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恩远八字(孟恩远是什么出身)

樱花飘落 2023-08-25 18:36:07 网友分享

红船专访丨王德林孙女王同:爷爷从一个军人成长为东北义勇军领袖

近日,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革命烈士王德林的孙女王同接受了红船编辑部专访。以下内容是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我的祖父王德林,担任过中国国民救总指挥。他最爱文天祥写的《正气歌》,不但自己会背诵,还要求我的父亲也会背诵。“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祖父的座右铭,至今我还保留着父亲在80岁时默写的《正气歌》。

▲王德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要在安图明月沟修铁路,这里正好是祖父驻地范围,他的部下开枪打死了日本测量员。吉东抗日第一枪,让他从一个有民族良知的军人,逐渐成长为自觉抗日的东北义勇军领袖。

【视频】抗日爱国将领王德林孙女王同:只要你抗日保家卫国,我就支持你

他的队伍里有三多:一是山东人多;二是员多;三是从这支队伍里走出来的高级抗日将领多,如周保中,李延禄,柴世荣等等。当时,在全国尚未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延安中央高度认同他提出的“不分党派,共同一致对外抗日”的主张,称赞他的义举是有远大见解的。

在要人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保护了这些人的安全。全国解放以后,周保中见到我祖母的第一句话是:“嫂子!我的命是司令救的。”2015年,我见到李延禄的孙女李戈时,她对我说:“你爷爷救过我爷爷的命。”

1938年12月20日,64岁的祖父积劳成疾、旧病复发,在山东省沂水县北社村病逝。1939年2月1日、2月16日,《新华日报》、《解放》周刊先后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称他为抗日“民族老英雄”。文章不仅充分肯定了救的历史功绩,也总结分析了救失败的复杂原因,号召爱国青年学习他爱国奋斗的精神。

▲1939年2月5日,关于王德林病逝的报道剪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主席亲自给他签署了烈士证书。2015年8月,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里有他的名字。

“红胡子”老王林不老

祖父原名王林,1875年7月31日,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双堠一个贫苦家庭。被孟恩远招安后,孟十分赞赏他的抗俄义举和不为日本人利诱的骨气,为他写了“功惠于国,德泽于民”八个字,并在他的名字中间加了德字,改名为王德林,字惠民。

他18岁为了生存跟随乡亲们一起“闯关东”。做过窑工、当过佃户、给俄国人修过铁路。因不堪忍受俄国人的欺辱,1903年4月,他被迫带领一众人竖起了“排俄救国,被逼为寇”的大旗,向列强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王德林与山东同乡梁醒皇

1938年《半月文摘》第二卷1期31页,曾发表过一篇关于他的专访。说他到吉林时刚刚赶上甲午战役之后,很多人背负着民族的仇恨与暴力的压抑,这些人把仇恨的种子播撒在广大的人群间。

他也因此意识到,在这个满是无知无识的人的国度里,是需要有人撑起腰来干一番的。他说:“从此以后,我觉得别人种下来的仇恨在心上纠结着,既分不开,又甩不掉。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并不只是‘活着’那么简单。”

他虽然落草为寇当了“胡子”,但他的队伍从来不干打家劫舍的事情。这支队伍以石头河子一带为据点,始终活动在中东铁路附近。俄国人运输的物资、当地的贪官污吏、汉奸巨霸等都是他们劫掠的目标。

他经常把截获来的物资,分给无依无靠的贫苦人。因此他在当地老百姓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老百姓无论长幼都称他是“红胡子老王林”。一个“老”字包含了百姓对他的敬佩,他那时才三十多岁。

为了约束这支队伍不骚扰百姓,他与部下约法三章:“第一,中国人绝对不准扰害中国人;第二,敌人只要对他心服口服,不准轻加伤害;第三,爱护救助穷苦无助的人。”

他们的存在让中东铁路上的俄人吃尽了苦头。俄军视他为心头大患,必欲早除之而后快。但数次集中力量围剿都收效甚微,每次都有人提前给队伍通风报信,他也多次在大家的掩护下成功脱险。

俄政府对王林这个名字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一方面多次派兵围剿,另一方面不断给袁政府施压,逼迫袁世凯敕令东三省,发兵围剿他们。

祖父的队伍里有很多从冀鲁豫三省闯东北的人,在袁政府围剿他们的队伍里,也有很多是祖籍在冀鲁豫三省的人。这些人很重乡情乡谊,因此围剿他们的军官虽然想建功邀赏,但下面的士兵却不尽心尽力。

