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各省gdp(2021各省gdp排行)

气宇轩昂 2023-06-19 21:40:39 网友上传

全国8个超大城市位次确定!上海第1,重庆第4,成都和武汉也入围

#5月财经新势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就已经超过了60%。这个数字不仅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7.9%大幅提高,而且还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比如,我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武汉、南京和杭州。此外,还有许多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城市,如苏州、西安等等。

而在之前,中央确定了全国前8个超大城市的位次,其中上海排第一,重庆排第4,成都和武汉紧随其后。那么,你知道中央为什么会将后面三个城市定为前8吗?

01 北上深稳居超大城市前三

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中国的前三的超大城市,其地位是建立在多个方面的优势之上。

首先,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这三个城市都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绝对的一线城市。2021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的GDP分别为3.3万亿、3.9万亿和2.7万亿,分别占全国GDP的4.1%、4.8%和3.3%。

这三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以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上海和深圳,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经济中心城市。

其次,从人口方面来看,这三个城市也因其巨大的吸引力而成为了中国最具人口集聚力的城市。截至2021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170万人,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416万人,深圳的常住人口也已经接近1400万人。除此之外,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涌入这些城市工作、学习或者旅游。

此外,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这三个城市都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研究机构,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因此,从各方面来看,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能排在中国超大城市的前三,并且在未来也将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

02 重庆经济的强势逆袭

我们平时熟悉的一线城市是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然而这次重庆的挤身进了前四,成了一个新兴的超大城市。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城市,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使得它在全国城市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重庆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重庆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连接东、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不仅可以辐射周边省市,还可以向中亚、南亚等地区扩张。与之相比,广州虽然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但距离中西部地区较远,无法像重庆一样直接连接内陆。

从经济发展上来看,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的崛起,重庆经济也逐渐强大起来,2021年,重庆GDP超过了2.7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到了35.1%。

同时,重庆还拥有自贸试验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型平台,这些政策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庆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同时还拥有极强的物流和交通优势,这使得当地的产业链条愈加完善。在航空、汽车、信息技术等领域,重庆都拥有一些领先的企业,如长安汽车、华能电力、海尔物流等。

综上所述,重庆之所能进全国超大城市前四名,主要是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未来,重庆还将继续发挥这些优势,不断提升自己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地位。

03 成都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全国八个超大城市中排名第6。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着发达的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轻松连接内陆和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综合交通枢纽。

近年来,成都将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成都在经济实力方面也表现出色。2021年GDP已经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并且每年的增幅也在逐步加快。成都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企业的充分认可,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成都经济的不断壮大。

成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城市拥有众多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校,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这些学府为成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同时,成都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创新载体,如天府软件园、成都高新区等,逐步成为一个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已有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入驻进来。

而且成都在产业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城市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制造业,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中心之一。此外,成都还发展了多元化的产业,如文化创意、医疗服务、旅游业等,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成都在全球影响力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广泛认可。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龙头城市,成都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城市的养生文化、美食文化、历史文化等也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和赞誉。在国内外诸多评选中,成都也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宜居、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04 武汉对我国经济的重要贡献得到认可

武汉这次也入围了全国超大城市之一,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中游,南北贯穿京广铁路、沪蓉高速公路,东临长江黄金水道,西接岷山雪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武汉还拥有众多的交通枢纽,包括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武汉火车站和汉口火车站等重要的交通节点,使得武汉成为了一个连接东南、西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华中地区的物流、金融、信息、医疗等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其次,武汉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武汉的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达到了1.53万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也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就已经超过了756亿美元。

武汉还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政策,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目前,武汉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计算机软件与服务外包等行业的集聚地。

武汉也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武汉聚集了大量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武汉还建设了许多国家级高新区和科技园区,如“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这些高新区和科技园区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创新团队,为武汉的科技实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最后,武汉人口规模庞大。截至2022年,武汉市总人口已经超过1300万,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这些人口为武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人力资源,并且也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武汉能成为全国8个超大城市之一,是因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和科技中心,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实力和影响力。

写在最后:

总之,这次全国8个超大城市的排名结果反映出中国城市的崛起和发展,也为这些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希望这些城市能够保持其创新力和活力,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1个特大城市GDP:南京第二,西安领先东莞,沈阳第10

根据中国有关部门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500万的城市被称为大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的城市被划分为I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300万的城市被划分为II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1000万的城市则被称为特大城市,而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则被称为超大城市。我国目前有11个特大城市,它们分别为杭州、东莞、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和哈尔滨。

我们来看2022年的数据,在11个特大城市中,其中有9个城市的GDP超过万亿,青岛的增量最高,为784.29亿,西安的名义增速最高,为6.84%,增量也达到了735.2亿。

