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正月初二的八字(1997年正月初二的八字是什么)

牛奶煮萝莉 2023-08-31 09:13:16 网友投稿

30年前,她因为一双“大眼睛”而震撼全国,现在怎么样了?

这张照片,大多数中国人都看到过,而且无数次地看到过。照片上这双闪闪发光、饱含企盼的大眼睛,让许多人无法忘怀。

黑白色调的照片里,小姑娘衣着破旧,头发蓬乱,小手握着铅笔坐在桌前,表情怯生生的,一双清亮纯真的大眼睛似乎在凝视着你,流露出强烈的、渴望的光芒,正代表着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发出心底的呐喊:“我要上学!”

1991年,这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一经问世,便牵动了万千国人的心,观者无不为之内心震撼,甚至潸然泪下。自那时开始,希望工程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资助,无数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圆了求学梦。而照片中的主人公——当年才8岁的苏明娟,在照片拍完后,意外地成了“名人”,成了希望工程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人生也因此而改写。

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照片里那个曾经备受瞩目的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会过着如何的人生?

1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的乡村生活。“大眼睛”照片拍摄的当时,苏明娟还在安徽金寨的张湾小学读一年级,每学期六七十元的书杂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

山区教学条件很差,孩子们求学十分艰苦。苏明娟清晰地回忆起她当年就读的张湾小学:教室低矮破旧,冬天窗户没有钱装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线不好,所以只好任寒风呼啸着灌进教室。他们经常冻得缩成一团,仍然坚持读书。

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前身——彭氏祠堂(资料照片)

1991年5月的一天,读小学一年级的苏明娟正在专心听课,她那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闯进了正在学校采访的记者解海龙的视线,“那眼神有着很强的穿透性,能够进入到人们的心灵里”。于是,当握着铅笔的苏明娟再次抬头凝视黑板时,解海龙迅速摁下了快门。

这幅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这张照片成为了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被国内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许多人纷纷为濒临失学的农村贫困儿童倾囊相助。

2

第一个向苏明娟捐款是李万,他将自己微薄的津贴攒起,每学期都会寄给苏明娟100元,一直到小学毕业。“读中学时,很多好心人都给予过我帮助,有的小朋友把零花钱寄来了,有的大学生把业余时间的打工钱也寄给了我。天津一名退休老人从我读初中到高中,每年过节都给我寄糖果和生活用品。”回想起这些,苏明娟充满了感激。

后来又有其他捐助者试图捐助苏明娟,善良忠厚的父亲对苏明娟说:“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和弟弟。”在捐助人拒绝收回捐款的情况下,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8年,苏明娟以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参加大会。整个大会堂里,她是最小的与会代表。苏明娟迎来了很多鲜花、掌声和关注,但她始终是那么淳朴本分,不卑不亢。

2002年9月,苏明娟考取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2005年毕业后,她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入职工行后的苏明娟与童年照片合影

3

那张照片改变了苏明娟的人生,但她却没有因此而迷失。得到资助仅仅是苏明娟人生轨迹改变的开始。在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感召下,小小年纪的苏明娟也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至今没有中断。

1997年,刚上初二的苏明娟,主动将资助得来的600元钱汇给了宁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帮她圆了求学梦;

2002年,考上安徽大学后,她坚持勤工俭学,把每学期定额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贴全部转给其他贫困学生;

参加工作后,苏明娟把第一笔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每月她都会捐出收入的一部分;每年,她都会拿出1000元资助贫困生,从未间断……

2006年,她和解海龙拍卖了著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版权,所得30多万元用于援建西藏拉萨市曲水县的一所希望小学,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学可上。

2018年,她拿出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致力于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将爱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该公益基金已参与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并资助了45名贫困大学新生。在全民关注下长大的苏明娟,实现了从受助者到捐赠者的转变。

30年前,她身处逆境;30年后,她涅槃重生。

现在,苏明娟已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做了妈妈,有了可爱的孩子。她曾带着孩子在视频里向解海龙真诚致谢,向观众们深情讲述她的故事,令无数观众落泪。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这句话用在苏明娟身上,再合适不过。

她,曾是受益者。

现在,更是践行者。

30年前,苏明娟或许想象不到,一张照片带来了一生的改变。

30年间,她接过助力棒,努力地将善意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

未来,这场用爱和希望筑起来的梦,会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人民日报微信综合新华网、积木育儿、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

来源: 人民日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通讯丨根在祖国,同心同行——香港同胞的家国情怀

新华社香港6月28日电 题:根在祖国,同心同行——香港同胞的家国情怀

新华社记者

夏日的金紫荆广场,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巍然矗立。碑文记述了25年前那个“回家”的不眠之夜:“海内外各国嘉宾观礼者数千人,国旗区旗高扬,欢声雷动,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山海重辉,诚划时代之壮举也!”

