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八字(佛学八字短句)

饕餮少女 2023-08-13 18:01:42 网友整理

佛教对算命原来是这么看的……

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大多数人遇到困难或者是想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便会想到寺庙,于是就去找出家师父給自己指一条路,算一算自己的命运。可是,抱着这些心思的人去寺庙恐怕都会大失所望。难道是因为和那位出家师父不熟,他才不帮我看一看吗?还是因为别的?

其实,不是出家师父们不帮你“算”,而是他们没有办法帮你“算”你自己的命运。因为佛教有个词语:“世事无常”,一切都是在无常的变化中,没有哪一件是定了的,又怎么能算出命运的轨迹呢?所以,你的命运如何,出家师父们是没办法帮你“算”的,不要再去庙里“为难”师父们了。

“有因必有果”,你现在所遇到的困难、所遭受的灾难,或者是你现在的成功都是源于你自己原先种下的因,与其他无关。所以,如果现在的你是“不幸”的,请不要埋怨,也请不要悲伤,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种下的因,才会有如此的果报的。只要从现在开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好了,为自己种下“好”的因,将来一定会得到“好”的果报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坚持做自己,坚持奉行佛教的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你其实并不用去算命。因为有因必有果,种善因肯定能得到善果的,无需去庙里让师父帮你“算”。而且就算你去了师父也不会帮你算,世事无常,谁又能算得准呢?即便是能算,除了你自己,谁又能帮助你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些充满力量和温柔的八字短句

1.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莎士比亚《暴风雨》

一旦发生的事情就成为了过去,只是当下生活的一个开端。不要沉溺于过去,而要把握当下,面对未来。

2.温柔半两,从容一生。——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当我们内心怀有温柔,一生都会从容自在。内心柔软的人看待事物必然不一样,生活也会从容通透起来。

3.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家人相伴,暖灯长亮,这大概是冬季里最温暖闲适、岁月静好的光景了。

4.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拾掇松花来酿新酒,装春天的河水来煮茶。闲淡舒适,不问烦忧。

5.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长屋王《绣袈裟衣缘》

我们不在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6.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晋·张华《励志诗》

山不排斥每一粒微小的尘埃,故而日积月累达到崇高;江河湖海不弃细流,欣然接受每一滴水,时间流逝始得奔腾浩瀚。激励我们欲成大事,要做好每件小事,重视积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人们做事情大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告诫我们做事情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8.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

光阴无法停留,就像潺潺流水般消逝。我们当珍惜时光,不负韶华。

9.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李叔同《晚晴集》

只要信念一直在,就一定有被回应被理解的一天。佛学大师李叔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神奇的能量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不忘初心,冥冥中一定会有回应。

10.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水喝起来是冷的还是暖的,只有喝水的人才清楚,自己经历的事情,自己才最了解其中甘苦。换言之,对于自己不曾经历之事不宜评说。

司马懿成大事的八字真言,若能悟透,必为人中龙凤,一生大富大贵

骗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耗死了智慧化身诸葛亮,三国基本由他终结,司马懿的一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其谋身、谋国、谋天下的彪悍经历也是男人成大事的典范。下文总结出司马懿一生成大事的八字真言,若能悟透,必为人中龙凤,一生大富大贵,来看看你能做到几个字吧。

一、“忍”字真言。在中国历史上,说道一个“忍”字,司马懿可谓是最佳代言人,在三国那个群雄辈出的时代,他能成为终结者,甚至以“不胜之胜”赢下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忍”当居首功。忍人所不能忍,方能成人所不能成!欲做大事,应该向司马懿学习,失势时能等,得势时能藏,受辱时能忍。

二、“熬”字真言。司马懿在三国群雄中,虽然也是拔尖的人物,但与曹操、刘备这样的雄主,诸葛亮、郭嘉、荀彧等谋臣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能笑到最后,一个“熬”字可谓倒尽了真相,熬到所有厉害的对手都“挂掉”了,自然就成大Boss了。欲成大事,就得有司马懿这种“熬”甚至是“苦熬”的智慧,即使是让你跪着熬,也要熬到最后一个倒下。要坚信一点,在所有的竞争中,只有那些能熬到最后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三、“跟” 字真言。众所周知,司马懿的成功关键就在于跟对了曹操诸子中更有实力的曹丕,正是跟准人、站住队,才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不过,司马懿的“跟”和一般的“良禽择木而栖”还不同,在他跟随曹丕的同时,他的弟弟司马孚却跟着另一位权力竞争者曹植。司马家族是一个大望族,家族内部极为团结,看似各为其主,站了不同的队伍,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了个退路。欲成大事,当然也要跟准人、站准队,但也不能过于呆板,也可以参考效仿司马懿,跟自己留下一定的退路,以备东山再起。

