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测孩子(八字测孩子缘)

行尸走肉 2023-11-20 07:43:12 互联网

怎样判断孩子有没有福报

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机美国逼近,胖东来兄弟刚开始创业,就直接拿出数万现金,亲自到北京捐给有关部门造航母,这视频你们看见过吧?一九九五年,马云还骑着二八圈的加重自行车,晚上在杭州的大街上溜达,忽然遇到小偷抢人东西逃跑,马云把二八圈自行车一丢,就狠命追小偷去了,最后和别人合作追回来失主财物,杭州电视台当晚对马云做了采访,二十年后马云飞黄腾达,杭州电视台挖出当年视频一看,竟然真是当年的马大爷。牛根生呢,从小就习惯于把家里吃的喝的,以及各种财物和小伙伴分享,接济邻居亲朋好友,到了挨批斗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出来批斗老牛家人。中国人有句古话:从小看大,三岁知老。这些后来有建树的人物,在没有发迹之前就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有很重的关怀情节,他不是只考虑自己的,而且这些事情也不是现在人狭隘理解的“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他过去一切都没错”。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哪一个不是从小就看出前途的?很多父母想知道自己孩子有没有福报,看八字,推四柱,反复折腾,其实你只需要看你孩子的胸襟气度是不是考虑他人利益,是不是顾忌社会利益,是不是自私自利,你就知道自己孩子有没有福报。比如兄弟姊妹几个,吃个好吃的东西都要藏起来,舍不得给别人吃,和当年孔融让梨反着来,你就知道这孩子将来福报很危险,等流习气已经注定这孩子福报不大,你就要马上教育改正,培养其利他之襟怀。即便现实社会,你观察你身边,一起吃个饭都要开溜逃单,让朋友买单的,这种人有什么福报?有些人傻乎乎的,选择事业合作伙伴,还和这种小家子气的人合作,那是真不开眼啊。有福无福,从行事风格一眼就看出来了。有福的人,你看上去并不一定很精明,偶尔看上去还相当憨厚。那有的人说了,曹冲称象,伤仲永,都是小时候聪明,后来曹冲早亡,方仲永才能退化,怎么证明从小看大的福报呢?观点:这两个案例,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他幼时聪明,而不是看到他幼时有利他的襟怀,简要说,就是曹冲称象和伤仲永案例,你只看到其慧,没有看到其福。但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这些案例与之不一样,它显示的是福报,胖东来捐航母、马云追贼也与之不一样,显示的是福报。从小智慧之表现,和从小有福之表现,绝对不一样!聪慧,和是不是利他,并不是一回事!

多子女家庭中,最有出息的往往是这个孩子:排行命运大揭秘

家庭“宫斗”现场

家里有多个孩子,每天的日常是怎样的?

看网友吐槽家里几个孩子鸡飞狗跳的生活,可太好玩了:

老大把老三揍了一顿,老二跟父母偷偷打小报告,还会看父母脸色选择帮哪一方说好话。

兄妹俩抢夺一个炒菜锅玩具,摁住上面的播放键不放,炒菜锅一遍遍响起“炒菜的油啊,滋溜滋溜地冒......”真·火上浇油。

性格文静的女儿有了弟弟之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每天干点调皮捣蛋的事,“栽赃”给弟弟。

吵不完的架,搞不完的怪……置身一个家庭中,天天看相爱相杀的大戏,这场面也是……蛮哭笑不得:

当老大跟老二说“你能吃我一半的葡萄”:

妹妹把姐姐洋娃娃的头拆下来,还搞了个艺术创想:

哥哥玩游戏机,弟弟只能玩计算器:

姐姐这样哄弟弟:

姐妹间的日常——亲姐妹没跑了:

曾经有人提问:又爱又恨一个人是怎样一种感觉?

现在终于有了答案:有个兄弟姐妹你就知道了。

同一对爹妈,同一“制造商”,为啥我的兄弟姐妹仿佛天生和我八字不合?

即便“生产商、原材料、制造工艺”都一模一样,同一个家庭里生长的娃,性格、特长都各有特色,甚至吃东西的口味都能南辕北辙,折腾出花……

不同的性格特点造成了家庭成员间复杂的矛盾;矛盾又回过头来强化塑造了各自的特点。

这究竟是造物主在淘气,还是心理学的神奇?

