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日的建禄格八字(论癸未日生人)
道家故事会:魏晋到隋唐的北方第一道流(下)
关于隋唐道教的整体之鸟瞰,我随后另有专篇,这里只谈谈隋唐时期的楼观道。
但是隋文帝杨坚,必须说说。
这位皇帝,一般说好的比说坏得多,如自奉甚俭,关爱百姓之类;也有揭他老底的,主要是他对于宗教特别佛教的厚爱,这花费可不少。
但是他这即位后第一个年号“开皇”,偏偏却是道教特色。道教以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为开天辟地的劫数和纪年方法。
隋文帝杨坚用开皇为自己的年号,好比“大哉乾元”的元朝出自儒家与道家共同经典的《易经》,这个“开皇”,明显就是表面上他对道教的认可嘛。
不过,隋文帝杨坚与佛教的渊源,更深。这就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类似天命攸归的神秘话,比如这句: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
这是想要表达什么?而且,这神尼,又是谁?这里就有一个传说:有一天,杨坚的母亲吕氏在京兆冯翊[yì]般若寺求福时,晚上睡觉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她梦见一条苍龙盘踞在她的肚子里,随即呢,腹痛难忍,因为马上就要分娩,于是全寺的女尼都来帮他分娩。
自然,杨坚出生时,满屋子的红光,而且,紫气绕庭,让在场的所有人的衣服,都染上了绚烂无比的紫色。
般若寺里有位尼姑,估计就是杨坚嘴里的神尼,她见杨坚相貌奇异,便对杨坚母亲说:此儿生有异兆,非同寻常,不适合由你们俗人家养育,还是交给我吧。还说让杨坚家人不必担心,此子自有天佛保佑。
这位神尼智先,还给杨坚取了一个乳名,叫他“那罗延”,这在佛教意味着不坏的金刚力士。
而杨坚的母亲,本来也不情愿让智先来抚养的,但是当她发现杨坚看到智先就不哭——否则见谁都哭的时候, 她就只有暂时忍痛割爱,让智先住在他家隔壁来抚养。
这杨坚啊,就与智先等于过着出家生活,吃斋念佛还成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岁智先才离开。
中国古代尤其名人,这样的“上天安排”很多,比如著名的佛教徒也是大文人刘宋的谢灵运,最初也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宿命要先寄养在世代信奉天师道的钱塘杜家,否则,恐怕就不得活,或起码有灾殃。
那么,隋文帝杨坚到底是佛教的忠实弟子还是道教的铁杆粉丝?都是,或都不是,谁对他有利,对他日后夺取北周建立的隋朝有利,他就信谁,并支持谁。
据方刚先生的《帝王的楼观情缘》,在隋朝的短短三十八年间,寺塔修建5000多座,佛像塑造数以万计,重修无计,皇帝皇后以菩萨自居,满朝文武都有自己的佛号,甚至王公贵族出游都要僧尼陪伴。可见,隋朝对佛教的崇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两句,表明了隋文帝的举措很可能就是这两句好诗的后遗症。
另外,杨坚篡夺的是谁的?是北周宇文氏。而北周最能干的皇帝宇文邕干了什么?他灭佛。那么,现在杨坚篡夺了北周,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北周宗教政策的“错误”,为广大在宇文邕时期饱受冤屈的佛教徒落实一下政策,安慰一下心灵,以表现出他隋王朝的宽容与高超?
