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6日八字算命(1979年10月1日五行八字)

相见陌路 2023-09-21 15:04:37 互联网

这种病,让人痛苦而死 |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可怕的天花

作者:子昱

校稿:辜汉膺 / 编辑:金枪鱼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扑灭了天花。这种多次肆虐全球,夺走无数生命的病魔,最终成为首个绝迹的人类传染病。

天花是一种由病毒引起之人类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不同类型的天花病死率不一,最为常见的典型天花夺取约三成患者的性命。

自宣布消灭天花病毒以后,世界各地实验室中保存的天花病毒样本均被销毁,或是转移到了2家在世卫组织监督下储存和处理天花病毒的实验室——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CDC主实验室,俄罗斯科利佐沃市的国家病毒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VECTOR研究所)。

世界通用生物安全等级(BSL)标准

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建立

天花病毒的研究应在最高防护实验室—BSL-4进行 ▼

虽然历经数千年的斗争,人类最终在宣布消灭了天花,但仍时常会在授权实验室外发现来路不明的天花病毒样本,这如同一颗颗定时炸弹一般,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个可怕的杀手。

虽然长得真的很像棉花糖

但请务必不要产生那样的联想 (图:壹图网)▼

神秘来客

现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天花病毒从何而来,但在埃及木乃伊上发现的疑似天花的皮疹表明,人类与天花病毒的斗争可能超过3000年。

关于天花流行的最早书面描述出现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早期的文字描述则出现在7世纪的印度和10世纪的小亚细亚。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

以建武(公元25-56年)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

意味着天花病毒可能在东汉初年随着战事进入中国▼

最早的天花疫情或许见于古埃及。中国隋唐时期,天花病毒随着贸易进入朝鲜半岛以及日本;而后7世纪时阿拉伯的扩张将天花传播到北非、西班牙和葡萄牙;中世纪将天花进一步带回欧洲。

数百年后,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贸易将天花引入美洲;18世纪,英国探险家将天花带到澳大利亚。至此,这种死亡率高达30%的疾病已经遍布全世界。

研究者认为其脸部大面积的侵蚀就是由天花导致的

大概率就是死于天花感染

(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 图:壹图网)▼

在古代一旦得了天花,多数时候只能听天由命。重症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其致死原因一般为无法控制的毒血症或大出血。

还有些时候,天花病毒可以在组织层或皮肤深层造成严重破坏,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0至14天内死亡。与之相对的是,良性感染患者的病损则局限在表皮层,这部分患者通常愈合较好。

美洲杀戮者

和所有烈性传染病一样,天花的传播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

公元2世纪后期盛行于罗马帝国境内的瘟疫就被认为是天花,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瘟疫造成罗马帝国千万级别的人口损失,瘟疫过后也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

历史上最惨烈的天花流行便是安东尼大瘟疫

据传一天有两千人丧命于天花,一时间尸横遍野

(“天使”都是来收命的,图:壹图网)▼

16世纪的西班牙人初到美洲时虽然拥有技术优势,但如果不是天花的侵袭,也并不至于在短时间内让印第安人的社会崩溃。

面对死于未知疾病的英勇战士

印第安人将他们用裹尸布带回

脏污的毯子又进一步帮助天花传播(图:壹图网)▼

1661年,罹患天花的顺治皇帝在临终前听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选曾得过天花并且幸存下来的玄烨继承帝位,这一决定也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熙大帝原来是张麻子脸!(图:壹图网)▼

但如果要评判影响最大的事件,毫无疑问是1520年天花随着欧洲的殖民活动来到美洲。在整个美洲,欧洲人带来的疾病从一个部落传播到另一个部落,据估算,天花等各种跟随欧洲人来到新大陆的疾病杀死了90%的美洲土著人口。

哥伦布往返美洲的四次航行

就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来源:Britannica Kids)▼

科尔斯特能凭借区区数百人就击溃阿兹特克帝国;皮萨罗也仅靠百余名士兵就轻而易举征服印加帝国,除了文明的代差以外,天花病毒作为秘密武器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阿兹特克人骁勇善战却也凶蛮残暴

