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7月15(阴历7月15日是什么节日)

浮生若梦 2023-06-16 14:46:49 用户分享

七月十五出生的 王阳

这以前还没有高铁,大家出门都坐的绿皮火车,路程远的能坐上两三天,三四天,人都聚到一块扯闲篇。天南海北的扯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有一位大叔讲了他们村的事。在火车上听一位大师讲的他们村的故事。说他们村有一姓王的一家,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出身了一男孩。那时候的农村生孩子都是在家里生的,不是到人快不行了没人会去医院,不是不想去,没钱呀!

孩子生下来都往孩子屁股上打两下,让孩子哭出声,这孩子也不哭,就那么一直瞪着眼。看的时间长了,都感觉瘆的慌。就这么一直到了中午,接生婆没办法了,就建议请隔壁村的神婆过来看看。周围村谁家有个邪乎的事都会请神婆过去看看,有相信的,有觉得是巧合不相信的。有很多人平时嘴上说的一点也不相信,见到神婆还很客气,真遇上类似的事了,还是会请人家过去给看看。是病急乱投医还是什么,也许这就是普通人的通病吧!主家准备的感谢接生婆的鸡蛋,接生婆说什么也不拿,急匆匆的走了。以前农村的规矩,接生婆去给谁家接生,主家都会准备点东西表示感谢,接生婆拿走是理所当然的。也可以理解为工费。

神婆来了一看孩子就一声叹息,这孩子命苦呀!出身的日期不对呀!我只能保的了孩子的一时,往后就看孩子的造化了,由于出生时辰原因造就孩子偏阴的体质,脏东西都喜欢亲近这样的体质。说完神婆就开始对着孩子叨咕上了,旁边的人也听不懂。一会烧纸钱,一会烧香,一会叨咕旁边人听不懂的话。就这样折腾到天黑,只听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了,家里人这才放了心。神婆走的时候交代,让孩子以后大点多吃点阳性的东西,比如大公鸡一类的,多上庙里上上香,为孩子祈福。

王家给孩子取名叫王阳,就这样王阳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了。经常指着某个地方说,那里有个人一直对着他笑,大人往那里一看什么都没有,这也许就是人平时说的阴阳眼吧!

洪山两宝塔|三镇古今

董玉梅

洪山有两座宝塔,每个都有历史,都有故事。

第一座为兴福寺塔,又称无影塔,是武汉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塔。

兴福寺塔的历史,可追溯到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4年)。南朝时,洪山东南麓建有晋安寺,寺内有晋安寺塔。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晋安寺改名兴福寺,寺中因有一座小塔,又得俗名小塔寺。兴福寺何时毁弃,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古寺灰飞烟灭。今天的兴福寺塔塔身刻有南宋咸淳六年的年号,说明南朝的晋安寺塔也与寺一样无存了。今天的兴福寺塔高11.5米,底径4.25米,八角四层,塔面有浮雕佛像。

县志中有一则很有趣的记载,说兴福寺塔的作用是镇井中浪花。井中翻浪花,既是奇闻,也是奇观。如果不是史载,谁能相信呢?但历史就是如是记载:浪花井,“水脉通江,常沸腾起浪,建此塔以镇浪”。可能有心人会发问,洪山上的一口井,水脉能通江?这就涉及原兴福寺塔的地理位置了,南宋年间的兴福寺塔,是立在洪山东南麓今中南民族大学范围内的。1962年才拆迁到洪山西麓施洋烈士墓右侧现址的。

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建塔至今,已经过了753年。75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武汉而言,兴福寺塔已成名副其实的武汉之宝。只是“沸腾起浪”的绝世景观在历史风烟中飘散了。我们只能唏嘘,只能扼腕。

第二座是洪山宝通寺内的宝通塔,又称洪山宝塔,也是武汉历史上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

在留存的有关武昌的老照片中,宝通塔很常见。关于宝通塔的建设时间,有两种说法:洪山《宝通禅寺志》记载,此塔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间,由当时的住持缘庆禅师修建。而《湖北金石存佚考》中的五则塔记中,有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的,也有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的。故有人认为,宝通塔约建于大德至延祐年间。其实两种说法只是具体时间有异,总体上,都建于元代,只不过一则认为建于元早期,一则认为建于元中期。

洪山宝塔最初称为灵济塔,是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禅师所建。明成化年间,塔随寺改名宝通塔。太平天国时期,寺塔皆毁。清同治十一年(1871年),重建宝通塔,系七层八面,塔通高44.1米,基宽37.3米,顶宽4.3米,为砖石砌筑的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人们可以从基层石级盘旋而上,每层都有专名,登上宝塔的第七层,因塔顶高出洪山主峰,可远眺群山起伏、重湖环布,长江和三镇景色尽收眼底。

明清时期的洪山,和今天的洪山完全不同。那时的洪山,曾经遍布墓冢。宝通寺的僧人们,也因此非常注意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武昌的家家户户都要敬祖宗、祀亡魂、焚纸钱。寺观僧道则自初一起设水陆道场打醮,剪纸为莲花灯,在晚上点燃;放到水里的称“河灯”,放到路边的称“路灯”。“七月半”当天,武昌的僧道满街,纸钱遍地。而这一天的宝通塔更不一般,看看《江夏县志》如何描绘这一天的宝通塔:从傍晚开始,宝通塔“七层皆缀灯烛,赫赫若火伞,称为塔灯”。

(作者为湖北武汉人,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

抢包山:香港传统文化的独特一隅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香港5月28日电题:抢包山:香港传统文化的独特一隅

新华社记者谢妞

“十、九、八……三、二、一!”

