然显著,农民返乡意愿并不强烈,C错误。故选D。

5.由材料可知,Ⅱ阶段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空置、闲置等特点,据此可推测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前提是农民收入增加,改善住宅需求的意愿提高,导致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②正确;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出,住宅出现空置、闲置,①正确;生态环境转好,户籍制度调整对形成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影响较弱,③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2023·重庆·统考一模)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高度依赖于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另一方面,服务业正在逐步替代工业,成为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与城市人口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演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深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1995-2015年,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均位于福建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左图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的聚集系数,右图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和服务业分布重心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分布集中度的差异表现为( )

A.两者的分布集中度发展趋势相反

B.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变幅更大

C.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高于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的分布集中度增速较小

7.下列最能解释福建省服务业与城市人口分布重心演化轨迹特征的是( )

A.东北部的服务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

B.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分布集中度更高

C.2000~2005年西部迁入大量农民工

D.1995~2000年两者的发展最为协调

8.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偏向东南方向,可推测得出福建省东南部( )

A.城市密集

B.气候适宜

C.重工业发达

D.环境质量高

【答案】6.C 7.B 8.A

【解析】6.读左图可知,城市人口与服务业分布集中度总体都呈上升趋势,A错误;城市人口分布集中度的变幅更大,表现为曲线上的起伏更大,B错误;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曲线一直位于城市人口集中度曲线的上方,说明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高于城市人口,C正确;城市人口的分布集中度增速较大,D错误。故选C。

7.读右图可知,服务业分布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可推知西南部的服务业区位条件逐渐变得优越,故A错误;大城市人口集中,人口规模大,对服务业的需求种类多、数量大, 有利于服务业聚集,B正确;2000~2005年,城市人口分布重心明显向东移动,可推知此时段东部涌入了大量农民工,C错误;1995~2000年两者分布重心变化方向不同,可推知两者发展并不协调,D错误。故选B。

8.由于服务业主要趋向城市布局,可推测福建省东南部城市密集,A正确;从福建全省来看,按照居住需求,气候差异不大,B错误;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偏移更多,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条件更好,可通过海路以较低的成本与国内、外进行贸易,进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故重工业发达与否对服务业影响不大, C错误;城市人口多,与西北部武夷山脉相比,环境质量并不高,且环境质量与服务业及人口密度并不呈现紧密关系,D错误。故选A。

【点睛】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2023·重庆·统考一模)目前我国每年流动人口规模近4亿,其中有近2亿为跨省迁徙,人口首位流是流动规模占首位的网络路径,可以清晰地识别基于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主导关系。下图示意我国各省人口省际迁出的首位流和次位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决定跨省人口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省区地域大小

D.自然环境质量

10.我国东部地区跨省人口首位流体现了人口迁移遵循( )

A.环境相似性

B.要素综合性

C.条件复杂性

D.地域邻近性

【答案】9.A 10.D

【解析】9.省会城市一般都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是各省会(或直辖市)之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是影响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要因素,A正确;资源丰富程度、自然环境质量对人口迁移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跨省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AD错误;省区地域大小与人口流动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A。

10.东部省际间的人口迁移主要以邻近省份为主,体现了地域空间的邻近性,D正确;东部地区南北方差异大,环境不相似,A错误;要素综合性、条件复杂性与人口迁移无关,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023·四川绵阳·统考二模)下表显示全国“六普”和“七普”公布的上海、广东、四川和湖南四个省市人口年龄构成数据(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0~14岁占比(%)

65岁及以上占比(%)

六普

七普

六普

七普

四川省

16.97

16.10

10.95

16.93

湖南省

17.62

19.52

9.78

14.81

广东省

16.89

18.85

6.75

8.58

上海市

8.63

9.80

10.12

16.28

11.导致“六普”到“七普”四川与广东的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

B.生育政策

C.产业水平

D.文化观念

12.预测未来10年,人口总量减少最多的最可能是( )

A.四川省

B.湖南省

C.广东省

D.上海

【答案】11.C 12.A

【解析】11.距材料可知,四川省0~14岁人口占比有所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有明显的增加;广东省0~14岁占比和65岁及以上占比均有所增加。由此分析可知,广东省经济更为发达,制造业规模更大,雇佣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故广东省65岁及以上占比相对较低;而四川省制造业发展速度不及广东省,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相对较少,且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同时四川省农业规模更大,从事农业的老龄人口相对多于广东省,由此可知,影响两省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水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据材料分析可知,通过七普可知目前在四地中,四川省65岁及以上占比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同时0~14岁占比七普较六普时有所下降,青少年占比降低,由此可知,四川省在未来10年内人口总量将减少最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战争、政治制度、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等。文化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

(2023·福建·一模)人口老龄化系数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儿人口数的相对比值,系数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深。下左图为“199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下右图为“2015年等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2000〜2010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变大,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劳动力指向型企业增加

C.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D.交通事业发展较快

14.与香港相比,深圳( )

A.城市化起步早

B.老龄化系数小

C.老龄人口占比大

D.人口无流动性

15.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请大家思考选择,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式( )

A.提高生育率

B.延迟退休

C.加强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制度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养老康养中心

【答案】13.C 14.B 15.A

【解析】13.2000-2010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使得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数量减少,普通劳动力数量减少,引起老龄化系数变大。AB错误,C正确;交通事业发展较快,与人口老龄化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4.与香港相比,深圳城市化起步迟,发展快,期间大量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入,老龄化系数小,ACD错误,B正确;香港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目前发展很慢,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性远不如深圳,老龄人口占比大,老龄化系数大。故选B。

