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日期(生辰八字算命婚姻日期)

行尸走肉 2023-09-13 20:37:10 用户分享

试析中原的婚宴与饮食习俗

序言

中国人对婚礼仪式非常看重,而在婚礼仪式上,食物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婚礼仪式上起到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这段时间里,新型婚礼仪式与传统婚礼仪式共存。

当时的人们把这种新型的婚礼仪式称为“文明结婚”,但因为中原处于腹地,所以“文明结婚”还没有普及开来。

提倡“文明结婚”的,大多都是城市里的学者,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很少有农村里的。

与传统婚礼比较,新型婚礼后举行宴会,过程简单,宴会上的吃喝行为也减少了。

中原的新型婚宴和饮食习俗,正处于我国近代以来的起步阶段。而中原地区的婚礼仪式,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备的饮食风俗,而且大多都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意蕴。

中原不同地方的婚宴、饮食习俗也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继承上一时期的基础上,也有随时代发展和地方风俗习惯改变而产生的一些新的特点。文章根据河南方志中的有关记录,对中原地区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婚宴饮食习俗进行了一次粗略的研究。

一、婚前仪式与饮食习俗

在传统婚礼仪式“六礼”中,以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时为先。

在中原,在这一时代,婚礼仪式比较简单,大致可以分成“媒人提亲”、“换贴订婚”、“请期”和“过礼”四个部分。

求婚大多是借助于“红娘”,通常是由双方的父母邀请对方上门求婚。比如在灵宝县,少年不到十岁,他的家长就会上门拜访,挑选一个家世差不多,容貌也不错的女子,给他一些吃的喝的,这就是所谓的“送礼”。

红娘拿到礼后,不管女方愿意不愿意,男方都不得反悔,必须找个日子向女方表白,这就叫上门。“钟”与“终”的谐音,意味着一对新人要永远和睦相处。男子将一口大钟递给红娘,表示自己不会后悔。

经女子答应后,大多由红娘“换贴”而订亲,两人不会有直接的接触。因为这门亲事的功劳,红娘们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偃师县,男的和女的接待方式不同,“媒人到女方家里,吃的是面,到了男子家里,吃的是宴席。”男子家里,接待的标准比较高,表示男子是在提亲。有的时候,两人还会进行一次交换帖子的仪式。

就拿新安县来说,“男女当事人约定,男方准备一份信,媒氏将女方的未婚夫请到家中,各自写上孩子的名字,出生年月日,行数,开头写上男方的名字,末尾写上媒氏的名字,再写上骑马缝合,摆上宴席,媒氏倒上一杯,让女方的未婚夫与男方的未婚妻交换,这就是所谓的“换杯”。酒席之后,双方交换了各自的亲笔书信,斯而婚约已成,故名“交换亲笔书信”。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着在“过礼”之后再“请期”的现象。邀请的日期也是由人安排的,但宴会却是少不了的。例如在汝南县,“事先选好日子,请好信使,投信和回信,然后再由信使转告。

到那时候,两家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红娘,称之为“贵客”,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

也有男父母带着红娘到女人家去商量结婚日期的。比如项城和商水,“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成亲的日子,有本事的人,要么准备好水果,要么准备好宴席,让媒氏为女方挑选日子。”

在结婚的日子里,新郎要到新娘家里去,给新娘一份聘礼,这就是所谓的“过礼”。各地的贺礼在礼节上都有丰富和节制之分,但在贺礼上却少不了各种喜宴食品和羊酒。

如孟县的婚事,就是“喜事将至,男方备上香烛,三牲,礼肉,菜,麻糖,红饼,水果,大傲羊酒,请男方带到女方家中,以示彩礼。

西华县,每到节日,男子们便要献上一份贺礼,丰盛的时候要献上两只羊,四瓶酒,八只盒子,寒酸的时候也要献上两瓶酒,四只盒子,这就是所谓的“干折”。在偃师县,新娘还要把新郎送来的美酒、糕点等节日食品分发到亲戚家里,“亲戚们就把喜钱、水果等东西送到新娘家里去。”