四、“装”字真言。司马懿一生有两次比较有名的装病,头一次是年轻时装病拒绝了曹操的征召,第二次就是高平陵之变前,装病骗过了曹爽,也正是靠着这一次的“装”,司马懿才彻底掌控了曹魏大权,以至于有人戏说,可以给司马懿颁一个最佳演技奖了。欲成大事,在竞争也得懂一点装死诈败的战术,以此迷惑对手,如此,往往可事半功倍。

五、“沉” 字真言。在三国群雄之中,司马懿可以说是最沉得住气的枭雄了,关于这一点,从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诸葛亮本想以此奇耻大辱来激怒司马懿出战,哪知司马懿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怒气,还将女人的衣服很“高兴”地穿在了身上。沉住气,成大器!一个人欲成大事,除了能力之外,情绪管理也是十分关键的。不管遭遇怎样事情,都能保持沉着冷静,始终阵脚不乱,那么基本上就能够断定,这个人可以取得比较大的成功。

六、“断”字真言。“兵贵神速”,这个成语源于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反叛,而这件事体现的正是司马懿的果断,他能急速挺进,先斩后奏,一举粉碎孟达的阴谋,靠的正是果断。一个人,要想成大事,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强大的决断力,请牢记住这样一句话:“犹豫不决不如当机立断,扼腕叹息不如放手一搏。”

七、“退”字真言。众所周知,曹丕对司马懿一直有很强的忌惮心理,是既想用,又怕用,在刚即位时,他就试探司马懿,问他想做什么官,是太尉还是丞相?司马懿为了避免曹丕更深的猜忌,便主动提出做王室主簿这个小小的职务。此种大“退”之举,恰恰显示了司马懿的大格局。欲成大事,有时需要勇猛精进,有时则需要适时退让。适时退让,是一种从容和淡定,往往能够退出一番海阔天空。

八、“养”字真言。司马懿能忍能熬,而这后面都是以身体健康为本钱的。司马懿一生活了72岁,这在古代绝对算是高寿,其关键就在于,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之外,他能坚持修身养性,还经常锻炼身体,比如打打拳、钓钓鱼之类,这与“食少事烦”的诸葛亮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就都没有意义,所以,欲成大事,还必须管好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

那么修道的人,一般的修道都认为,修道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观念里头认为,修道的人一定什么都不生气的,你把他的头、鼻子割掉了倒过来装他也不生气——那叫做泥巴人,不是修道。

修道不然!形上讲体,喜怒哀乐未发的,适当有喜怒哀乐,还是个人,但是要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真的不起用,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不动,在佛家来讲,是小乘罗汉的境界。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发而皆中节”,他就能够入世。

比如说今天你爸爸妈妈死掉了,你说,因为我修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哭都不哭——你把它压下去,还有情感哪!真的连情感都没有,那这个道这个中庸不必修了,这个是叫做“昏庸”,那不叫做“中庸”。

当然,亲生父母过世,或者看到人家遭遇大悲惨的事,掉几颗同情之泪,是应该得很噢!“发而皆中节”。当然,在这里听中庸的时候大家很平淡,一个人一进来“唉呀,我的妈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起来,那就不中庸了,不中节了,疯子。

要“发而皆中节”,所以,当为孝子的时候为孝子,当为忠臣的时候为忠臣;出家就是大法师,在家就是大菩萨;做媳妇就像个媳妇,做儿子当然像儿子。当然鼻子像鼻子,眼睛像眼睛,反正样样“中节”了——恰到好处!啊!人生“中节”叫做“和”。

换句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中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所谓“中也者”,那个境界,我们学佛的讲“万缘放下”,万缘当然包括了喜怒哀乐,都放下了,这是中——道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本的道体。

但是得了道不能不起用啊!不起用何必修这个道呢?起用要“发而皆中节”,所以你说古人也辩论啊,修道能不能发怒?尧舜也发怒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种怒多怒几回蛮好的,天下太平!为什么不可以怒啊?

所谓怒目就是金刚——你看佛家的庙子,瞪起眼睛、拿起武器、要吃人,魔王一样的,他也是教化,只好拿这个教化;慈眉就是菩萨。怒目金刚、慈眉菩萨,是喜怒哀乐的变相,都是道之用。所以说,要起用,用到恰到合适的时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能够用;不能去用,这个道修来干什么?没有用的。

所以,“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光用而不能返回道体,那就是普通人,在佛家讲,是绝对的凡夫;光晓得清净就是道、不能起用,在佛家的观念就是罗汉,没有用,死东西。所谓禅宗就骂人“死水不藏龙”,没有用。所以,由体归用、舍用归体、应用自在,佛家叫做“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儒家叫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境界大了!

