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

旧事重提 2023-07-16 07:56:06 互联网

喜欢佛学的朋友荐读,大师给你讲故事,让你认识不一样的佛学解读

\r\r\r\r\r part_1\r \r \r\r\r\r 第三章 密宗的神秘\r\r

——近于神人之间的龙树

\r\r

密宗的历史渊源,已如上文所说,有“东密”与“藏密”两种不同的传述。但都是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密宗的神秘。笃信现实资料的学者,对此“莫须有”之说,益加不信,甚至讥笑它为愚妄的迷信。虔诚信仰密教的人,对此神秘而难明其所以然的说法,则更加肃然起敬,视为神奇尊贵。其实,两是两非都非定论。密宗之密,经过智慧的透视,究源溯本,也并非完全不能使之明朗化。总之,从现代学术的立场来研究密宗,首先要把握它的关键,从早期的东密传述中开出南天铁塔的龙树菩萨(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译音的简称,意义即是得道的觉者,但又留情入世而广度众生的慈悲大士)说起。

\r\r

龙树,迟于释迦牟尼五六百年,出生在印度。幼时聪敏过人,而且喜爱神秘的学术。在少年时代,与同学二人,曾经遍学印度的神秘学。据说,已经练成隐身的法术,便与他的同学,行为不轨,夜入王宫,戏弄宫女,有些宫女们因此而怀孕,震惊了整个宫廷。国王用尽种种方法,甚至请术士入宫捉妖,但都无可奈何。后来接受大臣的建议,认为如非鬼怪,必是人为。就连夜在宫中布防,使每一角落,都遍布武士,随意向空握戈刺杀,只有国王周围一丈以内,不准侵入。结果,他的两个同学都被杀死,失去了法术的灵效,而显现人身。只有龙树,屏闭呼吸,躲在国王的身后,虔诚向佛祷告,许下忏悔罪恶的心愿,立誓过此一关,即出家为僧,方免于死。

\r\r

龙树出家以后,潜心佛法,不久,即遍习大小乘的佛经,而且融会贯通,毫无疑义。于是就认为佛法不过如此,而释迦既然能够创教,当然他也可以独创一格。据说因此而感动了龙王现身,欢迎他到龙宫的藏经处参观收藏的真正佛学经典。他在龙宫的“图书馆”中,骑着白马,走马看佛经的题目,三个月还没有全部看完。因此,大为折服,放弃他的傲慢思想,便向龙王商量,取来人世尚未流传的《华严经》一部。据说,龙树自龙宫取出的《华严经》,一共有十万偈(印度上古原始的佛学,喜欢用长短句的诗歌方式记述,后来翻成中文,经文之外,又有长短句的韵语,便称它为偈语)。中国佛经中,由梵文翻译出来的三种《华严经》,最完备的一部,也只有八十卷。据说,龙树仅只取出原经的万分之一而已。后来龙树登台说法,也时常显现神通,使听众们只见座上有一圆满的光轮,但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云云。

\r\r

关于龙树菩萨个人的历史故事,在佛教《大藏经》中,另有他的传记资料,译文虽然不大典雅,但大体可读,足资参考。而龙树所著的《中论》,以及与《般若经》有关《大智度论》等的佛教要典,确是佛学的重镇,思精义深,绝不可以轻视。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四五百年的吸收融会,到唐代为止,建立了中国佛教的十大宗派。而龙树菩萨,却成为中国佛教的八宗之祖,如:禅宗、密宗、唯识(法相)、天台、华严、三论、成实、净土等。可以说他真是佛教中的主药,方方有份,实在不太简单,也并非偶然的事。

\r\r

知道了这些比较简要的龙树菩萨的历史资料,如果也用考证的方法来求证,实在无此必要。例如龙王是否代表某一人名等等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事实。

