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玉字的八字词(带玉字的八字词语有哪些)

陪你演戏 2023-09-26 21:50:43 用户分享

18个八字成语,全认对的人,请受我一拜

有一句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道家的八位仙人,就是汉钟离 、 张果老 、 吕洞宾 、 铁拐李 、 韩湘子 、 曹国舅 、 蓝采和 、 何仙姑 。

为了渡过东海,八仙各拿出看家本领,各自渡过东海。

后来,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比喻各有各的办法。

八个字成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诗词君总结18个八字成语,认识五个,你就是高手!

01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释义】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

【出处】《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强多了。

02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释义】一个人传出没有根据的事,众多的人跟着传播,就被当作实有的事了。指根本无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03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释义】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出处】《后汉书·桓谭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江海带地,不足以比。”

04

家有敝帚【zhǒu】,享之千金

【释义】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认为自家的破扫帚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出处】汉·班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

05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一方面因之而高兴,另一方面却因之而害怕。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年高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06

一着【zhāo】不慎,满盘皆输

【释义】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全局失败。

【出处】元·李元蔚《将神灵应》第二折:“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

07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释义】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08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成语故事】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09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释义】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出处】《韩非子·功名》:“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10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释义】 张,指的是拉紧,弛,指的是松弛。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出处】《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

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11

不经一事,不长【zhǎng】一智

【释义】不亲身经历就不能增长一些见识,是说经验能使人增长智识。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12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释义】豹子死后留下珍贵的毛皮,人死后留下美名于后世。

【出处】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大丈夫怎肯负人恩德?

1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释义】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14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释义】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15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释义】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出处】北周·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成语故事】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到年轻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之粗了,感慨道:“树尚能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

桓温手抚枝条,泫然落泪: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16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释义】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例句】《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17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释义】指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却想要使别人明白。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8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释义】用以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18个八字成语,全认对的人,请受我一拜

有一句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道家的八位仙人,就是汉钟离 、 张果老 、 吕洞宾 、 铁拐李 、 韩湘子 、 曹国舅 、 蓝采和 、 何仙姑 。

为了渡过东海,八仙各拿出看家本领,各自渡过东海。

后来,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比喻各有各的办法。

八个字成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诗词君总结18个八字成语,认识五个,你就是高手!

01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释义】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

【出处】《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强多了。

02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释义】一个人传出没有根据的事,众多的人跟着传播,就被当作实有的事了。指根本无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03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释义】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出处】《后汉书·桓谭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江海带地,不足以比。”

04

家有敝帚【zhǒu】,享之千金

【释义】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认为自家的破扫帚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出处】汉·班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

05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一方面因之而高兴,另一方面却因之而害怕。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年高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06

一着【zhāo】不慎,满盘皆输

【释义】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全局失败。

【出处】元·李元蔚《将神灵应》第二折:“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

07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释义】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08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成语故事】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09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释义】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出处】《韩非子·功名》:“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10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释义】 张,指的是拉紧,弛,指的是松弛。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出处】《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

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11

不经一事,不长【zhǎng】一智

【释义】不亲身经历就不能增长一些见识,是说经验能使人增长智识。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12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释义】豹子死后留下珍贵的毛皮,人死后留下美名于后世。

【出处】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大丈夫怎肯负人恩德?

1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释义】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14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释义】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15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释义】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出处】北周·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成语故事】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到年轻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之粗了,感慨道:“树尚能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

桓温手抚枝条,泫然落泪: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16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释义】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例句】《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17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释义】指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却想要使别人明白。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8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释义】用以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玉器,传统文化中的玉符号

中国人都喜欢玉器,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对于玉器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这种感觉很熟悉,但又不知源自哪里。其实玉器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表现符号。

其实我们的先祖,早已把有关玉的一切印记,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中。虽然现在的生活已经简化了,但是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天天都与“玉”有着亲密的接触而不自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玉有着莫名地熟悉感的主要缘由。

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便为我们美好的一生祈求平安和健康。在中国人的名字里,往往有很多带有“王”字旁的用字。这些用字大多和美玉有着直接的关系。

例如“环”、“璐”、“琪”、“瑶”、“瑛”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用字。而“璎珞”则是指代一种坚硬的美玉。人如其名,简直就是开挂一样的人生。所以说名字往往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生命的原始祝福,而在中国这种祝福的符号就是以玉作为载体的。

当我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脖子上往往会多出一个东西--长命百岁的玉锁。玉锁的寓意是“锁住生命,驱灾辟邪”。而玉器,自古被中国人赋予了辟邪的力量。玉器的光泽是妖魔鬼怪最不愿意见到的,因此这个玉锁往往会陪伴着我们度过很长的一段童年时光。

求学阶段,先生教导我们“玉不琢,不成器”。这里的玉指的就是一张白纸、懵懂的璞玉,人只有经过雕琢方能懂事、至礼、开智。而成年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往往喜欢用“玉”来形容美好的人设和品格。翩翩少年,人们会赞美说“玉树临风”,对于豆蔻年华的少女,人们会形容“亭亭玉立”。

对于品德高尚的青年才俊,社会上从来都不会吝啬溢美之词。谦谦君子,有德之人,大家会说“温婉如玉”,窈窕淑女,落落大方,大家会说“冰清玉洁”。能够被人用带有“玉”字的词语来赞美,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极高的道德评价和形象认可。于是乎,玉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中,代表着美好、端庄、高尚的道德符号。

谈婚论嫁,在传统文化中是头等大事,一段美满的婚姻,我们往往会用“金玉良缘”来比喻。其中“金玉”一词的意思,在最初是指符合婚姻匹配,生辰八字之说。用现在的俗话说,就是天设地造的一对可人儿。

很多姑娘在出嫁前,妈妈会将女儿拉到一旁,语重心长地说,“嫁人啦,以后要踏踏实实,相夫教子,孝顺老人,做个好媳妇”。边说着,边把自己代代相传的玉镯子戴在了女儿的手上,任凭泪水划过脸庞。这一幕,有多少人有深刻的同感呢?

玉镯,象征着“圆满”,更是女人家传的守身符,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不是财富而已,更是一种寄托了家族祝福和守护力量的传家宝。我曾经见过一位朋友,他经常扬起手中看起来并不值钱的手镯,告诉我,这是太太太姥姥传下来的传家宝。在这里,玉和家族传承息息相关。更是我们敬畏先祖的文化符号。

当我们“迟暮年晚”,即将回归生命循环的时候,在古时候,人们信奉玉可以将人的灵魂很好的保存,所以历朝历代都出图大量的玉葬品,最为有名的是“金缕玉衣”。

原来“玉”不仅仅是一种财富、装饰,它早就已经渗透进了我们中国人文化中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出生,直到死亡,都有着“玉”的应用和痕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天生都喜欢玉器,天生就对玉有着莫名的亲近感,原来从“玉”文化早已嵌入在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当中,日久弥新,长盛不衰。

< 今日话题 >

你在生活中,都有遇到过哪些和玉相关的文化习惯和故事呢?可以留下你的评论,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