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各省gdp排名(2021各个省gdp)

误到人间 2023-06-11 05:47:44 网友上传

新闻观察:国内生产总值30强城市出炉

央视网消息:截至12日,2022年中国内地30强城市GDP都已经公布。30强城市虽然延续了上一年的复苏态势,但也受到疫情影响产生波动,在2022年的运行也由此出现了排名上的变动。

30强城市基本上集合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实力较强的各类城市,都是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经济韧劲的,但在疫情面前大部分还是出现不小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排名在前十的城市多是服务业见长的大都市,受影响程度明显要更高。广州市被重庆超过,失去坚守多年的第四位;杭州市也惜败于武汉而退居第九位。

相比于2021年的GDP30强城市,2022年没有出现新面孔,但十强城市格局发生了变化。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为: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苏州(23958.3亿元)、成都(20817.5亿元)、武汉(18866.43亿元)、杭州(18753亿元)和南京(16907.85亿元)。

除了十强的格局变化,2022年,福州、泉州也超过了济南、合肥,升至全国第18、19位,西安超过了南通、东莞,升至第22位。

从经济总量来看,已有7座城市超过2万亿。2022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亿元,成为中国内地第7座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上海、北京超过4万亿,深圳独处3万亿档位,重庆、广州逼近3万亿,与苏州、成都同处2万亿阵营。

从24座万亿之城的分布区域来看,南方遥遥领先,包括4座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广东省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江苏省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分别拥有4座万亿城市,浙江省有杭州、宁波,福建省有福州、泉州,山东省有青岛、济南,分别拥有2座万亿城市。此外,还有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西安超过万亿元。

在万亿城市的后备军中,常州、烟台是最热门的候选城市,2022年常州GDP迈上9000亿元新台阶,达9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烟台GDP为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常州、烟台两市均提出2023年GDP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此外,超过8000亿元的还有唐山、徐州、大连、温州等城市。

来源:央视网

2021年,全国各省市GDP排行榜

文|凯风

省域经济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刚过去的2021年,堪称大变局之年。全球疫情此起彼伏,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洪涝等自然灾害侵扰,产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三重压力”亟待应对,区域经济格局生变。

这是2021年内地各大省份GDP排行榜:

哪些省市保持强劲增长?哪些地方掉队了?

01

谁晋级,谁掉队了?

过去一年,省域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其一,粤苏差距保持稳定,山东对浙江领先优势有所扩大。

2021年,TOP5经济大省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

去年上半年,粤苏差距、鲁浙差距一度均出现收窄之势。江苏能否赶超广东,浙江何时赶超山东,一度备受关注。

但就全年经济来看,粤苏差距扩大到了8000亿左右,与上年基本保持不变。鲁浙差距则从前一年的8500亿元扩大到9500亿元。

其二,湖北反超福建,重回经济第七大省之位。

两年前,湖北遭遇严重疫情冲击,当年GDP增速下降5%,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GDP也一度被福建赶超。

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加上一系列政策倾斜,湖北重回高增长轨道,2021年GDP实际增速位居全国之首。

其三,重庆赶超辽宁,这是继四川之后,第二个全面赶超东北的省市。

东北曾经支援了西南地区的工业建设,但随着产业格局发生变化,东北对西南地区的经济领先优势不复存在,西南的诸多经济大省,开始实现反超。

其四,山西反超贵州,重回TOP20大省之列。

贵州是过去几年的增长明星,借助工业投资、基建投资的扩张,贵州GDP增速连续几年位居全国之首。

然而,2021年与往年不同,在全球通胀的影响之下,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涨,资源型省份从中受益,山西GDP不仅反超贵州,而且还成了新的增长明星。

其五,疫情、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存在,导致一些省份经济不及预期。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西和河南。

2021年,河南GDP为5.88万亿元,同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3%。

陕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00.98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3%。

岁末年初,陕西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西安成为武汉之后第二个“封城”的特大城市。

作为陕西的强省会,西安GDP占全省的1/3强,封城的影响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影响整个省份。

与陕西相比,河南则遭遇了新冠疫情、洪涝灾难的双重冲击。

2021年8月的郑州疫情,2021年底的禹州、安阳疫情,对经济发展均造成不小影响。

在疫情之外,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样不容低估。

去年7月的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为自然环境部列为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之首。据统计,灾害造成全省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

这些外在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

国民经略主笔 凯

风 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点击图片查看

02

TOP3大省:

粤苏全面赶超“亚洲四小龙”,山东首破8万亿

自19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TOP3大省格局一直保持不变。

广东、江苏、山东,2021年GDP分别达12.43万亿, 11.63万亿、8.3万亿。

其中,粤苏之间差距约为10%左右,广东仍然领先江苏一个常州市的经济总量。(参阅《官宣!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诞生》)

山东与粤苏之间的差距虽然有所扩大,但作为唯一的8万亿级大省,对浙江、河南等经济大省仍有一定领先优势。

以2021年6.45的平均汇率换算,广东、江苏的GDP分别高达1.92万亿美元、1.8万亿美元,双双赶超俄罗斯、韩国。

这意味着,如果将粤苏与发达国家同等对比,两省均有望跻身TOP10经济体之列。

这也标志着,粤苏两省经济,首次全面超越“亚洲四小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由于经济飞速发展,被誉为“亚洲四小龙”。

如今,40多年过去,借助改革开放释放的蓬勃之力,内地的省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球都不能低估的存在。

03

谁是GDP增速最高的省份?