\r\r

(一)因为上古到中古的印度文化,已经没有文献可征。过去的印度人,自己并不注重历史。后世的印度文化史,是十九世纪以来,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才由欧洲的学者们开始搜集中古以后的残余资料,以推测为考证,处心积虑地建立它的体系,此需再加小心地求证于中国佛经中所保藏的资料才对。因为大乘佛教在印度,当中国的宋朝中叶,早已销声绝迹,完全从南北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佛教了。

\r\r

(二)世界上的神秘之学,如果都可一一考证得出来,它就失去了神秘的价值而不神秘了。

\r\r

但中国近世和现代研究佛学的学者们,也稍微注重考证,重新估价,认为佛教史上所称开启“南天铁塔”、传承密宗的大师,不是龙树,而另有其人,名为龙猛。于是龙猛与龙树,又二即为一,一又为二的迷离两可之说,更无定论了!然而无论如何,密宗与唯识学一样,大体说来,都是释迦牟尼涅槃(灭度)以后五百年间开始,到八百年间而集其大成的印度后期佛学,应无疑问。

\r\r

把握住以龙树菩萨为密宗中心的关键,暂时撇开佛教,再来研究印度文化发展史的另一关键,就应当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思想向来就偏重于宗教和神秘的学术。尤其南印度方面,是古代世界上神秘学术的发祥地,它与埃及、中国、希腊、大西洋文化系统等神秘学,都有一脉相通的关联之处。至于印度的宗教学方面,强调一点来说,它与中古以来,流传各地所创的宗教,都有亲切和秘密的关联,犹如古印度的香料一样,东西双方,都从那里输入。如果说,在这方面,就说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光荣,当可受之而无愧。除此之外,又须另当别论了!

\r\r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前,印度原有存在的宗教,便有婆罗门教,而且他的教士们,还是印度历史上第一等阶级的人物。与婆罗门同时存在,先后流传,甚至与释迦创立佛教时,也同时盛行,比较庞大而有力量的,还有瑜伽士派等许多派别,也就是佛经上常常提到的外道六师们。他们都与婆罗门教一样,在佛教以前,就有出家修行、吃素苦行的制度和习惯。中国佛学翻译梵文的“沙门”这个名词,在古代的印度便是一切出家修行人的通称。自释迦创建佛教的理论与行证以后,虽然他毕生说法四十九年,弘扬正理,驳斥盛行于当时印度的许多宗派和哲学理论——包括有唯物思想的,有放任主义的,有以苦行为道的,以及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主张“神我”独尊的观念。但真正服膺释迦佛教,笃信“缘生性空”、“性空缘起”的“般若”正观的,为数并不太多。而且他当时教化所及的地区,多在中印度和邻近北印度一带,并未完全到达南印度的区域。

\r\r

释迦涅槃以后,他的弟子,又因戒律(制度)和所闻心得的见地不同,逐渐分成二十多个派别,而且多半属于小乘的佛学思想,互相争论见解,达四五百年之久。至于奠定大乘佛学的根基,实由马鸣菩萨开其先河。但使释迦尚未完成的传教大业得以完成“般若空观”与“非空非有”的“中观”体系,实自释迦过后四五百年之间,由于龙树的兴起,确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龙树曾经遍学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的外道,就利用他们的习惯方法,糅集而成为另一系统。但将佛学的中心见地与思想,灌注其中,并不违反人们固有信仰的习惯,而乐于接受,使得佛法普遍弘开,厥功甚伟。因此可知,密宗,实在便是印度各宗派神秘学术的总集成,而它的中心见地与思想,却皆归于佛的大教。至于显教和密教的佛法,真正开张推广的,却是后来印度名王,笃信佛教的阿育王之力。但这种演播,只是限于原始的东密而言。有关后来藏密建立大小乘佛学完整体系的理论,使释迦与龙树尚未尽臻美满的教理,完成“唯识”心学的体系和程序,则归功于距释迦八百年后,弘扬“弥勒”法统的无著、世亲两兄弟。因此而使后来的藏密学理,贯串显密的学术而成为通途的条贯。融通“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为一体两用,使佛学的奥义,更上一层楼而目极霄汉,诚有莫大的功勋。

\r\r
\r

佛学人生感悟经典句子,句句精辟,充满人生智慧!