中心人、透明人和叛逆人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奇妙的本事,他能通过眼前人的行为举止、沟通方式,判断出这个人在家庭里排行老几,并且基本上能做到百发百中,屡试不爽。

他有种“家庭星座排列”的概念,基本思路就是:

多子女家庭常常存在“星座”的情况:先入为主的长子、“夹心层”老二、受宠作妖的幼子……都承担着不同的家庭任务和功能;

这种自然的排列会形成孩子长大后的性格特点,可以由此倒推出他在家庭中的排行。

原来我们总调侃的“老大傻,老二精,老三又滑又神经”,虽然有些夸张,但在普遍意义上来说,都有依据,下面我们就来逐个揭秘。

唯我独大,有责任感的“中心人”老大: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老大受到父母最多的关注,也承载了父母最多的期望。

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做出表率,老大内心的焦虑感通常会比弟弟妹妹们重,对自己要求严格,希望自己什么事都能做得最好,这样才显得自己重要,赢得长辈的欢心。

所以老大通常的性格画像是:

负责任、完美主义、挑剔、好胜、独立、循规蹈矩、保守稳妥、希望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比如《都挺好》中的大哥苏明哲,就经常以一家之长自居,把自己放在一个“长兄如父”的高度上。

“我是大哥,我是苏家长子,妈不在了,我有义务让苏家完整”“你们就是这么对爸的吗?我对你们太失望了”是他的口头禅。

对于作到极致、跟孩子撒娇耍赖的老爸苏大强,他也是极尽包容,像哄孩子一样哄老爸,只为让他高兴。

有能力办的事要办,没能力办的事,硬着头皮也要办,“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大哥苏明哲,完美符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模型。

这像不像你遇到过的那些“老大”们?

而且有调查发现:婚姻中,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各自原生家庭中的老大,组成新的家庭后,就会有争夺控制权的现象。

还有一种比较极端但是很有趣的现象:

如果一个人,他的祖辈、他的父亲还有他本人,都是老大,这种“三代老大”的人责任感和控制欲都会特别强。

好的一方面是,他们在工作生活当中都会有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不好的一面是,会有完美主义倾向,对人对事都会苛求,自己也会呈现出工作狂的特点。

对于辛苦操心的老大来讲,一方面他们的优秀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他们为人处事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控制欲,以及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夹心层”老二,不受重视的小透明:

排行中间的孩子,既没有老大的“特权”,也没得到老幺享有的宠爱,所以难免需要小心翼翼左右逢源。

《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就是一个被夹在中间的孩子,纵然父母不是有意偏心,但无意间的忽视也伤害了她。

上有学霸姐姐,下有呆萌弟弟,家里三个孩子只有两个鸡蛋,那一定是没她的份儿;从来没单独庆祝过自己的生日,都是被安排和姐姐的生日一起过……

其他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都是造成“夹心层”缺爱、敏感、自卑的根源。

忍无可忍的德善把她内心的话都呼喊出来以示反抗,可更多的老二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当个懂事的孩子,试图用不让大人操心来换得父母的认可。

小S就曾袒露,自己家夹在中间的二女儿是最懂事的,会谦让姐姐,还会照顾妹妹,然后讨妈妈的欢心。

小S经常会使唤二女儿:每天晚上都会让她去倒两瓶水放在床头,并且温度要控制得刚刚好。孩子每次都会乖乖去做,做得也很好。

她总是急着表达爱,也渴望得到家人的爱。

可是乖巧懂事的老二,真的甘心当一个“透明人”吗?

不,他们的内心其实充满了委屈,只是在用对别人的理解、照顾来换取尊重和存在感。

所以家中排行中间的孩子,都会比较善良敏感,富有同理心,能够敏锐察觉周遭人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更显得左右逢源,也能快速地权衡利弊,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老二精”的原因。

多看看家中那个很懂事会看脸色的孩子吧,他们的每一次妥协,背后都是安全感的缺失,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爱的回馈,可能会让他们形成自卑、讨好的性格哦!

