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拍(在线拍证件照)

无药可救 2023-07-15 17:03:04 网友分享

深圳人注意!证件照在家就能拍啦!还带回执!

来源:【读特】

港澳通行证、护照等证件要换证?

着急但找不到照相馆?

现在在家就能拍证件照啦!

……

粤省事升级上线证件照拍摄服务

24小时足不出户线上拍摄

获取回执,即拍即用

在线拍照领回执、一站式搞定!

第一步:打开“粤省事”app或小程序

第二步:点击搜索“证件照在线拍”

第三步:点击即可进入服务

粤省事线上证件照拍摄服务

到底有哪些亮点?

赶紧瞧瞧

即拍即用

回执类业务场景全覆盖

粤省事汇聚整合一站式便民服务,提供证件照拍摄、在线获取回执即拍即用、换领服务,不扎堆、免排队、免奔波,实现足不出户拍照+一次全搞定!

目前粤省事证件照拍摄线上获取回执服务已全面覆盖全国范围不同场景下的业务办理需求,包括:居住证、社保卡、机动车驾驶证、网约车资格证、护照、港澳通行证、退役军人优待证等。

证件照回执线上获取,即拍即用,实现足不出户一站式业务办理,大大节省线下办理的时间成本,解锁指尖办事便捷新体验。

全天24小时

一对一在线客服

客服全天24小时在线一对一贴心解答证件照拍摄及证件照使用等相关问题,及时排忧解难,减轻市民业务办理的后顾之忧。

融合并举

提供多种服务模式

粤省事证件照拍摄提供多种服务模式,融合并举:让市民在线上拍摄后即可下载电子版照片,获取回执;同时可选择纸质版照片+回执线下全国配送服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一站式业务通办。

温馨提醒:

1、线上拍摄证件照,请选择官方推荐正规、符合资格的拍照服务;同时注意甄别网上假冒伪劣的拍照产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

2、本文介绍的拍摄方式,适合着急但找不到照相馆的市民,也节省寻找照相馆和前往照相馆的时间。

3、生成证件照和申领回执会产生费用,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记住了吗?

赶快进入“粤省事”app或小程序

一起试试在线拍证件照吧!

综合整理:黄小菊

资料来源:粤省事、东莞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王平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新华视点|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

新华社南京5月31日电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何磊静、古一平

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不少专家、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科普“网红”吸引百万粉丝

手握一根塑料管,轻松地“驱赶”一束塑料丝,塑料丝神奇地飘浮起来,如同一只章鱼在空中游走。这是令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走红网络的一段短视频。作为科普“网红”,唐守平在抖音平台拥有近百万粉丝,先后发布300多个科普视频,多条短视频播放量达2000多万次。

科普“网红”唐守平正在做科普实验。(受访者供图)

“商品名叫七彩神仙,正式名叫盘丽鱼属,长得跟个盘子似的……”这条幽默的生物鉴定视频播放量超460万,制作者为B站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在B站上,以“实时讲解+原创动画短片+专家出镜解说”为特点的大量科普短视频播放量很高,一批科普从业者也由此“出圈”走红。

在此之前,人们对“网红”的印象标签主要为“颜值漂亮”“善于带货”。而时下,不少短视频平台推出的科普“网红”,不“以貌取胜”、以传播知识为目的,也同样吸引大量粉丝。

他们或是退休的教授、院士,或是在医卫、自然、考古等领域颇有心得的专业人士,又或是专门从事科普教育的知识达人,粉丝量从几十万到数千万不等。他们的视频不仅点击量高,且与网民互动热烈,常常引来大量点赞、留言,评论区里更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刨根问底。

《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知识类内容呈持续增长态势,知识类作品发布数量增长35.4%。截至2022年10月,抖音万粉知识创作者数量超50万,同比增长69.6%,其中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达80.4%,认证的教授数量有近400位,涵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集体走红的“流量密码”

不少科普“网红”表示,踏入互联网的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科学兴趣。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在抖音拥有逾470万粉丝的科普“网红”吴於人说:“我们和科学打一辈子交道了,有责任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科普“网红”吴於人正在拍摄科普实验视频。(受访者供图)

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等专家认为,科普“网红”集体走红并非偶然,背后包含社会需求增加、传播渠道更迭、内容形式创新等多重原因。

——科学素养提高、受众群体增加。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过15%。随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群体迅速增加,在“90后”“00后”集聚的社交媒体上,知识需求带动一大波新流量。比如,此前一些科普“网红”多角度解读热点话题“量子纠缠”,引发年轻观众频频在线“催更”。

——网络教育和信息打假等需求激增。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表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青少年通过加深对非体系化知识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线下深度学习的意愿。“为什么年轻人爱上用B站学习”的话题,一度引发热烈讨论。此外,互联网中不乏打着科学旗号的虚假信息,一些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业人士通过鞭辟入里的讲解,引导公众去伪存真,真实了解前沿新知,因而备受欢迎。

——传播方式提升科普效果。

陈昌凤认为,短视频科普走红,部分原因在于用户能以极低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表示,短视频互动性强,摆脱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授模式,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同时,短视频平台可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受众区分科普价值,精准推送给有需求的用户,让科普内容更易被广泛接受。

——内容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科普短视频走红离不开精心创作的内容。许多科普作者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在回应公众关切同时提炼科学知识,创作视角也较为平民化。受访人士表示,科普短视频走红与作者的个性化风格密不可分。“把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好玩的段子里更易被人们接受。”外科医生、科普“网红”程才说。“要像聊天一样传播知识,讲的内容要使对方产生兴趣、听得下去。”科普“网红”补艾松说。

助力科学家承担新时代社会责任

高质量科普有助于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科学家要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科学,肩负着向社会更好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

科普“网红”王印(中)与孩子们一起用塑料瓶制作“火箭”。(受访者供图)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受访专家表示,科普工作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之一。目前,一些科技工作者仍存在一定认识误区,认为科普是“小儿科”,对参与科普活动有较多顾虑,也欠缺以通俗易懂视听语言表达的能力。

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在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科普短视频领域存在专业化不足、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如有科普博主发布“高铁上的蚊子为何不会被甩到车尾”的短视频,其结论被物理学专家“打脸”;还有科普视频作者假冒专家贩卖焦虑,甚至推销劣质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科普短视频创作、发布应建立完善审核把关机制,对于内容、形式、导向等做好审查把关。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治理“伪科学”乱象。

此外,有专家指出,科普短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快餐”,无法取代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应更好促进线上科普与线下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年轻观众不仅喜爱科普“网红”,更因此爱上科学,进而充满热情投身科技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