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小孩生辰八字去寺庙求神求平安(小孩的生辰八字能给算命的吗)
生辰八字真的能算命吗?
公元813年2月 洛阳郊外 夜
李虚中将书桌上的《本经阴符七术》合上,抬头看了一眼窗外,此时应该已是亥时,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使得外面的景物也忽明忽暗。他特意打发家人们都早早睡了,并嘱咐他们听到什么动静也不要出来,因为据他推算,今天有人要来。
刚想到这里,只听外面黑暗中,自家那条看门狗刚哼了两声就悄无声息了。没一会儿,书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虽说自己家不大,但为了不让来人找错屋,李虚意点着灯,还给对方留了门,所以来人进门看到书桌前的他,脸上还是露出惊讶和崇敬的神情。
“先生这是在等我吗?”来人说道。这人身穿常服,头上无冠,只系了一顶“平头小样”的幞头,但用料讲究,绝不是普通百姓能用之物,门外似乎还有一人,看样子没打算进屋。
“在下只是在等人,是不是你不知道。”李虚中微笑着说。
来人径直走到李虚中书桌前,立而浅施一礼但不就坐,就站着说道:“久闻先生深于五行之书,精通相术,更能以人之始生年月日,算其生死胜衰,百不失一二,不知可否能为在下一算?”
“嗯……”李虚中略一沉吟接着说道,“人命由天,你说的那都是迷信。”
对方未等李虚中再说话,伸手从怀里掏出一个丝绸布包放到桌上,李虚中听到有金子碰撞之声,这时对方说道:“在下知道泄露天机折人阳寿,所以不会白白有劳先生,如算得好,还另有赏赐。”
李虚中立即从这句话里听到两个重点:第一,“如算得好”,说明对方心里是有预期答案的,但是心里没底,想通过他之口进行确认。第二,“另有赏赐”,说明对方是权贵阶层,今天算也得算,不算也得算。另外,对方进门一直未自报家门,八成是替别人办事。
李虚中心里丝毫未乱只是微微一笑说:“先生不是给自己算吧,那就请出贵人之生辰八字吧。①”
那人又是一惊,显然被李虚中说中了。他伸手从怀里又掏出一张信函,双手奉给李虚中。李虚中接过信函,外面是空白的,将信函打开,里面只有一张纸,李虚中将纸展开,看到上面只写着一组生辰八字,这下轮到李虚中心里一惊。
这个八字他见过。
那还是五年前,李虚中因相术出名,更是新发明生辰八字之相法,言无不中,因此出名。有一人慕名而来,那人给出的生辰八字就是眼前纸上写的这个,他之所以对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那人是个僧人,他当时心里还感叹真是活久见,出家人也来算命,但并未拒绝,他还记得这个人的法号叫鉴虚,俗名薛贵。但是此人虽看起来是出家人,但行事却全是世俗之姿容,且其人油滑不实,只爱听好话。当时李虚中算出他命中必遇贵人,且有大富,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后面的话便再也听不进去了。后面话是:如果他贪图钱财,取之无道,则有牢狱之灾,性命之忧。
而就在前两天,鉴虚刚刚因受贿事发,被捕入狱。
但是这话该怎么说呢?李虚中眉头一皱。他先将生辰八字铺在桌上,然后拿出自己撰写的《命书》,开始推算。来人神情开始变得紧张,因为他看到李虚中一直皱着眉头,预感到结果可能不太好,他哪里知道李虚中只是在心里盘算如何让自己不得罪这些达官贵人。
过了好一阵,李虚中将笔放下,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态。来人赶紧凑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拱手问道:“敢问先生结果如何?”