最受宠的老幺,叛逆且富有创新精神:

家里最小的孩子,一方面不用承担老大那么多责任,自己本身的个性得到了释放和发展的空间;一方面,老幺出生时,父母要强奋斗的时候已过了,对老幺没有过高的期求,只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这可能会形成两种结果:

一种是像《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小弟弟一样,因为从小得到了太多保护,连打架都是二姐帮忙,所以处处想得到别人的照顾,性格中会表现出怯懦、退缩、不招惹是非的一面。

被过度保护,还会产生不少心理问题:比如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认为生活不公平,躲进无助者、受害者的角色,难以自我负责。

另一种是像《都挺好》中的小妹苏明玉那样,为了证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变成“赶超者”,认定自己必须赶上并超越所有前面的人,才能显示自己的价值。

长大成人后,他们会成为那种非常卓越但仍在企图证明自己的人,任何机遇都会牢牢抓住,该是自己的绝不谦让,敢叛逆、敢创新,虽然成功,却活得很累。

藏在出生顺序背后的秘密

我们最终发现,真正影响孩子性格的,其实不是出生顺序本身,而是父母为每个孩子提供的不同成长环境,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期待和教养方式。

前段时间,华为“二公主”姚安娜(华为总裁任正非)宣布在娱乐圈出道,资源拿到手软,又是拍广告又是发新歌,好不热闹。

而与此同时,姚安娜的大姐孟晚舟还在异国他乡代替父亲被监视,甚至一度收到死亡威胁。

同是华为的千金,境遇为何如此不同?

这并非作为父亲的任正非有意偏心,而是两姐妹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其实天差地别。

孟晚舟小的时候,华为还没有做大做强,她经历过堪称贫困艰难的童年,进入华为后也是从打印文件做起,一路靠实力晋升到现在的位置。

她的家庭地位是:良好表率,承担起家中长女的责任。

而姚安娜出生时,任正非已经54岁了。在万千宠爱下长大的姚安娜,有更多的选择,喜欢搞文艺,也得到了爸妈的支持。

她肩上没有重担,可以走和姐姐不同的道路,同时也想要以优秀的成绩证明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黄金法则:谁痛苦,谁改变。

多子女家庭,孩子从出生就要面对竞争:对家庭地位的争夺、对父母爱的争夺……

每个孩子都会通过后天的学习,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

不需要一碗水端平,

而是要碗里一直有“水”

常有人说:多子女家庭,很难一碗水端平。

其实孩子也并不需要均等地分享父母的爱,只需要在父母眼里,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特而重要的。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需要设身处地体会到每个位置上孩子的心情。

就像《请回答1988》里,父母先是在无意间给了大女儿过多的纵容和成功的压力,给了二女儿忽视,给了小儿子过度的保护,后来意识到:

“对老大,要好好教导。”

“对老二,要好好关心。”

“对老三,要教他好好做人。”

当父母不断成长、修正自己,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这个家庭中的孩子,在鸡飞狗跳的小摩擦中,也拥有了爱的能力,收获了一份手足情深。

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像是浩瀚星河中的一颗星星,各自绽放着光芒。每个独特的个体放在一起,才组成了美妙的星河。

父母的爱,也不是量杯里的水,给这个多一点,给那个就会少一点;父母的爱是江河湖海,对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完整包容、充分灌溉。

如果能做到这样,那拥有兄弟姐妹就会变成一种祝福,不论出生顺序是第几名,孩子都会感到快乐、满足了。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

你和孩子是否“八字不合”

当我们管教孩子时,会发现有些方法不奏效。出现不奏效的情况,除了“姿势”不正确以外,还与我们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态度取向有关系。如果父母和孩子的生活态度取向存在冲突,又不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则时常剑拔弩张,犹如“八字不合”。

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

我们从生命早期就开始积累着对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对生活的应对方式,这就是生活态度取向。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认识。

第一个层次是感到压力时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又称为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第二个层次是非压力状态下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又称为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怎样判断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试想一下,以下四种令人不悦的情况,哪一种是你最想要回避的?