二、迎娶宾客的饮食习俗

根据孔夫子的礼仪,婚娶时,新郎必须到新娘家里进行“亲迎”。“亲迎”的风俗至今在中原许多地方还保留着,有的地方对这一礼仪非常看重。

如巩县的做法,就是“只有一节,不论贫富,都要遵守,否则,女子不高兴。”

但也有一些州县摒弃了这个传统,比如新安县,“在新的风俗里,男子们不会亲自迎接,只会准备一顶轿子,四面奏响的乐曲,然后由家中或者亲属中的一位才华横溢的男子前去迎接,中牟县,就是“新娘由男子亲自迎接,也有男子不亲自迎接”的。

在“亲迎”仪式中,“奠雁礼”多为女子家中所举办。因为雁很难获得,所以很多人都用鹅鸭鸡来代替。

如项城,商水二州,“筑雁基,也有人用鹅鸭代替”;在正阳县,"筑雁阵".喜雁者,以其来而不往,上下有序,对配偶忠诚等含义而得名。

新郎新娘的车队到达新郎的家中时,许多地区都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以求避凶、祈福。例如,在淮阳县,“迎亲”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那就是“扛犁”的风俗,在别处很少见。这个习俗是在新娘子将下花轿时进行的。

一位和新娘子年纪相仿女子,手中拿着一根烧焦的犁头,绕着花车转一圈,在上面洒上一层水和醋,让花车散发出一股恶臭。

“提犁铧”的习俗,除了淮阳县之外,在中原也不是没有,长葛县也有类似的习俗,《长葛县志·婚礼》中记载:“到了门口,先将犁头烫得通红,然后洒上醋,在轿子里转三圈,然后离开轿子”,目的是为了不让新娘子把晦气带到夫家,所以用醋酸驱赶晦气。

新郎和新娘拜天地是婚礼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原地区在时代往往都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摆上祭坛进行这一仪式。

在淮阳县,“在新娘子走到内屋的时候,会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根棍子,棍子上挂着横幅、铜镜、葱蒜等东西。”这些东西的目的都很明确,大多都是为了趋吉避凶,比如葱蒜就是聪明、会算计的意思。

仪式结束后,新娘子就被送入了新房,安安静静的躺在了床上。这时,男子们往往摆下宴席,招待各位迎客,送客。中原历来就有男女分桌之习俗,在各个地方,结婚宴会上都会设置男女两桌之别。

在众多的民间宴会中,婚礼是最受欢迎的。在那个时代,中原许多地方都有在婚礼上宴请宾客的习俗。

比如在考城县,遇到喜讯,很多朋友都准备好了礼物。招待客人,一连几天,花了不少钱,这也是风俗和习俗应该改变的。在婚礼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新郎通常会在主持人的陪伴下,向所有的客人敬酒。如孟县,“新郎盛装出门,迎亲家,摆好酒菜,摆好宴席”。

婚礼当天晚上,女方家人会在新房里举行“合卺礼”。在中原,很多地区,年纪比新郎大的男子,是不允许出席婚礼的,所以,出席婚礼的,一般都是新郎的兄弟姐妹、外甥之类的晚辈。

比如在汝南县,“到了晚上,新郎和新娘都要行拜堂之礼,喝上一杯。嫂子们常来喝酒,俗曰“吵吵闹闹”。在婚礼上,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新郎和新娘一起喝酒,在一些地区,也被叫做“交心酒”,意思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若有新娘子脸红而不愿饮酒,则晚辈应尽力劝说。

例如在淮阳县,“是由亲哥哥或亲外甥拿着酒坛子到洞房劝说新郎和新娘一起喝酒。新郎和新娘听了,都喝了,也就不说了。不然的话,就只能用暴力来解决了,直到两个人都喝了点酒为止。”

