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1981年3月23的八字(1981年3月23日农历生日命运)

听梦的风尘女 2023-09-27 18:59:50 互联网

新华全媒+|华罗庚关心的这个“大熔炉”,40年何以升温亿度?

这是一张拍摄于40年前的照片

1981年4月23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八号工程奠基

八号工程

是我国核聚变能源研究的一个重大项目

1981年4月23日,华罗庚在合肥(前排右二)为八号工程奠基。(受访单位供图)

那时,正值“科学的春天”

71岁的华罗庚从北京赶到合肥

埋下了一颗“太阳”的种子

40年后的2021年5月28日

这颗种子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成功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万物生长靠太阳

能不能在地球上造出一个“人造太阳”

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核聚变能源研究

在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等人的倡议下

1972年

我国成立了研究托卡马克的课题组

并逐步在合肥等地布局设点

在一穷二白基础上

开启了“人造太阳”的梦想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所施工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1974年建成我国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CT-6

1978年在合肥成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1983年建成HT-6B

这是我国最早投入稳定运行的空芯变压器托卡马克装置

1983年的HT-6B装置(受访单位供图)

1985年建成自主设计的核聚变实验装置HT-6M

经鉴定达到同类装置国际水平

1985年1月18日,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右)在HT-6M投入运行仪式上讲话。(受访单位供图)

1995年HT-7投入运行

HT-7运行18年共实验10万多次

2003年在国际上第二个获得超过1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

大大提升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国际地位

2008年更进一步

实现1200万摄氏度400秒等离子体放电

HT-7托卡马克装置主机(受访单位供图)

与此同时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提出领国际之先

建造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构想

1998年立项,2000年开工——

历时五年

2005年有“东方超环”之称的EAST建设完成

2006年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主机(受访单位供图)

十几年来

合计超过十万人次的中外科研工作者

在这个大科学装置上合力冲击“人造太阳”的梦想

先后实现

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

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等国际重大突破

使中国站到了世界核聚变能源研究的前沿

2017年7月3日,EAST实现 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受访单位供图)

边实验、边研发、边改造、边升级

瞄准前沿,协同攻关

如今

中国自主研发的EAST

有22个子系统、近百万个零部件

拥有核心技术200多项、专利近两千项

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尖端技术于一炉

2021年5月28日

EAST成功实现——

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2021年5月28日,EAST创造新纪录现场。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

内核温度约1500万摄氏度

中国“人造太阳”的温度

已比太阳热10倍

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阳”——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

正在建设

根据中国磁约束核聚变路线图

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徐海涛、陈诺、戴威

鸣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