全国GDP名义增速最高的省份,首次花落北方。

以名义增速来衡量,2021年,全国GDP增速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山西、内蒙古、海南。

以实际增速来衡量,2021年,全国GDP增速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湖北、海南、山西。

可以看到,无论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山西和海南均榜上有名,当属2021年最受瞩目的增长明星。

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这背后,海南得益于自贸港政策的加持,未来几年经济增速仍会保持领先态势。

而山西则受益于煤炭价格上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传统产能罕见迸发出高增长能量。

此外, 如果以全国GDP实际增速8.1%作为衡量标准,那么还有半数省份低于这一数字,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南、陕西、天津等地。

这里解释下。GDP有名义GDP和实际GDP之分。所谓名义GDP增速,即基于现价而来的GDP;实际GDP增速,则是剔除通胀指数。

一般而言,只要经济不存在通缩现象,名义GDP增速都会高于实际增速。而在PPI或CPI大涨的背景下,名义增速更会远高于实际增速。

山西就是如此,名义增速28%,位居全国第一,实际增速9.1%,位居全国第三,两者之间相差约19个百分点。

内蒙古也是如此,名义增速18.2%,位居全国第二,而实际增速仅为6.3%,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两者之间相差约12个百分点。

04

猛增28%!

这个北方省份何以成为“增速之王”?

过去多年来,南方经济增速一直领先于北方,这一次山西、内蒙古等北方省份靠什么逆袭的?

2021年,山西GDP达2.26万亿元,实际增速9.1%,名义增速则高达28%,不仅在全国遥遥领先,而且反超贵州,重回TOP20大省之列。

山西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原因并不复杂——煤炭价格大涨。

过去一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暴涨,尤其是煤炭价格全年平均涨幅超过70%,动力煤价格更是翻倍,由此带动资源大省GDP狂飙突进。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作为中国第一产煤大省,山西曾经借助丰富的煤炭资源,经济发展一飞冲天,“煤老板”之名传于大江南北,但由于过度依赖煤炭,导致经济发展易受行业周期和宏观政策影响,山西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一度连续下滑。

然而,2021年,可谓资源型省份的大年,各地煤炭产能普遍扩张。

数据显示,2021年,山西原煤产量高达11.9亿吨,为全国16个省市保供煤炭,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产煤大省。

同时,此起彼伏的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紧张,欧美国家天量印钞抬升了通胀预期,而能耗双控等政策也让煤电资源一度处于紧张态势,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全线大涨。

这方面可用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衡量。CPI指数衡量的是居民消费价格,PPI衡量的是工业品价格。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PPI上涨8.1%,而山西PPI则大涨30.2%,位居全国前列。

当然,未来随着疫情逐步消退,全球供应链恢复正常,加上美联储加息等会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有望持续回落,资源大省在消耗完短期红利之后如何继续高速增长,则是摆在面前的一道考题。

05

西南经济开始全面超越东北?

东北与西南,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

正如凯风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所分析的,改革开放之前,东北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而西南作为“三线地区”而存在。

东北向西南四省市(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支援了大批工业企业、机器设备乃至人才资金,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

东北对西南经济的领先,一直维持到了2008年前后。当时,作为东北第一经济大省的辽宁,连续多年位居TOP10大省之列,经济实力与东南沿海省份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2008年之后,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且不说东北与东南地区的经济差距无限拉大,西南对东北的经济也形成了赶超之势。

根据最新经济普查数据(根据2018年经济普查对往年数据进行全面修订),2007年,四川GDP首次超越辽宁。15年过去,四川已经跻身第六大省,GDP两倍于辽宁。

2021年,重庆GDP首次赶超辽宁,而云南GDP也在逼近辽宁,广西、贵州与辽宁的差距也都有所收缩。

一旦辽宁经济被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赶上,那么“西南经济赶超东北”都不再是传说。

西南与东北的经济发展形势为何斗转?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东北地区面临重工业衰退、人口结构失衡、人才流失的老问题,如何振兴老工业基地,成为时代之文。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成了新一轮经济大变局的受益者。大投资、产业转移、国内大循环、西部大开发等都形成了关键支撑。

先是大投资时代,带动了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的扩张;接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西部人口众多的劳动力大省成了最大承接者;

更关键的是,西部地区获得众多政策加持,从西部大开发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国内大循环到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南在国家战略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西南能否全面超越东北,东北新一轮的振兴举措会否超出预期,我们拭目以待。

-END-

来源: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首部城市著作

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全部出炉,武汉超越杭州

来源:澎湃新闻

2月1日上午,武汉市统计局官网公布消息,武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发布2022年武汉市经济运行情况。根据湖北省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8866.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5.7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716.65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1673.99亿元,增长2.3%。

至此,全国GDP排名前十城市均已公布了2022年经济成绩单。上述数据显示,武汉2022年GDP实现了对杭州的超越。

今年1月20日,杭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8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620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12787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8:30.0:68.2。

根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

按照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城市前五名排位为: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

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中国GDP五强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重庆超过广州,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城”。

从2021年的GDP数据来看,排位第六至第十的城市为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

苏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1.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4.0亿元,增长2.1%。

成都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四川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88.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04.1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825.0亿元,增长1.5%。

南京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907.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5.5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069.64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0522.65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9:35.9:6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