有把战俘和外邦人祭祀的传统 (图:壹图网)▼

旧大陆的居民与天花斗争数千年,体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抗体,而此前印第安人从未接触过天花病毒,对其抵抗力几乎为零。有学者认为,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100年内,阿兹特克、印加等美洲主要国家的人口数量从两三千万锐减至两百来万,主要就是因为印第安人对于天花等来自旧大陆的疾病几乎毫无抵抗力。

哥伦布:是的,又是我! (图:壹图网)▼

当印第安人发现他们不仅武器比欧洲人落后,而且各种神秘的疾病似乎也只杀死印第安人,却放过欧洲人的时候,莫名的绝望感让印第安人的最后一丝心理防线也崩溃了——他们认为他们受到了天神的惩罚,欧洲人在美洲的征服也远比其他地方来得顺利。

苍天饶过谁?(壹图网)▼

在其他地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酋长管辖的部落在16至17世纪初这一段时间里消失,时间甚至比欧洲人在密西西比河地区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时还要早;1713年的一次天花流行毁灭了南非土著桑族人;1788年,英国人移民悉尼后不久,一场流行病迅速毁灭了澳洲的土著……类似的流行病也在汤加、夏威夷和其他太平洋岛屿上反复发生。

棍棒长弓虽不敌长枪短炮

但恶疾最是杀人不见血 (图:壹图网)▼

有的国家常常自夸说他们为全世界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但大都忽视了带去的其他东西毁灭了许多地区的原住民。毫不夸张的说,大航海时代来临后,不仅是一部人类的交流融合的历史,更是部分民族惨痛的灾难史。

战胜天花

在与天花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也在逐步摸索可靠的方案。

可能最早在北宋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至明朝中叶,人痘术已得到广泛的运用。该技术自公元17世纪开始,先后传播到俄国、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

最常见的人痘接种术,是将痊愈期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银管吹入受种者鼻孔;或是将研磨成粉末的痘痂加水调湿,再用棉花包裹塞入受种者的鼻腔。

中国古代用鼻苗法接种人痘

加水包棉花塞进鼻孔被称为水苗法

用长长的银管直接吹被称为旱苗法

(来源:SCMP)▼

由于这两种方法处理后,天花病毒毒力有所减弱,在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同时,较少引发重症。人痘接种法也可以说是早期的免疫学尝试,更为后来发展起来的牛痘接种打下了基础。

虽然人痘接种对于遏制天花的肆虐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接种人痘后仍有约2%的死亡率,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加安全可靠的预防方法。

这终归只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预防手段

得了天花的患儿即使痊愈了也会留下一身“麻子”

甚至还会被画成画流传(图:壹图网)▼

18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听说了挤奶工在感染牛痘后不会罹患天花的故事后,决定验证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这位未来的“免疫学之父”立马get到了

(图:wiki)▼

1796年5月,詹纳使用从牛痘脓胞中提取的物质给一位名叫詹姆斯·菲普斯的八岁男孩注射。这孩子很快出现轻微的症状,但不久便恢复;詹纳紧接着又给其接种天花,这名孩子却并未罹患天花。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做法确实极不人道,且要冒着非常高的风险。

或许没人想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重大牺牲后

还以光屁股的形象被历史铭记

(詹纳给菲利普接种雕像,图:壹图网)▼

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詹纳在1798年发表的《关于牛痘的原因和作用的研究》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多个接种牛痘后不再罹患天花的病例。

他在书中写道:“牛痘和天花的脓疱相似,患牛痘和患天花的症状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症状轻很多,牛痘不会引起牛的死亡,患牛痘的人也不会死亡。”

欧洲人最开始接触种牛痘这一闻所未闻的“预防”方式

以为接种后身上会长出牛的各种器官(图:壹图网)▼

牛痘疫苗的低风险以及高成功率使其在数十年中传遍世界,各国开始纷纷尝试使用牛痘预防天花。随后的一百年里,天花逐渐被控制下来。由于激活的免疫系统对于天花可能具有终生的抵抗效力,这一特点使人们看到了彻底根除天花的希望。

为了纪念这一发现对天花乃至世界上第一款疫苗的贡献

疫苗的英文“Vaccine”一词

正是来源于拉丁语的奶牛“Vacca”(图:壹图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时,世界各国的合作也在逐渐加深。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了一项在世界上消除天花的计划。1967年,强化根除计划开始,各国承诺继续努力。多国的实验室开始生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疫苗。