“”和“东洋鬼子”

1904年到1905年期间,日本与俄罗斯为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在东三省土地上发动了一场列强之间的战争。日、俄两国毫无顾忌地交火,让数万中国人的生命在枪林弹雨、炮林雷阵中血肉横飞。

这场战争以俄罗斯帝国失败告终,俄人将中东铁路支线长春以南726公里割让给了日本,其余支线仍然归俄罗斯经营。东北人民由单一地受俄军,演变成日、俄两队的双重蹂躏。

日本人深知俄罗斯在东北势力的顽固,为了牵制和排挤俄罗斯,日本人打探到我祖父在东北威望较高,且之前一直与俄国人为敌,派出一名大佐前来谈判合作,被他断然拒绝了!

在祖父的眼里,不管是大鼻子的“”还是小个子的“东洋鬼子”,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只要他还活着,就决不让列强在东北土地上为所欲为、横行霸道。

1915年,他结束了十几年的“胡子”生涯,接受了吉林督军孟恩远招安,改编为吉林省陆军第1旅1团3营。经双方协商该营不增添一人,由他来担任第3营营长。

1929年2月,张学良将东北陆军改编成国防军和省防军,他的部队被划分到省防军的序列,编为“陆军步兵第13旅63团3营,由他继续担任第3营营长。”

同年5月,他被选送到“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二期学习。这一年他46岁了,是学员队中年龄较大,也是军衔最高的一个。粗通文墨的他在近乎苛刻的考核中竟然拿到了毕业证书,这也为他后来的抗日救国道路奠定了基础。

有老三营在,百姓夜不闭户

祖父在营长的职位上先后干了17年,三营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老三营”。三营在铜佛寺驻扎期间,他对百姓特别宽厚仁爱,对部下管理非常严格。他的队伍决不允许出现官兵欺压老百姓的事,官兵遇到拉重车的人不让路也会受到惩罚。

那时经常有从老家过来的穷乡亲投奔他,吃住都在家里。祖父说:“我初到东北时,是大家收留了我,现在我日子好了,就让大家吃我吧。”他自己和老百姓一样开荒种了十几亩地,解决粮食困难。

我的祖母刘玉洁比他小22岁,她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祖母自幼受家庭影响识文解字,还特别喜欢读《本草纲目》,祖父年少时也和我曾祖父学过一些简单的医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

据铜佛寺一些在世的老人回忆说:王营长在铜佛寺的十几年里,民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安居乐业。老三营离开铜佛寺驻地后,这里的乡亲几年内遭遇了三次土匪洗劫。大家都很怀念王营长,有他在土匪就不敢来闹腾。

最痛恨那些中饱私囊的人

1932年,上海《申报》以“全国慰劳马占山捐款达二千万,马占山公布实收捐款仅一百七十一万余元”的报道,足见后方捐款金额与前线实收金额差距巨大。

祖父从欧洲回国到广州,陈济棠以南京政府不抗日为由自行成立了西南政府。陈济棠以支持他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成立了“西南后援会”,在西南地区为抗日进行募捐。谁知道募捐是真,援助是假,募捐得来的抗日款项大部分都落入了陈济棠的私囊。

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气得嗓子都说不出话来,坚决要求退出西南政府。结果被陈济棠派人监视起来,后来,他在组织的帮助下才离开广州去了南京。

他离开广州以后,陈济棠还不罢休,又派人把我的祖母和孩子也都监视起来了。无奈之下祖母只能留下来两个大孩子,带着三个小孩子先逃走了。后来陈济棠见无计可施也就不了了之了。

▲1934年,王德林与马相伯在上海

1934年,吴义成派心腹陈翰章进关,一来打探抗日局势,二是寻求经济援助。祖父把募捐来的8000块大洋,全部交给了陈翰章。他清楚陈翰章员的身份,但吴义成对此并不知道。他反复叮嘱陈翰章,决不能让这些来之不易的捐款落入他人私囊。陈翰章遵照他的嘱咐,把钱如数交给了吉林抗日同盟军军委。

拿我的命换敌人的命值了

卢沟桥事变之前,祖母带着五个孩子从南京到北平找他。7月7日中午到达北平,一见面祖父就说,你和孩子来的真不是时候,日本人说在卢沟桥演习部队丢了一个士兵,要进宛平城搜寻,现在正在交涉。这是日本人借口找碴,很可能要开战了。