三、结婚仪式和饮食习俗

在中原一历史阶段,妇女的家宴、新娘的烹调、女婿的回乡、夫妻的接见等是婚姻仪式的一项主要内容。

家宴,新娘下厨,女婿回家,两人见面等等。所谓的“饭礼”,就是女方的家长或亲戚送给女方的礼物,《集韵》对“颧”的注云:“女嫁后三日饷女为女。”直到现在,在中原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古代的“饭礼”。

送餐的大多是新娘子的父母,数量也是因人而异。如孟县,送餐的人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而且讲究的是成双成对,婚前三天,新娘的父母、舅舅、舅妈、姑妈、等都会来,每户都会有一男一女。

在汝南县,送餐的人也很多,但都是妇女,而且都是新娘的姑妈。洛宁和新安两个县城,只有少量的人在送餐。新安县,“出嫁三天后,女方派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带着一盆饺子,到男方家中拜访,取名为“梳”。

为了给送饭的客人准备食物,男人们都会准备一些美酒来款待客人,有些地方的宴席,甚至超过了婚礼。

如孟县,“男子家中设宴宴请,犹如结婚之日,而礼物或增丰盛,以使新娘的母亲于当日第一次来。”在一些地区,“联姻的家庭也会带着礼物来参加婚礼。”两家都有亲戚来赴宴,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所以在一些地区,人们把这一天的“宴会”叫做“喜酒”。

新娘三天进厨房,这在前朝是很普遍的习俗,唐朝大诗人王建在《新嫁娘》中写道:“三天进厨房,一手做汤羹。”这首诗说的,就是新娘三天后进厨房的仪式。

新女厨房的寓意有两个:第一,“妇人厨作羹以飨舅姑”,反映了孝顺之情。

二是指新娘已经变成了一个“主子”,在这段时间里,中原的大部分州县都已经废除了三天进餐的仪式,一些州县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仪式,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执行。

在中原,还有几个州县,有三天三夜做饭的习俗,新娘在丈夫家里吃的第一餐就是晚餐,有些食物是汤汁,煮好之后,会先端上来给丈夫和婆婆吃。

因为汤水在时代已经不受欢迎,所以一些地区就把汤水改成了拉面,邻里亲友纷纷前来,尝一尝新娘子煮的拉面,叫做“喝喜面”。

三日入厨之礼的存在也与贫富之间的差距相关,有钱人家的日常生活都是由仆人负责,而女主人不会亲手做饭,所以在某些盛行三日入厨之礼的地区,“但有钱人家,也有新娘不进厨房做菜的。”

所谓“回乡”,就是新人回到自己的老家,这个风俗在中原一带比较流行,大部分都是在结婚第三天,有的则是在结婚第二天或第四天。有些场合,如果不能用“亲迎”的方式,就必须用出送别的方式。

例如荥阳县,“惟县西半境,有亲接三天不归家,其不亲接及在半路上迎接,三天不归家”。回乡的时候,新人们大多携带着食品礼品。比如在阌乡县,“第二天,新郎新娘就带着酒去了新娘子的家里。”在一些地区,人们把这一习俗叫做“认亲”,因为这一习俗很受欢迎。

如密县,“初四,新娘带着新娘到妇家拜岳父母和长辈,这就是所谓的“认祖归宗”。新娘回到娘家,娘家人一般都会“设盛筵款待”。

有些地区,因为不能回家拜见长辈,所以就有了“会亲”之法。比如在信阳县,“过了三天,一男一女就会在一起吃饭,这就是所谓的“相亲”。获嘉县,“妇家父母五岁,至亲燕饮。”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原经济区”的确立与落实,伴随着中原城市近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民风民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些传统饮食习俗被淘汰,新的饮食习俗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崭露头角。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合理的判断与抉择。

在不断加快的现代化、都市化进程中,对各个地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改变风俗习惯的机会。

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原婚庆食俗的调查与挖掘力度,以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美”、“善”,抛弃“恶”、“劣”,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圈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阳武郡国史

2.汝南县地方志

3.安阳地方纪事

4.河南地方志

民间常说的生肖“六冲”的人就真的不能够结婚吗?不要再迷信了!

