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和阳历是一样的吗(公历和阳历是一样的吗怎么看)

牛奶煮萝莉 2023-06-14 08:36:05 网友上传

【每日社科】今夕何夕: 公历与公元的由来

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源于昼夜更替、四季轮转,但是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那我们如何确定今天,或历史上某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这就需要首先人为设定一个时间参照点,作为记录年份的开始,然后根据距离这个参照点的时间长度来确定具体年份。这个时间参照点就叫“纪元”。“纪”通“记”,记录之意。“元”是起、始之意。“纪元”,即记录的开始。这种记录年份的方法就叫“纪年”。由于对纪元的不同选择,世界上诞生了很多纪年法,如:干支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天文纪年法等。但是纪年只能解决年份问题,具体的日期问题则需要通过“历法”将一年划分为月、周、日等更小的时间单位来确定。世界上的历法也有很多,主要分为以朔望月为基本周期的阴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的阳历及以朔望月和回归年周期相结合的阴阳合历三种。历史上不同历法对年、月、周、日的设定相差甚远。今天我们翻开日历,日期显示是公元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2022”这个年份,即由“公元纪年”来决定,“12月31日星期六”则由“公历”来决定。那么“公历”与“公元”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两千多年前的罗马讲起。

儒略·凯撒解决了 “胜仗在哪天”的问题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有一句戏言:“罗马人常打胜仗,但不知是哪一天打的”。伏尔泰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古罗马一度历法非常混乱,甚至曾出现寒暑颠倒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公元前46年,罗马执政官儒略·凯撒聘请埃及天文学家索西尼斯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修改混乱的罗马历法。修改后的历法一年为365.25日,为计算方便,设置平年、闰年分之。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隔三年置一闰年。一年设12个月,奇数月1、3、5、7、9、11月为大月,每月31天;偶数月4、6、8、10、12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因是罗马行刑的月份,被认为不吉利,大家都愿意缩短它,所以被定为特殊的小月,平年为29天,闰年30天。

为了彰显儒略·凯撒的功绩,此历被命名为儒略历。为了成功树立凯撒的权威,罗马元老院决定将凯撒出生的7月改称为凯撒的姓氏儒略(Julius)。新历从公元前45年元旦起在罗马使用。儒略历十分接近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22日),是当时世界上非常精确的历法,它成功地解决了罗马“胜仗在哪天”的问题。儒略历也因此成为后来很多国家共同使用的历法,从而奠定了今天公历的雏形。

奥古斯都搞乱大、小月设置,君士坦丁引入星期制

公元前44年,在儒略历实行一年后,儒略·凯撒不幸遇刺身亡,屋大维继任。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并不低于凯撒,屋大维用修改历法的方式树立权威。因为出生在8月,他从2月抽出1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为大月,并将8月改成他自己的称号“奥古斯都”(Augustus)。除此之外,他还将8月份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调。这样改动后,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日;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日;2月仍为小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从此,大、小月的设置与奇偶数无关,变得毫无规律。

儒略历创制时只有年月日的组合,并无星期。以7天为一个周期的计日制度起源于古巴比伦。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1年将星期制正式引入儒略历。

狄奥尼修斯创制公元纪年

尼西亚会议并未规定统一的纪元,因此各国仍使用原有的纪年方法。如,罗马帝国以始建罗马城或戴克里先称帝之年为纪元,希腊以召开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那一年为纪元。公元532年,一位名叫狄奥尼修斯的天文学家借教皇要求重新编写教会年历表之机,摈弃了先前以罗马建城或戴克里先称帝为纪元的惯例,而将自己推算出的耶稣·的生年设定为新的纪元,称此年为元年。这一年相当于我国汉平帝元始元年。后来这种纪年法逐渐超越宗教范畴、淡去宗教意味而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因此被称为“公元纪年”。“公”,共、同之意,“元”,起、始之意,“公元”的字面意思就是“共同的第一年”。