“此人命格奇特,并非我世俗之人。”来人听到此话,脸色一变,李虚中继续说道,“但此人仍要在俗尘中历练,前半生平静修行,中年遇贵人大富大贵,命中有一牢狱之灾,但仍有贵人相助,此贵人天命之相,一言九鼎,必能逢凶化吉。”李虚中说完便不再开口。
来人似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面露喜色,恭恭敬敬地拱手便要告辞。
李虚中推了一下桌上那包金子,说:“在下以生辰相人命数,只是个人喜好,并不求钱财,这个还请带回。”
“果如先生所言,此后必还有重谢!”来人并未在意李虚中说的话,匆匆退出书房,与门口的人一同又消失在黑暗中。
“除非有人敢违天命。”李虚中看着窗外自言自语道。
之后的事情均被李虚中言中,鉴虚受贿案在审理过程中,不断有权贵上言保救,其中力度最大的便是唐宪宗李纯,因鉴虚在李纯当太子时便与之结交,李纯继位后更是经常伴其左右为其讲经,颇受亲信,宪宗甚至直接下旨释放鉴虚,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鉴虚必定化险为夷的时候,负责审理鉴虚受贿案的御史中丞薛存诚据理力争,认为鉴虚案证据确凿,按罪当诛,誓死不奉诏,坚持将鉴虚杖杀,震惊朝野。
一个月后,李虚中被宰相召入府中任起居舍人,说起鉴虚之事。因坊间传闻李虚中曾为鉴虚相命,所说皆中,宰相问其生辰八字相术之奥妙。李虚中便将此事原委和盘托出,说他其实早知道是薛存诚审理此案,并且他还知道薛存诚此人刚正不阿,如果鉴虚落在别人手里,可能还能保命,唯独落在薛存诚手里,鉴虚难逃法网,所以并非他相术高超,实乃人心而已。
又过了一个月,李虚中突发背疽,弥留之际对家人说,自己发明生辰八字之相术,兴趣使然,屡试不爽,也由此泄露天机太多,命不久矣。他只交待了三件后事:一是将其著作《命书》署名改为鬼谷子,虚中作注;二是简丧薄葬;三是将自己埋于邙山。此种种举动令人不解。
后世人传说,有唐以降,盗墓盛行,唯李虚中墓一千多年间盗墓人均绕道而行,这件事被越传越神。其实李虚中只是通晓人性而已。邙山多帝王之墓,自己下葬时又明言薄葬,所谓如果想藏一颗珍珠,最好的办法是将它藏在一堆金银珠宝里,这才是李虚中墓安然无恙的原因。
而生辰八字的算命之术,则被流传于世。
“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 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韩愈《李虚中墓志》
①生辰八字:指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称为四柱,每柱对应天干地支两字,共八字,故称生辰八字。
农村有一种风俗叫“撞名”,为何被撞着的人不得拒绝做亲爷亲娘?
我国北方一些农村地区,有给小孩认干爹干娘的风俗,俗称认干亲,华东一些农村地区,则有“寄名”的风俗。华南及西南一些农村地区,则有认亲爷亲娘的风俗。这三种地方风俗有什么不同呢?
1、各地认干亲、认亲爷亲娘和寄名风俗华南及西南地区的农村认亲爷亲娘的风俗,也叫“寄名”,但这些地方的“寄名”,与华东一些农村的“寄名”风俗截然不同。华东农村的“寄名”,是把小孩之名寄在寺庙之中,其名字就像一个包裹一样,寄存在寺庙内,到时候还要取回家。寄名也一样,把名字寄在寺庙之中,等到小孩长大结婚以后就得把名字取回家中。
胡朴安编辑成书于1922年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集,对江苏省吴县的“寄名”风俗,有以下记录:
吴县有小儿寄名神佛之俗,此风全境皆然。盖富贵家之小孩,娇生惯养,大半身体柔弱,时膺疾病,其亲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年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僧寺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曰“年夜饭”,其亲必给僧以钱;凡送三年始毕。当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取名“金生”“金寿”等类。其亲并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为“寄爷”。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袋取回,名曰“拔袋”。
与北方农村的认干爹干娘的风俗,与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风俗类似,即小孩不好带,常常生病,通过认干亲方式,要人带过难关。北方农村的人认了干爹干娘,就是一辈子结亲,直到干爹干娘终老为止。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是一辈子结亲。
认干爹干娘和认亲爷亲娘的风俗和禁忌也是类似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方式,有的地方一般都有多种方式,有通过双方生肖属性是否相配来相认的,也直接相认的。直接相认的在农村最为普遍,比如将那些吃百家饭的手艺人、救命恩人等认为干爹干娘或认亲爷亲娘。
