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天马是什么(八字天马是什么星座)

牛奶煮萝莉 2023-08-21 18:48:20 网友上传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田园天马:建设乡村振兴的示范镇和都市休闲农业强镇!

金秋九月,丰收的季节。汽车行驶在乡间绿道上,头顶是湛蓝的天空、淡白的云朵,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夹杂着淡淡的花香。一幢幢别墅式的小区镶嵌在川西林盘中,一排排白色的现代农业大棚里挂满了晶莹剔透的葡萄,种满了绿油油的草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天马镇,透过现代田园风光去探访天马镇的历史人文和沧桑变化。

灵秀金马 自古人文荟萃

天马镇原称“金马”,是传统农业大镇,是粮食、油料主产区。因地处灌、郫、彭三县交界,曾是古镇码头,商贾云集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老百姓的口中还是习惯称天马镇为“金马场”,该称谓因场镇曾有古老的“金马碧鸡”祠和雕像而得名,“金马碧鸡”的古老传说也广为流传,街道也以“碧鸡”命名。现在,漫步在天马镇古朴的碧鸡桥老街,老屋房檐上的雕花尚存,木头门板上的宣传口号依稀可辨,不禁让人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去感受曾经金马场特有的淡泊与悠然。行至老街尽头,一座“金马碧鸡碑”矗立在眼前,向世人述说着天马镇的前世今生,把天马镇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马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荟萃,乡贤辈出。据乡志记载:明代有“南省状元”焦宏和天官杜思聪;清代乡人周盛典主事吏部,马光型知河北诸州;“天马贡生”陈贵林存诗《释耒》,“风流才子”曾辉山誉满京城等等。目前,我市文庙“乡贤祠”供奉的17位乡贤中,出自天马的就有3人。至今,“焦家大院”仍俨然一座深宅大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比较完好地保留于古镇,古镇居民也都以历史上出过状元而倍感自豪。

天马镇更有光荣的革命史,早在二十年(1931年),金马小学就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被誉为“红色小学”,曾使派惊惶失措。后来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却在金马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从天马镇走出了许多能人志士,他们或求学,或从教,或经商,或致仕,有的游历四方,有的衣锦还乡,成为一代代天马人心中的“乡贤”。天马镇还在金陵社区特地修筑起了一座乡贤灰雕墙,以示榜样。乡贤灰雕墙上的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细细诉说乡贤们的先进事迹,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乡贤的人格魅力,感悟前辈留下的乡土文化和正能量。

艰苦创业 天马人“敢为人先”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马镇发展最快、变化最迅猛的一个时期要算“土地下放”后。按照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天马镇率先在绿凤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包干到组、包产到户,村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农业经济由以前的单一经营走向多种经营综合发展。

所谓的“土地下放”,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搞起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起“土地下放”,人们都会联想到安徽凤县小岗村,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天下先”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次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一举结束了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时任绿凤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兆福在土地下放前夕悄悄带领村民实行了农业生产包干到组,该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村”和“上交爱国粮先进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明星村”。后来,他又带领有发展意识的村民利用下放的土地以队为单位搞养殖、办酒厂、办砖瓦厂、翻砂厂等,陆续开办起十几家社队企业。说起当年村里的富裕程度,后来被选为省人大代表、被评为省劳模的杨兆福至今还满心欢喜。他告诉记者:“当时,其他村人均粮食每年只有300斤,我们村人均达到600斤。人家不够吃,我们还可以卖粮,年底还有大肥猪分。”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搞活地方经济,鼓励乡镇大办乡镇企业。天马人解放思想,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敢闯敢干,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办得红红火火。年长的人几乎都还记得天马的集体企业“都马集团”, 下属8个分公司,员工近600人,当时已成为都江堰经济发展和税收贡献的重点企业之一。原都马公司副总经理徐兴全告诉记者:“当时的都马是我市数一数二的明星企业,青年人找对象都以能找都马上班的工人为荣。”上世纪90年代末,乡镇企业改制,都马集团改制为现有的都钢钢铁集团,继续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龙头引领 天马农旅产业齐头并进

天马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可谓得天独厚,曾经的柏条河“金马码头”是灌县下成都水路的必经之路,缔造了金马场当年的岁月静好与繁华流年。如今的沙西线、驾青路穿境而过,天马镇依托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天马镇积极抢抓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镇建设机遇,主动打好都江堰精华灌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这两张牌,结合十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工程,发挥土壤、水源、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粮油(渔)项目,努力打造水果采摘、精品民宿、大地景观、花卉观光等特色品牌,七条山猕猴桃合作社成为都江堰猕猴桃出口备案基地,稻米家家庭农场水稻产品取得国家级权威机构有机转换认证。

辖区内的成都市绿沃农业有限公司(玫瑰花溪谷)获批成都市农业龙头企业,成都德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天马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都市绿沃农业有限公司新近打造的农旅项目“玫瑰花溪谷”发展目标直指国际顶级玫瑰园,届时天马镇将发展成为浪漫迷人的都市后花园。“玫瑰花溪谷”去年国庆、今年春节大假期间均被评为都江堰市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中央电视台也先后两次到天马镇取材报道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反响良好。

目前,天马镇在沙西线、驾青线沿线打造了多处景观节点,形成了向荣花里、古韵清泉民宿为特色的旅游吃住地,以金陵油菜花、建华腊梅园、永兴葡萄园、二郎稻米家为配套的观光体验地,具备了较强的人流吸引力。2018年全镇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8.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0万元。

据了解,天马镇正全力推动乡伴文旅“天马理想村”、青海海王“生生·本草颐养”、锦江绿道川西林盘等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极力推动玫瑰花溪谷二期建设,支持其创建3景区,打造多彩玫瑰双创示范园,开发玫瑰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不断改进旅游品质,将其打造成为我市的一张乡村旅游名片。

展望未来,天马田园风光愈加明媚,休闲农业愈加兴旺,乡村旅游愈加火爆。田园天马,正走在建设乡村振兴的示范镇和都市休闲农业强镇的康庄大道上。

监制/赵龙魁 主管/张 伟

编审/吕志东 责编/王 绯 张艺舸

编辑/曾 莉 记者/洪 伟

都江堰市新闻中心•Dujiangyan News Center

神仙品级知多少——道教神仙品级介绍

序言

虽然对于道教这方面的文化来说并不是懂得太多,但总是觉得道教似乎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宗教,让人捉摸不透,却又会想要靠近去了解。以下所有内容不能说是自己的文章,只将市面上已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顶多算是自己的读书笔记。在文章中,也许会夹带少量的自己的想法。——江湖闲散

目录:一、道教神仙品级介绍

二、天仙的等级介绍与三十六天

三、关于宇宙的起源

四、一些特殊的神灵介绍

五、历史上真正对道教影响力大的十个人介绍

一、道教神仙品级介绍

神与仙本有所不同:

神为先天真圣(先天神)或后后天神;而仙则为凡人修炼或机缘造就,但是世俗将神与仙连在一起称呼。

先天真圣是自然大道精气的化身,本无形无相,无终无始。如三清、四御、五老、七元等尊神,有些是大道的化身,有些是五行真气的化身,有些是周天列曜星宿的化身。通俗地讲,从天而人的是先天神,由人而天的是仙。《说文解字》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足见神为天神,是万物之主宰。这里指的是先天神。

后天神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修炼成神,另一种就是功德成神,为善人或者有大功之人死后册封为天神、地神,还有祖先神等。历史上有着许多功德成神的名人。如关公,虽然杀敌无数,也未修道,但道教敬其忠义奉之;范蠡,散尽家财,救济百姓,道教亦奉之;南通城隍顾国宝,身为官员,为民请命,道教亦奉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古书上说:“聪明正直之谓神,阴阳不测之谓神。”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所谓聪明正直即功德成神,多为后天之神。阴阳不测者,谓其神、神通广大不可测度,多指先天之神。道教既重神道也重仙道。

从造字法来看,“神”是“示”字旁,“示”表示祭祀,所以有拜神的说法,而且,只有死人才会被祭祀。

“仙”则不同,“仙”是“人”字旁,可以理解为人在山上,是凡人修炼而来的,所以有“修仙”之说。

一般来说,魏晋以后,仙指的是个人修为,神指的是职位。

汉代到当代的一些书中对“神仙”概念的定义,均将“神仙”概念指向了“仙”概念,而原初意义的“神”则退隐在“神仙”概念的不明显层面了。神仙连在一起说是特指仙的一种。道教首教认为修道有先后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层次之分。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不同的道书中记载的仙人等级划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

晋道教名家葛洪在《抱朴子》将得道成仙的仙人分为了三个等级:“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最高阶的天仙是身体与神识同时飞升,达到了形神俱妙的境界,而最下等的尸解仙则只能让元神成仙,而身体像蝉蜕壳一般留在人间。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 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而北周的《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 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鬼仙”的说法。

《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记载:“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上仙,号九天真王,第二次仙,号三天真皇,第三号太上真人,第四号飞天真人,第五号灵仙,第六号真人,第七号灵人,第八号飞仙,第九号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

唐时的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 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为: 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这与《太真科》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太真科》中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他、至仙。

《钟吕传道集》记载:“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总之,关于仙品的分类方法很多,清王建章着《仙术秘库》对其加以归纳总结,称“法有三乘,仙分其五等仙为: 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础。据此,他又进一步地对神仙品级做了更细致的划分与定位。

鬼仙

修士修行到死后,一丝精灵不灭,寄托一物长存,被称之为阴神、鬼神、清灵之鬼、尸解仙,是五仙仙品中之下乘,只有投胎夺舍,重新修炼,才能成为得天仙道果。

尽管鬼仙、人仙也被称之为“仙”,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仙。鬼仙又称“灵鬼”,指修道者未能炼至纯阳,死后出阴神,乃为鬼仙,也就是葛洪说的尸解仙。如钟离权认为鬼仙“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只是因为其立志于道“阴灵不散”,所以被称为鬼仙,但“虽曰仙,其实鬼也”。还说“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日得道,诚可笑也。”

