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3

若即若离 2023-07-06 05:28:36 网友上传

毛主席当年对于台海问题的思考与部署,如今仍不过时,真乃伟人也

海峡两岸分隔已逾70载,70余年间,数代中国人始终围绕着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制定的一个中国原则接力探索解决台湾问题。

回首毛主席当年对于台海问题的思考与部署,今日看来仍不过时,真乃伟人也。

历史形势波诡云谲,台海问题由来已久

回顾历史,自新中国成立前夕,带领军队败退台湾后,便把目光放在了台湾。

台湾海峡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岛分隔开来,以为首的部分军政人员败退台湾,衍生出的关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被称为台海问题或台湾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台海局势风云变幻,对台海问题的思考和部署也随着时局不断进行调整。

简单来说,对台海问题的思考与部署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力解放台湾”,逐渐发展成朝鲜战争期间的“暂缓解放台湾”,随后演变为寄希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海问题。

时局不断变化,从武力解决到尽可能不与同胞兵戎相见,和平解决台海问题,始终不变的是对于解决台海问题的决心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点毋庸置疑,但在历史上,因台湾海峡对两岸进行了分割,台湾岛曾数次被外人占据。

台湾作为中国最大的岛屿,和中国大陆最近的距离仅有130公里,早在公元230年,吴国丹阳太守沈莹就在《临海水土志》中记述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中国历代政府均在台湾设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

1601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便假借贸易之名,侵扰我国沿海各地,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从1628年开始,西班牙殖民者逐步侵占、控制了台湾北部。

1642年,荷兰与西班牙的殖民者为了争夺在台利益大打出手,荷兰取得了胜利,独占了台湾。

在侵占台湾的38年间,荷兰殖民者大肆剥削台湾人民,台湾人民饱受苦难,1661年,郑成功亲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人,经历了持续近一年的斗争,成功收复了台湾。

清政府于1683年从郑氏后人手中成功收复了台湾,统一了全国,然而宝岛台湾遭受了太多的觊觎,一旦国力稍弱便会成为被侵略的首要目标。

1874年,日本对物产丰富、战略位置重要的台湾出兵,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随后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

尽管在消息传开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反对割台的斗争,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爱国运动,但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台湾这个失散多年的游子也得以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在此前提下,带领盘踞台湾岛,维持着所谓“对台湾的统治”,无疑是对国家领土完整性的又一次挑战。

在思考如何解决台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美国的干涉,集团的顽抗,还要发展国内的各项建设,保障新中国的民生。

当时,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力量落后等实际情况不可忽视,局面纷繁复杂,这要求在思考台海问题与国家建设时,必须要立足实际,统筹兼顾。

美国干涉内政、朝鲜战争爆发与的应对之策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名句,这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台海问题的方针:勇追穷寇,武力解放台湾。

非常了解,他认为必须一鼓作气彻底打倒以为首的派,新中国的发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此后,更是做好了点将开战的准备,将解放台湾的历史重任交给了时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并对解放台湾进行了战略部署。

但这注定不是一场容易的战争,解放台湾势必要跨越台湾海峡,而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军力量还十分薄弱,绝不能贸然开战。

深思熟虑后,同时进行了三方面的部署,一是派人到苏联争取空军建设援助;二是指示萧劲光等人大力发展海军;三是让肩负重任的粟裕反复思考、研究攻台的方案和作战部署。

1949年12月31日,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明确提出把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作为来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一颗惊雷打破了紧锣密鼓的筹备,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撕破了脸,径直将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刹那间,美国在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形成了对新中国的两大战略威胁,新中国的领导人还没来得及多感受成功建国的喜悦就得思考接下来的出路。

朝鲜与中国相邻,两国之间“唇亡齿寒”,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战争爆发后向进行了求助,果断认为无论是出于道义,还是国家安全的考量,都应支援朝鲜。

但是中国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的话,解放台湾的计划就不得不暂时搁置,多处开战对于刚得以喘息的新中国实属不利。

在看来,中国出兵朝鲜与台湾问题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朝鲜、台湾、越南是美国妄想插在我国的三把尖刀,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中,抓住重点“牵牛鼻子”,即抗美援朝,才能打破新中国所面临的不利局面。

这是在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决定,尽管因此不得已搁置了解放台湾的计划。

但美国在台湾的各种小动作并未停止,尤其是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更是不断挑衅新中国,更是希望能够出兵朝鲜,借助美国之力和大陆对抗,使大陆无力解放台湾,要能浑水摸鱼,“大陆”就更好了。

所幸,中国抗住了压力,百万雄师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美军的攻势,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的一场中央军委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可以腾出手来,该集中力量解决台湾问题了。”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和中央人民政府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没有外患的情况下,大规模发展国内的经济建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美国却处处与中国为敌,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并不时发出“”和“”的声音。

