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正月初四(1986正月初四是什么星座)

行尸走肉 2023-07-05 22:00:06 网友整理

多彩文化贺新春——新华社记者亲历基层春节文化生活

新华社海口2月8日电 题:多彩文化贺新春——新华社记者亲历基层春节文化生活

新华社记者

老百姓扮演传统戏剧中的人物故事传承文化、 基层群众34年坚持自编自演“春晚”、文艺小分队走进边关慰问演出、优秀国产影片巡回在山村展映……春节期间,新华社记者在各地走访,亲身感受到猪年春节里缤纷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感受到传统年俗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升华。

边关里的视听盛宴

春节前夕,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走进阿尔山慰问演出,为当地的边防战士和林业职工带来了一场独具森林特色的视听盛宴。

在梦幻阿尔山剧场,《绿色长城》专题演出在大兴安岭林区特有的喊山号子声中拉开帷幕。雄壮的号子声和刚柔并济的舞蹈,展现出林区第一拓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担当。“映山红花满山坡,达斡尔族姑娘爱唱歌……”民歌联唱《兴安岭上》,唱出了兴安岭的美,唱出了生活在兴安岭的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美好画面。

现场观众时而随着动人的旋律哼唱,时而齐声鼓掌发出阵阵喝彩声。在欣赏配乐诗朗诵《三代人的务林情》时,许多观众都热泪盈眶。“这首诗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与大兴安岭根脉相依的故事,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务林人,看着节目想到了爷爷和父亲那辈人的奉献,更感受到了我们这辈人肩上的重担。”观众陈保说。

大兴安岭乌兰牧骑在结束《绿色长城》文艺演出后,派出文艺小分队走进驻守在阿尔山的解放军边防部队,为戍边官兵送去新春的祝福。

穿戏服演角色“扎故事”

咚咚锵!咚咚锵!激昂的锣鼓声将人们吸引到街上,大年三十,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长乐街上46人组成的鼓队将大鼓擂得震天响,一名鼓手说:“走,我们看看下市街准备得怎么样了!”

长乐街是湖南省重要的水陆码头,当地有悠久的“扎故事”传统,以真人穿戏服,扮演传统戏剧或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场景,并以碧照巷为界,按居住地分成上市街、下市街两个社区,双方举行故事竞赛,称作“故事会”。

位于下市街的郑家大屋里集聚了不少人。46岁的余拥军受命扮成信使,出演“樊城下书”。余拥军踩着高跷前往上市街下“战书”,“这战书一下,故事会的擂台就摆开了。除了正月初一休息,要闹到十五元宵夜。”接到战书后,上市街的智囊团开始研究对策。晚饭后,上市街派出迎战队伍,下市街又回一出“夜战马超”……一来二往,两方人马“比”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比”是全方位的,比知识、比智慧、比趣味、比技艺、比数量。一台历史故事有几个历史人物,姓甚名谁,穿什么戴什么拿什么,勾什么脸谱,胡须什么样,都有一定规则。围观的人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捕捉“演员”喜庆的笑容、戏剧化表情。

村民34年来坚持自编自演“春晚”

舞台上用简易幕布做的背景,几条彩带作为装饰,舞台一侧拉起写有“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横幅标语,服装是村民们春节前置办的新衣服,灯光是白炽灯……但这些并没有冲淡村民欢歌笑语闹“春晚”的热情。

大年初三晚八时,海南省和庆镇六罗村第34届“春晚”的彩排现场,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进行最后一场彩排。大妈们穿着大红色的裙子排练起了舞蹈《开门红》,村里的青年男女用自己搭配的衣服排练起了“时装秀”,一些提前观看的村民鼓掌喝彩叫好。