《钟吕传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人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舌而已。”又称: “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稿木。心若紫灰,神识内守,志不散,定中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日鬼仙,虽日仙,其实鬼也。”《武术汇宗》:“一味闭目寂坐,冥心寂照,则静中寻静,悟人顽空寂灭矣。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

从修炼角度上看,鬼仙为修炼之最下乘。丹道上讲指仅仅限于基础的性功修炼阶段。修证之时,身如搞木。心同死灰,神意内守悟人顽空。到撒手了结之时,定中能出阴神,阴神属于清灵之鬼,而非纯阳之仙。在修炼之时,有人年事已高,肉体衰朽,或者环境困难,无从保障,今生修成已无望,乃用此法,可出阴神,以鬼魂之身继续修行或者下辈子继续修证。同样属干鬼仙。此法有: 投胎、夺舍、借尸、转世、兵解、尸解等。

鬼仙其本质上还是鬼,只是没有轮回,生前的神识不散,有灵而已。典型的鬼仙就有钟馗、关羽。(关羽被吕蒙杀,神识不散,忠勇之气存于天地,最初为鬼仙,后斩蛟龙有功被皇帝册封,步入神坛。)

人仙修士修行修到却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但不悟大道,寿有尽时,无长生不老之果,是五仙仙品中之中下乘。

人仙为形体坚固、长生住世的人,只是修真之士得到某种法或某种术,勤加修炼所成,然而他们“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故而人仙仍是人。

《金丹真传序》日:“补完气血,复成干体,复得外药,结成内丹,此人仙也。”《武术汇宗》: “有从下关用功者,不使真气泄于阳关,保守元气,镇守下田,不悟移鼎换炉之法,而安长生不老之果,或延寿于数百年,或延寿于数千年,久而不死,谓之人仙。”从修炼角度上看,人仙为修炼之下乘。丹道上讲指炼精化无的筑基阶段。此时修炼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恒久有成,可以延年益寿返老还童,身体坚固,长寿不老。其方法有: 辟谷、忘情、纳津、吐纳、持静、持戒、存想、采日精月华、导引、闭息、自然、无为等功法,若能信心苦志,坚守不移,足可保命固形,安乐延年,但有形之躯最终必坏。人仙的修炼方法也就是今天我们修行的人所采用的采用道教养生功法。最著名的人仙代表之一就是武当山的张三丰。

地仙、神仙和天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仙”。

地仙

修成就可以“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但地仙只得生活在人间。据《天隐子》记载,在地为地仙。《仙经》云: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地仙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属于中等仙人。据《仙术秘库》载,地仙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得长生不死,而作陆地游闲之仙,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经》认为: “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从修炼角度上看,地仙为修炼之中成。丹道上讲指完成炼无化神的胎养阶段。此时能够在长寿的基础上证到长生,但是尚无神通变化可言,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时仍有呼吸和饮食,形质未能全部化为轻清。但修炼至此,容光焕发,步履轻疾,寿增无量。

代表人物有:二郎神、四海龙王等

神仙:

如果地仙厌居尘世,勤加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离开凡尘,去往往蓬莱、方丈、瀛洲等十洲三岛,从而成为“神仙”。

神仙亦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虽然他们被称为神仙,但实质上他们仍然是“地仙”。故而仙人钟离权道长在述及天仙时说:“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也就是说“神仙”只是地仙中精英群体。

道经日:“炼形为气名日真人。”“得本元气,故日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日真人。”庄子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曰:“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从修炼角度上看,神仙为修炼之上成。丹道上讲为炼神还虚的乳哺阶段。此时炼形化悉,胎仙自化,阳神已成,脱质升举。即运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玉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重浊之形,化为轻清之悉,纯阳之体,尽为神通万化。届时体变纯阳,阳神已成,具有神通万化之功能。代表人物有八仙。

天仙

指居于天府、能举行飞升的神仙。《天仙品》“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抱扑子内篇、论仙》与《仙术秘库》均其列为第一等。《墉城集仙录》将升天之仙分为九等: 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飞天真人、第五灵仙、第六真人、第七灵人、第八飞仙、第九仙人。若从修炼角度上看,天仙为修证之最上一成,修炼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炼虚合道”的大成景界。届时神光普照,化身万千,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恢阔,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开辟度人。

如果“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日水官,中日地官,上日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就可以继续升迁,最终可以进入“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二、天仙的等级介绍与三十里天

那天仙如何分级,居于何处?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这个的来源?这里面说的跳出三界外,并非指天地水三界。

下面先介绍三十六天的划分。

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是茅山宗根据灵宝经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区别于天师道太上老君的三天以及灵宝派元始天尊的三十二天以及二十八天。东晋灵宝派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吸收了佛教“三界二十八天”的概念,创造出道教的“三十二天”。唐代道士杜光庭在三十二天的基础上加上“三清天”“大罗天”,将道教的天界统合为“三十六天”,这个说法在道教内一直沿用至今。

现仅据《云笈七笺》《度人经》所载,加以介绍。可能其他经典有不同的说法,道教经典不停时期不同流派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不足为奇。

道教分诸天为大罗天、三清境、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三界廿八天之上为种民天(又名四梵天)又称“圣弟子天”: 廿九曰太虚无上常融天(人结习顿忘,渐入神观,升此天)、三十曰太释玉隆腾胜天(人结习顿忘,神观转妙,升此天)。、三十一曰龙变梵度天(人清净无染,证不空果,升此天)、三十二曰太极平育贾奕天(人洞入道妙,证无上正觉,升此天)。

种民天之上则圣境四天:

道德天尊主宰三十三天曰太清仙境太赤天(十二仙位);

灵宝天尊主宰三十四天曰上清真境禹余天(十二真位);

元始天尊主宰三十五天曰玉清圣境清微天(十二圣位)。

三十六曰大罗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最高最广之天。可以认为其他三境是大罗天分化而来,所以在某些语境中,大罗天可包含三清天,或者是三清天的总称。

《云笈七签》:玉京山冠於八方,上有大罗天,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故称大罗天也。

《元始经》大罗之境,无复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罗诸天。颂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蛾峨。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个人理解大罗天没有主宰,只有清静真一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

除了上述的三界二十八天、四梵天、圣境四天这三十六重天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例如:

1、上四天:东华天、南极天、西灵天、北真天。

2、中四天: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

3、九天(九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大霄。

另外一个问题,这个诸天层次划分上面说了,但是是怎么分布的?并非层层分布。

有时候三界二十八天与四梵天合称为三界三十二天,但其实四梵天在三界之外。三界三十二天分别为东方八天、南方八天、西方八天、北方八天,为东南西北(顺时针)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东方八天:太皇黄曾天,帝郁鉴玉明;太明玉完天,帝须阿那田;清明何童天,帝元育齐京;玄胎平育天,帝刘度内鲜;元明文举天,帝丑;上明七曜摩夷天,帝恬憓延;虞无越衡天,帝正定光;太极蒙翳天,帝曲育九昌。南方八天:赤明和阳天,帝理禁上真;玄明恭华天,帝空谣丑音;耀明宗飘天,帝重光明;竺落皇笳天,帝摩夷妙辩;虚明堂曜天,帝阿加娄生;观明端靖天,帝郁密罗千;玄明恭庆天,帝龙罗菩提;太焕极瑶天,帝宛离无延。西方八天:元载孔升天,帝开真定光;太安皇崖天,帝婆罗阿贪;显定极风天,帝招真童;始皇孝芒天,帝萨罗娄王;太皇翁重浮容天,帝闵巴狂;无思江由天,帝明梵光;上楪阮乐天,帝勃勃蓝;无极昙誓天,帝飘弩穹隆。北方八天:皓庭霄度天,帝慧觉昏;渊通元洞天,帝梵行观生;太文翰宠妙成天,帝那育丑瑛;太素秀乐禁上天,帝龙罗觉长;太虚无上常容天,帝总监鬼神;太虚玉隆腾圣天,帝眇眇行元;龙变梵度天,帝运上玄玄;太极平育贾弈天,帝大择法门。——《度人经》

圣境四天在三十二天之上。

按道教说法:自四天之下,二十八天,分为三界,一天则有一帝王治其中(《上清灵宝大法》)。其天人皆是在世受持智慧上品之人,从善功所得,自然衣食,飞行来去,逍遥欢乐。但死生之限不断,犹有寿命,自有长短。《云笈七签》说:欲界人寿命万岁,其天人寿亿万岁,无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

要想真正意义上死生之限不断,至少要在三界天之上的四梵天。所以叫跳出三界外的来源。

不在五行之中,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部是由五行组成,但是仙人不是五行组成,而是纯阳之体。“运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玉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重浊之形,化为轻清之悉,纯阳之体,尽为神通万化”。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道教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秽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上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二炁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脱质而为仙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者也。”

为什么三界的仙人寿命虽长,但也是有寿命的呢?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潘师正答唐高宗称:“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无。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有十八天。其上,无,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复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

可见三界的仙人寿命有限,主要是因为“未免于三灾劫坏”。《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从无以下三界天中,若不进修无上大道,则年劫有近远,三灾所及,未免劫中之期”

而无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不干。三灾是风灾火灾水灾。劫指改天换地的大变动,宇审经一成一毁为一劫。《太上靈寶業報因緣經》云:“劫者天地改變之名,凡有二種。一者大劫,二者小劫。”宇宙都必然要不断地经历生成与毁灭的过程,唐代薛幽栖注称:“天地世界,一期运终,是名为一劫也”,“夫每一劫运终,则三光幽暝,天地世界,混沌如初,道归本源”。

个人理解潘师正答唐高宗所说的劫不干,是说的小劫,并不是大劫。大劫是宇宙的毁灭。四梵天的仙人可以不受三灾和小劫影响。四梵天的仙人可以说是 寿与天齐,但是天地依然有寿元,也就是所谓的大劫。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从四种人天已上,即是至道极果,毕竟不坏仙宫,与道同真,常湛极乐。”

《云笈七签》说:“其三界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此四天名种民天。即三界之上,三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这里面说四梵天是三灾所不及,而没说劫所不及。”而《云笈七签》是道家经典,个人认为说法更加可靠。

何谓小劫?