一、南京第2

根据2022年的数据,南京市2022年的GDP总量为16907.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9%。在11个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二。南京的人均GDP更是高达17.81万元,折合美元已经超过2万美元,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南京去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315.5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069.64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0522.65亿元,增长2.2%。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27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

二、西安领先东莞

西安作为北方GDP第四大城市,2022年的GDP总量为11486.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4%。东莞市2022年的GDP总量为11200.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8%,东莞去年成功被西安超越,而2021的时候东莞还是领先西安约104亿。东莞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GDP能够达到万亿,早几年更是进入新一线城市行列,已然非常不错。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超越一个地级市也不足为奇。

三、沈阳第10

当谈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时,沈阳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城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沈阳市在2022年年末的常住人口达到了914.7万人,其地区生产总值(GDP)也达到了7695.8亿元。沈阳不仅是东北三省第一大城市,也是在特大城市中排名第十的城市。沈阳市不仅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沈阳市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一朝发祥地”等。通过这些数据和荣誉,我们可以看出沈阳市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别惊讶,我国二季度GDP增长率大概率会超过8%

对我国2023年第二季度经济走势的预期,多家机构都给出了达到或超过8%的评判。这种判断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因为疫情防控“出现实质性改变”这个大前提之下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南生给大家看几个案例: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国积极防控,多地都曾采取过限制、隔离等应对措施,导致消费、投资和生产等环节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增长率大幅放缓至2.2%。

在这种低基数效应下,在积极实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激励措施推动下,我国经济在2021年又实现了8.1%的实质性增长——后来,国家统计局又将这个增长率上调至8.4%。

还有印度!其2020年经济增长率也因为新冠疫情的干扰,出现了7%的实质性缩减。2021年在内外需求同步复苏带领下,实现了8.3%的提升;2022年又再度实现了6.7%的实质性增长。

我国吉林省的情况也是如此,其2022年第一季度的经济下降了7.9%,在今年第一季度又暴涨了8.2%,与西藏地区并列,在全国各省份中领跑。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因为疫情出现实质性改变”的典型案例。只要不再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快速反弹,那经济增长率必然会在之前的低基数基础上,实现暴涨。

数据显示,我国去年第二季度的经济仅实际上涨0.4%,这个基数甚至比2020年的2.2%还低。

我国2021年的经济增长率,既然能在2020年的2.2%这个低基数基础上,实现超过8%提升。那今年第二季度,为什么不可以再重复一遍呢?

还因为:外部需要超过市场预期

继一季度外贸迎来开门红后,我国对外贸易在今年4月份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进出口总额超过3.4万亿元,同比上涨8.9%。其中,出口商品金额暴涨16.8%,进口商品金额下降0.8%。

数据一经发布,多家机构表示已超过他们的预期,并因此上调我国2023年全年的增长预期目标。其中,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将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提升至6%。

还有高盛集团!他的分析师早在我国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的成绩单之后,就将2023年全年的GDP增长目标上调至6%。给出的理由也是去年较低的基数,对疫情敏感的服务消费快速复苏……

网友们,由于基数效应的不同,我国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必然会比下半年更高。要想实现2023年全年实现6%左右的上涨,那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就必定会超过6%。

在第一季度已实现4.5%的提升背景下,那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势必要达到或超过8%了。这是我国居民消费快速反弹,线下服务业加快复苏,外部需求超过市场预期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5月财经新势力#

人口增长最多的10座普通地级市:苏州居首,中西部跑出黑马

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外,2022年有哪些普通地级市人口增长比较多呢?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人口增长前十的普通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滁州、芜湖、曲靖、玉溪、嘉兴、温州、鄂尔多斯、马鞍山、泉州。其中,苏州、滁州、芜湖、曲靖增量超过5万人;从区域分布来看,中西部占据6席,滁州、芜湖、曲靖等中西部城市成为去年人口增长的黑马。

2022年人口增长最多的10个普通地级市(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统计公报整理)

苏州连续两年位居前二

苏州人口增量在普通地级市中领跑。数据显示,2022年末,苏州常住人口1291.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增加了6.32万人。而2021年,苏州的人口增量位居普通地级市第二位。连续两年人口增量位居地级市前两名,可见苏州的人口吸引力之强。

2022年,苏州实现GDP23958.34亿元,比普通地级市GDP第二名的无锡多了9000多亿元,在地级市中遥遥领先,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和广州,因此苏州也被称为“最牛地级市”。

2022年,苏州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9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5家;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41家,其中科创板48家,居全国第三。同时,苏州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去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有效高企数达13473家,首次跃升至全国第四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苏州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走在地级市前列,吸引了不少高校院所落户,加快科创补短板。同时,苏州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包括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十分突出,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研发投入的规模非常大。