1953年9月,美国和集团签订了“军事协调谅解协定”,在协定中规定,军队的整编、训练、监督和装备完全由美方负责,如果发生战争,军队的调动指挥须获得美方的同意。

1954年,在美国帮助下,集团增加了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9月,忍无可忍的中央军委下令炮击金门,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坚定决心。

1954年12月2日,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以此作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的依据。

这一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不满和愤慨,也更加坚定了解放台湾的决心,决心反击,下令华东军区发起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解放了一江山岛,有力打击了美国和的气焰。

但紧接着,1月28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停火”的提案,希望通过联合国安排海峡两岸停火,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和周恩来一眼就看穿了美国的险恶用心,电告安理会,坚定立场,坚决反对干涉中国内政、掩盖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的新西兰提案。

2月13日至26日,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解放了大陈岛及其外围岛屿,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解放台湾指日可待。

不承诺放弃武力,搭和平解决之桥

炮击金门和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等一系列行动,让美国政府和领导的国民政府之间出现了裂痕,眼见中国大陆政府逐渐强盛,在无法获得足够利益的情况下,美国并不愿再在台湾问题上卷入过深。

对于新中国而言,此时坚持使用武力,不仅有损两岸人民的情谊,为战争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利于国内的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没有一味坚持开战,反而远瞩地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路。

根据中央和的指示,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声明:“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这一声明赢得了舆论的广泛支持,随后也在之后多次国际会议上向台湾方面抛出了和平的橄榄枝,表示期待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放台湾。

但这一和平友好的局面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5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迫切希望制造“”。

而台湾当局的表现也很矛盾,既希望能得到美国庇护,拒绝与大陆谈判,并不断对大陆东南沿海进行军事挑衅,又不愿完全受制于美国,接受其“”的理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的领导下,一个一箭三雕的举动出现了,再一次炮击金门,意在惩蒋反美,支援阿拉伯世界。

1985年8月23日,福建前线部队以猛烈炮火炮击金门,这场炮击让美国和集团的神经紧张了起来,让其原本就开始动摇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在是否从金门、马祖撤军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根据美蒋矛盾,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地做出“把金门、马祖留在手里”的决定。

这一举动,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留下了一丝余地,同时也能挫败美国制造“”的阴谋。

从那以后,国内主流媒体多次向台湾释放出善意的信号,1958年10月6日和26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告台湾》和《再告台湾》,向台湾当局和台湾同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倡导两岸双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较为妥善,提出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

面对各种障碍,不断尝试“遇水搭桥”,多次委托相关人士做两岸沟通交流的使者,以此向在海峡对岸的和广大台湾同胞带去问候、释放善意和传达政策。

金门炮击战从此进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阶段,见并无攻占金、马的行动,便放下心来,并以此为借口,要求美国撤军。

1958年12月10日,美国被迫宣布自台湾海峡地区撤出美国的部分海空军,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被最终挫败。

台湾海峡也逐渐风平浪静下来,审时度势,站在大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计较个人私利,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让台湾落到美国人手中,台湾问题的解决要逐步创造条件,等待恰当时机。

千里外运筹帷幄,鞠躬尽瘁盼统一

为了能实打实解决两岸和平统一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那些“坑”,在有了和平解决台海问题的意识后,又结合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具体的方针和政策。

比如,两岸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制度不同,强行统一势必会引起社会,极具智慧地提出了“容许两制”的政策。

寄希望于和平解决,并不意味着委曲求全,没有放弃两手准备,在积极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铺路架桥的同时,武力作为备用选择也仍在时刻准备着。

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真正的和平离不开强大的武力保障,历史已经给中国人民上了许多课了,落后必然要挨打。

纵观两次台海危机,中美双方都在搞“战争边缘政策”,即到达战争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的必要的艺术。

在“和”与“战”之间,有着无数的活动空间,巧妙地以“战争边缘政策”对付美国的“战争边缘政策”,在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和平为贵”。

关于台海问题的思考与部署放在今天仍是适用的,军事、外交、宣传三条战线,相辅相成守护着国家主权的完整。

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台湾问题,据长女李敏回忆,毛主席在临终前仍在叮嘱她,将来台湾问题解决了,祖国统一了,“家祭无忘告乃翁”。

参考文献:

1.《在两次台海危机中的对美外交政策探析》才智. 2009,(35) 在两次台海危机中的对美外交政策探析 - 中国知网 (cnki)

2.《的台湾问题观研究》;湘潭大学;湖南省2021年第02期的台湾问题观研究 - 中国知网 (cnki)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簿(簿的拼音)
下一篇: 77(77事变)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