《上清三天正法经》云:“天圆十二纲,地方十二纪。天纲运关,三百六十轮为一週;地纪推机,三百三十轮为一度。天运三千六百週为阳勃,地转三千三百度为阴蚀。天气极于太阴,地气穷于太阳。故阳激则勃,阴否则蚀,阴阳勃蚀,天地气反。天地气反,乃谓之小劫。小劫交则万帝易位,九气改度,日月缩运。陆地通于九泉,水母决于五河,大鸟屯于龙门,五帝受会于玄都。当此之时,凶秽灭种,善民存焉。”

当大劫交周之时,不仅世界要毁坏,而且外道下法也会被毁灭,唯有三洞经书得以返回大罗天玉京山七宝玄台。劫运虽不可避免,经法却灾不能伤,历亿劫而长存。

“大劫交周,天崩地沦,四海冥合,金玉化消,万道势讫,而此经独存,其法不绝。凡是诸杂法,导引养生法术,变化经方,及散杂俗,并系六天之中、欲界之内,遇小劫一会,其法并灭,无复遗餘。其是太清杂化符图,太平道经,杂道法术,诸小品经,并上下十八天中,在之内。至大劫之交,天地改度,其文仍没,无复遗餘。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并出元始,处於二十八天无色之上。大劫周时,其文并还无上大罗中玉京之山七宝玄臺,灾所不及。”

那三洞经书可以避免宇宙之毁灭,那仙人怎么避免毁灭呢?

“天地改易,谓之大劫。大劫交则天地翻覆,河海涌决,人沦山没,金玉化消,六合冥一。白尸飘于无涯,孤爽悲于洪波,大鸟扫秽于灵岳,水母受事于九河,五龙吐气于北元,天马玄辔以徒魔,赤锁伏精于辰门,岁星灭王于金罗,日月昏翳于三豪之馆,五气停晕于九岭之巅,龙王鼓华于东井之上,河侯受对于九海之下,圣君显驾于明霞之馆,五帝科简于善恶。当此之时,万恶绝种,鬼魔灭迹,八荒四极,万不遗一。至于天地之会,自非高上三天所不能禳,自无青箓白简所不能脱也。(《云笈七签》引《上清三天正法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称“诸天上圣、至真大神、诸天帝王,及已过去尘沙之辈,得道之者,莫不由施散布德,作诸善功,功满德足,以致善报,轮转不绝。皆得道真,超陵三界,逍遥上清大罗之天玉京玄台七宝林中”。

因此, 玉京玄台是道教经法在“劫末”中的避难地,进入大罗之天玉京玄台七宝林的所有神灵以及“得道之者”,不但超越了生死轮回,也超越了宇宙“浩劫”的毁灭性影响。

至于一小劫多久,一大劫多久,这个不同经典所说相差较大。一般认为一大劫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那什么样的人的能进入玉京玄台七宝林呢?

个人理解修为进入了三清圣境的仙人都可以进入大罗天,理由有以下:

1、《上清三天正法经》说大劫”非高上三天所不能禳”.

2、《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所阐述的三十六天说,则称三清天之上弥盖大罗天;但他们又称三清天为“无上三天,皆是证果极地”。“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行教。”将大罗天与三清天视为一体,皆为三清尊神所统的最高天界。

另外《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天,在玄都玉京山上。紫微金阙,七宝骞树,麒磷师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

所以个人理解进三清圣境本来就是一体的。

3、唐代高道潘师正说:“(三清天、大罗天)即是至道极果,毕竟不坏仙宫,与道同真,常湛极乐。”

另外《玉京山经》曰:"玉京山冠于八方诸大罗天,列世比地之枢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大罗天矣。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之所治也。"表明玉京山在大罗天中。陶弘景所著《真灵位业图》第一阶玉清境的中位即最高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所以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是指元始天尊。玉京山亦称玄都山、玉山、萧台、玉山上京、郁罗萧台等。玉京山在大罗天,也代表大罗天。

一些高阶神仙在大罗天都有居处,比如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不少经文上有描述。

佛教的六道理论,说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不少佛教徒说道教的神仙就是他们所得六道理论中的天人道,虽然福报大寿命长,但是会有天人五衰,还会堕落终究要入六道轮回,道教三清也是天人道的也不例外,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这样的说法在近代佛教书籍《觉海慈航》尤甚。佛教徒要么不了解道教的神仙体系,要么是故意污蔑。其实他们认识的天人道,还只是三界内的仙人。

仙人的等级就是按照以上三十六天的层次来划分的。圣境四天的仙人层次最高,但是圣境四天的仙人也是分等级的,从低到高分为仙、真、圣。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三洞理论的问题上最终的结论就是,元始做洞真经以教天中九圣,灵宝做洞玄经以教天中九真,道德做洞神经以教天中九仙。(个人理解以上九,并不是九个,而是九种)

《云笈七签》中的《道教三洞宗元》称之“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真圣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大、玄、天、真、神、灵、至为次,但真云仙真、元真,真圣云仙圣、无天圣。”

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

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玉清境有九:上圣、高圣、太圣、玄圣、天圣、真圣、神圣、灵圣、至圣。

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灵宝天尊〕治之;上清境有九真 : 上真、高真、太真、玄真、天真、真真、神真、灵真、至真。

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太清境有九仙: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

据《云簋七籖》和《道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天宝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

总结就是下图:

对于道教的修行者来说,修道的终极目标便是得道成仙。道教的修行之路异常艰辛,最终能证道成真的少之又少。那么升仙的法门都有哪些呢?正所谓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道教的修行之路异常艰辛,最终能证道成真的少之又少。真正的修证,是以超越三界、无有生死、属于“不退转之地”的“四种民天”和三清圣境作为目标的。

在这些神仙之中,能进入至道教三十六天最高的大罗天的神仙是学道者的最高追求,俗称大罗神仙。大罗神仙即超脱一切时空,永恒逍遥的仙人。

普通人的修仙之路

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说:

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得入五岳灵山洞宫之中。从洞宫中,进学无替,位登欲界诸天。从欲界天中,进道无替,位登诸天。从诸天,进道无替,位登无诸天。从无诸天,进道无替,位登四种人天。从四种人天,进道无替,位登无上三天。从无上三天,进道无替,位登最上大罗之天。

三、关于宇宙的起源

作者也是菜鸟一个,谈谈自己的理解:

现代科学认为,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从“奇点状态”爆炸演化而来,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从大爆炸开始产生的。大爆炸宇宙论强调,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在大爆炸之后逐渐产生的。奇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了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膨胀,产生出无数星体,万物的生演,形成了现在的形形的宇宙。宇宙则处于生成和毁灭交替进行状态中。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都是一直在膨胀的,当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就停止膨胀,转而变成回缩塌陷,再缩成一个原点,宇宙也就毁灭了。

教认为,世界始于上帝的创造,圣经上描述,神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地球和人类,上面主要描述的是上帝如何创造了地球和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对于宇宙中其他星球或遥远星系的创造,圣经中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做过多描述。

佛教:释迦牟尼告诉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并且佛教认为研究宇宙的起源没意义。佛教宇宙论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缘起论,即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因为因缘和合而产生、消长和灭亡,强调宇宙世界在本质上并无真正的实体,唯有空性永恒不变。而空性和永恒也就意味着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正因为如此,佛教没有宇宙起源的说法。佛教认为宇宙世界无始无终,就如同圆环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所说“四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世界不可思议”。即宇宙的起源以及一切世界皆因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其生成以及终始皆不可思议。佛教不承认有所谓永恒的经典和经法,认为随着宇宙“大劫”的到来,一切经法都将荡然无存。

道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宇宙的起源,所谓道就是“虚、无、空”,道生混然一气(融合未分的太极),这是“道生一”;混然一气一动化成分阴气和阳气,这是“一生二”;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这是“二生三”;和气既生,如此阴阳二气不断地交合,不断地创生,于是便形成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道藏《玄纲论》说: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说明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里看老子也没很好的办法把道是什么表述清楚。正所谓“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既然“道可道,非常道”,那道体该如何“见”?祝香咒说了道由心学,“心”,乃是“见道”之关键所在,道只能用心去感悟。《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心说》中虚靖天师言:“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个人理解道教说的宇宙万物起源于无,而有是万物的开端,而“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纯能量的存在没有时间空间属性的,而宇宙会在某一时刻回到虚空,另一个循环又开始了(至于它是如何开始的,无法理解)。《淮南子·俶真训》所说的“有”和“无”都是指宇宙的物质存在形式,“无”是指原始物质尚处于无形无象状态,“有”是指已形成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对老子“有”“无”概念的发展。道生一,“一”,我认为是奇点,即从绝对的“无”中生出了一个奇点,奇点由元气组成,元气又分为阴和阳,就产生了爆炸,爆炸后稳定下来生为三,万物就开始生成了。“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个人理解为三就是两个对立面矛盾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按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推而广之,事物维持阴阳和谐才能够生存是一个普遍规律,所以说“三生万物”。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有人说三是一个单独的东西——和气。

另外道教经典中所谓的玄、元、始气化为三清,三气和“二”阴阳的关系呢?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其三气者,玄、元、始三炁是也。始气青,在清微天;元气白,在禹余天;玄气黄,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气也。又从玄元始变生阴阳和,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故《老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清太上开天龙跷经》卷一:“窈寂法身,而生空洞,空洞之内而生太源,太源之化,三气生焉。上气曰始,中气曰气,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元,元气所生出于始,此气之本,宗于象帝之先,故曰玄元始气也。”

可见是一先天之炁生出始气,始气生出元气,元气生出玄,玄元始生阴阳。玄元始依然是一的范畴,并非一生三。

毫无疑问,道教宇宙演化论和大爆炸宇宙论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论,前者是带有一定思辨性和神学色彩的理论,后者是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观测事实根据的现代科学,但它们都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认识对象。宇宙大爆炸与道教先天理论的契合度高,教纯粹是扯淡,佛教说的玄之又玄。道教和科学两种理论在基本思想认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科学文化现象。系统分析和比较这二者的相似性:

