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算命乾坤位各属啥五行(乾坤位是什么)

饕餮少女 2023-09-13 21:57:26 网友上传

皇极经世里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图规律

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分方图和圆图,方图又称为“伏羲六十四卦方图”,是邵雍先天易方位图式,《周易本义》里朱熹是这样介绍方图排序的:“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山泽通气,损咸见义。雷风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济未济。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

方图样式如下:

中间四卦即巽、震、恒、益为第一层,其外十二卦以坎、离、未济、既济为四隅为第二层,其外二十卦以艮、兑、咸、损为四隅为第三层,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为四隅为第四层。

四层对角之卦卦象相反,从西北角斜行至东南角。为“子午线”、“经线”、“大阳线”。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其顺序为乾一至坤八。从西南角斜行至东北角,为“卯酉线”、“纬线”、“少阳线”。为否、咸、未济、恒、益、既济、损、泰八卦。四象相交,为六十四卦。

从下横行向上横行看,共八横行,依次为乾一宫八卦至坤八宫八卦,每行下卦皆为该宫卦:

第一横行与第八横行下卦分别为乾与坤,表”天地定位”,不过其乾坤方位与圆图形恰相反,表天地正反交接;

第二横行与第七横行下卦分别为兑与艮,表“山泽通气”;第三横行与第六横行下卦分别为离与坎,表示“水火相射”;

第四横行与第五横行下卦分别为震与巽,表示“雷风相薄”。

此方图与大圆图及六十四卦次序大横图是相通的。方图从乾开始依自下而上的排列层次相连接成圆形即为大圆圈,排成一字形、即为大横图。将圆图或横图分为八段,自下而上叠成八横行,即为大方图。朱熹解释:“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其阳在北,其阴在南。”

六十四卦各有定位,定位中又各有对待,空间结构由三十二个对立面组成。今人以二进制对应卦象,并换算成十进制数,认为子午线由上往下,以9的倍数递增,卯酉线由上往下,以7的倍效递增。

这是不是象数学上的“八阶幻方”?

八阶完全幻方

行、列、对象八数和都是260,任何对称的四元素合为130。八卦六数为用,换成六进制,将乾以 111111 表达,坤以 000000 表达,依次以六进制代替,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推演和制作“八阶幻方”,我们主要讲《皇极经世》里的方图规律。

在“先天方图卦数”篇章开篇邵雍指出:

乾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

乾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阴刚故无子。

这是在找方图里卦序的排列规律,我们从右下角的乾卦出发,查找其排列轨迹。

上面的是方圆图,我们看其方图就好了,从乾出发往上,为:履、同人、无妄、姤、讼、遁、否,七个数。然后按照西北到东南的斜线,再从兑出发,为:革、随、大过、困、咸、萃,六个数。重复步骤……,依次得到:乾7,兑6,离5,震4,巽3,坎2,艮1,坤0。

我们再来横向数,从乾出发往左,为: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共7数。然后依次兑、离、震、巽、坎、艮、坤,得出的结论也是:乾7,兑6,离5,震4,巽3,坎2,艮1,坤0。

邵雍这种找规律的方式,就是以乾坤位连线为对称角不动,然后横纵进行扩散。在书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找规律,我们知道西北和东南两个位置是八卦中的天门和地户,或者叫做天罗地网,其本质为太阳总是在这两处位置进行出没,所以被称为:天门地户。比如立夏,太阳出寅入戌,春分太阳出卯入酉……且这两处为太阳黄道和赤道的交点处,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均。

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二句:乾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阴刚故无子。

这一次我们以乾坤同时出发,如下图:

先从乾开始纳数,纵向和横向共纳6数,纳完之后的数去除。然后坤开始纳数,纵向,横向共纳5数。依次,兑纳数,去除前面2个的纳数,那么一共纳5数。依次重复这种过程……,最终得出:乾纳7,坤纳6,兑纳5,艮纳4,离纳3,坎纳2,震纳1,巽纳0。

在我们现在看来,就像玩消消乐游戏一样,那么这种纳法的易理在哪?

邵雍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干,还是仅仅在找规律而已?