果然没过多久,宋哲元通知让他尽快离开北平,不然北平沦陷就走不了了。日本人一直在抓他,为确保安全祖父化了妆,带着一家人从长辛店乘火车离开北平辗转前往南京。全家人在南京照了一张全家福,这也是祖父、祖母、孩子们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祖父从南京去了上海,临行前对祖母说:“你们在南京住一段时间吧,等我安顿好了你们再找我去。”

▲全家福

奶奶带着孩子在南京住了几天,因为不放心他一个人在上海,还是决定带着几个孩子去找他,没想到他们离开的第二天,日本人就开始对南京实施大轰炸。祖母带着孩子们又逃到了安徽。

▲七七事变后,王德林与牟宜之在南京合影

11月中旬,祖父、祖母经蚌埠到了郑州火车站。祖父让祖母带着孩子到西安去投奔朱庆澜,说自己要去请战打鬼子。他想回到东北抗日救国的夙愿并没有得到实现,直到全面抗战开始了,国民政府才委任他为“第三抚慰区(吉林)光复军总指挥”。这只是一个空头衔,当局没有给他一兵一卒、一枪一炮,也没有拨付给他必须的军饷。

▲委任状

为了实现抗日目的,他拖着病躯和几名好友在江淮豫鲁等地奔走,召唤东北归来的旧部,招募爱国青年准备出关杀敌。他说:“我已经活了六十年了,目前我能死在吉林去,换来敌人的性命和国家的生存,那是值得的,我没有什么牵挂。”

遗孀孤苦开磨坊为生

祖父、祖母分开后,祖母带着孩子离开了郑州,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由于抗战局势紧张,他们之间只有很少的信件往来。祖父去世的消息,祖母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祖母带着孩子到西安找到了朱庆澜,一家人被安排住在第五赈灾区院内,几个孩子被安排在东北竞存小学读书。在郑州分手时,祖父对祖母说:“你给我带好这几个孩子,叫他们好好上学,现在打仗以后就不打了,将来得有文化才行。”

▲王同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

东北竞存小学是车向忱在西安时,为那些失去家庭,失去学习机会的东北儿童创建的一所学校。曾经受到东北军、西北军和无数抗日爱国人士的关注。

1938年,日本飞机对西安进行狂轰滥炸,学校被迫迁往靠近陕甘宁边区的凤翔县纸坊乡的两间破庙里。为了让孩子能继续读书,祖母带着孩子跟着学校一起迁移到了凤翔。

在西安的时候,专员公署给祖母每月提供50元的生活费。到了凤翔以后,孩子们逐渐长大了,虽然还有补助,但经济缺口越来越大了。为了活下去,祖母自己在附近开荒种地,还开了一个小磨坊,给人家磨麦粉赚点加工费。祖母说她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虽然非常艰难,但几个孩子总算是都成才了。

母女沦为难民欲轻生

1940年,掀起了第二次高潮。当局知道我大姑王剑萍去了延安,派人把祖母家监控起来。逼迫祖母登报声明和大姑断绝母女关系,我祖母坚决不同意。她说:“女儿大了,走什么样的路是她自己的选择。”

《松花江上》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张寒晖和我们家的关系很好,我的三个姑姑都是他改的名字。大姑原名王玉兰改名王剑平,二姑原名王玉芳改王剑华,老姑原名王玉莲改王剑虹。

我的父亲王殿森,音乐天赋非常好,张寒晖很喜欢他。父亲也很想跟着张寒晖一起走,但后经人调解,最终父亲去了黄埔军校。期间父亲多次跑回家里都被祖母打回去了,父亲到去世也没有因此埋怨过祖母一句。父亲为了当时的家,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所以后来祖母无数次对我说:“我儿是孝子,是我害了我儿呀。”

抗战胜利以后,祖母带着我小姑姑王剑虹随着东北难民返乡团踏上了北归的路。想回到过去生活了十几年的家——铜佛寺,去过普通人的田园生活。没想到新的战争又开始了,回家是不可能了。

1948年5月,上海《申报》的一位记者,在难民营里找到了我的祖母,发表了《抗日名将王德林遗族流落沈阳,王夫人含泪谈前尘》的文章。

上面写道:“老将军带着他荣誉的桂冠安眠地下,他的家族有五十二岁的王夫人和一个却很黯淡地生活在西北一个荒僻的角落里。如果不是她们的不幸遭遇,也许终生默默无闻。”