没有任何一位号称明智的统治者,在一般情况下,不把团结与平衡,作为佛道两教乃至一切宗教政策的根本。
杨坚也不例外,对道教,主要是在他还没篡夺北周时,道士张宾、焦子顺、雁门人董子华等,就懂得献上祥瑞,以预示吉祥。
据方刚先生所引《隋书.来和传》,张宾等三个为杨坚献上的“祥瑞”主要是,此三人,当高祖龙潜时,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受。
等到杨坚正式登基时,就以张宾为华州刺史,焦子顺为开府,子华为上仪同。这就是张宾等几个我前面说过的,在符命谶语方面的才能,所以,我们不能苛责张宾在道教教理教义上的疏忽,以及辩论时候的缺乏机智与敏悟,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张宾同学的那点才能,都用在——公当为天子,善自受——上了,我们莫要苛责他,我们要理解他——连同他的溜须拍马。
另外一位楼观道的高道兼投机商岐平定,本不叫岐平定,他原名叫歧晖,但为什么改为岐平定呢,这就要说到唐高祖李渊。
随便翻开任何一本讲隋唐道教史的书,几乎都要说到岐平定,甚至不专门讲隋唐道教的,也会经常提及这个岐平定。我这就随便挑一本貌似比较学术的王士伟先生的《楼观源流考》,来说说这个岐平定吧。
王先生的这部书,对于史上所谓楼观道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学术,即一切让历史事实来现身说法的架势,比如上述的通道观,他就与漥德忠的学术观点不太一致,他认为:
日本学者漥德忠在《道教史》一书中提出,通道观实际上是周武帝设立的“国立宗教研究所”,是宗教学术研究机构,并非道观。此说也颇具新意。但该书说通道观并“无一名道士””(春按:原书如此,疑为错排,并字应放进引号里),未免持论过当,不符合历史事实。
然后,关于通道观的设立过程、成员及其性质,王先生用《周书》、《隋书》、《资治通鉴》、《广弘明集》及《续高僧传》等典籍,来说明他自己的观点。
王先生的观点文章不具引,我这只讲下结论,供有心人参考: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设置通道观是周武帝澄汰佛道二教后安置高道、名僧的一种善后措施。它的主持者和绝大多数成员是道士,但也有不少沙门义学僧人和儒学英俊。它的基本性质是国家宗教研究机构,目的是研究儒、道、佛三家的教义及其相互关系,为北周提供如何对待儒、道、佛的思想原则。但由于周武帝有尚道法、好玄言的倾向,楼观高道严达、王延又任通道观的主持,因此,通道观的设立在客观上的确有利于道教,大大提高了楼观派在北朝道教中的地位。
我的观点是漥德忠与王先生二人之折衷,根本的一点我认为还是在于:没有任何一位号称明智的统治者,不把团结与平衡,作为佛道两教乃至一切宗教政策的根本。
不过王先生这本书对我影响也很大,可谓获益匪浅,比如关于前面说过的梁谌,是王先生所谓见于载籍的第一位楼观道士,在他之前的所谓楼观派要么虚构,要么伪托,就是我从他那学到的观点。
王先生对历代的楼观高道,都有比较细致精深的考辨,收集的资料相当丰富。
关于著名的未卜先知的高道王嘉王子年,王先生就拈出一事,颇有点趣味,可为小可前文之补充:他神明洞彻,事多先见,人问以当世之事,随问而答,好为譬喻,状似戏谑,而事过皆验,人皆以为神明。
这是说,王嘉经常未卜先知,而且,常常用貌似戏谑的比喻来表达他的预见,而且,从来不是事后曹操,而是事前诸葛亮,于是,人们都把王嘉当成神明一样来崇拜。
比如有一次,苻坚将要南征东晋,派使者去王嘉那问以吉凶,王嘉只是很神秘的说了四个字:金坚火强。然后,就再不发一言 。
苻坚不明白什么意思,又派使者问王嘉国运如何,王嘉这次回答的字数更少,只有两个字:未央。
第二年,苻坚率领大军南征东晋,这就是影响东晋乃至华夏国运的世纪之战,有人甚至认为谢安等人简直就是华夏传统的首席大功臣,因为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就是淝水之战前秦大败,苻坚本人呢,狼狈的逃亡关中 ,然后被他从前根本瞧不上的包藏祸心的羌族小人姚苌所杀。
苻坚被杀的那一年,为癸未年,所谓未央,意思是未年有灾殃。至于“金坚火强”,王先生没有解释,我的理解是:
离火为南,指的东晋,而金坚呢,自然是苻坚,火克金,自然是淝水之战大败而归,因为南方的离火战胜了西方的“金坚”——前秦的苻坚。
这么一看,这王嘉也的确与陶弘景这类高道一样,精通易占之术,乃高人。还有前面说过的陈宝炽,王先生也比我说的多了一些“神异”,我这里也可顺带补充一二。
比如陈宝炽还有两个特长:一是善于驯养老虎。他好比后世唐代坐虎针龙的药王孙思邈,没事就让一头白虎在他楼观修炼之地活动活动筋骨。
这头白虎也非凡品,发现有人进观有恶意者,好比上古的善于分辨善恶的神兽獬豸,便怒触观中的槐树,让恶人惊逃。
陈宝炽法师的第二个特长,就是当西魏文帝问他驯虎之术时,他好比论语孔子所谓,能近取譬,为仁之方也,马上把文帝所要询问的驯虎之术,很自然地转化为治国化民之道:抚我则厚,虎犹民也;虐我则怨,民犹虎也。何术之有?