一、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二、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杨绛

三、有些事看开就好,不必计较太多。心宽,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礼物。

四、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心是一切的根源,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慈悲心、精进心、功德心、平常心、利他心,一切由心照。——加措活佛

五、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心灵的宽度,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做人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

六、人之所迷,因在局内,人之所悟,因在局外。人生充满变数,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走向。淡定看人生,宁静看自己。

七、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修自己那颗烦躁不安一天七十二变的心,而不是修正别人,专挑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八、人生中出现的一切,只能感受,不能占有。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失成败,其实都是风景,别太过于执迷。

九、世人贪婪,总想寻找两全,但这世间难有什么两全之策。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如何取舍。

十、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

十一、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处都是好处,这才是解脱。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

十二、人多时,管住嘴!话多、错多、是非多,自找麻烦;人少时,管住心!妄念、妄想、痛苦多,自找烦恼。群处守嘴,独处守心。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十三、什么东西都不是你的,你只不过是那个暂时保管的人。“我的”这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即使生命,也不过是自己暂时使用一下罢了,到了时间,自有人会收走曾经给你的一切。

十四、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你的,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而非永久拥有权。所以,凡事都有缘起缘灭,强求不得。人生如过客,欢欢喜喜的来,高高兴兴地走。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

十五、一个真正的智者必然是心怀主见,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着内心的正义和良知,在人生的路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不会放弃心灵深处的那份高贵。

十六、一切随缘,不要让心中的贪欲过度膨胀。佛陀告诉我们,应该降低贪心、减少欲望,同时还要懂得谅解别人,不要稍有些不开心,就怨天尤人。以随缘的心来面对一切,如此才能活得自在。

十七、莫忘初衷,不忘本心,勿迷自性,自己的心,才是自己要修的佛。

十八、当你事事顺利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这正在用尽你的福报;当你屡屡受挫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因为依此可消除你往昔的罪业。换一种心态看成败,生命就会更加精彩!

十九、所有一切的发生,均因为因缘聚合,所以你不必太执着。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

二十、真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什么是真实?就是不撒谎、不做作、不违背良心,纯乎心性而行。不作假,本身的优点缺点一目了然,所以能不自负也不自卑。不作非分之想,所以能安贫于道,知足常乐。不违背良心,所以心无挂碍,日日安好。依心性而行,该作则作,不该作则止;所以,没有妄想和烦恼。

佛教中的“卍”对应哪个汉字:注意写法不同,意思相反

公元前五世纪,释迦牟尼刚刚而立之年,他放弃了王子的身份,出家修行。游历于底层人群之间的王族,有感于人世间种种苦难,将所见所闻总结出精妙的禅法,在菩提树下涅槃。我们在佛像前祈祷的时候,总会发现他的胸前总是带着一个小小的“卍”,这个字有什么含义呢?

一、释迦牟尼的三十二种非凡体态——“32相”

释迦摩尼身上有32种庄严肃穆的体态,拥有佛祖相貌特征的人,会让人心生恭敬。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如:身形端直、顶上肉髻、上身如狮、两颊饱满、声如梵王、眉间毫相、足下平相等。佛的色身庄严殊胜,每修一百道劫就可庄严一相。

佛祖胸前的心印“卍”由两个z字形右旋组成,代表的是吉祥海云瑞相的意思,根据《长阿含经》记载,属于三十二“相”之一。“卍”在佛祖的胸前可见。而在装饰物上,在我国西藏地区常见。在藏族人民看来,这个符号表达了吉祥的含义。

二、“卍”这一符号的含义

这个符号在古印度是太阳以及火的象征,带有吉祥的意味。《大般若经》中记载,这个字代表“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因为佛的智慧与慈悲是无限的,Z字形的回旋彰显了佛法无边。这种轮回、永无止尽的表达方式,正是映衬了慈悲心的延伸以及不停歇地普渡众生。这是佛的标志,是层次的体现,境界越高,这种符号就越多。他是旋转的,是动态的,是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