伴随着整齐划一的倒数呼喊声,铜锣被敲响,香港长洲太平清醮的重头戏“抢包山”决赛于5月27日零时整开始,9男3女共12位选手随即飞奔攀上约14米高的仿真包山。为了争夺“包山王”和“包山后”等奖项,他们在3分钟时限内施展浑身解数,左右擒拿夺包。

在香港的长洲岛拍摄的“抢包山”比赛现场(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时隔3年,香港独有的传统文化盛事长洲太平清醮再现。成千上万的香港市民及游客慕名来到面积约2.46平方公里的长洲岛一睹盛况。

长洲太平清醮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长洲太平清醮值理会主席翁志明介绍,太平清醮是香港长洲岛居民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的一项传统祭祀活动,祈求扫除瘟疫、吉祥平安,期间最受瞩目的活动莫过于“飘色会景巡游”和“抢包山”比赛。长洲太平清醮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78岁的翁志明,参与“抢包山”活动近60年。从儿时和父亲搭建包山,到成为“抢包山”比赛选手,再到参与活动筹备,一路见证“抢包山”的变迁。

在他的记忆中,“抢包山”主要是长洲当地居民用面粉蒸出包子,在北帝庙前砌成一座座“包山”以供神。醮会结束后,包子供居民抢夺。人们相信,抢到的“平安包”越多,福气越深厚,一年中就会更加好运。

在香港的长洲岛拍摄的“抢包山”比赛现场(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后来,传统“抢包山”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竞技比赛,参赛者们奋力攀爬挂满仿真包子的钢架包山,争抢印有“平安”二字的“包子”。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祈求平安的心意未曾改变。

“以前的比赛大概有几十人参加。现在为了大家安全,通过选拔赛比拼,只有12名选手进入决赛,并会给选手配备防护措施。”翁志明说。

过去三年,长洲太平清醮暂停了“飘色会景巡游”和“抢包山”比赛,其他活动也一律从简。翁志明说:“得到今年可以复办的消息,非常激动,我们也将整个活动安排得更加热闹。”

不过令他遗憾的是,按照传统,太平清醮期间应有3座各45尺高、挂满“平安包”的大包山用于祭祀,祭祀完成后派发给公众,今年以大型挂画取代这3座大包山。另外,太平清醮值理会制作了3个约15尺高的迷你包山用于祭祀。

翁志明说,希望明年的活动会以更好的面貌呈现。

在香港的长洲岛,郭锦记饼店第二代传人郭宇钿(左)摆放平安包(5月22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在长洲岛上,许多饼店门前都摆放着一个个巴掌大小,用面粉、白砂糖和水做成的“平安包”,包身正面用红油印上“平安”二字,寓意平安健康。“平安包”有麻蓉、莲蓉、豆沙等多款口味,加之具有好意头,被不少市民和游客买来当手信。

“热闹的感觉又回来了!”郭锦记饼店第二代传人郭宇钿得知今年恢复举办“抢包山”比赛后非常兴奋,“作为商家,我们看到了更多机会。”

他说,今年的“平安包”销售情况符合预期,高峰期每天可以卖掉约1万个。

郭宇钿是土生土长的长洲人,曾参加过“抢包山”比赛,今年他的孩子也参加了“飘色会景巡游”。

不仅是郭宇钿一家,整个长洲岛的居民都为这一年一度的盛事做足准备。活动当天,记者来到长洲岛,街道两旁彩旗招展。在长洲码头和长洲北帝庙游乐场入口都设置告示板和询问处,方便市民和游客查询。在长洲太平清醮期间,主办方还准备了戏曲表演、功夫表演、舞麒麟表演等供市民和游客欣赏。

据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抢包山”比赛报名人数为241人,是历届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参赛者年龄从19岁到72岁。

“完成之后好像松了一口气。”本届比赛“包山后”得主黄嘉欣说,比赛竞争激烈,感到很有压力,“如果未来有机会,希望可以培训其他运动员,分享经验”。

“抢包山”比赛选手龚子珊今年第八次参赛。她既是一位攀岩爱好者,也是一名穿梭于重症监护室的白衣天使。“我把攀岩看作是一个放松自己的活动,每次看到自己的进步都觉得很欣慰。”

“18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比赛,因为这是香港很特别的活动,所以想体验一下。”龚子珊表示,通过参加“抢包山”比赛,不仅加深了她对于香港传统文化的认识,还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香港,越来越多关于“抢包山”比赛的帖子出现在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选手报名参赛,都显示了人们对这项香港特有活动兴趣不断提高、认同感不断加深。

“我想我会一直参加‘抢包山’比赛,让更多人留意到香港有一个独特的活动和它背后美好的意义,让这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龚子珊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