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八字命理(唐伯虎 八字)

一夜奈良山 2023-10-16 00:45:43 网络

唐寅的人生浅探

唐伯虎的人生浅探

致力玄武•汪慜整理

现代中国内地人对唐寅的初识,多半是通过改革开放后一票难求的香港电影《三笑》“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故事而略知。

今天无意间翻看孙子的《小学生晨读课本》,一首唐寅的《感怀》诗与己之花甲人生感同身受,不免对唐寅的人生探寻了一番。

一、名字由来释疑

唐寅又名唐伯虎。

1、唐寅:

据传,唐寅生于明代宪宗•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公元1470年3月6日),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其实不然,由唐寅的墓志铭可知,唐寅生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农历二月初四不假,但此年月日查《八字探源》,应为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即,寅年卯月丑日。所以,唐寅仅为寅年所生,故取名“唐寅”,有其弟申年生取名“唐申”佐证。

2、唐伯虎:

又据传,唐寅在家是长子,取“伯”字之“长兄”之意和十二生肖“寅”为虎之据,故又名“唐伯虎”,“伯虎”为唐寅之字“伯虎”。

玄武人悟析:

是不是后人牵强附会,不得而知,但“唐寅,字伯虎”的推演过程倒是也说得过去。

二、大起大落的人生

唐寅的一生经历数度大起大落。

1、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15岁,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

2、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年)28岁,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入京参加会试。

玄武人析悟:

十三年间两试两登科,可谓仕途景阔!

3、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29岁,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黜罪入狱10个月。

4、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30岁,被贬为浙藩小吏,个人深以为耻,决绝就职。唐寅回家后夫妻失和,休妻。

玄武人悟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俗语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唐寅与徐经(江阴人氏)均属年轻有为之学子,考题刁钻能答者无几,他二人却试前押题,得心应手,卷判中的,不免让人联想考前唐寅陪徐经向考官接触有跑题泄密之嫌疑。

5、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31岁,唐寅失意之余云游闽、浙、赣、湘、等地广交朋友。

6、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32岁,唐寅游历后归家得病,医疗很久才好。

7、明孝宗•弘历十六年(1503年)33岁,唐寅与弟唐申分家。

8、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34岁,唐寅靠卖字画为生,纵情于酒色之中自娱。

玄武人悟析:

而立之年“祸起东窗”,连环打击接踵而至,若非洒脱的“江南第一才子”,一般人还真的一蹶不振了。

9、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35岁,唐寅谋求在桃花坞建桃花庵,并自诩“桃花庵主”一住就是九年,这期间专事书法绘画诗曲,硕果颇丰。

10、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秋44岁,受宁王朱宸濠之邀请投为幕僚,好友文证明、谢时臣、章文一同应邀前往。

玄武人悟析:

两年的科场受牵和仕途贬黜,四年的人间炎凉,九年的潇洒笔耕,15年来的起伏跌宕,终于获得慧眼识珠。

11、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春45岁,唐寅在江西宁王做幕僚不久,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装疯(三个多月)获宁王放还,脱身返回故里。

玄武人悟析:

古来官府朝廷,仕途欺诈,错综复杂,非唐寅文人墨客所能及。好在审时度势,以行秽掩心清,全身而退,唐寅的智慧还是非常人能比。

12、54岁,依靠朋友接济的晚年生活穷困不堪,病逝。

玄武人悟析:

才华横溢也好,洒脱自如也罢,终究是忽而涓涓溪流,忽而磅礴飞瀑,大起大落的跌宕,一代风骚骄子也无奈于陨落潦倒中。

三、非凡的艺术

唐寅从29岁因牵连先入狱,后被贬;到44岁应邀投宁王朱宸濠慕下为僚,又因朱有谋反之意,己则蓄意谋划返回苏州故里。两次仕途欺诈使其再无科场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广会贤达,翱翔于诗书画艺之间,终成一代集绘画、书法、诗赋于一身的名家。

1、绘画——

唐寅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从李唐、刘松年。他的绘画作品融汇南北各派,笔墨细秀,构图简约清朗,画面层次分明。人物画笔简意赅,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饶有意趣;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