两地农村有一种有趣现象,就是通过“碰”和“撞”来相认的。北方一些地方称“碰”,比如河南、陕西农村认干爹干娘通过“碰”来完成的,小孩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抱着小孩出门,碰见的第一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并让其为小孩取名(一般取小名,又叫乳名)。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比如湖南、贵州等地,只是在民俗风俗上,还是有很一些差别。
现在对北方农村认干亲的风俗文章比较多,这里就不再介绍,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及西南一些农村地区认亲爷亲娘风俗。这里要说明的是,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就是同一地区,其风俗习惯,会有一定的变异性。这就像方言一样,同一地区的方言,外面的人听起来,好像口声相同,以为是一样的,其实里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民俗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地方,不会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民俗,只是大体上相同而已,这也是民俗文化的特征之一。
2、华南及西南地区农村认亲爷亲娘的风俗华南及西南地区认亲爷亲娘风俗,从内容上看,大部分与北方认干亲类似,但从名称上来看,又与华东地区的寄名说法相类似,同时也有一部分内容相似。好像将两者的风俗融为一体。
认亲爷亲娘风俗,其认亲的过程称“寄名”。小孩认亲后,对夫妻的称呼,叫男的为亲爷,叫女的为亲娘,又叫恩父和恩母。其他的人称之为某某的寄名爷、寄名娘。寄名爷和寄名娘对小孩的称呼,男孩为寄名崽,女孩为寄名女。小孩的父母与小孩的亲爷和亲娘则以“亲家”或“老亲”相互呼称,与男婚女嫁两方父母相互称呼是一样的。这些农村地区亲爷亲娘总的来说共有三类。
一是将大自然之中的某种物体,认为亲爷,或者亲娘。比如形状特别的大石头、村旁和山里的古树等。这种做法,在一些村庄比较普通。一般来说,小孩的父母将小孩年庚用一张小红纸写上,然后贴在大石或古树上,也有把红纸卷起来,或埋在大石下,或悬于树干上。从此,大石和古树就是小孩的亲爷或者亲娘。主要是小孩的父母怎么来看大石和古树,把它看成雄性,就叫亲爷,把它看成女性,就叫亲娘。从此以后,每年的大年初一,小孩都要给大石或古树拜年,少数人成年后就不去拜年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有要去拜年。有的人认了大石和古树为亲爷或亲娘后,一辈子都有看管它们的责任,不能让人为破坏。
这种“寄名”的办法,一般来说,在旧时,普遍百姓家里很贫穷,同时怕所认的“亲爷”和“亲娘”家也很穷,在平时的礼尚往来时,自家拿不出礼物,所相认的寄父母也拿不出礼品,怕麻烦人家。而认大石或古树之类的自然物体为寄父母,就可省去很多麻烦,其间的程序也简单多了。也有民俗学家认为,这种做法,来源于我国先民对自然物体的古老崇拜。但总的来说,这种做法是旧时民间巫风,属于迷信思想的产物。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让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些村庄的上千年古树,以及一些奇石景观。
二是到道观、寺庵、庙里“寄名”。这一点与《中华全国风俗志》吴县的“寄名”有类似之处,但这些地方有些人在成年后从道观、寺庵、庙里“赎回”年庚,而有一些人则永久放在那里。这种“寄名”又称之为“过继”,被“过继”之人,逢年过节都要去拜年和敬香火。特别是过继寺庵以后,要另取小名,男孩女孩的不管是谁,男的都叫“和尚”,女的叫“尼子”或者“尼姑”。
这种“寄名”的办法,与第一种“寄名”的办好相反,一般来说都是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同时也是一些笃信宗教的人家,能够给予道观、寺庵、庙宇一定的钱财施舍。这种做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从本质上来说,依然属于民间的一种迷信活动。
三是“寄名”给成年人。上面提到过,认亲爷和亲娘,主要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通过双方的属相是否相配,或者说“八字是否相合”等,只要不“相克”就可以。一般来说,主要是两家的关系比较好,双方都有这个意愿。
第二种是救命恩人。比如小孩在水中、山里遇险等被人救命,或者患急性病被人救活等,被认为是孩的恩人,这种人就不必通过属相、“八字”等迷信手段来“相合”,可直接认为亲爷或亲娘。而这种情况,救人小孩的人也乐意接受。