公元前八世纪,婆罗门教中记载,“卍”这一符号是主神的胸毛,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开始被用于佛典,后来演变为佛相。根据《十地经论》第十二卷,佛祖胸前带有“卍”功德相。但根据《方广大庄严经》等其他经书,佛祖的头顶、腰间、手足等部位也会出现这个符号。在印度某些经书中,摩利支天手持的扇子中,就有这个符号。

三、“卍”字的读音发展

在北魏宣武帝时期,一位来中国传法的大师把这个符号译作“万”。但唐代初期,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把这个符号译为“德”。这两个读音都有功德圆满、法力无边的意思。民间还将这个字读为“福”,意思是否极泰来,好运常在。

信奉佛教的武则天在公元693年正式确立了“卍”的读音,音同“万”,意思为吉祥万德的集合。此后,这个符号就成为了一个汉字。曹雪芹版《红楼梦》中,与茗烟互动的一名丫鬟名为“卍儿”,可见这个字的流传,曾用作人名。

四、这个字千万别错用,需要注意笔划方向

这一符号的右旋或左旋,根据记载的佛典不同,时有争论。比如印度教认为右旋代表男性的神,左旋代表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多采用右旋,西藏苯教则用左旋。现在,通用形式为右旋。丁福保教授在《佛学大辞典》说道:如礼敬佛,右绕三匝,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总以右旋为吉祥。

上个世纪那场残酷的战争,有个与“卍”字形式很类似的符号被拿去当作暴力的标志。他们采用了红底白圆中间黑字的形式,将这个符号四十五度倾斜,像两把铁十字钉在中央,那就是血腥恐怖的象征。

有网友这样总结,“卍”字代表着宇宙万物顺时针的旋转,有着佛法无边、吉祥如意的含义。而“卐”为逆时针旋转,它所表达的含义与佛法截然不同,代表着弱肉强食,权力的欲望。所以这个字千万别错用,需要注意笔划方向。

结语:“卍”字为佛身上的异相之一,表示吉祥无比,是佛智慧与慈悲无限的体现。现代人在钢筋森林里生活,每日埋首于焦虑之中,可以偶尔停下脚步,去往慈悲、宁静的佛教世界汲取养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教授曾在采访中透露,他正在收集《我国佛教史》相关资料,准备形成著作,还在小说写作方法方面进行《释迦牟尼》为主题的创作。他坦言:“我们对传统文明要抱有温情和敬畏之心。”让我们心怀敬畏,了解历史,避免错误的语义。

西藏佛学院开启秋季招生

图为僧人参加考试。 西藏佛学院供图

中新网拉萨7月22日电 (记者 赵朗)记者22日从西藏佛学院获悉,该院已开展秋季招生工作,并在西藏7市地开展了招生考试。

此次西藏佛学院招生分别招收4年制僧人学员、4年制尼众学员、2年制尼众学员、僧人预备班学员。考试范围为宗教基础知识,以及藏文基础、法律法规、宗教事务条例等。

西藏佛学院是西藏第一所高层次藏传佛教综合性院校,借鉴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教学模式,将现代学院式和传统经院式相结合,每年向藏传佛教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以及苯教五大教派招收学员。

图为尼众参加考试。 西藏佛学院供图

办学11年,西藏佛学院累计授予初级学衔以上学员共计1574名。毕业学员均在各级人大、政协、青联、妇联、寺管会、寺庙等发挥着藏传佛教传承者、践行者的积极作用。

西藏佛学院作为促进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阵地、培养爱国爱教人才的阵地、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阵地、向全区各寺庙输送优秀僧才的阵地,一直坚持“政治过硬、教派不偏、僧尼共学、显密结合、教研并重”的办学方针。(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男(男生)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