格里高利创制现行公历与“凭空消失”的十几天

儒略历创制时虽然是当时世界上非常精确的历法,但仍存在每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的微小误差。这就导致大约每128年日历就会比天时慢1天,每400年就会慢3天。到了公元1582年,天文观测发现,春分日不是发生在3月21日,而是在3月11日,这说明日历和天时已经相差了10天之多。这种情况下,进行历法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公元1582年3月1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天文学家对儒略历进行修订,后世称为“格里历”。格里历基本上保留了儒略历原有的框架,包括年、月、周、日的组合关系和每四年置一闰的规律。其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过去1600余年累积的10天误差,采用直接在新旧历交替中取消10天的办法。即,规定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二是针对未来儒略历每400年仍会慢3天的缺陷,采用在400年中取消3个闰年以减少3天的办法。即,规定凡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改闰年为平年。如1600年为闰年,而1700年、1800年、1900年则为平年。修改后的历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略历的误差,基本上使春分长期维持在3月21日左右,平均年长365.2425日十分接近回归年,其精度比儒略历大大提高。

在随后的350年中,格里历与儒略历在欧洲并存,以至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历法中表达为不同日期。

由于国际交往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逐渐认识到使用统一历法的重要性。到20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格里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儒略历与格里历之间的误差,世界各国在改历过程中都“凭空消失”了10—13天。如,英国曾有文物造假者不谙此事,在某艺术品上刻上1752年9月7日,而被天文学家识破骗局。因为英国在1752年9月1日改历,其历史上这一年根本不存在9月2日到12日这11天。我国在辛亥革命后,开始采用格里历,并沿用至今。正因为使用的人多了,此历法就逐渐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公历”。

需要说明的是,因“公历”与“公元纪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世界各国在选取使用时存在一定差异。当然,近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将公历和公元纪年一起组合使用的,这也致使很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将二者混为一谈。

新公历,“世界历”?

格里历虽然是当今世界广为使用的公历,但其自身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其平均年仍比回归年长0.0003日,这一误差会致使每隔3333年日历就比天时多出1天;月份、季度和半年所包含的天数分布不规则;日期与星期之间无固定对应关系;岁首日期没有天文意义等。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世界各国改历家一直尝试对格里历进行修改。一战后,国际联盟成立,曾设历法改革委员会,并向各国收集改历方案。二战后,联合国成立,也先后两次讨论过采用“世界历”的议案。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曾掀起过一轮探讨改历问题的热潮,“联合国改历委员会预告2000年将启用新公历”的消息也曾经见诸报端。然而,改历是一件特别重大且十分复杂的事,虽然众多改历家一直在努力,但修改历法的时机尚未到来。

(来源:学习时报)

一文读懂 | 阳历、阴历、农历、公历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公历就是阳历,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下面一文看懂这四种历法到底有什么区别。

想了解这四个概念,首先需要知道古人用什么来衡量时间?

最直观的就是一天,基本都是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衡量的。但是,用什么来衡量比一天还长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有的地方用月亮衡量,将月亮从月牙到月圆,再到月牙整个周期定义为一个月,即月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这种方法就形成了“阴历”,也叫“太阴历”。

不过,月球绕地球一圈不是整数天,大约为29天多一些,如果一年也按12个月来算,相当于只有350多天,与四季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相差越来越大,非常不实用。

所以,阴历后来被大多数人弃用了。

有的地方的古人用太阳来衡量比一天更长的时间,将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设定为一年,即“阳历”,也叫“太阳历”。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天多一些,几年下来,与四季的变化还是对不上,需要进行调节。

古罗马人从古埃及人那里继承了阳历,并设定了一种调节方法,比如罗马皇帝认为自己出生那一个月只有30天,看起来没有排面,就从2月那里拿出一天。

后来又经过了多次改动,于是就有了大小月的概念,形成了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用的历法,也称为“公历”。

所以,公历是古罗马人调节后的阳历,但阳历的调节方法不止一种,还有其他很多种调节方法,他们不叫阳历。

准确地来说,公历是阳历的一种,阳历还包括公历外的其他历法。

农历则是以阳历为主,以阴历为辅的一种方法,严格来讲叫阴阳历。

具体来看,农历的一个月是用阴历来衡量,即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个月。

但这样一年时间不准确,所以定期就多加一个月,即闰月。后经过多次修正,发现每19年增加7个闰月刚刚好,就形成了今天成熟的农历,正好与二十四节气相对。

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