第三种是吃“百家饭”的手艺人。旧时的农村,常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人走家串户,人们把这种靠手艺吃饭的人称之为吃“百家饭”的,认为这些靠双手劳动的人“命硬”,对小孩有好处,于是就喜欢将这些人认为“亲爷”。而这些常在农村做手艺的人,则也乐得有人找他们认上这门亲戚,他们在出门做手艺谋生时,每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多了一个落脚点,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要方便多了。再说,他们可通过“亲家”及其他们的亲戚介绍生意。因此,他们每到一处,只要有人找他们认“亲”,他们一般都不会回绝。
第四种是“撞名”。下一节重点讲这种情况。
认别人做亲爷亲娘的风俗,其中的起因还是封建迷信作怪,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家的小孩能够身体健康,顺利长大成人。这也与旧时科学不发达,医疗水平较低,小孩子夭折率很高,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感有很大关系。客观上来说,通过孩子认亲爷亲娘,家里多了一门来往的亲戚,扩大了社会的交往。
孩子认了亲爷亲娘后,逢年过节的时候,要上门去给亲爷亲娘送礼,一般来说有两个节,一是端午节,孩子到亲爷亲娘家去,叫拜端午。二是春节,大年初一,孩子要给亲爷亲娘家拜年。除此外,亲娘亲娘家的红白喜事,寄名子女都要参加,尤其是亲娘亲娘的生日,不管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都得做。同样,寄名子女家的红白喜事,亲爷亲娘也要来往。当亲爷亲娘去世时,寄名子女要以孝子孝女的身份参加丧事,他们参加丧事的排位还比较靠前,一般是排在亲爷亲娘亲生子女的后面和亲侄子女的前面。
3、华南及西南地区农村“撞名”的风俗“撞名”也是旧时,人们给小孩认亲爷亲娘的一种形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概括起来说,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择日“撞名”。比如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集有一段这样的记录:
盘县(今贵州盘州市)除拜寄干父母外,有一种“撞名”风俗。倘有时小孩有疾,以箸占卜,许以撞名,于是择黄道吉日,在大路之畔,陈列果品,焚香烧纸,而后静伺行。第一个经过其畔之人,便以为小孩之干父母,享以果品,以求认继,不能推却,只得承认为干父母。
这里的干父母,即亲爷亲娘,疑似记录有误,按北方的称呼来记录。
事实上,这种“撞名”大多是路边有水井的地方,或者桥的两头为好,如果没有这两种地方,只能是“大路之畔”。如果那天路上没有一个人路过(这种情况在地广人稀的乡村是常有的现象。再者,有路过之人,远远看见了,不想麻烦,有意避开,绕道而行),则改为修桥。即在溪畔架木桥,为过路人提供方便,以积德来保佑小孩。也有的地方可以维修道路代之修桥。
这种“撞名”,撞见的第一个人,必须是成年的男女,未成年的男女是不算数的。自己五服内的亲属及三代内的表亲也不算数。如果是一群人结伴路过,也只算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人。
二是农村有地方民俗中的“撞名”之日。也就是上一种靠在茫茫人海去“撞”,比较麻烦,再说人们司空见惯了,也有意躲避,往往让“撞名”人家无功而返。因此,一些地方就规定了一个“撞名”的固定日子,要认亲爷亲娘的孩子都在这一天去“撞名”,人们因此编出一个理由,认为这天被“撞”着了,被认亲爷亲娘的人“百无禁忌”,这天也就成了一些地方的“寄名日”,并形成风俗。
比如说,湖南绥宁县南部地区农村,确定农历六月六日为“撞名日”。这天要认亲爷亲娘的人,清早出门,在路上碰到的随机撞上的第一个成年人,就是孩子的亲爷或亲娘。当地的风俗理论上是这么说,其实,孩子父母暗中早就物色好人选,一般来说都是与家里关系比较好的人。当父母抱着孩子从家时出来,这个早就定好的人选,就迎面走上去,成为第一个“撞”见的人。
当然,也有事先没有物色好的人选,那就只能是随机了,撞上谁,就认谁为亲爷或亲娘,被撞上的人不可推脱。
4、结束语旧时,农村的认干亲也好,各种“寄名”也好,都带有迷信色彩。在当时医疗技术落后,儿童身体脆弱,易染上各种疾病而夭折。人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就形成了这种迷信的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渡过各种生命关卡,长大成人。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医学技术现代化,旧时那就常常可夺走儿童生命的疾病,在现在已不再对儿童健康构成威胁,儿童长成不再是父母担忧的问题。也就因为如此,现在的农村,虽然认干亲、“寄名”的风俗,在一定的范围内依然存在,但是,迷信的成分已经不见了,人们的结为亲戚的味道越来越浓。这是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民俗与时俱进的结果,更是农村文明进步的表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