1 “有生于无”——宇宙从无中创生

从本质上说,无论哪种宇宙演化理论,只要承认宇宙有个开端,就会面临着如何回答宇宙在开端之前是有还是无的问题,就会遇到“有”与“无”的逻辑矛盾。现代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颗原始质点的爆炸。这种理论虽然已得到一系列重要观察事实的有力支持,但同样无法回答宇宙在爆炸之前是“有”还是“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困难,英国宇宙学家S·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说法。中国的老子似乎早已认识到这类矛盾的不可避免性,并试图加以解决。

《道德经》指出:“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用“有”和“无”说明宇宙的起源,认为宇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为了描述宇宙演化的开端,他设定了一个宇宙演化的逻辑起点,并以“道”表示这个起点。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经过“一”、“二”、“三”演化出天地万物。老子并未说明其中的“一”、“二”、“三”代表什么,因而后人对之做出了种种不同的猜测,给出了许多繁复的解释。也许,老子的本义或许并不是用它们表示具体事物,而只是用以象征性地说明从“道”演化出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

“道”作为宇宙演化的起点,相对于其后的万物而言,它是“无”;但它不是绝对的无,其自身包含万物的根源,所以它又是“有”。因此“道”是“有”与“无”的辩证统一。这正像大爆炸宇宙论所说的“宇宙奇点”,在奇点之前,宇宙是无;在奇点之后,宇宙是有;奇点是有与无的统一。

由“道”开始,宇宙如何演化?在老子之后,各家学者进行了发挥。

2“混沌膨胀”——宇宙膨胀演化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如果宇宙中物质密度相对较低,则大爆炸后,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道教关于宇宙演化的理论中也有一定成分的宇宙膨胀思想萌芽。

晋代道士葛洪的《枕中书》也有与《三五历记》类似的宇宙演化说。该书认为,宇宙最初“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如鸡子混沌玄黄”,经过“四劫”的演化,天地形成;“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根,天地之外辽属无端。”再经过“四劫”的运行,天地“始分”,相距三万六千里。宇宙最初“如鸡子”,经过两个“四劫”的演化和扩展,达到“三万六千里”的范围。这是一个宇宙不断扩大的过程。

元代道士林辕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其在《谷神篇》下卷《元气说》中描绘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宇宙膨胀演化过程。具体这里不再引述。

3 “劫运轮回”——宇宙周期性演化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的膨胀和收缩是周期替进行的,即大爆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宇宙膨胀,空间达到极大,然后开始收缩,直至收缩为零,之后进入下一轮膨胀和收缩过程;万物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收缩,呈现周期性生灭状态。道教的劫运轮回宇宙论所描述的宇宙演化的周期性,与大爆炸宇宙论的这种周期性演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六引《洞玄灵书经》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即具有周期性。该书认为,宇宙在“龙汉”之后,“天地破坏”,经过“亿劫”漫长的“幽幽冥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混沌无期”状态,天地才重新复位,万物更生。经过“一劫”之后,“天地又坏”,宇宙再经过“五劫”的“幽幽冥冥,三气混沌”过程之后,“乘运而生”;到了“开皇”时,天地复位,世界又成。学者考证道教的“劫运”之说,虽然借鉴于佛教,但其内涵比佛教的丰富。

南北朝道经《太上妙始经》对宇宙演化的周期性说的更为具体。该书认为,“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即宇宙的演化以三千六百亿万年为周期。经过一个周期,“天地寿尽”宇宙毁灭之时,“阳精化为火,化为水”,先以火烧,后以水浸,使宇宙万物“混而归一”。再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宇宙重新开辟,“复分别元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地之气交合,万物化生。

宋代道书《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认为,宇宙经过一个“劫数运度”之后,“万物消化”,“更为混沌”。然后“元气复合”,开始新一个轮回的演化。

上述表明,道教的劫运轮回这种思想与大爆炸宇宙论所描述的周期性振荡宇宙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在具体的神格方面,元始天尊代表着宇宙最初的本源。在古灵宝经中,元始天尊磅礴于天地之间,开天辟地,在天地初开时传授道经,称为“开劫度人”。元始天尊是世界的最高神,宇宙万有之源,道的化身,至高无上,与道同体,也是道经的演说者,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

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记载:“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太玄真一本际经》中解释道:“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的道教义主要是依据古灵宝经写成的。其称道教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炁,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毎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炁,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存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有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曜,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真人已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妙经》记太上玄一真人曰:“太上真一劝诫妙经,九天有命,皆四万劫一出。太上虚皇昔传太上大道君,道君传太微天帝君、天帝君传后圣金阙上帝君。今付仙卿、仙公、仙王已成真人,不传中仙及五岳诸仙人也。”

可以理解三清其实就是大道的化身,元始天尊代表的就是大道,而不是神话里面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盘古、玉皇大帝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元始天尊的阴阳之气还化生了许多先天尊神:男仙之首东王公掌(管蓬莱仙岛)、女仙之首西王母(掌管昆仑仙岛)、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太乙救苦天尊。

早期天师道将老子尊奉为人格化的“道”或“大道”,又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就是宇宙的创造者。这种说法在现在普及性不如元始是宇宙的起源,另外早期天师道理论还很稚嫩,这里就不讨论了。

四、一些特殊的神灵介绍

三官大帝

亦称“三元大帝”、“三官帝君”,全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传说三官是我国早期社会的三个部落首领:尧帝、舜帝、禹帝。道教典籍上说三官为元始天尊吐气化成。

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东汉时,张陵创立正一盟威道(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西游记》中提到,玉帝管理三十二重天,按照这个说法四圣境不归玉皇大帝管理,所以三官大帝也和玉皇大帝没有管理关系,但是神格肯定是玉皇大帝高于三官大帝。

玉皇大帝介绍

一般人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此外,四御(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玉皇的地位在三清之下。在某些说法中,他也是四御之一。这四御是玉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也就是说四御包括玉帝。不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

道教过去有“六御”之说,“六御”分别为为: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为了符合道经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类,将“玉皇大帝”和“青华大帝”独列出来,成今日之“四御”。

其实,不同时期,道教不同的流派,道教不同的人物,对玉皇大帝的解说,都不尽相同,甚至互相矛盾。我一直觉得,在佛道辩论中往往是道教占下风,其中一个原因就出于此,道教的理论太混乱了,你自己内部都没统一理论,互相矛盾,怎么去和别人辩论。实际玉皇大帝位置,因为众口难调,加上后来皇权插手更加复杂,玉皇大帝身份时高时低。

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编写出了一本《真灵位业图》,这本图录系统的排列出了道教信奉的神仙谱系,为道教神仙谱系完善奠定了基础。最早将“玉皇”与“玉帝”列入道教神系的是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真灵位业图》按茅山宗的观点排列神仙系统,把道教的神仙分为七级,每级有一位中位之神,然后分别列左位、右位的辅佐之神。在陶弘景排的座次中,“玉皇道君”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第十一;“高上玉帝”排在玉清右位第十九,他们都是道教主神元始天尊的下属,地位不甚高。

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玉皇、玉帝名声才得以广泛流行。到了唐代,道教兴盛,学道成仙思想泛滥,道书中玉皇的地位已有所变化,如李淳风《太玄金策金琐流珠引序》有:“前圣太上道君称万道之王,号日虚皇;后圣太上老君称万道之君,号日玉皇。”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宝玄经》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三号大道,四号至真,五号太上,六号老君,七号高皇,八号天尊,九号玉帝,十号陛下。”从这些道书的叙述中,这一时期的道门中人,是想让玉皇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别号。

将玉皇大帝正式请进官方祀典,奉上众神之主宝座,奠定他的天上皇帝地位的,是宋朝的几个皇帝,特别是宋真宗和宋徽宗。

宋真宗亲自导演的天书事件与梦见祖先的神话,将玉皇大帝开始提到官方祭典的地位。

大中祥符二年(1009)闰二月,真宗召宰臣于宣圣殿,谒玉皇像。

四月,即诏自今公私文字有言及玉皇者,并须平阙。

五年(1012)十月,宋真宗亲祀玉皇于朝元殿。

七年(1014)正月“改奉元宫日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宋史》卷104)。

九月,又正式封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宋史》卷21)。

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又封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资治通鉴》卷21《宋祀.真宗》),将对玉皇的崇拜与国家最高祀典昊天上帝的崇拜合为一体。

经过宋真宗、宋徽宗用皇权提高玉皇大帝的神威,就道门中人而言,为玉皇大帝编写经书,制定斋仪,提高其神格与地位也就是必然的了。大约唐宋间出现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主要的一部。其中有关玉皇修道证果的神话故事,完全纳入了道教神仙故事范畴,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就源于此从此,玉皇大帝在官方祀典中正式登上了万神之主的宝座。至此,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从而使对玉皇的崇拜达到了最高潮同。但这种合流并未持续多久,在以后的年代里,除了个别帝王在宫中设立玉皇大帝的牌位外(这应视为民间崇拜在皇宫中的反映),国家最高祭祀对象仍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从商周就有了,儒教创始人孔子,受周礼影响,信仰并推崇昊天上帝,奉昊天上帝为儒教的至高神。据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记载:“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经过宋真宗、宋徽宗用皇权提高玉皇大帝的神威,就道门中人而言,为玉皇大帝编写经书,制定斋仪,提高其神格与地位也就是必然的了。大约宋间出现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玉皇经》是有极大可能性为明代人的著作,应当也不会早于宋代。这一部道经,因为它是经忏中的唪诵经典,所以没有什么思想内容可言。本经体例大致模仿释典,在隋代佛经中有一部《佛本行集经》,这大概就是“玉皇经”所以叫作“本行集经”的来由。但是却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主要的一部。其中有关玉皇修道证果的神话故事,完全纳入了道教神仙故事范畴,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就源于此。而北宋张商英所撰《三才定位图》、《翊圣保德真君传》、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等又从道教教理视角对玉皇大帝作了一番论述。经过这些道书的阐扬,玉皇大帝的地位一下提高到“四御”之首,并从道教神学理论上予以调整与确认。不过,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玉皇依旧位于三清之下,在斋醮请神仪式中,总是先奏请三清,然后才奏请玉皇。为此道教也常招致教外人士的攻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道家之徒欲仿佛教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 他认为将昊天上帝即玉皇大帝排于三清尊神之下,违背了尊卑有序的人伦纲常。面对来自教外的责难,道门自有一套说法,道教通过三个不同途径对玉皇与三清的关系进行了修正,即强调玉帝乃三清之化,淡化三清——四御神仙模式的尊卑之分;在具体斋醮仪式上作了调整;对道教天层结构模型进行整合,提升玉皇大帝镇守天界的层次。