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加等都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落户。专家分析指出,这些人才的收入水平较高,往往都在苏州落户置业,同时家人小孩都在身边,带动人口较快增长。

安徽多城亮眼

苏州之后,中西部地区的滁州、芜湖、曲靖去年人口增量也超过5万人,分列2至4位。

安徽的滁州去年人口增加了6万人,滁州近年来经济发展也是可圈可点。2022年,滁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610亿元,经济总量稳坐“安徽第三城”,增速全省第一。而2010年滁州GDP仅为695.65亿元,位居安徽省第6。也就是说,2010年以来,滁州GDP增长了4.18倍,在全省的位次提升了3位。

紧邻南京的滁州,近年来在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发展中,与南京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从产业来看,目前,滁州已经形成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聚集了博西家电、康佳、创维等品牌企业。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滁州毗邻南京,紧密融入到南京都市圈中。不仅家电产业集群做得好,滁州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发展也十分突出,与新能源相关的配套产业也做得很好。

滁州之外,同处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芜湖去年人口增加了5.9万人,在地级市中位居第三。芜湖是近代的“四大米市”之一,具备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同时还有奇瑞汽车这样的著名制造企业,更是安徽三大家电基地之一。从安徽各城市的主要指标来看,芜湖是省会合肥之后,目前安徽省内当之无愧的第二大城市。

今年3月,安徽省印发《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支持芜湖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明确支持芜湖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开放枢纽、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此外,安徽还有一个城市进入到前十榜单,即马鞍山,去年该市人口增长了2.9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入榜的安徽城市全部都位于皖江城市群,而且均为南京都市圈成员,是安徽对接江浙沪发达地区最为紧密的区域。

从安徽全省人口变化来看,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7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量在全国位居第二。同2020年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103万人相比,共增加24万人,年均增加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2%。

安徽人口的较快增长,主要与人口回流有关。从安徽外出人口流向看,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安徽深入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两省一市的很多产能转移到安徽,这对安徽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进而带动了不少原先在两省一市的外出人员回流。

不过,从全省的变化来看,去年安徽16市中,有11市人口下降,只有5个市人口增长,即省会合肥以及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

林斐说,这几个城市处于皖江经济带,靠近江浙沪发达地区,是安徽产业发展比较集聚的地方,产业相对多,就业机会多。同时,该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比较大。

中西部6城入围

安徽之外,云南也有2个城市入围榜单,其中曲靖去年的人口增量达到了5.5万人。

曲靖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之一。2022年,曲靖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2.2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79位,较2021年上升了10位。这10年来,曲靖把新能源电池产业、硅光伏产业和铝精深加工作为新的产业增长极,逐步从以资源为主的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健全的现代工业转型。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排名前列的阳光能源、隆基股份、晶澳科技等龙头企业及全国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龙头企业德方纳米等相继落户曲靖。

去年8月,云南省印发《关于支持曲靖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云南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5%。

从地区分布来看,与2021年相比,2022年普通地级市人口增量前10榜单发生很大变化。2021年人口增量前十的普通地级市分别是嘉兴、苏州、佛山、常州、泉州、温州、金华、东莞、廊坊和湛江,全部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而到2022年,人口增量前10的地级市中,仅4个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即苏州、嘉兴、温州和泉州;有6个城市来自中西部,即滁州、芜湖、曲靖、玉溪、鄂尔多斯和马鞍山。

从整体来看,2022年中西部多个普通地级市人口增长快,有疫情影响因素。去年沿海发达地区受疫情影响,有部分人回到中西部,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今年部分回流人员仍可能会返回到沿海地区。因此,2023年城市的人口增长格局也必然会有所变化。

另一方面,中西部一些人口增长较多的城市,属于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城市,不仅有传统的工业制造业,而且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十分突出。

比如,得益于能源价格上涨,煤炭大市鄂尔多斯的GDP总量排名上升较快。近年来该市也在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非能源产业。其中,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从2021年初开始建设,2022年4月一期项目建成投产。该产业园基于“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创新支柱打造,到2025年将助力当地实现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1亿吨二氧化碳年减排的目标。

今年地级市人口增量前十城中,东部的4个地级市均为去年“老面孔”,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几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之大。其中,2021年人口增量位居地级市第一的嘉兴,2022年人口增量为3.4万人,位居第七,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对第一财经分析,嘉兴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上海的功能外溢到周边地区,带动了嘉兴的发展。同时,从嘉兴本身来说,其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也有利于接收上海的功能外溢。加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嘉兴无论到上海还是到杭州都更加方便,也更容易承接到上海和杭州的功能外溢,促进嘉兴的发展。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第一财经 林小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