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从医八字(适合从医的八字命理)

君心似我心 2023-09-16 03:23:29 网友整理

仁心妙手岐黄路——师裘沛然的从医之路,国医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医德,是医生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医风,是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风尚。医德医风是医家必须具备的基 本素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形成了以医乃仁术的根本思想及大医精诚的职业准则为内涵的 中医医德医风。在古代医德医风方面,主要包括“医家个人修养方面、医患关系方面、同道关系方面”[1]

三方面的内容。裘沛然先生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全国第一批名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导师,为医学研究、教育工作奉献一生。曾身负多种重要学术职务的他, 坚持读经典、做临证、求医道、谨做人,其学术成就及医德风骨广为医界所推崇,而这一切均与其成长 和求学之道息息相关。因而探寻裘老从医之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医风的影响,可探究中医成才 在医德医风方面的关键要素。

一、个人修养是中医成才之基

(一)医者仁心

儒家思想中,其核心为“仁”。《礼记·中庸》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其亲以及人之亲。 即仁是博爱,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论语·雍也》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曰:“仁者爱人”。仁包含了推己及人的爱。“医乃仁术”,恰恰道出了医家 的根本,就是医者仁心,医家应具备仁义之心,尊重生命,《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就提出“一存仁心、 二通儒道”“博施济众”是医家的基本准则。喻嘉言在《医门法律·初学记》中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 不可托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仁爱之心为历代医家所信受奉行,成为 医者的核心价值观。

裘沛然先生堪称医者仁心的典范,其患者大多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疑难杂症居多,裘老往往不忍 拒绝,不辞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乃至不收诊金。在“”下乡期间,裘老为农民诊病开方,受到群 众的广泛爱戴。

《本草纲目》夏良心序言:“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可见“仁” 的另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为仁术济世。范仲淹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更是激励了历代无数杏林志士。 裘老师从施叔范老先生,受其师“忧国爱民”[1] 之心影响,良医入世良相心,始终热爱国家、关爱社会。

2008 年,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年届九五的裘老不顾年高,心系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群众, 以上海市政协常委的身份在市政协俱乐部迅速组织起沪上名医募捐赈灾义诊活动,上海中医界颜德馨、 沈自尹、施杞等 29 名全国和上海名中医积极响应。诊治的费用全部捐献给地震灾区;名中医们还纷纷捐 款,共募集善款 48 万余元,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充分体现了医家“仁以爱人”“仁以济世”的精神。

裘老曾言“人心者,仁也”,以仁来规定人心,表明仁为人心的本质特点。先生认为,医学是一种仁术, 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患者的尊严,具有敬业精神,对病家高度负责,大医精诚,拯救 患者生命。《省心录·论医》:“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以仁为本,是置仁爱于价值

体系的核心。仁爱的内涵体现了普遍的人道原则,肯定和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裘老晚年创作《人学散墨》 强调首先以仁为本,做一个“合格”的人。医者仁心的论述古已有之,但现在仍对医道同仁有着现实的 指导意义 [2]。

(二)义以为上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的“以义制利”是调整义利关系的价值标准和协调人类 社会价值取向的普遍原则。裘老一生崇尚孔孟儒学,尤为推崇孟子所倡导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境界。“君子义以为上”道出了儒家以义为上,以义 制利的核心义利观。以义制利对医家而言尤为重要,义以为上,是以病家、他人、社会之大义为上,不 计个人私利。裘老一生“义以为上”“以义为衡”,以病家疾苦为上,不矜名、不计利。他十分重视孟 子义利之辨,有诗“独创以民为贵论,直呵唯利是图非”为证。“义”即是人民、国家和集体利益,“利” 是损害集体或国家利益和牟取私利。“义”一方面指道义,仁义之道;另一方面即是《中庸》所言“义 者宜也”。行义就是为所当为,《孟子》云:“人皆有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3]