《皇经集注》中【玉皇上帝】正释考:“诸天帝轮回,玉帝不轮回。盖玉帝乃道身,道无穷,玉帝岂有穷乎?信乎,玉帝最上一乘诸佛之师,万天之王。“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就专以“玉帝尊次考”为题,作了如下解释: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 也就是说道教三清-四御的神灵系统的建构是根据道教“一气化三清”的宇宙生化论来进行,无论是三清尊神还是众神仙都是由道气所化生,三清-四御的排列格局只是表明“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玉帝由三清祖气所化,并不存在尊卑和高低之分。

同样,对于道教斋醮仪式中三清尊神与玉皇等四御神的座次排列,也不存在尊卑的分别。道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指出: 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前留数尺许,通人行。又设七御座(首席为玉皇),每位高牌曲几,香花灯烛供养如法。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⑦

这就是说,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在醮坛中设的是两列神位,各有首席,因此不存在玉皇位卑三清之说。这一情形类同于太上老君为道教始祖,但在道教神系中太上老君却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之后,这并不意味道教对太上老君地位的贬低。

《无上秘要》卷四:“三界之上,渺渺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本相经》曰:大罗之上,无色无尘,是无上也。”“大罗之天上有玉京之山,山有七宝玄台,台在七宝城,城中有玉清之殿,高上玉皇治乎其中也。”“玉帝讳廊奕,治玉京玄台之中”;“玉京山在诸境之上,故曰上京。山有玉城,城中有台号曰萧台。城阙山林郁然罗布,皆高上玉皇所理之处也。”此经说明三十六天之大罗天为玉皇大帝所理之处,大罗天即无上天--太上弥罗无上天。“道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大罗之天,在众天之上;紫微之宫,处乎玉清之上,焕乎紫虚之中。明道既彰,大罗之天则郁然澄清,七宝之树各生一方,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天,包罗众天,故曰大罗也。”

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云:“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道教对玉皇的崇敬还突出表现在将玉皇尊为三代(世)天尊之一。

所以至此,道教已经将玉皇大帝与顶层的三位天尊提升为实与虚、有与无的关系,他是三清的实体化,是天地、人的真实主宰。

总而言之,玉皇虽然在道教神仙谱系中位居三清之后,但玉皇为道教三界众神之首的地位并未动摇。正如《皇经集注》所云“玉皇者,圣中最尊,神中最贵”具有无限神力,“是穹苍主,浩劫之尊,妙见妙知,无等无伦,湛寂真诤,杳亡杳存,上圣上灵,大神通,光明藏,大丈夫,开化人天,教导无穷,大慈大悲,流焕,为度群生,是号玉皇”,这是民间玉皇崇拜得以形成的宗教神学基础。

无论帝王如何尊崇,道教界如何解读,在民间,玉皇大帝仍在民间信仰的固有轨道自行发展,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界总管,远比三清名字要响亮,我国民间信仰的最高之神。“道者,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兼辖佛、道两教以辖民间信仰中的各路鬼神,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就是民间信仰中这位至尊的形象化描写。《西游记》一书的出现,是玉皇大帝神系形成和确立的一个里程碑。玉帝信仰在中国老百姓中的巨大影响,多多少少要归功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广泛流传。

民间还编出一个故事说玉皇大帝的来源:

据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间一片祥和。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各路神仙争雄斗狠,天地之间乱成一锅粥,太白金星决定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扭转这局面,于是,他化装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终于发现张友人。张家湾是个几万人的大寨,张友人就是这个山寨寨主,男人治理好这么个小家商不容易,张友人居然能把这么大一个寨子治理得人人谦逊有礼,邻里和睦互助。问他有何高招,张友人笑了笑说“无非一个忍字,"忍”者耐烦也,由于张友人慈悲为怀,百忍为上,人称“张百忍”因此能够包容繁杂,以宽得众,可见张友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太白金星认为涨友人是个理想的管理人才,请他上天,后来,各路神仙经过试探,一致同意张友人管理天庭,做了玉皇大帝。————这样低级的编造故事当然不能得到正统道教的承认,但是也不妨碍这个故事在民间的流传。

五、历史上真正对道教影响力大的十个人介绍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张道陵先退隐北邙山修道,闻蜀民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治,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后世称为祖天师。

稚川真人葛洪

葛洪为东晋著名道教人物,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葛玄的从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经常到山上砍柴来换取纸笔;成年后博通经史百家学说,尤以儒学知名于世。他性情沉静,不好荣利,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后身经战乱,人世沉浮,深感荣位势利,有若春华,须臾凋落。乃弃绝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最后止于罗浮山养生修道,著述不辍,以丹鼎生涯终老。葛洪继承和发扬了神仙理论,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又精晓医学和药物学,对道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登真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为北魏著名道士和新天师道的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神瑞二年,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伪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寇谦之亦依之对道教进行清整。后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于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他很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

简寂先生陆修静

陆修静,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后,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山,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南朝宋元嘉末年,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避太初之乱南游,至庐山建立道观,隐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他应诏再赴建康,明帝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他大开法门,深弘奥典,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光,于斯为盛。其弟子最著名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陆修静针对当时的一些不利于道教发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顿措施,其中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所创造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典籍分类体系,为历代沿用。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从小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引为诸王侍读,陪同王室年轻人一起读书,做小老师。大约在三十岁前后,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 茅山。天监元年梁武帝接位后,屡请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着密切的书信来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后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陶弘景亦精于医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官之途,喜方外游。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勤学苦读,深得潘师正赏识,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他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甚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箓。开元十五年,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敕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令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他逝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广成先生杜光庭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宾圣,号东瀛子,外州缙云人。少习儒学,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唐咸通年间,应举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唐僖宗闻其名声,屡召至京,封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后避乱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金紫光禄太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杜光庭辞官不就,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终老。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对于道教教义、经典、教史、法术等多有研究,归纳道教科仪,生平著作极丰,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为道教的建设,传播与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

全真教祖王重阳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家富,早年为儒士,金初应武举试,作过小吏,后因感怀才不遇,辞官归家,行为狂放,乡人呼之为「王害风」。金正隆四年(1138年)在甘河镇酒肆遇二仙人,传授金丹口诀,乃弃妻子入道,在终南山南时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后东出潼关,持铁罐沿途乞化,至山东宁海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庵名「全真」。由是教乃大行。从其受教弟子甚多,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至元代全真教大行于天下。

昆阳真人王常月

王常月,清初著名龙门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王常月生当明季之乱,慨然有出尘之心。中年时拜龙门派六世祖赵复阳为师。王常月牢记其师振「宗风」之训戒,毅然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辞师后,周游诸山间。八、九年间学师二十八处,印证五十余人。后隐居华山,刻苦修道。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秋,他北上京师,挂单灵佑宫。次年奉旨说戒于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对龙门派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妙正真人娄近垣

娄近垣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斋,号三臣,又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今上海松江县境内)人。娄近垣自幼好道,先后师事杨纯一于仁济观,周大经于龙虎山学道,习五雷阵法,诸家符秘,成为「博综符箓」道法高妙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年)娄近垣随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入京,奉命礼斗祈雨。其言谈举止,很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验,封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雍正十一年,谕修大光明殿,赐其居住。在雍正帝的支持下,他创立正一道支派正乙派。同年八月,封其为妙正真人。乾隆继位后,封为通议大夫、食三品禄,带管道录司印务,住持北京东岳庙。京华冠盖,竞与往返,一时身价百倍。娄近垣还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传后世的,其著述有《南华经注》、《御选妙正真人语录》、《重修龙虎山志》、《黄箓科仪》、《先天奏告玄科》等。

“八字”到底能算出哪些内容?

《偷天玄机》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因而将其著作取名《偷天玄机》。《偷天玄机》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

目录

《偷天玄机》全文

第一章 山川理气

第二章 地理要略

第三章 论山水本源

第四章 论水法

第五章 论龙脉

简介

明代地理家徐试可(字之镆)曾说:“地理诸书,世传充栋,求其术臻神妙者,而《葬书》为最;理极深悉者,而《发微》为优;欲知作法之详活,无如杨公之《倒杖》;欲识星形之异态,无如廖氏之《九变》。至若星垣贵贱,妙在《催官》;理气生克,妙在《玉尺》,数者备而峦头、天星尽是矣!《偷天玄机》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入佳境。

《偷天玄机》全文

第一章山川理气

盖闻天开地辟,山峙川流,二气妙运于其间。

一理并行而不悖,气当观其融结,理必达于精微。

由智士之讲求,岂愚夫之臆度。

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者,有万水千山。

自本自根,或隐或显。

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

地灵人杰,气化形生。孰云微妙而难明,谁谓茫眛而不信。

第二章地理要略

古人卜宅,有其义而无其辞。后哲著书,传于家而行于世。

葬乘生气,脉认来龙;穴总三停,山分八卦。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眛于理者,孰造于玄微。

惟阴阳顺逆之难明,抑鬼神情状之莫察。

布八方之八卦,审四势之四维。有去有来,有动有静。

迢迢山发迹,由祖宗而生子生孙。

汩汩水长流,自本根而分支分派。

入山寻水口,登室看明堂。

岳渎锺星宿之灵,宾主尽东南之美。

立向贵迎官而就禄,作穴须趋吉而避凶。

必援古以证今,贵升高而望远。

辞楼下殿,不远千里而来。

问祖寻宗,岂可半途而止。

祖宗耸拔者,子孙必贵。

宾主趋迎者,情意相孚。

右必伏,左必降,精神百倍。

前者呼,后者应,气象万千。

辨山脉者,则有同干异枝。

论水法者,则有三叉九曲。

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吉地乃神之所司,善人乃天之克相。

将相公侯,胥此焉出。荣华富贵,何莫不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毋忽斯言;得于斯,必深造于斯,盖有妙理。

