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五行(月五行属什么,寓意是什么)

落荒而逃 2023-06-16 12:16:19 用户分享

十二月的五行旺衰

五行的旺衰取决于地支中藏有的天干,如果地支中藏有本属性的天干,或者地支藏印,认为得月令;

上图为支藏天干,记忆的时候,大脑中应该有个图形,自己画一张方便记忆,用的时候可以在脑子里循环播放,方便实用;

一、寅月

甲乙丙丁当令为四成左右的旺度,

戊己庚辛壬癸不得令。六成左右弱度。

二、卯月。

甲乙丙丁得令为中和旺,

戊己庚辛壬癸不得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三、辰月。

甲乙木得令为中和旺,

其它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从清明起13日以后出生的当湿土看,庚辛金得令为中和旺,

其它甲乙丙丁戊己壬癸均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四、巳月。

丙丁火戊己土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庚辛壬癸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五、午月。

丙丁火戊己土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庚辛壬癸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六.未月。

从小暑起12日以内出生的当火看,丙丁戊己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庚辛壬癸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从小暑起13日以后出生的当燥土看,戊己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七、申月。

庚辛金壬癸水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丙丁戊己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八、酉月。

庚辛金壬癸水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丙丁戊己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九、戌月。

庚辛金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丙丁戊己壬癸为中和弱的状态。

十、亥月。

甲乙木壬癸水当令为中和旺。

丙丁戊己庚辛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十一、子月。

甲乙木壬癸水当令为中和旺。

丙丁戊己庚辛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十二、丑月。

寒冬之月,年月见水,壬癸当令为中和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不当令为中和弱的状态。

天地四时五行与人身五脏之间的联系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九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这段原文从字面上理解非常容易,因为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黄帝内经》,知道四时五行,五脏之气,都是怎么样一种对应关系,我再带领着大家复习一下,从这段原文上来进行复习。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天指的是大自然,《黄帝内经》的很多篇章当中,天的含义实际指的就是大自然的意思,大自然的变化是分为四时五行的,四时是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五行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和变化,因此他就会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一个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四时的规律。因此又产生了寒暑燥湿风这五种的气。(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就影响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跟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是一致起来的。对应到人叫做“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什么意思?就是五行对应到人身体上是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就产生了五气,也叫五志,五气化生出的五志就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所以这就是天地阴阳人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关系,这就是以四时五脏阴阳五行作为核心的整体观。

人身体上有五脏,天地之间有五行,这就是一种整体观的概念,就是把人放在自然界当中,自然界当中的很多规律和运行的道理是跟人体相通的。我们由此就知道《黄帝内经》自始至终就贯彻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叫做天人相应。这也是一种古人对于人身体,还有大自然规律的认知,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身体上,所以自然界有四时五行,人身体就有五脏化五气。

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古代的医家都有自己的高见,我们看一下张景岳在《类经》里面讲“四时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张介宾在《类经》里边把这段话注解的非常透彻,也很全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他说四时就是春夏秋冬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如果一一进行辨别性的分类,就是“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春天对应的就是木,主升发,所以他的化是风气。“夏属火而主长”,生长化收藏的长,主长的话,“其化以暑”,或有的篇章叫做其化以火,大家记住这个地方就分了,就是火分为两种,一个暑一个火,也有叫做一个暑一个热,他两个是把火给分开了,我们之后会讲。“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长夏就是介于夏季和秋季之间的这样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就是三伏天的这段时间,就夏天结尾了,秋天开始这段时间,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就是天气非常热,但是湿度还特别大,这个时候化出来的气就是湿气,这个时候人就容易中暑中湿,身上有湿气这种表现。到了秋季,“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秋天隶属于五行当中的金,主收藏收敛,化出来的气是燥气。“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冬天属水,是主收藏的,化出来的气是寒气。“五行各一”,金木水火土五行都是一个,只有火分为君火和相火,我们以后如果有机会跟大家详细讲讲五运六气里就有一个理论叫做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他两个是不同的。“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寒暑燥湿风那讲的就是自然界的五行化出来五气,讲的就这意思。