《大医精诚》中就提到“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医者不能过分贪求名利物欲,更不 可乘病家之危敛财纳物。《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强调“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 裘老秉承了救人疾苦、义以为上的儒医之风。裘老常说,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穷人多,即使 有些家资,往往又因病致贫,能帮助的还是尽量帮助。有些患者甚至找到裘老家里祈求应诊,裘老有求 多应,但坚辞礼金,并常告勉学生,病家求生治病,是对医家的无比信任,医家绝不可存谋利敛财之心。《孟 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吕氏春秋·仲冬纪》“故临大义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裘老一生胸怀天下,对和平年代的、贪污深恶痛绝。

(三)医术贵精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医乃仁术”,仁心为根本,医 术为保障。医者必须具备精良的医术,才能救人,故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裘沛然先生以精 湛的医疗技艺,活人无数,而这精良的技艺背后,则有裘老循名责实的治学态度,有抄书读的韧性毅力, 有“欲知甘苦要亲尝”的实践精神 [1]。裘老认为做学问定要循名责实,“名者实之宾”,中医学博大精深, 历代流派纷呈,学术思想各有千秋,需要医者常思考,去芜存菁、求真务实,并且一定要注重临床实践 来检验。裘老认为“购书读不如借书读,借书读不如抄书读”“因抄录之际,每能殚精竭虑,加深领悟”。 裘老认为读书需“猛火煮,慢火温”。所谓“猛火煮”,即开始学习时应下深功夫,熟读之;但也许 不能真正求得“甚解”,以后经过反复阅读、思考、领会,逐步识得个中真谛,这便是“慢火温”的过 程 [2]。裘老有诗云“医道难明须砥砺,良机易逝要勤研”“古训勤求宜致密,新知博采要精研”“学如测 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认为无论古训还是新知,都应当努力撷取,并在实践中甄别,掇菁撷华、 学以致用。先生同样谆谆告诫学生读书、明辨,“要向行间辨鲁鱼,医经训古恐难除。理明合在文通后, 岂有名家不读书。”裘老早年处方药贵精专,后却在《壶天散墨·甘苦由来试后知》中更正:“论证一个 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特别要在实际的考验中作出判断……在我的长期临床实践中,渐渐体会到‘多安药味’ 的特殊作用……这是我在年少行医时所不知道也没有想到的事。”裘老在古稀之年,仍能本着实践出真知、 精益求精的精神,接纳不同的学术思想,正所谓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 其大”。《赠李鼎医师》一作中“是君能解灵枢意,惟我犹存石室疑。如此人天藏奥秘,晚年何敢侈谈医”。

仁爱之心、义以为上、精湛之术,是医家应具备的个人修养,是医者对于内在德性的修炼和外在医 术的完善。医者是否具有崇高的道德理念,是否具有仁爱的人文主义情怀,是否具有儒雅的礼仪教养, 是否具有倾力为病患服务的态度,则是践行医德的首要前提 [3]。医家个人的修养高低直接决定着医家对于 疾病、患者、同道甚至社会的态度,个人修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儒家“内圣外王”之路的求索, 是中医成才之基。

二、医患相得是中医成才之途

医患关系是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素问·五脏别论篇》云:“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治之无功矣。”《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可见,无论出 于何种原因,病家不愿接受医治,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使病情趋于复杂。在医患之间,病家为本, 居于主要地位,医家的救治为标,居于辅助从属地位,只有鼓舞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最优的疗效, 达到医患相得的境界。医患相得,需要医家对病家以诚相待,一视同仁,不为名利左右,如是则病家对 医家有绝对的信任和必胜的信念。

以诚相待、一视同仁,不但是医家医德的准则之一,更是能够给予危重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 病情好转的医患相得法 [4]。裘老对待患者无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语调和缓,和蔼可亲,从无声色俱厉, 言语斥责,处方谨慎周详,患者如沐春风,忐忑之心俱消,五志顺达,七情服帖,未及服药,病瘥五分。

甚合《灵枢·师传》“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之旨。裘老曾治疗一 例贾姓的肺癌患者,经沪上医院诊断肺癌已经大面积转移,失去手术价值。患者见到裘老就急求救命。