第三章论山水本源

要明分合之势,须审向背之宜。

散则乱,合则从,群以分,类以聚。

是以潜藏须细察,来止要详明。

山聚处,水或倾斜,谓之不善。

水曲处,山如散乱,谓之无情。

取小醇而遗大疵,是谓管中窥豹。

就众凶而寻一吉,殆犹缘木求鱼。

诀以言传,妙由心悟。

既明倒杖之法,方知卦例之非。

山本静,势求动处;水本动,妙在静中。

静者池沼之停留,动者龙脉之退卸。

众山止处是真穴,众水聚处是明堂。

堂中最喜聚窝,穴后须防仰瓦。

更看前官后鬼,方知结实虚花。

山外拱而内逼者,穴宜高。

山势粗而形急者,穴宜缓。

高则群凶降伏,缓则四势和平。

山有恶形,当面来朝者祸速。

水如急势,登穴不见者祸迟。

趋吉避凶,移湿就燥。

重重包裹红莲瓣,穴在花心。

纷纷拱卫紫微垣,尊居帝座。

前案若乱杂,但求积水之池。

后山若嵯峨,必作挂灯之穴。

星以剥换为贵,形以特达为尊。

土不土而金不金,参形杂势。

木不木而火不火,眩目惑心。

盖土之小巧者类金,木之尖乱者似火。

金清土浊,火燥水柔。

木之妙无过于东方,北受生而西受克。

火之炎独尊于南位,北受克而东受生。

先破后成,多是水来生木。

始荣终滞,只因火去克金。

木为祖,火为孙,富而好礼。

金是母,木是子,后必有灾。

水在坎宫,凤池身贵,金居兑位,乌府名高。土旺牛田,木生文士。

水星多在平地,妙处难言。

火星多出高山,贵而无敌。

木须有节,金贵连珠。

所贵者活龙活蛇,所贱者死鳅死鳝。

虽低小不宜瘦削,虽屈曲不要欹斜。

德不孤,必有邻,看他侍从。

眼不明,徒费力,到底糢糊。

五星依此推,万变难以枚举。

第四章论水法

论山可也,于水何如。

交锁织结,四字分明。

穿割箭射,四凶合避。

撞城者,破家荡业,背城者,勾性强心。

发福悠长,定是水缠玄武,为官富厚,必然水绕青龙。

所贵者五户闭藏,所爱者三门宽阔。

垣局虽贵,三门逼窄不须观;形穴虽奇,五户不关何足取。

元辰当心直出,未可言凶。

外面转首横栏,得之反吉。

以之界脉则脉自止,以之藏风则风不吹。

水才过穴而反跳,一文不值。

水若入怀而反抱,一发便衰。

水口则爱其紧如葫芦喉,抱身则贵其弯如牛角样。

交牙截水者最宜耸拔,当面潴水者惟爱澄凝。

耸拔者,如赳赳武夫之捍城;澄凝者,若肃肃贤臣之拱位。

水口之砂,最关利害,此特举其大略,当自察其细微。

第五章论龙脉

水固切于观流,山尤难于认脉。

或隐显于茫茫迥野,或潜藏于淼淼平湖。

星散孤村,秀气全无半点。

云蒸贵地,精光略露一斑。

耸于后,必应于前;有诸内,必形诸外。

欲求真的,远朝不如近朝;要识生成,顺势无过逆势。

多是爱远大而嫌近小,谁知迎近是而贪远非。

会之于心,应之于目。

三吉六秀,何用强求。正穴真形,自然默合。

死绝处有生成气局,旺相中察休废踪由。

弃甲曳兵,过水重兴营寨;排枪列阵,穿珠别换门墙。

游龟不顾而参差,是息肩于传舍。

连珠不止而散乱,似假道于他邦。

滚滚桃花,随风柳絮,皆是无蒂无根,未必有形有气。

若见土牛隐伏,水缠便是山缠。

或如鸥鸟浮沈,脉好自然穴好。

水外要四山来会,平中得一突为奇。

细寻朝对之分明,的要左右之交固。

堂宽无物,理合辩于周围。

水乱无情,义合求于环聚。

当生不生者,势孤援寡。

见死不死者,子弱母强。

鹤膝蜂腰,恐鬼劫去来之未定。

蛛丝马迹,无神龙落泊以难明。

仿佛高低,依稀绕抱。

求吾所大欲,无非逆水之龙。

使我快于心,必得入怀之案。

蜂屯蚁聚,但要圆净低回。

虎伏龙蟠,不拘远近大小。

脉尽处须防气绝,地卑处切忌泉流。

来则有止,止则或孤,须求护托。

一不能生,生物必两。要合阴阳。

有雌有雄,有贵有贱。

其或雌雄交度,不得水则为失度。

倘如龙虎护胎,不过穴则为漏胎。

可喜者龙虎身上生峰,可恶者泥水地边寻穴。

出身处要列屏列障,结穴处要带褥带裀。

当求隐显之亲疏,仍审怪奇之趋舍。

犀角虎牙之脱漏,名为告诉之星;骊珠玉几之端圆,即是贡陈之相。

亦有穴居水底,奇物异踪;更有穴在石间,剥龙换骨。

水底必须道眼,石间贵得明师。

岂知地理自有神,谁识桑田能变海。

骨脉固宜剥换,龙虎须要详明。

请关注订阅号,中国风水研究会。

或龙去虎回,或龙回虎去。

回者不宜逼穴,去者须要回头。

荡然直去不关栏,必定逃移并败绝。

或有龙无虎,或有虎无龙;无龙要水绕左边,无虎要水缠右畔。

或龙强虎弱,或龙弱虎强;虎强切忌昂头,龙强尤防嫉主。

莫把水为定格,但求穴里藏风;到此着眼须高,更要回心详审。

两宫齐到,忌当面之倾流;一穴居中,防两边之尖射。

东宫窜过西宫,长房败绝;右臂尖射左臂,小子贫穷。

最宜消息,无自昏迷。

相山亦似相人,点穴犹如点艾。

一毫千里,一指万山。

若有生成之龙,必有生成之穴。

不拘单向双向,但看有情无情。

若有曲流之水,定有曲转之山;何用九星八卦,只须顾内回头。

莫向无中寻有,须于有处寻无;或前人着眼之未工,或造化留心以褔善。

左掌右臂,缓急若冰炭之殊;尊指无名,咫尺有云泥之异。

傍城借主者,取权于生气;脱龙就局者,受制于朝迎。

大向小扦,小向大扦,不宜乱杂。

横来直受,直来横受,更看护缠。

须知移步换形,但取朝山证穴。

全凭眼力,斟酌高低,细用心机,参详向背。

内直外钩,尽堪裁剪,内钩外直,枉费心机。

勿谓造化难明,观其动静可测。

辨真伪于造次之间,度顺逆于性情之外,未知真诀,枉误世人。

细看八国之周流,详察五星之变化。

截气脉于断未断之际,验祸福于正不正之间。

更有异穴怪形,我之所取,人之所弃。

若见藏牙缩爪,机不可测,妙不可言。

石骨过江河,无形无影。

平地起培塿,一东一西。

当如沙里拣金,定要水来界脉。

平洋穴须斟酌,不宜掘地及泉;峻峭山要消详,务要登高作穴。

穴里风须回避,莫教割耳吹胸;面前水要之玄,最怕冲心射胁。

土山石穴,温润为奇;土穴石山,嵯峨不吉。

单山亦可取用,四面定要关栏;若还独立无依,切忌当头下穴。

风吹水劫,是谓不知其所裁。

左旷右空,非徒无益而有损。

石骨入相,不怕崎岖;土脉连行,何妨断绝;但嫌粗恶,贵得方圆。

过峡若值风摇,作穴定知力浅。

穴前折水,依法循绳,图上观形,随机应变。

穴太高而易发,花先发而早淍。高低得宜,褔祥立见。

虽曰山好则脉好,岂知形真则穴真。

枕龙鼻者,恐伤于唇;点龟肩者,恐伤于壳。

出草蛇以耳听蛤,出峡龟以眼顾儿。

举一隅而反三隅,触一类而长万类。

虽然穴吉,犹忌葬凶。

立向辨方,的以子午针正。

作当依法,须求年月日之良。

山川有小节之疵,不减真龙之厚褔。

年月有一端之失,反为吉地之深殃。

过则勿惮改,当求明师;择焉而不精,误于管见,谓凶为吉,指吉为凶。

拟富贵于茫茫指掌之间,认祸褔于局局星辰之内。

岂知大富大贵,而大者受用,小吉小褔,而小者宜当。

偶中其言,自神其术。茍一朝之财贿,当如后患何!谬千里于毫厘,请事斯语矣。

追寻仙迹,看格尤胜看书;奉劝世人,信耳不如信眼。

山峻石粗流水急,岂有真龙,左回右抱主宾迎,定生贤佐。

取象者必须形合,入眼者定是有情。

但看富贵之祖坟,必得山川之正气。

何年兴,何年废,鉴彼成规;某山吉,某山凶,了然在目。

水之祸褔立见,山之应验稍迟。

地虽吉而葬多凶,终无一发;穴尚隐而寻未见,留待后人。

毋执己见,而拟精微;须看后龙,而分贵贱。

三吉锺于何地,则取前进后退之步量。

劫害出于何方,则取三合四冲之年应。

遇吉则发,逄凶则灾。

山大水小者,要堂局之宽平;水大山小者,贵祖宗之高厚。

一起一伏断了断,到头定有奇踪;九曲九弯回复回,下手便寻水口。

山外山稠叠,补缺障空;水外水横阑,弓圆弩满。

紧拱者富不旋踵,宽平者福必悠深。

修竹茂林,可验盛衰之气象。天关地轴,可验富贵之速迟。

牛畏直绳,虎防暗箭,玄武不宜吐舌,朱雀切忌破头,穴前忌见深坑。臂上怕行交路。

上不正而下参差者,无用。左空缺而右重抱者,徒劳。

外貌不足,而内相有馀,谁能辨此。

大象可观,而小节可略,智者能知。

何精神显露者反不祥,何形势隐拙者反为吉。

盖隐拙者却有奇踪异迹,显露者多是花穴假形。

胶柱鼓瑟者何知,按图索骥者何晓。