疫苗的出现,让根除天花的正式战役终于打响

(图:壹图网)▼

此前,天花已经在北美洲(1952年)和欧洲(1953年)被消灭。强化根除计划在全世界消灭天花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到1971年,南美洲根除了天花,随后是亚洲(1975年),最后是非洲(1977年)。

1977年10月25日,在非洲发现了一个天花病人,之后两年内,全世界再无发现新的天花病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10月26日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消灭天花,并举行庆祝仪式。

最后一位自然感染天花的病毒宿主-拉希玛·巴努 (图:wiki)▼

在詹纳明确牛痘疫苗可以消灭天花的近两个世纪之后,第三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于1980年5月8日正式宣布,全世界已经没有天花这一疾病,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国际公共卫生领域最大的成就。

虽然疫苗对于消灭天花至关重要,但仅凭疫苗还是不够的。天花疫苗于1796年被首次使用,而后人类花了整整184年才宣布消灭天花,显然,战胜全球性流行疾病的决定性因素是全球团结协作。

1980年,WHO正式宣布消灭天花

将10.25号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

天花成为了世上首个绝迹的人类传染病!

(图:WHO int.)▼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壹图网

END

湖南寒门才女写《卖米》感动中国,病逝后北大追悼,并葬在八宝山

文字/悠悠

编辑/悠悠

2004年,权威文学杂志《当代》发表了一篇纪实长文《卖米》,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故事之所以能如此感人肺腑,大概是因为它太过真实——原本,它就是作者的真实经历。

而更让人感慨的是,当人们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张培祥已经去世一年了。

她去世时,年仅24岁,还是北大的一名学生,但她的葬礼却在八宝山菊厅举行。

葬礼上,北大校长一度哽咽,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沉痛地为她致悼词。

最后,她还破例被安葬在了专门安葬革命烈士和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的八宝山公墓。

出身贫苦、人生短暂的她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能让她死后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家庭困苦,卖米为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张培祥的一生,那么一个“苦”字足够。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命运似乎就没善待过她。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湖南醴陵县的一个贫困小山村。

她的父亲常年多病,需要吃药,而母亲更是在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一只手近乎瘫痪。

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那并不宽广的田野里种的水稻。

张培祥5岁时,弟弟出生,生活更加艰难,张培祥不得不提前长大。

在其他小朋友还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懂事的张培祥早已开始挑起家里的重担了。

年纪尚小时,她只能帮忙干些家务活,洗衣做饭、除草浇水,只要能做到的,她都毫无怨言地做好。

而当她长大一些的时候,卖米的重担也落在了她的肩上。

收割稻谷的时节,通常还是酷暑难当的时候。一家人辛辛苦苦把稻谷收割下来,再经过脱穗、晒干、去壳等好几道工序,才能得到白花花的大米。

而他们精心种植出来的大米,自己却舍不得多吃,因为这些米,是一家人生活的全部希望。

这天,天还没亮,母亲就轻声把张培祥叫醒。

“今天镇上赶集,得趁早把大米挑到集市上去卖,才能卖个好价钱。”

张培祥迷迷糊糊地应了一声,隔壁传来父亲的一阵咳嗽声,似乎更严重了呢,张培祥想,今天卖了米,得给父亲买些药才行。

吃过早饭,把米用箩筐装好,张培祥和母亲就准备出发了。

两担米,一担80多斤,一担60多斤。

张培祥想挑那担重的,但母亲心疼张培祥,把重的揽到了自己肩上。

集市离张培祥家有4里路,山路不好走,何况还挑着这么重的米。

母女俩一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到镇上。

这时,太阳已经升起,天渐渐热了。张培祥原本想,自己家的米那么好,一定能早点卖出去。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最后的结果竟然跟预想的完全背道而驰。

那时,集市上也已经有好些卖米的在和米贩子讨价还价了。听他们的交谈,这天米贩子给出的价格比之前降低不少。

张培祥家的米质量很好,有许多米贩子都想来收,但张培祥的母亲不想把一家人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大米贱卖。