这就等于后世唐代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即使是一头老虎,也会驯化;反之,你横征暴敛残民以逞,那不好意思,一向驯顺的老百姓也会,成为一头猛虎。
然后,一语双关的——领悟了这个,就不再需要其他的什么方法了——无论驯虎还是治国。
我们还是进入本篇的一大正题:岐平定。
岐平定,陕西京兆人,他本在后周武帝天和五年当了道士。不久,因为武帝废断佛道二教,要沙汰二教的和尚以及道士,于是,他被迫还俗。
到了隋朝初年,杨坚重兴道教,立玄都观,这简直就是歧晖岐平定的人生第二春,他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他拜在玄都观原来的田谷十老之一苏道标的门下,那年的他,时年二十六。不久,大概由于苦心钻研道法,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道教界的一致肯定,他进入终南山的楼观,担任观主。大业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好大喜功而又具有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所谓“历史沉淀的偏见”的隋炀帝,亲自率大军征讨当时的高句丽时,歧晖对其弟子说:天道将改,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
歧晖看出,隋炀帝的已经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没几年国运了,看样子,他们需要来个必须具备准确眼光的政治投机。
歧晖开始在终南山上搞政治,他把这个宝,押在了唐高祖李渊身上。因为当他弟子问他“不知来者若何”,也就是未来将如何发展时,歧晖回答道: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
歧晖说,应当有太上老君的子孙来管理这个国度,从此以后,我们楼观道派也会因此而兴盛。这个所谓的政治预言或谶言,到底是事后曹操还是未卜先知,我慕春向来抱着一个姑妄听之的态度。
至于唐朝与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联系是主动攀附,还是因为歧晖这种投机分子的迎合而正中下怀,我们日后还会作更深入地分析。
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歧晖眼光很精准,属于“宁波敢死队”一流,如果他来炒股票一定天天涨停板——即使跌停也要撬开成天地板。不用问,他的这一宝,押对了。
后数年——没过几年,果然天下大乱隋室倾覆,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李渊这位隋朝的太原留守在山西晋阳起兵。
跟着,李渊的女儿后来的平阳公主,也就是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柴绍之妻,在终南山下响应,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一带都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新唐书》所谓:勒兵七万,威振关中。
这下歧晖觉得不能光喊口号,应该有实际的行动表示支持,他把自己楼观中的不少粮食捐给平阳公主作为军需。
这粮食未必很多或肯定不多,说不定杯水车薪只够平阳公主的七万大军聊塞牙缝,打个牙祭而已。
但千里送鸿毛,尚且礼轻人意重,何况李渊起兵那会天下群雄并起,用《说唐》里的话十八家反王尽反,大家都想逐鹿中原夺取天下,所以到底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你歧晖这时表爱心显忠心,虽然很可能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但歧晖毕竟是楼观高道,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至少北方“道教协会”说话,表示支持“未来的中央”。
所以,李渊获平阳公主感激的,虽然或许只是精神上的安慰,实际效果不大或根本没效果,但也弥足珍贵,值得鼓励,因为态度是好的,形势也认得很清楚。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等到李渊在李世民的英明决策下大军杀到蒲津关时,这歧晖就更兴奋了,好比后来少林寺的十三棍僧救唐王,歧晖先生更是先拔头筹一般出兵八十道士,再次表示一种人数纵或不多,但心意绝对可佳的鼎力支持,因为很可能这八十多位道士,已经是楼观道派倾巢而出的壮劳力了。
你说李渊能无感动乎?!更让李渊感动的,或许是在歧晖“出兵”助阵之前,铁定认为: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于是,歧晖同志再次做出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重大决定。什么决定?
