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知识(月亮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流水随风 2023-06-16 12:06:17 互联网

今天是人类月球日,这些关于月球的知识家长快讲给孩子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969年的今天,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在月球留下人类足迹,从此7月20日被定为人类月球日。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可是,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下面这些关于月球的知识,快带孩子一起看看吧~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因为表面发射太阳光而发亮。

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对着我们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和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这意味着它始终以同一面向着地球。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始终是月亮的同一面,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只能用航天器才能看到。

月球昼夜温差极大

由于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层,缺少了大气层对于温度的调节之后,月球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状况,昼夜温差可以达到300多度。

月球一天有708个小时

与地球相比,月亮是“慢节奏”的,它自转一周要708个小时。也就是说,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9.5天!

月球正在离我们远去

月球每年都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cm。据数据显示,月亮诞生之初,与地球的间距仅为2万公里,而现在两者的间距已经扩大到了38万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月球上的脚印能保存几百年

月球表面的大气层十分稀薄,几乎没有空气对流,也没有风的侵蚀,所以如果在月球上留下一个脚印,可能几百年后依然清晰可见。

月球上也有“月震”

自1969年起,相继在月球着陆的几艘飞船先后在月球的不同位置设置了多台检测月震的仪器。据统计,1969至1977年间,这些月震仪在月球上每年可以捕捉到3000多起月震。

“超级月亮”真的超级亮

“超级月亮”有多“超级”?它其实是指出现在月球轨道近地点的满月。“超级月亮”出现时,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比一般满月面积大14%、亮度高30%的月亮!

月球的形状像柠檬

小时候我们常常说,圆圆的月亮像玉盘,如果你认为月球像足球一样圆,那你就大错特错啦!由于地球引力及月球自转的影响,月亮的形状已经更像柠檬啦!

给大家附一张“月球map”

快看看月球正面都有哪些“山”和“海”吧!

图源:国家航天局

人类月球日,

家长带孩子了解月球的同时,

不妨和孩子一起

品读这一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今天是人类月球日,这些关于月球的知识家长快讲给孩子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969年的今天,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在月球留下人类足迹,从此7月20日被定为人类月球日。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可是,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下面这些关于月球的知识,快带孩子一起看看吧~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因为表面发射太阳光而发亮。

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对着我们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和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这意味着它始终以同一面向着地球。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始终是月亮的同一面,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只能用航天器才能看到。

月球昼夜温差极大

由于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层,缺少了大气层对于温度的调节之后,月球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状况,昼夜温差可以达到300多度。

月球一天有708个小时

与地球相比,月亮是“慢节奏”的,它自转一周要708个小时。也就是说,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9.5天!

月球正在离我们远去

月球每年都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cm。据数据显示,月亮诞生之初,与地球的间距仅为2万公里,而现在两者的间距已经扩大到了38万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月球上的脚印能保存几百年

月球表面的大气层十分稀薄,几乎没有空气对流,也没有风的侵蚀,所以如果在月球上留下一个脚印,可能几百年后依然清晰可见。

月球上也有“月震”

自1969年起,相继在月球着陆的几艘飞船先后在月球的不同位置设置了多台检测月震的仪器。据统计,1969至1977年间,这些月震仪在月球上每年可以捕捉到3000多起月震。

“超级月亮”真的超级亮

“超级月亮”有多“超级”?它其实是指出现在月球轨道近地点的满月。“超级月亮”出现时,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比一般满月面积大14%、亮度高30%的月亮!

月球的形状像柠檬

小时候我们常常说,圆圆的月亮像玉盘,如果你认为月球像足球一样圆,那你就大错特错啦!由于地球引力及月球自转的影响,月亮的形状已经更像柠檬啦!

给大家附一张“月球map”

快看看月球正面都有哪些“山”和“海”吧!