大家好!我是传统文化小蜜蜂—做通俗易懂的易学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会说:“生肖六冲的人不能婚配。”其实,这倒是未必。生肖六冲其实是来源于古代的12地支。

中国的古人是用干支纪年法的,不要觉得古人很落后。古人的智慧是丝毫不亚于现代人的。

其实,这套干支纪年法的学问是非常科学和先进的。

天干代表着“时”,地支代表着“空”;天干是号令,地支是承载;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古人的干支纪年法融合了阴阳、时空、五行、天地的学问。试问?世上还有哪个民族能够发明出这么伟大的学问?

其中,

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民间常说的生肖六冲就是来自于地支的“刑冲穿害”中的冲。

所以说生肖只占有八分之一的权重,不能光凭生肖就棒打鸳鸯,难道古人合婚只看生肖年支吗?当然不是,除了年支(生肖)外,我们还有年干、月干、月支、日干、日支、时干和时支呢!

比起生肖的犯冲,还是一个人的人品、品德、性格、情绪更为重要!

在满足了对方另外一半的人品和品德过关的情况下,我们简单的掌握以下几点来为婚姻择日,也是非常好的。如果另外一半的人品不好,再怎么“择吉”也是缘木求鱼。

古人结婚,其实是非常看重生辰八字配对,对于结婚时间等也有诸多要求。到了现在,许多家庭也都会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仪式。今天,咱就来跟大家讲一些结婚的“禁区”以及如何为自己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好日子!

这里的好日子可不是指拿着万年历查看黄道吉日哦,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自己的日子。

1、婚姻宫相冲的,古人是尽量避免婚配的。

相冲的地支有:子与午、丑与未、寅与申、卯与酉、辰与戌、巳与亥。

在八个字中,你出生那天的地支(日支)即代表婚姻宫,这是你配偶住的地方,代表配偶。假如你所结婚的对象八字中本就带婚姻宫相冲的信息,也就是说,假如其八字中的月支或日支与你的时支相冲,不宜与之初婚。

当然也要看具体组合情况,有些个例出现这种相冲,也不一定会离婚。再就是你八字中的日支与对方八字中的日支相冲,由于双方的婚姻宫互冲,也要忌避一下。

2、属相上相冲的要结婚,怎么办?

相冲的属相有:鼠与马、牛与羊、虎与猴、兔与鸡、龙与狗、蛇与猪。

相冲在易理上并不是完全不好,然而冲有冲突之意,这种相冲易引起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多。不过,如果对方的人品和品德都是好的,出现了生肖六冲,让你很纠结,这样情况怎么办呢?其实,古人也不是没有办法,就是尽量生一个可以相合的生肖的宝宝。比如:兔子和鸡冲,可以生个属相是狗、龙、蛇、牛、猪、羊的宝宝。利用的原理就是合能解冲。

3、尽量不要选择与你属相相冲的年份结婚

结婚之年与你的属相相冲,代表该年犯太岁,为不吉,不应办喜事,最好避免在这样的年份结婚。

4、不能选择冲婚姻宫的日子结婚

结婚日子的地支冲你们八字里的日支,叫“日冲婚宫”,也是不妙。

如你的日支是“辰”,你男朋友的日支是“酉”,就不能选择地支为“戌”与“卯”的日子结婚。

5、不能选择冲配偶星的年份结婚

男命以正财星为老婆,女命以正官星为老公,代表配偶星的那个字是不能被结婚之年的干支冲克的。

基本掌握了以上几点之后,就可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好日子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