从此以后,我歧晖就改名为岐平定了——因为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从那以后,歧晖同志就叫——岐平定。
这样的义无反顾用改名恨不得换姓来支持,你李渊不改朝换代鼎定天下,简直就对不起岐平定同志的一腔热诚与满腔热血。这,就是我所讲述的歧晖岐平定的投机故事。
他这一出,结果如何不用说。首先,李渊进入关中,立马派遣使者到楼观建醮祈福,当然,对岐平定的忠肝义胆,一番勉励鼓励外带精神奖励的话,是免不了的,我这就不啰嗦了。
其次,李渊让使者所携带的颁奖诏书上还有实在的奖赏:岐平定同志,宜授为金紫光禄大夫,魏晋以后,光禄大夫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但毕竟,也是朝廷颁赐的一种荣誉,在唐朝的金紫光禄大夫,这是正三品。
他下面的一些坚定的追随者,统统都是好同志,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在唐朝,这是从三品。
岐平定还真情流露或假意要婉拒李渊领袖的奖赏,说了一些纯粹是因为天命所归而非贪求利禄的冠冕堂皇话,被李渊驳回。李渊并且说,法师先受着,等我进了城,还有好处。
岐平定这一招,实在是高,这就是眼光,真正的高人,不是想着如何攫取功名利禄,而是想着如何找对人,让自己的功名利禄永远延续,在实惠自己的同时,还光大了自己的门派。
岐平定就是这样的高人,在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终南山的楼观道都处于一个显赫的位置,为所有唐代的其他道观所不及。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七月十八日,歧晖即岐平定解化,春秋七十有三。岐平定,是唐代楼观道走向鼎盛期的首席功臣。在他之后需要叙述一二的,是唐代高道尹文操。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这楼观道姓尹的高道非常多,从尹喜的所谓弟弟尹轨起,这是周朝的;跟着是秦朝的尹澄;魏朝的尹通,然后尹法兴、尹起、尹漆,一直到唐代的有名高道尹文操,仿佛从文始真人尹喜起,历朝历代都有姓尹的高道活跃在楼观派,这是不是有点无巧不成书。
一直到元朝的全真派大宗师尹志平,这个长春子丘处机的首席大弟子也都是宣称自己乃是尹喜的后裔。
没办法,中国是个讲究“源远流长”的国度,有事没事,谁不愿意依傍一个大户呢?
张天师,自称西汉开国名臣张良之后,为九世孙或八世孙。
寇天师,自称东汉开国名臣寇恂之后,十三世。
就好比我姓黄,听我老爸说,我们黄家,要么是商纣王时期的大将黄飞虎之后裔,要么是春申君黄歇之后代,二者必居其一,这叫攀龙附凤名人效应。
比如尹文操,他是所谓关陇士族天水尹氏,后秦尚书仆射尹纬之后,“纬仕长安,故为扈人焉.......”
于是,从后秦尹文操的祖先尹纬起,他们就从甘肃的天水迁移到了陕西的户县、周至一带,这里自然是终南山楼观道的发祥之地,同时也自然就能与魏晋南北朝后一个有关老子身世的美丽传说无缝对接。
什么传说?这个传说就是,尹喜就是陇西天水人,而他的老师也就是老子或太上老君呢,据说投胎于天水尹氏之女,那么,这天水尹氏与太上老君,就有了亲戚关系。
当然,有煞风景的学者要说这是楼观道士的伪造,但也说明,天水尹氏与楼观道流,或许有极亲近的特殊关系。
尹文操与岐平定不同,他不走终南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搞学术显功德教授弟子。尹文操的一大成就,就是编书。据说他自幼就特喜欢读《老子》与《孝经》,感叹道:此两经也,天地之心也。
长大后,听说楼观有尹真人庙,心想,这不是我们老尹家的大德吗,于是跑到楼观参拜并拜田仕文为师,这一下子就如鱼得水一发不可收拾起来,接着,尹文操又读了《西升经》与《灵宝经》等经典,于是十五岁的时候,唐太宗的文德皇后去世,朝廷搜访道林,尹文操就“奉敕出家”,正式在终南山宗圣观出家修道。到了唐高宗的时候,尹文操已经是宗圣观的观主了。