唐寅在绘画的造诣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有“明四家”之誉。

2、书法——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代表作有《落花诗册》等。

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研析,他曾广泛习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了不同阶段不断变化的风貌。

大体上说,其书风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1,29岁以前,唐寅居住家乡苏州。

书法紧从赵孟頫入手,结体端丽,用笔秀润。代表作《高人深隐图》上款字。

2,30~34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以诗文、书画谋生。

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代表作《落花诗册》。

3,35~44岁,唐寅正值壮年,居住在桃花庵,专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达到顶峰。

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这类风格作品甚多,《七言律诗轴》、《行书三绝卷》等足见。

4,45~54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

自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进一步看透世事,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地。代表作品有五十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和《看泉听风图轴》上款题等。

3、诗文:

唐寅的诗文多以才情取胜。其诗多为纪游、题画、感怀之作。

早年心静,作品工整妍丽,有六朝骈文气息;

两度仕途受挫之后,作品多为伤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气,情真意挚。

诗文造诣,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4、作曲

唐寅也尝试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四、看透人生的诗证

玄武人悟析:

纵观唐寅的一生,大起大落,非凡人之历。

15岁,苏州府试第一名入府学读书,28岁应天府试第一名获入京参加会试,开启了仕途命运之门;

29岁,时因受牵连被黜入狱10个月,进而30岁时贬为浙藩小吏,自感耻辱而放弃就职,第一次把仕途之门关闭;

30岁~34岁,夫妻失和休妻,失意之余远游,归家病而久治,手足不睦分户,卖字画为生计,纵情酒色自娱……足见其遍尝五味杂陈;

35岁~44岁,谋求建桃花庵并自诩“桃花庵主”,九年潜心修习书画诗曲,超凡脱俗;

44岁,应皇亲之邀投宁王朱宸濠为慕僚,遂究朱有谋反之意,装疯三月余脱身返回故里;

45岁~54岁,绝意仕途后

精修本业,性情狂放不羁,虽晚景清凄,但豁达心态在诗曲中表述已尽致淋漓。

1、 《感怀》诗

[明]•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

饥来吃饭倦来眠。

生涯画笔兼诗笔,

踪迹花边与柳边。

境里形骸春共老,

灯前夫妇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

世上闲人地上仙。

这首诗如口语般直白,理解了其中的几处代指词语的含义,其洒脱的人生场景近乎于眼前。

“炼金丹”:修仙求道。

“坐禅”:念经拜佛。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形骸”:指外貌。

“春共老”:和春天一样,青春留不住,岁月匆匆而过。

诗意:

我不信奉道教去炼仙丹,也不信仰佛教来坐禅,该吃吃该睡睡自由自在。

一生写画作诗,画笔就是诗笔,我也喜欢游荡在花丛柳绿的地方。

不知不觉中容颜变老,所幸的是夫妻恩爱,月圆人也圆。

经常性的快乐场面中多有醉意,人世间的悠闲堪比神仙的日子啊。

2、《桃花庵歌》

明•唐寅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6年)乙丑年三月,36岁的唐寅畅意桃花庵主,自比桃花仙的生活,作《桃花庵里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

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

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车马,

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酒无花锄作田。

释译: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人笑话我太风骚,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门贵族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他们却看不见他们的墓冢,只有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唐寅一生经历了数度大起大落,看透了人生百态。这两首诗表达了他远离名利场,对平静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致力玄武•汪慜整理

於“愉悦轩”屋

庚子年腊月二十四

才高八斗的唐伯虎为啥只能“点秋香”,不能当官?

我是小牛,点击上方[左上]关注,每天为你解读人物故事

提到唐伯虎,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脑袋瓜里立即蹦出星爷?

唐伯虎剧照

所谓“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妻妾成群”,“点秋香”等等,才高八斗,却每天只沉浸在温柔乡中,过得很舒坦。

我们不免有个疑问,如此的一代才子,怎么没出来做个官,博取一个高官厚禄?

事实是,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

这话怎么说?