体、用,一切无一不在道中;整个的宇宙,一个宇宙的中心,合拢来,天地的这个宇宙,地球在空间的转动,太阳、月亮转动,它因为在这个宇宙之“中”,不偏,永远在这个中心点在转。所以人这个修养,效法这个天地呀,到达这个中和的境界,“天地位焉”,跟天地同位,同一位,所以道家修道成功的人,他也吹这个牛:“宇宙在手”,修道成功了,宇宙抓在自己手里;“万化由心”,一切变化由他的心念一动,就是所谓“神通”。

儒家不讲这一套,这些在儒家看来是鬼话,不谈这个,只讲道理。“天地位焉”,就是智慧、神通,无一不自在,本位的,也就是禅宗六祖悟了道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的——致中和。那么,我们拿道家的道来讲,这个道家的道就是清虚、上清——道家说:“老子一气化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整个太清的境界。拿佛家来比方,这就是大涅槃境界,啊!大涅槃的境界,一切圆满,一切归一。

所以他说,道是这么一个东西。现在首先告诉我们中庸,中庸的修养。这里附带讲,我们就学术上的研究有个声明,从宋元以后,讲做功夫修养,理学修养,都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庸》《大学》百分百地对,没有错;(但你)自己可不要认错了!——喜怒哀乐是情啊!不是心哦!不是念。喜怒哀乐是情。在中国文化里头情跟性两个是分开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喜怒哀乐来,就是修心,没有见性哦!“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修心哦、所谓明心哦!拿佛家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哦!下面这一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明心哦,不是见性哦!

所以中国《礼记》分这个人“性”与“情”,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分七种,所以叫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礼记》所讲的“七情”。主要的这个四柱,算八字一样的喜怒哀乐四柱,这四种情绪是我们经常动,但是心理的思想,那个“见性”在哪里呢?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那是见性。心,那个性、那个动念,我们思想那个动念怎么来怎么去,看不见的啊!所以老子经常比方它是“隐现莫测”呀!佛也说是这个东西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那么,为什么儒家的修养侧重于情呢?后世宋明理学家十个有八个,几乎把喜怒哀乐当成是心理作用。这是错误的,大错误!喜怒哀乐(是)情绪哦!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提出来。

也许我等于常常讲的话,是推翻了古人的。假设早生八九十年,这样上课的话,明天讲话的东西就没有了,哈!就掉了。现在的时代,可以把这个学术的错误提出来。这一杆子一打,几千年的人统统一棒子就下去了。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要搞清楚啊!譬如我们一个人,你看有人,我们在座的人大家有这个经验——今天你好好的,突然有个人、有个同学、朋友来看你,你发了很大的脾气,很不高兴。你自己想想很无聊,“他也没有得罪我、来看我,蛮好的么!”嘿,为什么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个情绪里头一定有**(两个字,未听清)那个脾气,怒,很怒!

这个情绪是生理来的;理性上想:唉!何苦呢?对人家笑一下也好啊!可那个脸上绷不起来笑诶!那个神经拉不开啊!牙齿都咬紧了,皱眉(怀师做表情,众笑),啊,就是这个样子哦!因为对人家真讨厌吗?没有啊!可自己情绪非常闷。所以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

但是《中庸》教我们做功夫修养,先把“情”——即所谓变化气质。“情”大部分是属于生理上的、身体的关系——生理上气质变化了,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不会不见性。

所以,修心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自然就可以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是修心就养性。所以喜怒哀乐始终培养到和平,永远在和,和就很难了。一天到黑既无欢喜也无悲,很平静,太难了!

正在中午睡午觉睡惯的人,突然中午来个两三个客人,给你拖住了,不能睡午觉,你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啊,又想困,又累,又有人家跟你谈话,你那个谈话中间“你好吗?”“哦!”“真好吗?”“差不多哦!”那个眉毛就皱起来了。啊,虽然没有发脾气,已经在里头发怒了。

自己对自己发怒,而且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嘛!我想你们都活到了二十多岁以上,都有这个经验。脸坐着绷下来,一个人都看不见,有时候对自己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烩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养,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

所以《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所以我以前经常讲,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五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

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个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唉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月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

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难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礼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我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

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这个牛吹了,讲一个礼拜下雨,不下雨我还是照讲《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六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

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我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一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一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蓬”,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

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一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一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

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把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行为道德上入手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