A. 痛苦与压力

B. 拒绝与争吵

C. 无意义与无足轻重

D. 批评与嘲笑

选项A到D分别对应安逸型、取悦型、力争优秀型和控制型。

怎样判断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以下哪种情况是你最想要实现的状态?

A. 生活轻松,没有过大的压力

B. 人人把你夸成一枝花

C. 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D. 重要的人际关系和事件都在掌控之中

这四个选项同样对应着安逸型、取悦型、力争优秀型和控制型。

了解生活态度取向的目的是什么

每种生活态度取向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态度取向不是为了彻底扭转,只是提醒自己有什么需要注意和改进,把相生相克的“八字”化解一下。

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和次级生活态度取向通常是不同的,这很正常,因为在压力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是“原始大脑”,相较而言,非压力状态下更善于使用“理智大脑”。由于欠缺理性和灵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为突出。所以需要更加关注的是基本生活态度取向:不同生活态度取向的人面对压力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希望获得怎样的反馈?需要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A. 安逸型。安逸型的人不喜欢挑战和新体验,面对压力时往往会半途而废,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不行”,选择做“隐形人”。这种时候,TA内心希望其他人别一味给TA提要求,告诉TA应该怎样怎样,而是努力看到TA的小小进步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安逸型的人可以从小目标开始,给自己制定计划,并安排到每天的日程里,让自己体验到点滴变化带来的成就感。人际交往时,要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果初期做不到,可以先从“站在那里不撤退”开始,一点一点突破自己。

B. 取悦型。TA们常常口是心非,尽管心里一万个不认同,嘴上也会说“是是是”。TA们把别人的需要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所以常常会有委屈感,如果别人不对TA的关心和帮助给予感激或回报,就会心生抱怨,变成一个爱发牢骚的人或独自闷闷不乐。TA们心里其实很希望别人能告诉TA:“你是受欢迎的,是被接纳的,就算你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会陷入麻烦或遭人讨厌。”取悦型的人要稍微减少和他人交往的时间,多让自己独处,建立边界感,理解到其他人有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行为也只与自己有关。

C. 力争优秀型。这类人一般是“劳碌命”,因为TA们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给自己安排过多的任务量。TA们往往选择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在TA们的字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其实他们常常感到疲倦,也很难感到满足和开心。在TA们状态不好时,希望其他人对TA们说“你很重要,也很特殊,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认可你的能力和贡献”。对力争优秀型的人来说,可以将关注的重点从自己还没有拥有的转移到已经拥有的,尝试发掘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

D. 控制型。控制型的人好争论,容易将他人善意的提醒和建议体验为“指使”。TA们的关注点很可能不在事情本身,而是放在谁输谁赢,最后谁说了算。TA们内心渴望受到尊重,因此,在TA们遭受压力的时候,其他人需要做的是把选择权、决定权交给TA们,给予TA们时间和空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整理自己的想法。控制型的人可以告诉自己:倾听他人的建议并不意味着我必须照着做,决定权在我自己,多听一听对我没有坏处,同样,我也不能要求别人必须照着我说的做。

能否举一个运用的实例

生活态度取向理论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曾经,给彩彩讲解题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怎么讲她都听不进去,反而一遍又一遍阐述自己错误的思路,用一个词形容,叫做“油盐不进”。不管我讲,还是彩彩爸爸讲,都是一样的效果。真正讲题也许只要5分钟,争执到底听谁讲,恐怕就要耗上10分钟,有时候火急攻心,还会以家长大怒,彩彩大哭作为收场。

重温《正面管教》一书时,“生活态度取向”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询问彩彩前面两个问题,并结合平时对她的观察,我意识到,彩彩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是“控制型”。后来我改变了策略,讲题前先告诉她:我只是讲我的思路,也不一定正确呢,要不要采纳完全由你来判断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说完题目的关键点,立马转身走人,留下彩彩自己思考。

有时候,彩彩会采纳我的思路,但有时候她仍然会做出错误的解答。这个时候叫人最难熬,因为我必须非常克制自己,不去强迫她一定要修改正确。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彩彩比以前松弛了,真正把注意力放到了分析题目上。而且遇到稍有难度的题,也不再畏惧,会尝试着分析解答。是的,她变得更自信了。这倒是我不曾预料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