唐伯虎从小就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不仅能够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博览史籍。

16岁参加秀才考试,一出马就是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

29岁到南京应天府去参加乡试,再次考中第一名,叫解元

此时的唐伯虎,已经是人生巅峰了,一时之间被誉为“天授奇颖,才锋无前”,“江南奇才”。

由于江南本来就汇聚了明王朝大部分的英才志士,所以江南乡试的第一相当于天下第一,比其他省份的乡试更有分量。

正常情况下,拔得头筹的唐伯虎已经可以进入仕途了,可是他并没有选择进入仕途,而是整个人都膨胀了。

到处吹嘘自己文采过人,才华横溢,表示自己不会止步于此,吹嘘自己一定会“连中三元”的,也就是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

如果是其他人这么吹嘘,别人肯定会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你没事吧?要不要看个医生?”

但是这句话从唐伯虎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时候江南地界儿的很多人都成了他的粉丝,很是崇拜他,纷纷点头附和,对他成为下一届的科举状元,信心满满。

唐伯虎本人对于高中状元,更是志在必得。

于是在明弘治12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他自信爆棚的北上,要进京参加会试。

据说在唐伯虎进京考试之前,有人拿着他的八字偷偷找相士测算一番,问唐伯虎此次会试凶吉,相士微微一笑,神秘批下四个字”羊入虎口”。

这个时候人们都开始猜测了,有人说唐伯虎名字带一个“虎”字,那就是指这次会试像是探囊取物一样,被唐伯虎一举拿下,

但另外一批人说,这四个字儿说不定是在暗指,这次会试是唐伯虎命中一大劫难,唐伯虎进京是羊入虎口。

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可见唐伯虎的粉丝对于此次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一事,尤其的关心。

就这样,势在必得的唐伯虎踏上了进京之路,却在路途中遇到一人,那就是徐经,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旅游达人、地理学家徐霞客的高祖。当时的徐经有几个身份。

一是富二代,家里贼有钱,进京赶考的时候,不仅带着家奴,还带着戏子,排场的不得了。

二他是唐伯虎的“小迷弟”,当年和唐伯虎一起参加乡试,都高中了,只不过唐伯虎是第一名解元,他大概40名开外,所以他对唐伯虎仰慕的不得了。

对于徐经来说,在进京途中能碰上自己的偶像,这让徐经受宠若惊,连忙盛情邀请唐伯虎,恳请和唐伯虎一起进京,费用他全包。

唐伯虎正春风得意,喜欢他的人如过江之鲫,多徐经一个不多,就答应了他的邀请。

正常来说,进京赶考的考生们到了地方后,会找一客栈,赶紧闭门谢客温习功课,因为这可是决定读书人命运的大考,不容有失。

两人到了京城之后,因为一个是江南乡试榜首解元学霸,一个是高调张扬的富二代有钱粉丝,两个人的组合分外惹眼。

可是他们两个不知道什么是低调,爱走不寻常的路。

当时很多富家子弟就宴请他们,两人是来者不拒,驰骋于京师之内,参加各种高端的饭局,极其的招摇,引人注目。

本来吃吃喝喝玩一玩,交个朋友也没啥,这都可以理解。

可是,徐经特别会人情世故,经常拉着唐伯虎带着厚礼去拜访各个高官府邸,说是要讨教学习,就是变相的讨好,其中就包括一位重要人物,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院士程敏政。

明弘治12年的二月,会试大考如期举行,等考完出来,大部分考生都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为什么呢?因为考题是一道刁钻冷门的策问题。

题目的出处是元朝的理学家刘因的《退斋记》,大多数考生都不知道这个人以及这部作品,所以根本无从下手,答的是不知所云,所以心里相当的不爽。

可是,人群当中有两个人表情截然不同,是一副春风得意,相谈甚欢的样子,甚至还高声相约同游京城,对考试是一副尽在掌握的样子。

你说这时候这两人讨厌不讨厌。

无他,这两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经。当时其他考生见这两个人洋洋得意,想到考前他们就十分张扬,不由得心中愤愤不平。

尤其一个叫做都穆的考生,他就心里想

“难道说我们都是木头疙瘩,什么都不懂,只有唐伯虎聪明过人吗?如此冷的题目他都答得出来,我也没见他读书多刻苦啊”。

“那就算唐伯虎是天才,可资质平平的徐经为什么也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听说他们考试之前到处结交权贵,还拜访朝中重臣,尤其是主考官程敏政,难道说这里有黑幕?”

