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溜字的八字俗语(关于溜字的八字俗语大全)

孤单的城 2023-11-14 18:30:30 网络

十个争议较大的钓鱼俗语,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俗语呢?

人们在长期的野钓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管用的钓鱼俗语,这些俗语简洁直观、清晰明了,有力地促进了钓鱼经验的发扬和传承。其中也有一些俗语,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条件和语境,钓友们就极易产生歧义或者争议。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十个争议较大的钓鱼俗语,以及如何正确地去认识和把握。

要想鱼上岸,得拿粮食换。

大鱼食量大,诱鱼难度也大。野钓大鱼要加大窝量,舍得拿粮食打窝,最好是连续打几天重窝,至少也应当打个隔夜窝,才能把大鱼诱进窝子,增加中大鱼的机率,因此就有了要想鱼上岸,得拿粮食换的说法。

凡事都应有个度,并不是窝量越大越好。但很多钓友却不这样认为,总觉得垂钓大鱼窝量肯定是多多益善。其实每个人钓鱼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长短跟窝量大小成正比,如果垂钓时间不长,而窝量过大,鱼儿只吃一小部分窝料就饱了,不会再去吞食饵料,造成窝里有鱼没口的情况。自己所打的重窝,只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野钓大鱼重在守。

大鱼数量稀少,尤其是在野钓的水域,将大鱼诱进窝子更是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野钓大鱼就应该安静地去多守一会儿,不能频繁换饵,频繁起竿,那样往往会惊到大鱼,导致大鱼不敢开口。

大鱼重在守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师们也全都这样强调,这就导致了一些钓友只要野钓大鱼,就会直接跟“守”这个字挂起钩来了。片面地认为,大鱼完全是守出来的,不去针对垂钓的目标鱼种,科学地选择钓点,研究窝料饵料的适应性,而是会一种调钓钓到底,一种饵料用到底,一个钓位守到底,守来守去结果往往又是空军。

小钩细线钓大鱼。

不少钓友一直在宣扬,自己用多小的钩,多细的线,钓起了多大的鱼,这分明就是在鼓吹自己遛大鱼的水平。有些新钓友不明就里,也跟着去挑战小钩细线搏大鱼。

线组大小的选用,应该跟目标鱼个体大小相匹配。对于野钓大鱼来说,小钩细线确实有利于放大吃口动作,方便抓口中鱼,但由于线组拉力与大鱼冲劲极不匹配,往往十有八九会切线跑鱼,除非气温比较低,大鱼不活跃。

野钓走水用大漂。

钓友们在野钓走水的时候,往往会换上吃铅量稍大一些的浮漂,加上较重的铅皮,增大浮漂的上牵力和铅坠的下拉力,去抵御走水的情况。

野钓走水用大漂成了大家基本的共识,在走水不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对的,确实能够解决走水问题;可如果走水比较严重,需要采用大跑铅才能牵住浮漂时,就要用稍小一点的浮漂了,因为稍小的浮漂可以减轻水流对浮漂的冲力,减缓走水的程度。

钓鱼不能露钩尖。

很多钓友主观地认为,饵料挂钩时不能露出钩尖,理由就是鱼有视力,看到鱼钩钩尖后,就不敢再去就饵。

其实鱼是天生的近视眼,视力不是很好,它也不会在意你的鱼钩是否露出钩尖,就饵与否关键是要看鱼的开口情况。与之相反,用颗粒饵料垂钓大鱼时,应该露出钩尖,大鱼嘴巴大,露出钩尖并不影响就饵,还能方便刺鱼;相反不露钩尖却可能导致刺鱼受阻。

调低钓高不用找底。

不少钓友认为,调低钓高时,钩饵一定是到底的,因此在调漂时不用再去找底测水深了。其实这种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不去测量水深,调漂就不会精准。要求半水调漂,实质上是要离底调漂,离底越近,调漂越精准。其次,不找底可能钓得过钝。因为双钩躺底后,直到八字环开始触底,钓目是不变的,同样一个钓目,灵钝的差距迥然不同。

子线粗了挡鱼口。

很多钓鱼人说,子线粗了会挡鱼口。子线会用到多粗呢,总不至于钓鲫鱼用4、5号的子线吧。大多淡水鱼是靠吸力把饵料吸入口中,并不是直接张嘴吞饵,只要不是粗得太离谱,根本不存在子线挡不挡口的问题。

如果子线较粗,线径较大、柔软度差,会导致鱼就饵动作的传递延迟和信号丢失,导致吃口漂像不够干脆、不好抓口,而不是因为子线粗了挡口。要说挡口,鱼钩太大才是原因。

钓大鱼要用大力马。

不少钓友在野钓大鱼时,喜欢使用大力马子线。其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结实耐用,使用时间长,拉力值大,遇到大鱼也不用担心切线跑鱼。