我们再往后看,“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悲忧恐对应的就是五脏化出来的五气,五气指的就是五脏之气,对应到身体上就有五脏化出来的气,也就是五种情志,五脏化出来的气分别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的就是心化出来的气是喜,肝化出来的气是怒,脾化出来的气是忧,肺化出来的气是悲,肾化出来的气是恐,因此叫做喜怒悲忧恐。

有的人说这顺序不对,应该是木火土金水才对,怎么你这个地方成了火木土金水?因为这就是古人的一种书写习惯,这样书写读起来比较押韵,所以在这一块不用特别拘泥于顺序,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五脏化出来的五气,详细来讲,就是五脏之气化出来的五种情志,也叫五志,我们之前讲五行五脏对应表的时候专门跟大家讲过,五脏对应的就是五种情志,有的时候把悲划归于脾胃,有的时候把悲化归于肺,但是综合我们之前学过的重点篇章,我们是以《金匮真言论》为主的,这个悲就属于肺,忧思属于脾,是这样一种归属关系,喜属于心,怒属于肝,恐属于肾,这个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很多人就说了,五脏跟五志是怎么样一种直接对应起来的,怎么心就对应喜,肝就对应怒,他们是怎么对应起来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五行的划属问题,就是说我们身体上的五种脏,不仅是五个器官,同时也对应的是五个系统,(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既然是五个系统纵向联合的话,他就在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情志方面就表现为五志,要是在身体就表现为五窍,比如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他就是在身体表面的五窍就是对应这五个层次当中的五个表现,这是纵向系统所对应过来的,所以我们在学《黄帝内经》,学五脏五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他是五个纵向的联合起来的系统。

在情志方面,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情志大概是分为这五大类,如果加上思,再加上惊,就叫七情,其实思和忧它两个类似,惊是一个特殊的情志,其实按照常规的五个情绪上的表现,就是喜怒忧悲恐这五种是比较常见的。(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九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黄历上的那些事你看懂了吗?

首先,为什么叫黄历?

黄历其实就是黄帝历法,它以干支历法为基础,加入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以各种上古经典、天文星象和理论总结经过复杂推演,从而推算出黄道上的吉日吉时来指引人们趋吉避凶。我们经常一翻黄历,哦这一天吉,哦那一天凶,却不知道为什么,对吧?

我们知道古代人们的文盲率是很高的,要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使普通老百姓明白这些复杂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经常还能听到一些俗语,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通过一些类似增广贤文的话语达到通俗易懂。那么黄历上也是这样,不可能把整个推演过程放在一张小纸上。只能简洁明了地说结果或者以备查阅。

我们来聊聊那些简单的几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呢?

黄历

如上图,选了一页公历2022年2月19日的黄历。这一天正好是24节气中的雨水。其中壬寅年就是干支纪年,为什么没有月干支呢?学过五虎遁的朋友都知道通过年干是可以很快推算出月干支为壬寅,这本黄历可能是为了节省地方。“癸卯金女除”是什么意思呢?“癸卯”就是这一天的干支,“金”是指癸卯的纳音五行(金箔金),学过一些掌中决也容易推算。“女”是二十八宿之一,也是北方七宿第三宿,即女土蝠。“除”即建除十二神第二位。那时辰为什么只有支没有干呢?通过与前面提到的“五虎遁”类似的“五鼠遁”也很容易就推算出来。中间的“八卦图”每页都是一样的,为后天八卦。“吉神方位”则是根据一些经典中的歌诀而来。“兔日冲鸡”则是十二生肖对应的十二地支之间的六冲。“三合羊猪”代表的也是命理中十二长生里的三合局即“亥卯未”。另外一些七七八八的数字应该与各种彩票有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使用黄历呢?

首先要对黄历中的基本知识有所学习和掌握,其次就是顺应天时地利,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可能很多人心里只想问:到底准不准?

那么请问:怎样才算是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