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相似的话)

隐身守侯 2023-08-16 17:50:37 网友投稿

走近《武汉传》,走进武汉“前世今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张熙

首部以史料和文学方式写作的武汉城市传记《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面世,该书由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鲁平创作完成,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为“丝路百城传”系列图书之一,已在武汉各大新华书店重点陈列推荐。

日前,作家李鲁平、诗人哨兵、出版编辑齐大勇做客“名家论坛”,带读者一起《读武汉故事——走进武汉的“前世今生”》。

作家简介

李鲁平,出版《政治漩流中的作家们》《湖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亲历》《身与心》《文学艺术的伦理视域》《桩号73》等多部著作。

在武汉40年亲身见证武汉的变化

“有人说,李鲁平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却是最适合写《武汉传》的人,这是为什么?”

5月6日,在“名家论坛”上,有青年读者谈到这个问题,李鲁平分享说,“我们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都有责任讲好武汉故事,共同丰富这座城市的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武汉传》,许多人都适合写、正在写《武汉传》。只不过,认为我适合写《武汉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当过记者,写过诗歌和小说,也写过文学评论和非虚构作品,文字风格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一面。”

李鲁平分享说,他1983年到武汉读大学,在武汉生活了40年时间。大学毕业以后,他当了记者,最开始的工作地点在上海路。上海路上,一边是开埠以后的西式建筑,一边是武汉的老建筑,武汉的近代史就在眼前。后来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地点,又从上海路到了20世纪80年代正在发展的花桥一带以及汉正街附近的大兴路,这些地方都是汉口城市空间变化发展的见证。每到一个地方,他穿行于大街小巷,留心城市变化。

李鲁平回忆,1985年他上大学期间到徐东一带做社会调查,那里还是农田和菜地,人是要在田地间穿行的,村支书动员他毕业后去那里工作,说:“你不要看不起我们和平乡、三角村,这里将来要修长江二桥呢。”如今,徐东已经成为武汉江南的中心地带之一。

《武汉传》写作原则:求真基础上再求美

在写作《武汉传》的过程中,李鲁平又系统审视了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城市,阅读了大量的原始史志资料,不仅探访武汉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还去湖北的赤壁,湖南的临湘、常德、安化、新化等地,聆听湖南人曾经闯难涉险来武汉谋生的故事。

李鲁平说,汉口的汉正街、武昌的白沙洲、八铺街一带、汉阳鹦鹉洲一带,许多人都是湖南人的后代。大量的湖南竹木商人在武汉经商,过去汉正街被称为“新化第一县城”,在汉正街的新化人比在湖南新化县的新化人还要多。为了写作《武汉传》,他独自从武汉出发,顺着水路码头前往湖南,开车往返一千多公里,走访湖南的老码头和生意人。一位老人跟他讲,过去湖南商人从武汉回到湖南,需要步行15天。

诗人哨兵深有感触地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形成,都是与商业繁荣、人口流动息息相关的。”

在写作过程中怎样把握史实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面对一名青年读者的提问,李鲁平回答说,写作的每时每刻都会碰到这样的冲突和难度,“但我个人喜欢求真,在求真的基础上再求美。”

出版编辑齐大勇说,李鲁平发来的参考文献来源,原始史志资料有几十种之多。

用历史缝隙中的小细节,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李鲁平坦言,写《武汉传》面临的困难还有一个——很多内容是大家熟知的,但又不可以略过,不得不写。比如,理所当然要写桥,要写湖南,写这座城市的革命史。许多史实和故事被新闻报道或者学者、作家写过。他试图将那些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填补到历史人物和故事中,从而让读者读出新意。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在第五章《极目楚天》的《血与火的记忆》一节中,李鲁平写农讲所历史时,特意写到了农讲所的校舍原来是武昌北路高等小学,1907年,12岁的恽代英就在这所小学读书。“恽代英小时候在这里上学,长大后走上革命道路,又受邀到这里来授课。”他说,这样的细节会让人记忆更深。

写“二七惨案”,他特意写到了“二七惨案”制造者赵继贤1951年落网的故事。1951年,一桩发生在苏州的案,涉案人赵世清交待父亲叫赵继贤,曾任京汉铁路局局长,民警大吃一惊,赵继贤不就是1923年“二七惨案”的制造者吗?就这样,改名换姓以木材商人身份躲藏在苏州的赵继贤落网,被送往汉口惩处。

写一部《武汉传》,也是将众多难懂的专业术语“翻译”给普通读者的过程。写《桥的世界》时,写到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用到的一种新工艺“管柱钻孔法”,李鲁平看了一晚上资料理解这个工艺,最后写出来只是一小段,“读者一看就明白,为什么这个工艺可以缩短大桥的工期,节省投资”。

李鲁平也探究了许多过去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姚家岭、车家岭,为什么没有看到岭?“原来1954年防汛时,把这些岭的土都挖去抵御大洪水了。”

还有古鹦鹉洲的消失,争议颇多。仅消失时间就有明洪武末年、明成化年间、明万历至崇祯初年、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等说法。李鲁平用明清几位文学家的诗文中记录的文字,推断出古鹦鹉洲消失的时间是在17世纪中叶,1643到1682年之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