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生成八字(2018年3月26日八字算命)

几分真心 2023-09-18 12:14:51 网友整理

惊!沪一女子被两闺蜜操控八年,全家背债!坑越挖越大……

女子求助

自称闺蜜欠钱不还

今年3月25日晚上

宝山公安分局宝杨派出所的民警

收到了一条微信求助

辖区居民小李在微信中说

自己和室友小吴借了

一百多万给闺蜜欣欣

但现在欣欣不还钱,人也失联了

据小李和小吴说,她们和欣欣是大学同学,2015年毕业后合租在了一起

三人各自申请了一张信用卡,但并不是为了刷卡消费,而是为了把信用卡额度里的钱直接拿出来用,也就是俗称的“套现”,属于违法行为。

小李和小吴说,套现后没过多久,就有两个警察上门找她们的闺蜜欣欣,

说她涉嫌违法,还暗示她们可以送礼平息此事

由于欣欣平时不上进,上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家还沉迷游戏,所以她一下子拿不出“送礼钱”。为了不让闺蜜欣欣坐牢,小李和小吴自掏腰包

帮欣欣垫付了所谓的“送礼钱”,欣欣也答应每月分期还款。

2018年,三人感觉手头钱不够花,小李和欣欣一合计,就以购买欣欣家拆迁房为名,从小李的父母那里骗了七八十万,然而从2019年开始,小李感觉欣欣还钱的时候,不那么爽快了。

两人为了逼欣欣还钱,还想了一个损招,因为知道欣欣比较迷信,她们就冒充“神婆”,让欣欣还钱,如果不还钱,就会运气不好。

可是从前一天起,小李和小吴就联系不上欣欣了,她们这才慌慌张张地向民警求助。民警告诉她们,如果对方真的欠钱不还,建议她们搜集证据

以便日后对簿公堂,但小李和小吴表示,她们还是想和欣欣达成和解。

到了第二天,民警给她们两个打电话,想询问事情进展,却发现这两个人

电话不接、微信不回。

闺蜜报警

剧情出现黑白反转

3月26日,也就是小李和小吴向民警求助的第二天,浦东公安分局六灶派出所接到了一名年轻女子报警。女子自称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被两个好闺蜜了一百多万,这个报警人不是别人,正是小李和小吴口中不肯上班、沉迷游戏、欠债百万的欣欣。

欣欣的第一张信用卡

额度只有6000元

她的噩梦

也就是从这6000元开始的

据欣欣说,有一天她们三个在出租房里聊天,小李突然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回来之后面红耳赤地说,“欣欣,你涉嫌信用卡了!”

欣欣性格单纯,没什么社会经验,一听自己涉嫌违法犯罪,立刻慌了手脚。在三人的关系里,小李算是她们之中的“大姐大”,她当即安慰欣欣,说自己会帮她想办法。

小李编造了一个“刘局长”的身份,让“刘局长”帮忙打招呼把事情搞定。

联系上所谓的“刘局长”之后,小李告诉欣欣,对方暗示可以花钱消灾,让欣欣想办法筹钱,当欣欣表示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时候,小李和小吴又很仗义地表示,自己可以帮她垫付,她只要分期还款就行。

就这样,小李和小吴摇身一变成了欣欣的债主,她们一边刷爆自己的信用卡用于享乐,一边从欣欣那里钱财来填补窟窿。

她们还跟欣欣解释,自己的这些消费,是刷自己的信用卡买的,不是花了欣欣的钱,她们希望欣欣尽快还钱,因为她们要还信用卡,她们要过正常人的日子。

逐渐离谱

欣欣一家背上巨额债务

为了按月还上小李和小吴垫付的钱,欣欣在小李的指导下又去办理了多张信用卡用于套现,每到还款日,欣欣就用“倒卡”的方式蒙混过关,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方式,只会让欣欣的负债越滚越多。

面对滚雪球般不断增长的债务,欣欣不得不向父母摊牌,为了帮女儿还债,欣欣的母亲找身边的亲戚朋友借了好多次钱,总计金额有八十多万。

欣欣的百依百顺

欣欣父母的爱女心切

让小李和小吴有恃无恐

甚至打起了欣欣家房子的主意

为了偿还所谓“债务”,欣欣家把唯一的住房租给别人,一家人只能寄人篱下。2018年,小李和小吴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她们听说欣欣家要拆迁,就想预购欣欣家120个平方的拆迁房。

到了2019年,骗钱速度赶不上花钱速度的两人又找到了新的借口,因为知道欣欣迷信,她俩就编造了一个“神婆”的角色,整天逼着欣欣还钱,不还钱就会危及生命。

在小李的操控下,欣欣每个月的工资、房租收入,父母和祖父母的退休工资总计23000元,都会按月进到小李账上,最多的一个月,欣欣一家给了她们13万。

欲壑难填

行骗二人最终玩火自焚

犯罪嫌疑人李某交代,她最初的歪念,是源于吴某提到过她老家的一个亲戚因为信用卡套现被抓了。

产生了想把欣欣的信用卡占为己有的歪念之后,李某很快等到了,让歪念变成现实的机会,她借着两名民警上门登记住户信息的机会,拍了一段小视频,她把视频发给欣欣,谎称这两个人是来抓她的。