在铁西难民收容所的日子,是祖母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候,她曾想到过自杀。祖母说:“我看准了铁西大桥底下有一洼水,但剑虹老跟在我身边,我要跳下去,她跟上去怎么办?她还年轻,她该有个自己的前途。”

沈阳商会会长卢广绩视察难民营时,找到了她们母女,把我小姑姑介绍到了沈阳银行工作,暂时解除了她们的危急。

【视频】抗日爱国将领王德林孙女王同:言传身教,先辈是最好的老师

尾声

曾有人质疑我的祖父退到苏联是胆小怕死。祖母说:“祖父从东宁退入苏联,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司令部的决定。同去苏联的不只有他,还有马占山,李杜,苏炳文等人。”

那些天来家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祖父坚持要和队伍同生共死,这些人都是来劝说他退到苏联的,要他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说只要有他在,即使暂时失败了,还能有机会再武装队伍。

待所有人都退走了,他带着一个卫兵在东宁城里走了一大圈,心中万般不舍。两个日本特务尾随其后,他和王臣干掉那两个日本特务后才撤退的。祖母曾对我说:“你不知道他那时候有多不甘心,跟我说还要打回来的,小日本不完他不罢休。”

撤到苏联以后,日本向苏联提出要引渡他,被斯大林拒绝了。后来,他们又从苏联退到了欧洲,在德国时又被日本特务盯上,几经换装才躲过一劫。他们从波兰坐船,途径红海的时候,祖父呕吐不止,肚子疼痛难忍。后来他去世也和这种病有一定关系。

祖父去世后,祭祀时一点香灰飞到了祖母的脸上,祖母说那是祖父来了,亲了她的脸颊。祖母生前一直保存着祖父穿过的一双布鞋,用一块白布包着放在枕头底下。无论日子多么难熬都始终带着它。我曾问过祖母为什么留着这双鞋,祖母说那上面有祖父的味儿。

撰文:王向明

视觉:张朋

统筹:张喜斌

河南小伙孟恩辉在京救落水者牺牲 北京市民政局认定见义勇为行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4月12日晚,29岁的河南小伙孟恩辉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小河勇救落水女青年不幸牺牲,引发社会关注。4月18日下午,北京市民政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认定孟恩辉见义勇为行为,并为其家属颁发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证书和奖金。

4月12日晚,郝女士因跟同事发生口角,心情不好,翻栏杆进入望京北小河河边蹲着哭,刚好路过的孟恩辉对其进行了劝说。女孩起身离开时踩到岸边湿滑的苔藓,掉落水中。孟恩辉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施救,努力了几次后,终于在岸边一对夫妇的帮助下把女孩救上了岸。而孟恩辉却因体力不支,再也没有上来。

当晚,消防队搜救无果。第二天,朝阳救援队将孟恩辉的遗体打捞上岸。一位救援队队员说:“在水下打捞时,发现他仍然是双手高高举起的姿势。”

孟恩辉是太康县大许寨黄岗寺村人,在北京一个饭店工作,最近刚被提升为主管。孟恩辉所在饭店的负责人介绍,在饭店工作的四五年,孟恩辉经常主动帮助别人,“若遇到坐轮椅到饭店的老人,上下台阶不方便,他都会帮忙把轮椅抬上台阶。”

孟恩辉堂哥孟祥明告诉记者,弟弟非常孝顺,每次回家都忙前忙后帮父母干活,还经常给父母洗脚。“他身上还有一种奉献精神,每年都会义务献血,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本献血证书。”

得知孟恩辉救人之后溺亡一事,北京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来到孟恩辉家人在北京的临时住处,向孟恩辉的父母表示了慰问。朝阳区民政局迅速启动了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紧急工作预案,开通见义勇为确认绿色通道。

根据2000年4月21日发布的《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4月17日,经过朝阳区民政局认定并报北京市民政局审核批准,认定孟恩辉同志救人行为属于见义勇为行为,并按照条例政策要求给予正式认定,给予一次性奖励金67990元,牺牲人员褒扬金543920元。

“作为来京务工的普通一员,孟恩辉同志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挽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北京市民政局见义勇为处处长柴珠峰表示,孟恩辉同志既是河南人民的好儿子,也是首善之区的杰出代表,他像首都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一样,为首都的繁荣发展挥洒了汗水,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