这个时候都穆又想起,在考试之前,唐伯虎好像给自己送过一份复习资料,说是共同商讨,但都穆没有看这份资料。

想到这儿,都穆赶紧回到住处,把那份资料翻出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上边就有那篇冷门的《退斋记》!

这下就让都穆坐不住了,这篇文章,一般的考生连见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去哪里找,而唐伯虎竟然把它划做考试重点。

于是义愤填膺地把这本资料拿给其他考生看,还阴阳怪气地说

“咱们寒窗苦读有什么用还不如人家结交权贵,请高人指点一下。这比我们苦哈哈读书管用多了”。

于是大家儿就开始逻辑推理了,觉得这事儿绝不是巧合,肯定是考官泄题。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流言四起。在这种情况下,唐伯虎和徐经也没有想到收敛,尤其是唐伯虎。

在考生们的宴会之上,大家正热烈讨论金科状元会是谁的时候,他大放厥词地说:“今科状元就是我”。

放在现在,你说这孩子是不是有点虎,那可是京城,各省的解元都在呢,唐伯虎这话说出口之后,摆明了就是:我是靶子,你们都来射我吧。

我们不免感慨:做人不要太猖狂,今日之得意,焉知不是他日取祸之端。

后来这事被一个叫做华昶的给事中知道了,他觉得自己身为监察官员,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朝廷监管官员。

如果真的有考官泄题,绝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就把这个事情上奏给了明孝宗皇帝,希望能够彻查。

皇帝看了之后,龙颜震怒。不仅是因为科举考试出现了舞弊,更让明孝宗难以接受的是,泄题考官程敏政曾经是他的老师,如果老师出现了舞弊的行为,那皇帝的脸往哪搁?

于是马上下令让程敏政暂停阅卷,撤销会试监考职务,听候处置,然后派锦衣卫,火速擒拿唐伯虎和徐经,同时重开试卷,决心把这件事情一查到底。

他们查得证据是:在唐伯虎和徐经拜访主考官程敏政期间,购买了程敏政的墨宝。

本来文人之间购买墨宝是一种奉承,讨好对方,根本谈不上贿赂,但这件事情发生在科举考试的档口上,又是考生购买主考官的墨宝,这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第二,有阅卷老师说,程敏政在阅卷时,看到两份考卷,就开心地说了一句

“这两份试卷肯定是唐伯虎和徐经的”,这就更加坐实了程敏政泄题。

对于查到的证据,程敏政也据理力争,表示自己没有泄题,他不认。

就在皇帝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折。

调查组重新翻阅程敏政所批阅的试卷,刚开始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可是等全部查完,反倒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在程敏政批阅的试卷当中,只有13份是合格的,这13份当中既没有唐伯虎,也没有徐经。

最后发现,这两个人的考试成绩根本不如意,也就是落榜了!唐伯虎和徐经两人考试后的表现,纯粹是自我膨胀。

这才让程敏政沉冤得雪,是有人要整程敏政,所以才指使华昶弹劾程敏政。

最后,主考官程敏政以贪恋财物,不知回避,导致科举考试不公为由,让他提前退休,但却在出狱四天后,因为气郁引发了痈病,驾鹤西去。

给事中华昶因言事不实,被贬职调到南京。

最后徐经和唐伯虎两个人因行为不端正,双双从举人贬为小吏,永远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永不续用。

在明清时期,吏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即便唐伯虎再有才,经此一案,他终身不得进入仕。

被贬为小吏之后,自命不凡的唐伯虎受尽了白眼,妻子也离他而去,他感觉到非常羞耻,“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在苏州城外一座破败的庭院里边,建立了“桃花庵”,自称“桃花庵主”,每天吟诗作赋,借酒消愁,最后孤独终老。

也许这就是他最好得归宿吧,因为依照唐伯虎得个性,即使进入仕途,下场未必会更好。

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唐伯虎这种锋芒毕露,毫不遮掩的性格,还真不如纵情山水之间,反倒是他的洒脱和不如意,为我们留下如此多的优质诗书和字画。

世上少了一位朝廷高官,却多了一位风流才子,也称得上是不幸当中的万幸。

对比,你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小牛,欢迎关注~每天为你解读人物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