城上星峰卓卓,真如插戟护垣。面前墩阜,换作排衙唱喏。

华表捍门居水口,楼台鼓角列罗城。

若非立郡迁都,定主为官近帝。

众山辐辏者,富而且贵。

百川同归者,清而又长。

山称水,水称山,不宜偏胜。

虎让龙,龙让虎,只要比和。

八门缺,八风吹,朱门饿莩。

四水归,四兽聚,白屋公卿。

突中之窟须迁,窟中之突莫弃。

穷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外耸千里,不若眠弓一案。

山秀水响者,总为绝穴。

水急山粗者,多是神坛。

不论平地高山,总宜深穴。

若是穷源僻坞,岂有真龙。

远看脚头。高抬眼力。

根大则枝盛,源深则流长。

长要龙真而穴正,要水秀以沙明。

登山见一水之斜流,退官失职。

入穴见众山之背去,失井离乡。

若见文笔孤单,砚池污浊。

枉凿匡衡之壁,徒关孙敬之门。

财山被流山之返牵,花蜂酿蜜。

怀抱有圆峰之秀异,螺嬴负螟。

一岁九迁,定是九流九曲。

十年不调,盖因山不十全。

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亦吉。山若欹斜破碎,纵合卦例何为。

覆宗绝嗣,多因水尽山穷。

灭族亡家,总是山飞水走。

不问何方,允为凶兆。

论官品之高下,以龙法而推求。

天乙太乙侵云霄,位居台谏。

禽星兽星居水口,身处翰林。

数峰插天外,积世公卿。

九曲入明堂,当朝宰相。

左旗右鼓,武将兵权。前障后屏,文臣宰辅。

犀牛望月,青衫出自天衢。

丹凤衔书,紫诏颁于帝阙。

文笔联于诰轴,一举登科。

席帽近于御屏,东宫侍读。

衙刀交剑,名持帅阃之兵。

鼓角梅花,身领知州之职。

银瓶盏注,富比石崇。玉带金鱼,贵如裴度。

三千粉黛,牵公子之魂消。八百烟花,惹王孙之肠断。

娥媚山现,女作宫妃。金诰花开,男婚公主。

鱼袋若居兑位,卿相可期。天马若在南方,公侯必至。

顿笔多生文士,卓旗定出将军。

内忧外阃,文武不同。

某郡某州,分野可断。

御座御屏,入内台而掌翰。

顿给枪鼓,镇外阃以持权。

带仓带库,陶猗之富可期。

生曜生宫,王谢之名可望。

文星低而夭颜回,天柱高而寿彭祖。

印浮水面,焕乎其有文章。

水聚天心,孰不知其富贵。

巧凭眼力,妙在心思。

物以类推,穴由形取。

虎与狮猊相似,雁与凤凰不殊。

一或少差,指鹿为马。

浑然无别,认蚓为蛇。

或取斜曲为钗,四围不绝。

或求横直为剑,两畔不包。

文笔画笔,二者何分。衙刀杀刀,两般无异。

若坐山秀丽,杀刀化作衙刀。

或本主贱微,文笔变为画笔。

尖枪本凶具,遇武士以为奇。

浮尸固不祥,逢群鸦而反吉。

鼓笛非神仙不取,无道器则出伶官。

印剑非天师不持,有香炉则为巫祝。

葫芦山现,术士医流。木杓形连,瘟疾孤寡。

或是胡僧礼佛,错认拜相铺毡。

或是尸山落头,误为谢恩领职。

形如囚狱,与祥云捧日何殊。

势耸花,与风吹罗带何异。

出阵旗见劫山为劫盗,死笔遇杀水为杀伤。

一坯土居正穴之前,未可断为患眼。一小山傍大山之下,未可指为堕胎。

或作蟠龙戏珠,或作灵猫捕鼠。

贵通活法,莫泥陈言。

卷帘水现,入舍填房。

珥笔山尖,教唆词讼。

儿孙忤逆,面前八字水流。

男女淫奔,案外抱头山现。

玉印形如破碎,非瞽目则主伤胎。

请关注订阅号,中国风水研究会。

金箱头若高低,非烟包则为灰袋。

探头侧面,代有穿窬。拭泪搥胸,家遭丧祸。

尸山居水口,路死扛尸。肿脚出坟前,瘟疫浮肿。

出林虎无以啖之,则伤人。伏草蛇无以制之,则损己。

蜈蚣钳里,眠犬怀中。凡此恶形,扦之有法。

嘶马必闻风于他处,惊蛇还畏物于坡中。

取舟楫于前滩,贵游鱼于水上。

荷叶不可重载,瓜藤仅可小栽。

泊岸浮牌岂畏风,平沙落雁偏宜水。

鱼贯而进,馨香在于卷阿。

雁阵而低,消息求于回野。

人形葬于脐腹,却要窝藏。

禽形妙在翼阿,不拘左右。

不可一途而取,岂容一例而言。

盖黏倚撞,细认穴情。

吞吐浮沉,务依葬法。

唇脐目尾颡腹,三吉三凶。角耳鼻协腰足,四凶二吉。

形似乱衣,妻必淫,女必妒。势如流水,家必败,人必亡。

或遇提萝之山,定生乞丐。若见擎拳之势,定出凶徒。

水破太阴,云雨巫山之辈。山欹文曲,乱流洛浦之人。

头开两指似羊蹄,出人忤逆。脑生数摺如羊协,犯法徒刑。

文笔若坐悬针,切宜谨畏。孝帽若临大墓,勿谓无凶。

小人中君子,鹤立鸡群。君子中小人,蓬生麻内。

抿中玉表,多生庶出之儿。狐假虎威,必主过房之子。

为人无嗣,只因水破天心。有子出家,定是水冲城脚。

亦有虚拱,无情似乎有情。多见前朝,如揖却非真揖。

顶虽尖圆而可爱,必脚走窜而顾他。纵有吉穴可迁,不过虚花而已。

万状千形咸在目,三才八卦本诸心。

好地只在方寸间,秘术不出文字外。

土崩陷而神鬼不妥,木凋落而旺气将衰。

源泉混混出明堂,气随飘散。

白石磷磷张虎口,必主刑伤。

更防东屈西伸,最怕左牵右拽。

危楼寺观,忌闻钟鼓之声。

古木坛场,惊见雷霆之声。

怪石若居前案,必有凶灾。吉星既坐后龙,岂无厚福。

忽见山裂者,横事必生。尝闻水泣者,丧祸频见。

其或声响如环佩,进禄进财。若然滴漏注铜壶,守州守郡。

鼕鼕洞洞,响而亮者为贵。凄凄切切,悲而泣者为灾。

然而有声不如无声,明拱不如暗拱。

一来一去,有福有灾。

一急一缓,有利有害。

留心四顾,缓步重登。

二十四山,山名太杂。

三十六穴,穴法何迂。

宗庙之水法误人,五行之山运有准。

逆水来朝,不许内堂之气。

翻身作穴,切须外从之回头。

所贵关藏,最蜂空缺。

隔水为护者,何妨列似屏风。就身生案者,须要回如肘臂。

毋友不如己者,当求特异之朝山。同气然后求之,何必十分之厚陇。

尖山秀出,只消一峰两峰。曲水来朝,不论大涧小涧。

众水顺流而散漫,不用劳神。四山壁立而粗杂,何劳着眼。

山无朝移夕改之势,水有陵迁谷变之时。

水不乱湾,湾则气全。山不乱聚,聚则形止。

浅薄则出人浅薄,宽平则出人宽平。

只只山尖射,岂子之所欲哉。

源源水斜流,其馀不足观也。

后山不宜壁立,去水最怕直流。

更嫌来短去长,切忌左右倾泻。

流神峻急,虽屈曲而骤发骤衰。

水口开关,不重叠而易成易败。

其或势如浪涌。何如卓立之峰。脉若带连,何必高昂之阜。

带连者贵接续而不断,浪涌者须重叠以为奇。

脉有同干异支,支嫩延蔓。势有回龙顾祖,祖不厌高。

察其老嫩精粗,审其生旺休废。

若言阳宅何异阴宫,最要地势宽平,不宜堂局逼窄。

若居山谷,最怕凹风。若在平洋,先须得水。

土有馀,当辟则辟。山不足,当培则培。

先宅后坟,坟必兴而宅必败。先坟后宅,宅既盛而坟自衰。

明堂平旷,万象森罗。众水归朝,诸山聚会。

草盛木繁,水深土厚。墙垣篱堑,俱要回环。

水圳池塘,总宜朝揖。订阅号,中国风水研究会。

与夫铁炉油榨,水确牛车。立必辨方,作当依法。

水最关于祸福,水宜合于图经。

所忌者水尾源头,所戒者神前佛后。

坛殿必居水口,罗星忌见当堂。

形局小者,不宜伤残,寸土惜如寸玉。

垣局阔者,何妨充广,千家任住千年。

一山一水有情,小人所止。大势大形入局,君子攸居。

泰山支麓水交流,孔林最茂。龙虎山中风不动,仙圃长春。

因往推来,准今酌古。

牧堂之论深于理,醇正无疵。

景纯之术几于神,玄妙莫测。

法度固难尽述,机关须自变通。

既造玄微,自忘寝食。

亟称水何取于水,谁会孔圣之心。

尽信书不如无书,还要离娄之目。

赋禀虽云天定,祸福多自己求。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之取尔。

天之生人,地之生穴,夫岂偶然。

欲求滕公之佳城,须积叔敖之阴德。

积德必获吉扦,积恶还招凶地。

莫损人而利己,勿丧善以欺天。

穴本天成,福由心造。

发明古诀,以雪吾心。

地理精粗,包括殆尽。

切记宝而藏之,非人勿示。

慎传后之学者,永世无穷

无常派玄空风水峦头功夫——论龙

寻龙的目的是要寻到真龙!辨别龙之真假,关键要诀是在入首近穴数节内详细审察。远龙虽平常,入穴数节合格者,则是真龙;远龙虽美,入穴数节不美者,则为假龙。真龙必有穴,而假龙必无穴。这是从到头融结情况,辨别真龙假龙的重要诀窍。