即使是每斤2分钱的价格差,对她们来说都很重要。张培祥的母亲和黑心米贩子都没有让步。

到了集市快要散场的时候,张培祥的母亲有些急了,终于咬咬牙决定,如果还有米贩子来问,少点就少点。

可惜,米贩子都已经走了。

张培祥和妈妈在烈日下站了一天,最后只好又把两担大米哼哧哼哧地挑回家。

回到家,张培祥的肩膀被扁担磨得红肿破皮,脚底也起了水泡。

母亲无奈地说:“明天再去另一个集市上看看,实在不行的话,贱卖就贱卖吧。”

而另一个集市,山路更远更崎岖。

张培祥就这样靠着辛苦卖米挣的血汗钱慢慢长大。

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她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乐趣,那就是上学。

书本里的知识仿佛是另一个和现实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令她心生向往。

在学校上学的日子,她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的知识养分。

然而,命运连她生活中这唯一的一点“甜”都要剥夺。

无奈辍学,幸被救赎

张培祥从小在学校就深得老师喜欢,除了因为她身上有股热爱学习的劲,更因为她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似乎天生就是块读书的好料。

在读小学时,张培祥就展现出了她惊人的天赋。

刚发下来的新课本,用不了几天,张培祥就能熟练地背下来。

然而,残酷的现实从不善待张培祥。

在她10岁那年,有一天放学回家,一进门张培祥就感到了气氛有些不一样。

爸爸妈妈都在屋里坐着,好像专门在等她。

妈妈看她回来,连忙站起来把她拉到身边坐下。

这时,爸爸开口了:“琼宝(张培祥小名),家里实在供不起你上学了,你明天开始不要去学校了。”

爸爸的语速很慢,声音很低沉,能听得出来,他也很无奈,很愧疚。

张培祥听到这话,瞬间就红了眼眶。

她的嘴张了张又闭上,她能说什么呢?

她从小懂事,知道家里的情况,想必父母真的是没办法了,才会对她说出这番话。

她只是舍不得呀,她喜欢学校,喜欢读书。但她更得体谅父母。

张培祥轻轻地点了点头,就进了自己房间。谁也不知道那天晚上她到底流了多少眼泪。

过了几天,张培祥的姑姑知道了这件事,急匆匆地赶到张培祥家,痛心疾首地问她的哥哥:“为什么不让琼宝读书?”

张培祥的父亲自责地说:“我也没有办法,家里实在没钱了……”

张培祥的姑姑瞬间无言以对,不过没多久,她就说出了一句让张培祥一家感激涕零的话。

她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张培祥,边拉着张培祥往回走,边说:“走,跟着姑姑,姑姑负担你上学!”

姑姑把张培祥带到了她执教的小学上学。重新回到学校的张培祥格外珍惜这次上学的机会。

上课的时候,她认认真真听讲,课后,一有空她去找在学校工会工作的姑父借阅书籍。

有一次,张培祥借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还了回去。

姑父有些生气地责怪她:“琼宝,你借了书就要好好看,没看完就还回来有什么用?”

没想到张培祥却说:“我已经看完了!”

姑父不相信:“那你说说看,这本书里讲了什么?”

张培祥立刻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果然完完全全地把书里的情节说了出来,甚至还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张培祥超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让姑父惊叹不已。

张培祥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并不差,每年的期末考试都能拿第一名。

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在路上,数学老师临时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解答,只有张培祥一个人答了出来,并且答得又快又好。

这样优秀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能安安稳稳一直上学,一定会有大成就。

但张培祥的人生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再次辍学,终上北大

1991年,她考入了市里的名牌中学——醴陵一中。

全家人虽然为张培祥感到高兴和骄傲,但是又再一次为学费感到发愁。

全家人一起省吃俭用,供张培祥在醴陵一中读了一年,就再也无力负担了。

张培祥只好转回乡下的中学继续读。

张培祥有一个堂叔,是醴陵四中的老师。他知道张培祥从小天资聪颖,听说这件事后,觉得非常可惜,怕乡下的学校会影响张培祥的前程,于是想尽办法把张培祥转入了醴陵四中学习。

张培祥对堂叔心存感激,也竭尽全力学习,不辜负堂叔的好意。

初中三年,她的成绩一如既往地名列前茅。

但到了初中毕业时,张培祥想早点挣钱帮助家里,于是就报考了中专。

如果张培祥去读了中专,或许就不会有之后的故事。

幸好又有一个惜才之人出现,把张培祥拉了回来。

这个人就是醴陵四中的校长——罗定中。

罗校长了解了张培祥家里的情况后,找到张培祥说:“你只管好好读高中,学费的事情我来解决!”