我们不管邵雍是不是单纯找规律,我们能从根源上进行解释,在洛书中,艮坤为互换后,整个河洛形成一个太极图,即倒8字,这是太极图的来历。而这两个位置是易占起盘中众多的符号制定原理,易学中此两位称为:人门和鬼门,而风水中,往往不分这两个门,直接以一条鬼门线来论。在方图中,我们以东北角和西南角的连线为准,此时两边对称而又互相转化。方图中我们让它们同纳卦数,就得出邵雍写的这个结论:乾纳7,坤纳6,兑纳5,艮纳4,离纳3,坎纳2,震纳1,巽纳0。

同时,这也从根源上说明了,为什么《易经》中易象有: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震为长子,坎为中男,艮为少男。

我们接着看《皇极经世》篇章。

其后邵雍针对上面这两句排列规律,得出易理总结:

乾坤七变,是以昼夜之极不过七分也。

艮兑六变,是以月止於六,共为十二也。

离坎五变,是以日止於五,共为十也。

震巽四变,是以体止於四,共为八也。

日有八位而用止於七,去乾而言之也。

月有八位而用止於六,去兑而言之也。

星有八位而用止於五,去离而言之也。

辰有八位而用止於四,去震而言之也。

日有八位而数止於七,去泰而言之也。

这些就是由数字规律得出的道理,乾坤7变,所以昼夜之极7分,懂得这句话,就明白了为什么:乾之策216,坤之策144。

然后邵雍说:月自兑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数。这是根据兑的易象来说,即“兑缺”。“故十二月常馀十二日”。

圆数有一,方数有二,奇偶之义也。

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天圆而地方,圆者之数起一而积六,方者之数起一而积八,变之则起四而积十二也。

邵雍以圆为1,方为2,方分左右,圆循环无端。以6为1,以12为2,所以我们从这里可见,易数并不是完全是自然数,凡是以自然数去解易数的,最后无疑会陷入现代数学的悖论领域。

六者常以六变,八者常以八变,而十二者亦以八变,自然之道也。八者天地之体也,六者天之用也,十二者地之用也。

在易数中,八即六,十二即八,八卦即干支,干支即五行,所有的易数无非为天体的运动服务。

天变方为圆,而常存其一。

地分一为四,而常执其方。

天变其体而不变其用也,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也。

六者并其一而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为十六也。

阳主进,故天并其一而为七。阴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於十二也。

是阳常存一而阴常晦一也,故天地之体止於八,而天之用极於七,地之用止於十二也。

这里全部是由“象数”规律而得出的“易理”,也就是说所有“道理”并非空穴来风,并非闭着眼聊“心学”。

圆者裁方以为用,故一变四,四去其一则三也,三变九,九去其三则六也。

方者展圆以为体,故一变三,并之四也,四变十二,并之十六也。

故用数成于三而极于六,体数成于四而极于十六也。

是以圆者径一而围三,起一而积六,方者分一而为四,分四而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

方者八变,故八八而六十四矣。

圆取1,圆以方为用,地为方,取4(上下左右)。4去1以3为用,3并3变9为阳极,3并2变5为阴极,数字依仗的规律无非是“三天两地”,我们前面篇章介绍过“三天两地”的原理。

用成3变6,体成4变16,变6变为36,体8变而为64。相信玩数字规律的这些就很容易看明白,不过要知道其背后的原理就没那么容易。

此章主要是邵雍解释六十四卦方图排序,以及由此排序规律得出的“易理”。

为什么说周易的第一卦是屯卦而不是乾卦?

稍微了解《周易》的人都知道,周易的第一卦和第二卦分别是乾和坤,但从实际的意义上来说,屯卦才是第一卦,为什么?因为屯卦的《象辞》说,刚柔始交而难生,意思是屯卦是阴和阳是刚和柔,开始交合的开端,而中国古人认为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相互交合而生成自然界的万物,所以,屯卦同时也代表着自然界万物的开端,而周易六十四卦描述的就是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应该是屯卦而不是乾卦。

既然屯卦是六十四卦的开端,那周易的作者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反而把它放在乾坤两卦后边呢?其实这跟中国古人写书的一贯思路有关系。中国古人写书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把那些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内容,放在一本书的最前面,这类纲领性的内容,你要是直接去读它,你一般都读不懂,你必须结合后面的篇章才能看懂。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的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后面所有的内容都在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两句话,但是如果你只读这两句话,那等于没读,你必须得结合后面的内容,才能读懂这两句话。

周易的乾坤两卦也是这样,乾卦两卦就是其他六十二卦的纲领和规矩,这个纲领和规矩,也被宋代的儒学家,比如朱熹、程颐等人,称之为周易的门户,什么是门户?就是大门和窗户,意思就是你想进入周易这个哲学殿堂,必须从乾坤两卦进,你想看看周易里面有什么东西,也必须通过乾坤两卦。所以称之为门户。

你随便翻开周易,就就会发现,从符号上看,乾坤两卦纯阳纯阴,后面六十二卦,阴阳交合,乾坤两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俱全,后面的六十二卦的卦辞,对这四个字进行扩充、删减、解释,总之六十二卦离不开乾坤,乾坤是六十二卦的纲领。虽然是纲领,但是你只看乾坤两卦你也读不懂周易,必须结合后面的六十二卦的具体内容。

所以你们在读周易的时候,要把乾坤两卦和其他的六十二卦对照这看,只有把纲领和内容,都弄懂了,你才能读懂周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