一、一脉三龙

昆仑山为我国山脉之祖,由昆仑山发脉,延伸到我国境内的(东面)有三条干龙脉:北干龙、中干龙、南干龙。

北干龙—黄河与鸭绿江夹北干龙尽于日本海;

中干龙—黄河与长江夹中干龙尽于黄海;

南干龙—长江与怒江(黑水)夹南干龙,一支尽于缅甸,注入印度洋;另一支由云南至桂林至广东注入南海:还有一支继续北上至江浙往入东海。

二、祖宗父母与穴星

1、祖宗山

经云“寻龙须寻祖与宗,不辨祖宗何足话?”山有发祖之处,如木有根,水有源,根大则枝远,源远则流长。因此,寻龙之法也必先究论之起源才能知晓龙的远近长短,气之轻重厚薄,力量大小,福泽久暂。龙之起始处,名叫祖宗山,需高大迥异,有时跨洲连县,绵延数百里,大者如名山五岳,小者亦需在一州一县、一方一邑别高大和出类拔萃。太祖山因其高大,常有云雾生其间。经云:“寻龙旺气先寻脉,云雾多生在龙脊,春夏之交与二分,夜望云霓生处觅,云霓先生绝高顶,此是龙楼宝殿定。”能识太祖山,才能观察龙的出身行度、父母胎息及受穴之山。

太祖山山势巍峨,秀拔独尊,大多为火星结体,形家所喝之龙楼凤阁、冲霄凤、盖天旗等,总需鹤立鸡群于众山,耸然独高于群脉。从这里出脉,忽高忽低而有序,即是辞楼下殿。

2、少祖山

因太祖山距离太远,而龙之行度又变幻无常,故需在少祖山详加辨识。少祖山即近祖次宗之山,廖公谓之为主山。廖氏云:“若是山家结穴龙,定起主星峰。”,即指结地之龙,必有少祖山作主星也。少祖山离穴一般只有二三节,如果太远则福力轻,需得再起主星方妙。故凡美地,必起近穴少祖山,而少祖山亦必奇异特达,秀丽光彩,或开大帐,或起华盖、宝盖,或作三台、玉枕、御屏诸般贵格,或起冲天木、涨天水、焰天火、献天金、凑天土等星辰,有这样合星体、成龙格的少祖山,前面必融结好穴。

3、父母山与胎息孕肓

少祖山下,或起或伏或直或曲,但以玄武顶后一节之星为父母。父母之下,落脉处为胎,其下束气处为息,融结处为育。因父母胎息在少祖山到穴一段,最为紧要,若束气清彻,护卫周密,钟灵毓秀则吉,若尊卑失太祖序,大小无伦则凶。

无常派玄空-论龙

4、穴星

地理上,以起顶开面的穴山称为穴星。“起顶”就是龙入首后形成的山顶,如人的头顶额头部分,称为化生脑。穴星有分敛、仰覆、向背、合割为“开面”,开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面前有宽阔的腹地,水势悠缓。一般情形,结穴之星有尊特、秀嫩、肥厚、端巧四种。尊特者,雄伟超群,挺然独立,如鹤立鸡群,忌孤露;端巧者,体态正然,无造作感,秀气伶俐,忌瘦削;秀嫩者,纯粹出众,滋润光鲜,如闺中少女,忌瘦削;肥厚者,体态丰满、端正厚重,如厚德君子,忌臃肿。

穴星有正体、侧脑、平面三种。正体者钟五行之正气,融星象之正形,即无论属何种五行,都具有典型、纯正之特点,穴多结于中;侧面者,是星辰头脑偏斜、形体欹侧,闪巧奇藏,穴多结于旁;平面,是星辰倒地之情形,穴多结于顶。穴星无论是金星、木星、土星、水星,都有正体、侧面、平面三种情形,唯独火星不结穴,只作祖山或朝山用。金圆、木直、水曲、土方,为穴星之四大形态,而结穴都有窝、钳、乳、突四象之不同。

三、开帐过峡与脱卸剥换

开帐是指龙脉的太祖、少祖、父母等山的山肩展开,如鸟张开翅膀,而脉从中心穿出。龙有开帐,不管是什么星体,皆属贵龙。第一种是穿心,稍头又起圆峰,高峻丰厚者,为自带仓库,主出巨富;第二种是开帐之后,如丝线穿出并特立秀峰的,为帐内贵人,主出大贵;第三种是开帐之后,两腋特起秀峰,虽不与本身连为一体,却挺拔端正,为暗库星,亦主巨富多丁。但若脉穿出之后,反变散乱,神气消失,收拾不均,堂局破碎,朝应无情,虽有开帐穿心,却无用处,不以吉论。

过峡就是龙跌断之处,有左右齐送齐迎者;有一边为送,一边为迎者;有穿田失踪而为蛛丝马迹之势者;有牵连不断而为鹤膝蜂腰之形者,俱以中出过脉为上,旁出次之。来龙临峡之时,其势必有停顿之意,而过峡之后,龙则进行剥换变化。龙经云:“一剥一换寻断处,断处两边生拥护”,即言龙之过峡处,其气束紧,最怕风吹水劫,故必有护峡之山,八字之水,若能合日月,旗鼓,天马、贵人、金箱、玉印、垂缨、串珠、龟蛇、狮象、牙笏、戈矛等形者为贵格。若如仓库、橱柜、银瓶、金樽等形象者,为富格。当然也不必太过拘泥于形状,重在遮护周密,夹从有情为吉。从峡的形状可以预知穴场情形,这需要更高的眼力和技术,在此不详细阐述。

脱卸剥换是指龙的变化,即由老变嫩,由粗变细,由凶变吉。杨公云:“一剥一换大生细,从大剥小最奇异”。

无常派

四、龙之行止老嫩生死与贵贱贫富

龙有行止之分。龙行未止谓之“行龙”或“过龙”,不可求穴,龙原其所始,穴乘其所止,因此需辨认龙之行止。凡山奔走不停,水势峻急不环,门户不开,罗城不卫,山水不团聚之处,为龙行未止,够无情,纵有奇巧亦不足论;若龙之真止,则玄武顶尊重不动,下手诸山逆顾,众水回关,左右随从之山齐止,穴前案山或朝对之山拜伏。而大地止蓄之处,常有北辰、华表、捍门、游鱼、禽曜、罗星等象列于水口。最重要的判断方法是,从水口处观察,若水口关锁,则内气融聚,基本可辨龙之已止。

龙有老嫩之别。廖璃云:“老是大山毛骨粗,嫩是换皮肤。”简单地说,凡是大山脉粗大、绵亘者即是老龙,而大山脉经过退卸剥换而呈献出小巧、秀气者,即是嫩龙。老龙山体蛮蠢、星体浑浊、径直粗顽,如老妇一般,形容枯槁、容颜憔悴,难以结穴;嫩龙则有起有伏、有大有小、高低顿跌、左右趋闪、灵活多变、活泼可爱,如少女一样,容颜光鲜,形象妩媚,则能结地。故“老龙生出嫩枝柯,跌断不嫌多”。

龙有生死之分。凡来脉高低起伏,支脚爪牙分布,趋闪转动为生;而僵直粗硬为死。《发微论》云:来脉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龙势推右,则右为生,左为死。又有瘦中取肉,则瘦处死,而肉处生;饱处取饥,则饱处死,而饥处生。

龙有向背之分。开面朝我即为向,而突背朝我则为背。向我为有情,背我则无义,如人之相聚时,笑脸相迎则为有情,背过身去呈不屑一顾之状,则为无情。经云:“若是面时宽且平,若是背时多陡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龙在行度之间,自身无向背之分。向背重点指护砂,凡外山皆向我则必砂环水拖,形止气器,堂局中正,门户森严,此为关键窍奥。

龙又有贵贱贫富之别。要识别龙之贵贱,则要考其来源,即从祖宗父母上着眼,凡贵龙,其祖山必粗雄巍岷、高耸挺拔、精神卓越、气象尊严,行度之间重重开帐;贱龙则出身以来,星峰不见、起伏不明、头面破碎、形态丑恶、怪石峻岩、枝脚尖利、臃肿粗顽、峻嶙瘦削、风吹水劫、四势不聚、嫩坦无收、散乱无序。大体上,来龙秀丽者多主贵,端圆肥厚者多主富,尖削歪斜者主贫贱。

五、龙之三势三落干枝与四格

龙之三势是指山龙之势,平冈(丘陵)之势,平地之势,以上所言多是言山龙之势。

而龙之落局有初落、中落、末落之分,其中可分别龙之力量大小。初落龙力较小,中落较大,末落最大。但不可拘泥,还需与局同参。

龙的正脉叫干,分脉叫枝,如同果树的枝干一样。干和枝又有大小的分别,一条山脉下来,旁有分龙,则本龙称为干;分龙之下,又再分龙,则初分之龙又称为干,就像人有子有孙一般,枝的看法也是如此。因此,龙有“干中干”“干中枝”“枝中干”“枝中枝”的分别。大体而言,干龙的力量大,枝龙的力量小,但亦不可拘泥,富贵贫贱并不全以枝干为依据,而关键是看龙砂穴水相配合所形成的格局。

龙之四格是指梧桐枝格、芍药枝格、兼霞枝格、杨柳枝格。

抱玄国学绘制

若龙之枝脚节节生出,两边均匀为梧桐枝格,至贵;而枝脚长短不对称,但又交互停匀,脉穿心而出者,为芍药枝格,亦贵;枝脚虽不对节却或左或右交互停匀为蒹葭枝格,其力较轻,但仍可入用:若枝脚边有边无或边美边恶,或边长边短,此为杨柳枝凶格,不可取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