时光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风雨兼程,香江故事写下非凡篇章。“我是中国人”,成为越来越多香港同胞发自内心的认同。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5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树高千尺终有根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即使在战争后被英国占领,仍是中国领土。”“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去年9月2日开学伊始,香港汉华中学30多名中四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第一课。

“这一课加深了我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汉华中学学生洪悦自豪地说,“现在我更加愿意说我是中国香港人,这是一份荣耀。”

树高千尺终有根。明白根在哪里,心就有了归宿;培根固本,幼苗才能长成栋梁之材。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加快教育领域正本清源步伐:中国历史列为初中独立必修科;通识教育科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2022/2023学年起,公立学校新聘教师均须通过基本法测试……

“推动国民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理所应当的,也是民心所向。”香港培侨中学教师穆家骏说,他的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2021年,香港特区立通过《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今年起,全港中小学每个上课日和重要节日都升挂国旗,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同时奏唱国歌。

今年7月1日开始,香港警队将全面转用中式步操。配枪贴胸、昂首正步的升旗手们使用普通话口令。目前,金紫荆广场每天的升旗仪式已改用中式步操,吸引不少市民扶老携幼到场观看。

一名香港网络博主兴奋地发文表示:“看到香港警队改用中式步操,作为一个中国香港人,感到好骄傲!”

维多利亚港畔的西九文化区,一座状似方鼎的巨型建筑面朝大海昂然矗立,金色外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就是新落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914件珍贵文物,将于7月初在这里向公众展出。消息一出,短短几天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门票已预售出逾5万张,香港市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祖国是源,祖国是根,香港同胞对国情的了解在不断加深。

去年以来,“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建党百年伟业主题展、《国家相册》图片展等大型活动相继在港举办,《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走进香江,中国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深深震撼了香港观众,引发强烈共鸣。

“中国路,真的不容易。中国梦,请继续坚持!”一位香港市民参观《国家相册》展览后在明信片上留言。

“历史有一种感召的力量,激发香港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议员、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说。

2010年4月17日,一名小朋友在香港工会联合会的募捐点捐款。当日,香港工会联合会在香港设置3处筹募点,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筹募善款。新华社记者陈铎摄

“家人有事,怎么能不帮手”

“还记得那个地动山摇的日子,是您舍生取义让我们在死亡的边缘挺起脊梁,是您把我们从死神手中拉出给予我们重生的机会。”仁青措毛等3名藏族孤儿写下如泣如诉的话语,缅怀为救援她们而献出生命的香港志愿者黄福荣。

2010年4月的玉树地震中,黄福荣因抢救被困人员不幸遇难。“孩子和老师救出来了没?”这是被压在重重瓦砾中的他,见到救援人员时的第一句也是人生最后一句话。

黄福荣的故事,诉说着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深情。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不到10小时,香港就组建了医疗队奔赴灾区。不到24小时,特区政府搜救队和香港飞行服务队出动。不到3天,铜锣湾、尖沙咀等闹市密布各慈善组织的捐款摊点。

去年夏天,“90后”的香港中学英文教师吴智汇在新闻中看到河南发生严重水灾后,立即通过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的赈灾专户向灾区捐款。“能为河南受灾同胞作点实际贡献,我感到很欣慰。”

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得到祖国坚定有力的支持,来自家的温暖感动香港人心;而内地每次遇到自然灾害,也无不牵动着香港同胞的心。

“我们是一家人,家人有事,怎么能不帮手?”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主席吴换炎动情地说。

2021年,一部由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圈粉”无数。记者陈贝儿和同事们历时3个月,走进内地14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用镜头见证脱贫攻坚的历史成就,将震撼世界的中国减贫故事展现给观众。纪录片在香港播出后,大获好评。

陈贝儿因此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但她却说自己才是被感动的人。说起拍摄中的见闻,陈贝儿多次落泪。她说,那段时间她看到了国家根除贫困的决心,看到了不屈不挠的人民,看到了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他们感动了我,也激励着我”。

“纪录片非常真实、接地气,国家在扶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无数人付出的心血汗水,令人敬佩。”香港特区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谢晓虹说,许许多多香港人为这部片子感动,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

这是港珠澳大桥(2020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在广东生活久了,觉得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香港长大的梁绰言,自小立下学中医的志向。2016年,他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深造,学习中医。每逢长假,他就和朋友到全国各地旅游,饱览秀美山川,体验民俗文化。

现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研的梁绰言成了港澳新生的“向导”,带他们熟悉学校的教学实践,帮他们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活。

最近几年,许多香港年轻人做出了与梁绰言一样的选择,赴心仪的内地高校就读已不是新鲜事。统计显示,今年通过各种途径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毕业生有13190人。截至去年5月,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接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祖国和香港的未来,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希望你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学点历史,多了解点国情。”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给香港“少年警讯”成员回信,勉励他们锤炼本领,早日成才,以实际行动服务香港、报效国家。

山河辽阔,同心同行。当香港青年将目光投向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他们发现人生的舞台更加宽广。

“请保持一米距离”“请戴好口罩”……今年1月,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办事处公务员黄科毅,连续多日值守在核酸检测点。他于2018年从香港到暨南大学求学。“经历了疫情,目睹很多内地公务员在一线抗疫,给我很大触动。恰逢深圳定向招录来自港澳的公务员,我就报名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2020年,深圳市在专项招录公中首次设置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吸引了446名港澳人士报名。

迈步跨过深圳河,此心归处是吾乡。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正在内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对香港人而言,祖国是遮风挡雨的家园,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

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与内地守望相助、携手并进,家国情怀在一代又一代香港人之间传递。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首在内地广为传唱的歌曲,如今时常会在香港街头响起,成为越来越多香港人熟悉的旋律。(记者查文晔、刘欢、刘明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