15.老龄化是现在社会的共识,但是缓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儿童的人口比例,提高生育率可行,A正确。而B答案是缓解劳动力的方式,错误;CD答案是照顾老人的方式而已,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大,青壮年负担重,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措施: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2023·浙江·模拟预测)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显示全国总人口约14.12亿,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表为“第七次普查部分地区性别比(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男(%)

女(%)

性别比

全国

51.24

48.76

105.07

广东

53.07

46.93

113.08

湖南

51.16

48.84

104.77

吉林

49.92

50.08

99.69

16.据材料分析,下列说确的是( )

A.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缓解

B.广东省女性人口数量少于吉林省

C.三省中湖南的生育观念相对较好

D.吉林省的重工业后备劳动力不足

17.下列行业发展,有利于降低性别比的是( )

①家庭护理②建筑业③制造业④食品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6.D 17.D

【解析】16.读题可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缓慢,出生率低,老龄化趋势加重,A错误;广东省男女性别比高于吉林并不代表其女性数量多于吉林,还要看人口总数,B错;三省中,吉林省男女性别比最低,生育观念较好,C错;吉林男女性别比低,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占比低,吉林重工业后备劳动力不足,D对, 故选D。

17.食品服务业和家庭护理对女性的需求量较大,给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食品服务业和家庭护理业的发展,女性能够减轻家庭负担,获得发展机会,有利于降低性别比,①④对,建筑行业和制造业需要的男性劳动力较多,不利于降低性别比,ABC错误,故选D。

【点睛】缓解性别比的措施: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18.(2023·全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睢县是位于河南省中东部的农业大县,总面积926平方千米。人口91万,在每年农闲季节,睢县青壮年大多集中到东南沿海务工。自2012年第一家鞋业公司入驻睢县以来,睢县制鞋业现已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原鞋都”和“中国制鞋产业基地”。2021年睢县制鞋业产能达3亿双,占全国休闲运动鞋总产量30%以上。仅用八年时间实现了制鞋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目前已成为除福建晋江之外全国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休闲运动鞋生产基地。近年来,睢县在外务工人员在政府积极号召下也纷纷返乡就业。下图示意雕县制鞋产业园位置。

(1)说明近年来睢县在外务工人员纷纷返回家乡就业的原因。

(2)要真正实现睢县产业水平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从“中原鞋都”转变为“中国鞋都”,需要加大力度积极吸引世界顶尖企业入驻,指出这些顶尖企业入驻对当地产业发展的益处。

(3)在现阶段,某鞋业公司计划引进机器人替代人工,你是否赞成,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政策的号召;与发达地区经济收入的差距缩小。

(2)顶尖企业入住,可以提高当地制鞋业的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当地制鞋业的品质;提高当地制鞋业的知名度;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3)赞成;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更高;机器人生产的连续性更强;从长远来看,机器人的成本更低。不赞成:机器人前期投资巨大;机器人生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

【分析】本题主要以河南的特色产业为材料,涉及产业类型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从材料中可知睢县在外务工人员在政府积极号召下也纷纷返乡就业,因此有政府政策的引导;近年来,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在减小,因此河南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制鞋业的入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2)顶尖企业的入驻主要会引起当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知名度的变化。顶尖企业入驻,拥有更为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提高制鞋业的品质,同时还可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顶尖企业入驻,会提高河南制鞋业的知名度;同时还会优化制鞋业的产业结构,推动专业化生产。

(3)赞成,主要从生产效率、连续性、长期成本来分析。机器人与人工相比,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更高;机器人生产的连续性更强,精确度更高;从长远来看,机器人生产的成本更低。不赞成,主要从前期投资和稳定性方面分析,机器人属于高科技产品,前期的投资巨大;机器人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19.(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储备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需平街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乡村人口都经历了由扩张到收缩的变化过程,均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乡村空心化严重、人居环境破败等现象。自1990年以来,明尼苏达州通过“村村合作”“城乡互联”等策略吸引众多城市居民前来旅游、定居。下列两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变化趋势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乡村发展历程。

(1)简述人口流失给我国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分析1960~199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人口迅速外流的原因。

(3)说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答案】(1)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当地整体农民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较低,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乡村精英群体的流失使村民自治弱化,村庄建设对政府投入依赖严重;乡土文化缺乏继承;人口减少使大量农房闲置,乡村土地经营粗放化。

(2)该阶段当地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取代人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该州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大都市地区发展迅速繁荣,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外流意愿增强。

(3)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化、特色化的产业转型策略;增强乡村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促进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模式相似或互补的村庄间的合作关系;优化城乡间要素流动;增强乡村与城市的产业联系;培育乡村旅游产业。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变化趋势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乡村发展历程图为材料,涉及人口流失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流动的原因、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人口流失对我国东北地区乡村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农业现代化进程、村庄建设、乡土文化、土地经营等角度分析。农村青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这样致使农业结构难以调整,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的流失也使得村庄建设受阻,村庄建设对政府投入依赖严重;其次,大批青壮年流入城市,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缺少生机与活力,文化活动人才不足,乡土文化缺乏继承;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大量土地被荒芜,大量农房闲置,乡村土地经营粗放化。

(2)根据材料可知,该阶段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初步完成,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取代人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农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业产能过剩。而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多,城乡差距加大,故而人口不断流入到大都市地区。

(3)由材料明尼苏达州乡村发展历程图可知,乡村振兴应协调好城乡发展,增强乡村与城市的产业联系,优化城乡间要素流动;保护乡村资源和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改善乡村产业结构;提高当地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资源环境,发展绿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增强农民收入,制定区域化、特色化的产业转型策略,增强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培训当地农民,发展科技农业,提高农业产量与农产品附加值等。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2-1.1 人口分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