就这样,欣欣毫无防备,一脚踏进了李某挖好的陷阱,成了李某和吴某的“提款机”。

回过头来看李某和吴某

编造的谎言

其实都很拙劣

她们之所以能得手

和三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有很大关系

在三人的关系中

欣欣是弱的一方

经常被李某和吴某打压

长期的打压

让原本人缘不错的欣欣

逐渐失去了自信

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少

到最后

她的身边只剩下了

李某和吴某两人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罪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转自:案件聚焦(记者:郭建斐)

来源: 新闻坊

新华视点丨“二阳”形势如何?怎样科学应对?——多地发热门诊观察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题:“二阳”形势如何?怎样科学应对?——多地发热门诊观察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检测显示部分为“二阳”患者。当前全国发热门诊诊疗情况如何?怎样科学应对风险?针对社会关切,“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研走访。

发热门诊保持平稳有序

“老伴发烧后我第一时间就带她来医院了,情况还好,暂时不需要吸氧。”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热门诊,正在陪伴72岁妻子输液的周大爷告诉记者,妻子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

记者走访全国多地三甲医院和基层社区,调研发现发热门诊运行状况整体平稳有序,各类治疗药物库存较为充裕,医疗机构重症救治能力有储备。

5月31日,患者及家属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热门诊挂号和付费。新华社记者 龚雯 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最近发热门诊接诊量相比一个月前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轻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目前没有出现发热门诊病人特别多、给医疗资源带来压力的情况,保持正常医疗秩序没有问题。

“目前发热门诊每日全天开诊服务社区患者。”上海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华焱坤说,五月接诊的百余位病人中,新冠感染占比不高,各年龄段都有,症状普遍较轻。目前药房各类治疗药物库存比较充裕。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虽有增加,但整体数量远低于上一轮流行高峰时就诊量。监测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有所上升,5月中旬开始进入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专家集体研判认为,由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引起的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全国整体疫情态势平稳可控,对医疗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影响较小。

“二阳”症状相对更轻

“一开始以为是在外出差受凉,发烧后才测了下抗原,没想到‘二阳’了。”杭州市民江先生说,自己大约一周前确认“二阳”,症状主要是轻微喉咙痛和低烧,体温约38摄氏度,服药后基本2天恢复,感觉比第一次感染时的症状轻了很多。

5月30日下午,记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发热门诊看到,三间诊室全部开放就诊,等候区域内病人及陪同家属共不到十人,均佩戴口罩。该院感染科主任吕芳芳介绍,近一周接诊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很多是首次感染,“二阳”比例不高,但有增多趋势。病人症状以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为主。

“总的来说,大部分患者‘二阳’的症状普遍比‘一阳’时轻。”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根据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有轻微嗓子疼,发热恢复得更快,病程约持续3至5天。

专家提醒,如果确定感染了新冠病毒,不管是否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仍建议居家休息。若经过休息、服药,相关症状仍在加重,如发热持续超过5天、有胸闷憋气症状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条件的应及时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

针对公众关心的优势病毒株及其致病力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监测数据显示,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在我国境外输入病例和本土病例中的占比持续处于高位,分别占5月15日至21日采集序列的95.2%和91.9%。从我国和全球研究结果来看,与早期流行的各亚分支相比,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关口前移”保护高风险人群

高龄老人、没有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基础病患者等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高风险人群。面对“二阳”风险,如何保护好高风险人群?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重点人群要格外做好防护,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感染。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氧疗,并通过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诊断,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干预。同时,社区和基层全科医生应对辖区内的高风险人群心中有数,做到“关口前移”。

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儿童的免疫功能尚未健全。专家建议,如果家中老人和儿童没有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或基础免疫,应积极接种疫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5月26日,两种新款新冠病毒疫苗在杭州开打,杭州市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两款疫苗均已下发至各基层预防接种门诊,群众可按需预约,就近接种。3月以来,江西省人民医院持续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各类加强剂次疫苗接种服务。结合实际,各地多措并举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持续补齐人群免疫水平差距。

5月31日,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医生为一名患者做检查。新华社记者 闵尊涛 摄

“近期,部分病人表示自己‘二阳’后,一段时间感到持续乏力、失眠甚至心跳快、焦虑。”江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肖祖克说,大家十分关心反复感染是否会有“后遗症”。

从临床医学角度看,后遗症一般指的是患某种疾病后,躯体、机能上出现一些不能恢复的障碍。童朝晖介绍,根据临床观察,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一些症状大部分出现在特定时期内,长时间看是可以恢复的,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王贵强表示,目前从临床观察看,三个月以上还存在上述症状的病例并不多,没有发现数量较多的所谓“后遗症”患者。(记者顾天成、董瑞丰、闵尊涛、黄筱、龚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