图源:国家航天局

人类月球日,

家长带孩子了解月球的同时,

不妨和孩子一起

品读这一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天文科普丨举头见明月,关于“月”的这些知识你知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戴科 长沙综合整理报道

爱好天文的小伙伴们有福了!11月8日将迎来2022年度的第二次月全食,更难得是,将同时上演月球掩食天王星的罕见天文现象,这种机会,可谓千载难逢。

古往今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让人们对月亮有着无尽的向往与好奇。随着我国深空探测事业不断取得瞩目成绩,对月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一些关于月球的科普知识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单从外形上看,月亮像极了扁圆的“白玉盘”“瑶台镜”。古时人们常以月为题,作诗作对,但对月亮却不甚了解,认为月亮是极为寒冷的地方,被称作是“广寒宫”。

观月,古人尤其喜月

不如意事常九八,可与人言无二三。古往今来,人人可赏的月色,成为遥思寄语,抒怀咏志的不二之选。

静夜思图(中国画) 戴敦邦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不胜枚举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虽是如此,但古人对月亮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不仅催生了“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还取得了许多科学的真知灼见和成就。

例如,古人称早晨海水上涨为潮,黄昏上涨为汐,合称潮汐或海潮,认为这种现象与月亮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许多古代诗人对此都有生动的描写。如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写出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千古名句。

潮汐发电涡轮。来源:央视新闻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东汉王充也在《论衡·书虚》中指出,潮汐的涨落是随着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唐朝窦叔蒙所撰的《海涛志》更明确提出“潮汐作涛,必符于月” 的同步原理,根据月亮圆缺等的变化进行推算,创制了高低潮时推算图。

我们现在常用的“阴历”算法也是以月为媒。月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古人把对月亮的观察研究成果运用到阴历历法的编制中。

阴历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即月亮圆缺的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在阴历中,每月的初一是朔月日;初七、初八是上弦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月日;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二十九是晦月等等。经过测算月亮圆缺变化需时约30天左右,于是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分为十二个历月。

识月,这些知识点你知道?

你真的认识月亮?一起来看看这些常识你知道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月球的认知越发全面。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距地球平均距离约38万公里。

月球内部由月核(半径700公里)、月幔(半径1000公里)和月壳(厚度70公里)组成,与地球相似。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岩石受到各种小天体频繁撞击后,形成了一层厚度大约在3至20米之间的月壤。

如今,人们常常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相、月食、超级月亮、红月亮、合月等壮观有趣的天文现象。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如果你认为月亮会发光,那就错了!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呈现出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4种主要的月相。

“天狗食月”其实就是月食,以前古人不了解这个,所以说月亮被狗吃了。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

超级月亮往往是摄影爱好者追逐的对象,那超级月亮是怎么形成的呢?

2022年度最大的“超级月亮”亮相夜空。来源:央视新闻

其实啊,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并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据测量,月球位于近地点时,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6.3万千米,而位于远地点时,平均距离为40.6万千米,两者相差达到10.41%。当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是观察超级月亮的最佳时期。

古时,人们称月亮为“广寒宫”,这一点不为过,不过月球上除了寒冷,还有高温,昼夜温差极大。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层,缺少了大气层对于温度的调节之后,月球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状况,昼夜温差可以达到300多度。

神话故事中也常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虽不至于此,但月球上的一天确实很久。与地球相比,月亮是“慢节奏”的,它自转一周要708个小时。也就是说,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9.5天呢。而且,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和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月亮始终以同一面向着地球。

探月,“嫦娥工程”三步走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嫦娥工程”的实施,我国“探月”的成绩有了跨越式发展,瞩目全球。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无人月球探测”又分为“绕”“落”“回”三步走。

现在,让我们跟着时间线,来了解下我国的“嫦娥工程”吧。

250万全月地质图缩略图。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07年10月24日18点0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正式迈出了我国探月的第一步。根据嫦娥一号拍摄的珍贵资料,我国构建了月球的三维立体模型图。

之后,我国又发射了嫦娥二号。除了绕月任务之外,嫦娥二号还肩负了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和元素分布图,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任务,为日后嫦娥三号的月球软着陆做好准备。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来了!它肩负着“测月、巡天、观地”的重任。经过2天的飞行,嫦娥三号于14日成功在月球实现软着陆,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探测器。

2018年12月8日凌晨,搭载着玉兔二号的嫦娥四号升空。2019年1月3日在月背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

嫦娥五号月球工作示意图。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赴九天,问苍穹,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随着我国深空探索技术的不断提升完善,相信“载人登月”也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期待“奔月”成真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