“明晚就要演出了,外村村民都会来观看,我们组织者还是会有些紧张。”该村“春晚”发起人之一的邓伟忠介绍,1986年正月初四,受央视春晚的启发,他召集村民举办了首届“春晚”,此后每年都在初四举办,从未中断。34年来,村民们自发筹措资金、排练节目、搭建舞台,每年的“春晚”都办得有声有色。六罗村“春晚”成了几代村民的文化印记,甚至成为当地隆重的习俗。

邓伟忠说,村里的“春晚”已成精神食粮,对改善我们村里的邻里关系,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作用非常明显。

村民家门口观电影

大年初三,夜幕降临,满天繁星。晚上八点,海南省昌江县乌烈镇俄港村村头路边的空地临时搭起的银幕上,正在播放着国产电影《西红柿首富》引来了一百多位村民聚集观看,村民王松兰被电影中的搞笑片段逗得直乐:“好多年没回来了,村里来了放映队,年越过越热闹了!”

今年55岁的叶年友坐在第二排,穿着西装打着粉色领带,格外引人注目,“我平时在石碌镇做水电工,回家过年碰上放电影,当然要穿最好的衣服出来和大家热闹热闹了。”

负责电影放映的符升元说,每回电影队一来村里,整个村子就欢天喜地,热闹非凡。过年期间,让村民能看一场电影,他感到非常高兴。据了解,2019年1月至2月,海南省电影局主办,海南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将在海南202个乡镇开展优秀国产影片巡回展映活动。(记者 陈碧琪、周楠、魏婧宇、李金红)

海南儋州一村庄连续34年自办“春晚”成为当地文化印记

来源:中国新闻网

2月8日大年初四晚,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美万村委会下辖的六罗村热闹非凡,本村和周围村庄的上千名村民聚集于此,欣赏一台延续了34年,富有当地特色的“春节联欢晚会”。

图为六罗村“春晚”现场 王子谦 摄

六罗村“春晚”始于1986年。“当年几个朋友受到央视春晚启发,在村里办起第一届‘春晚’,我们自筹资金排练节目,没想到一直坚持了34届。”六罗村“春晚”创办者邓伟忠告诉记者,1986年正月初四六罗村“春晚”首次举办,当时村民只想着自娱自乐一下,节目也是临时安排,但是现场营造了非常好的效果。

有了第一届的热闹场景,六罗村“春晚”固定在每年的大年初四,至今从未中断。每年从学生放寒假开始,村民就开始张罗晚会节目。整台晚会从整体统筹、节目编排、导演、音响、舞美、化妆,甚至主持人,都由本村人担任。

六罗村“春晚”吸引周边村庄上千村民到场观看。王子谦 摄

早在年前,2019年六罗村“春晚”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六罗村村小组组长邓少宏介绍,今年晚会共有30多个报名节目,最终经过筛选有20个节目登台演出。

大年初四下午,演员在后台紧张化妆准备,在村中舞台前,已经陆陆续续有村民到来。六罗村为丰富村民节日活动,在“春晚”前还举办了猜字谜、乒乓球等趣味联欢活动。

夜幕降临,六罗村“春晚”开始。晚会节目类型丰富,包括歌舞、小品、快板等形式,内容上也进行创新,根据扶贫等热点编排《懒汉脱贫记》等小品节目。

六罗村“春晚”从整体统筹、节目编排、导演、音响、舞美、化妆、主持人,都由本村人担任。王子谦 摄

邓少宏介绍,六罗村“春晚”坚守了34年的背后,是六罗村农村面貌的变化和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他介绍,六罗村近年来变化很大,村中通了环村路,引了自来水,危房改造也全部完成,如今全村仅剩11户贫困户,将于2019年全部脱贫。

如今,六罗村“春晚”已成了几代村民的文化印记,甚至成为当地隆重的民俗节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已经成为凝聚村民感情、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

“每年都要看两台‘春晚’,一台是央视春晚,另一台是六罗‘春晚’!”村民邓奇红说,如今六罗村“春晚”已经成为村民春节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大餐,“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演好节目,迷信的陋习少了,邻里的距离更近了。”(记者 王子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