先生一边安慰家属,一边为患者诊脉,但见患者满面愁容,面色苍白,神气萧索,气息低微,胸闷咳喘, 下肢浮肿,脉细欲绝,舌质暗淡,舌苔白腻、中见灰黑。此肺气大虚,肾不纳气,水湿泛滥,流溢肌肤。 形神俱败、病情危笃,先生随即处方给药。悉心诊治 3 月,患者精神大振,水肿消失,呼吸顺畅许多, 后经裘老精心调制,情况逐渐好转。裘老每次诊病都不忘对患者加以鼓励,告之已经大有好转,不必担 心云云,使患者逐渐从当初的悲伤恐惧中解脱出来,增强了信心,如今这名患者已经继续生活了 20 余年。 裘老对待生命的至重至诚的诊治态度,值得我们中医人学习。 医患相得,具体要求医者对病家以诚相待,一视同仁,并能使病人有战胜疾病的必胜之心,采用针 对性的语言疏导,设法解除病人心中的疑虑、顾忌,使其心神安定,激发其正气抗邪的能力。“医患相得, 其病乃治”,是医家成才的必经正途。

三、同道相慕是中医成才之助

(一)“三人行必有吾师”

《师说》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不论长幼,能者为师。清代医家叶天士,虚心好学,曾先后拜师十七位,且对年轻医者亦尊重为先。裘 沛然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同事、朋友来访从无倨傲之态,持平视之礼,吟诗品茗,隽雅清谈, 不亦乐乎。访客辞谢,无论老幼,必亲送至门外,无名小辈、执弟子礼者亦无分别,心中深自感动。裘 老时常反思自省“自己看不好病……其过在己而不在中医学”[1]

,常问我们近日可有好的临床验案?如何 施治?有何经验?裘老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人行必有吾师”,老师也应该汲 取学生们的医疗经验,共同进步。曾有一位学生用土鳖虫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很好,一次交流时谈了一 些应用经验,后来发现裘老开始有意识地采用土鳖虫这味药物。一位德高望重的临床大家,如此谦逊地 向学生请教,不但没有降低身份,反而更加得到弟子们的尊重。裘老更以诗期待后学“杏苑当年绝可怜, 如何不惜此新天。奠基谁识前人苦,续绝唯望后起贤。医道难明须砥砺,良机易逝要勤研。眼中人物吾今老, 记住忧危好着鞭”“秘钥灵兰谁启得,老夫拭目望云天”“吾侪头白心犹在,要看中华命世才”。

(二)“和而不同”

《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讲求尊重差异和多元,更要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理解歧异,和谐创新。

医道同行各自成长之路不同,临床经验亦有异。医家同道之间只有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相互砥砺切磋、 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技艺,为病家谋福利。对于当今中西医学之间的对话以及中医内部的门户壁垒问题 的解决,裘老早已做出榜样。先生求学素无成见,认为“三折肱为良医”实为求医之态度 [2],只要是对病 家疾病诊治有益的知识,都孜孜汲取。裘老读书涉猎文史、自然科学、西医多面知识,求学博采众家之 长 [3]。《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尊重差异,崇尚和谐,促进发展。 中医学作为一门依赖于经验的医学,其进步离不开同道的相互切磋。同道相慕,同道之间相互倾慕, 尊重彼此,互相取长补短,既能提高医家的个人医术,又能提高中医学的整体水平。同道相慕,不但要有“三 人行必有吾师”的谦虚态度,更要有“和而不同”的宽广胸怀,助力和推动中医学的交流和全面提高, 故言同道相慕乃为中医成才之助。

综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八字高度概括了医生应具备医德医风的核心。基于医德医风的角度, 医家个人修养是中医成才中的基本要素。医家个人修养的提高,意在唤发人之本性中为道、为善之念, 以为临床实践中的医学模式注入根植于人之本性的生机动力。只有借助于个人德性的保障,才能医患相 得、同道相慕,将医术转化成为仁心仁术。在临床实践中,医患相得才有利于病家康复,有利于医学发展; 同道相慕才有利于医家进步,有利于医学的创新。通过了解古代的医家医德医风、探究裘老儒医结合的 从医之路,不但学习到名医治学行医的经验,更是深切领悟到中医名家成才的关键要素——个人修养是中 医成才之基,医患相得是中医成才之途,同道相倾是中医成才之助。

本文转自 【中 医 药 文 化 】2018 年 4 月 ,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