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大力马子线的确有上述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比如缺乏支撑力影响鱼的动作出口,缺乏延展性影响调钓的灵敏度,拉力太强可能危及主线和钓竿的安全等。

大鱼吃淡,小鱼吃腥。

钓友们在野钓大鱼时用淡饵是不假,但并不是大鱼不爱吃腥饵,主要是由于腥饵会招致小鱼闹窝抢食的缘故,当然太腥的饵料也会引起大鱼警觉,导致其不敢就饵。

小鱼需要快快地长大,大鱼也需要生长和发育, 而且往往需要窝饵含有更多的动物蛋白。大鱼也想吃腥,尤其是水温较低的时节,只是抢不过数量多、速度快的小鱼而已。当然天气炎热的季节,大鱼还是偏好淡饵一些。

越热越好钓鲢鳙。

鲢鳙喜高温。对于很多钓友来说,往往主观地认为越热越好钓鲢鳙,很少考虑到鲢鳙不仅喜高温,还对容氧量有较高的要求,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老钓友都知道,气温跟气压成反比,而气压又跟容氧量成正比,天气越热,容氧就越低。因此夏季闷热的中午,鲢鳙是很难钓到的,不是鲢鳙不喜高温,而是此时容氧偏低造成的。而微风徐徐的天气,鲢鳙开口异常活跃,尤其是位于下风口位置,顶风垂钓鲢鳙效果会更佳。

兴化方言:你在前面溜,我在后面赸(shuān)

兴化方言里有一个表示“追赶”之义的词,既不是“追”,也不是“赶”,而是“赸”。兴化人口头上说shuān,规范的读音是shàn。《辞海》《辞源》均未收录此字,原因恐怕是难解其义;《现代汉语词典》倒是收录了,但其解释“躲开,走开”明显有误。在日常生活里、在口语表达中,兴化人是多用“赸”而少用“追”和“赶”的,如“你在前面溜,我在后面赸”、“他完成任务比我快,我要赸上他”、“猪圈里的猪子跑出去了,大家帮我去赸回来”。

我未曾考证过这个字究竟产生于何时,但我基本可以肯定它在元代以后便进入俗语行列。在元、明、清三代的戏剧、散曲中,用到这个字的例句是很多的: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你也赸,我也赸,请先生休讪,早寻个酒阑人散。”此例“赸”与“早”相应,说明“赸”当是“快离去”的意思。

网络图片:《西厢记》剧照

元代张可久《庆东原·越山即事》曲:“冯魁硬铲,双生紧赶,小姐先赸。”此例“赸”与“赶”相对而应,有“快跑”之义。

元代王晔《水仙子·黄肇答》曲:“从来道水性难拿,从他赸过,由他演撒,终只是个路柳墙花。”此例“从他赸过”,就是“自他匆匆躲逃过后”的意思。

元代石宝君《诸宫调风月紫云庭》二折:“恁(您)那很(恨)爹爹才赸过;呵,俺这善婆婆却来这里。”此例“赸过”,当释“匆忙离过”。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道觋》:“便弃做赸了,交‘索居闲处’。”在“便弃做赸了”这句话中,“弃”作“割舍”解,“做”作“使”解,“赸”应作“快躲”解。“便弃做赸了”,就是说“就此割舍使(它)快躲了”。

清代洪升《长生殿·合围》:“马蹄儿泼剌剌旋风赸。”此例“旋风赸”是喻马蹄奔跑之疾速,“赸”宜作“飞驰”解。

我所以举这些例子,就是想告诉你:“赸”字一直含有“快速”之义。离也好,躲也好,逃也好,退也好,都不能不“快速”的,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应该是“快跑、快逃、快走、快躲、快退”。

网络图片:赸(shuān)的示例

兴化方言里的“赸”无疑也含有“快速”之义,不“快速”怎么能追得上前面的目标呢?从“赸”字中引申出“追赶”,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汉语大词典》专为“赸”字列出一个义项:“方言,追赶。”其依据是嘉庆年间修编的《东台县志·方言》中的记载:“既去而之曰赸。”东台与兴化是近邻,方言极似,以《东台县志·方言》为据,颇能让兴化人信服。可惜的是,《汉语大词典》的编者把引文搞错了,错得让人不好理解;其实原话应为“既去而追之曰赸”,这就说得通了。

有人把兴化人口语中的“追赶”写成“跚”,那是毫无道理的:其一,“跚”是“蹒跚”这个单纯词中的一个语素,不可单独使用;其二,“蹒跚”指走路一瘸一拐,意思反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