能继续读高中,张培祥也很高兴。在学校的每一天,她都争分夺秒地学习知识,这让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但她的幸福没持续多久,就再次被现实击得粉碎。

高二那年,沉痛的打击在张培祥的家里接二连三地到来。

先是父亲患上了胆结石,紧接着母亲又因乳腺癌做了乳腺切除手术。

弟弟还小,张培祥成了唯一能撑起这个家的人。

虽然高中的学费不用操心了,但是生活费还是需要自己出的。

她想,自己不能再拖累家里了,现在爸爸妈妈都有病在身,也只有自己能赚钱养家了。

那时,高二开学才没多久,张培祥就收拾好行囊,带上她挚爱的课本,无比眷恋地离开了校园,只身前往广东打工。

罗校长知道后,痛惜不已,他说,张培祥是他十几年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找回她。

罗校长开始四处打听张培祥的消息,辗转了许多地方,问询了许多人,终于,4个月后,罗校长找到了张培祥。

罗校长跟张培祥承诺,免去她高中的所有费用,只要她安心读书。

看着这位慈祥的好校长如此关心、重视自己,张培祥再也不好意思辜负他。

回学校读书,这原本也是张培祥的夙愿。

1997年,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系。

张培祥带着大家的期望和赞助的1000元进入了大学的校园。

大家似乎已经能看到张培祥摆脱穷苦的美好未来,但殊不知,厄运已经悄悄降临。

厄运降临,花谢成泥

进入大学后,张培祥一边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一边学习。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学习成果。

在大学期间,她的成绩依旧一直保持在前列,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学金。

张培祥非常喜欢红楼梦,也喜欢写作。

在不落下功课的同时,她还以网名“飞花”在网站上写作。

她曾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大话红楼》《飞花读红集记》《红楼十日楼》《七种乐器》等等,这些作品在网上风靡。

她还曾翻译《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美国)》和《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多部国外作品,这些书也在后来成为畅销书。

本科毕业后,她继续读研。

2003年初,她还帮助电视台策划节目,并且亲自担任嘉宾主持。

这些都给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她终于长大,可以不用父母为她操心,她甚至可以照顾家人了。

她把赚来的钱寄回家里,给家里添置了电话、洗衣机、电视机等等家电。

在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当所有人都为这家人感到高兴的时候,张培祥却遭受了命运给她的最大恶意。

从2003年5月开始,张培祥的身体就出现了异常,她的皮肤上出现红点,她也经常觉得很累,时不时还有发烧的情况。

恰逢当时“”肆虐,她在学校不能随意进出,她也没把这些症状放在心上,以为扛扛就能好。

但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越来越重了。

同学们把她送进了医院,随后得知了一个让所有人悲痛的消息。

张培祥得的,竟是白血病!

而且,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老师、同学、曾经合作的电视台都知道了她的情况,她唯独怕父母担心,怕影响弟弟高考,瞒着家里,只告诉了舅舅。

到了7月,弟弟高考完,家里人才知道这件事。

当时,每天都有人来看望张培祥,每次她都是笑脸迎人,在她的身上,大家看到的只有乐观的一面。

尽管社会各界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想帮助这个才华出众但命途多舛的女孩。

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曾写过一封信跟所有关心她的人告别,她在信中写道:

“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走了。

她一定是眷恋这个世界的,但她也许也是幸福的。

因为有这么多人关心她、偏爱她。

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熠熠生辉。

在她离开后,按照她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由父母坐飞机带回家,她说:“父母从没坐过飞机,要让他们坐坐。”

而另一半骨灰,则破例安葬在了八宝山。

“飞花”已逝,花落成泥,却依然滋养着养育她的土地。

在张培祥去世后,她的作品《卖米》在权威文学杂志《当代》上正式公开发表,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而她还没写完的《大话红楼》一书,也在一年后出版。

虽然张培祥看不到了,但她的父母却一直能收到她的稿费,她创造的价值和精神也一直在中国的大地上流传着。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