这宗圣观就在终南楼观,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亲至终南楼观封赏岐平定的时候,曰:朕之远祖,亲来降此。朕为社稷主,其可无兴建乎?于是降诏改楼观名为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
对于唐皇室崇奉老子的活动,这时已经是宗圣观观主的尹文操,自然是积极配合。他配合的标志,就是把老子历代显圣的一大堆辉煌事迹,编成一部《玄元皇帝圣记》的书。
这部书据员半千的记载,有十卷之多,而当时的唐高宗李治最喜欢这部讲述他老祖宗的书,据说整天翻阅不离手,高兴得不得了:高宗大悦,终日观省,不离于玉案。
高宗为什么翻开这部书就如此兴奋呢?很简单,因为这部书好比后来的宋朝贾善翔的《犹龙传》、谢守灏的《混元圣纪》等根据尹文操的编著而产生的书,都是对老子历代变化显灵的圣记,而老子,姓李,被当时的唐王朝当成自己的老祖宗。
老祖宗这么神奇,他高宗李治自然要兴奋。关于李唐王朝为什么要把大名鼎鼎的老子当成他们的老祖宗而特别兴奋,我们后面还有专篇来讲述,这里我们只需看看老子在历朝历代的神奇演化与降临。
这就要从开天辟地说起。其实,我们前面讲述张道陵的天师道在魏晋时期的发展时,就已经提到了老子变化显圣,这里我们再复习一遍。
所谓老子变化说,本是东汉时期道教徒尤其天师道的信徒,为了神化老子而创作的一系列的神话故事。他们坚持说老子即道,上起元始,下到秦汉以后,一直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地降生显灵。老子的任务主要有两点:
一是当帝王的老师;另外呢,就是用自己的经戒教化民众。这些传说在东汉时就有不少黄老道的道士在讲述传承,连一向不信邪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先生,都被感染到了:
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
后来顺帝时期李尤的《函谷关碑》与桓帝时期益州太守王阜的《老子圣母碑》,继续传承这个老子即道的观念。到了再后来的《老子变化经》,这个老子不断降生度世的神话,就差不多完全成形。他生有“异相”,什么日角月悬,鼻子呢,像两根柱子,耳朵呢,有三个门,然后就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变化:
这个老子,在皇苞羲时,他老人家叫温荚子;到了皇神农时,号春成子;皇祝融时,号广成子;帝颛顼呢,赤;帝喾呢,真子;黄帝时号曰天老;帝尧时号曰茂成子;帝舜时号曰廓州子.......
好,到了著名的治水的夏禹时,他终于名叫我们都熟悉的李耳了,还叫禹师——意思是大禹的老师。跟着的殷汤王朝,老子又叫斯宫。周文王的时候,叫先王国柱下史——终于说到老子在周朝时的职业了,史官。周武王时,老子叫卫成子。到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老子叫成子。
楚平王的时候,老子又在楚国混日子——混不下去就西度函谷关,以《五千文》上下两篇授予关长尹喜。但是秦朝的时候老子又显圣或显灵了,这时的他,叫什么蹇州子。最奇怪的是到了汉朝,老子叫什么,他叫王方平。这王方平本来是一个高道,莫非被老子给附体了?
这尹文操的这部《玄元皇帝圣记》,干得就是把这些相沿已久的神话传说凑合到一起的事儿。
不过这尹文操的确是整个楼观道有史以来最博学的高道,他的著述不少,号为楼观道义集大成的人物。
他在宗圣观主持十二年,作为一位儒道兼通的高道,他还主持编纂了《玉纬经目》七千三百卷,后来唐玄宗编纂《开元道藏》,也主要从尹文操的编著中寻找原材料。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着高宗李治一行见证了一大奇迹,这次见证正是他编著《玄元皇帝圣记》的理由。
那是高宗仪凤四年也就是公元679年,唐高宗李治率领一群王公大臣、公主后妃再一次驾临楼观,大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马上见到灵异:他们同见老君骑白马,左右还有不少他们根本无法辨识的神物,腾空而起........
不用说,高宗一行都兴奋莫名,统统拜倒在老子为首一众神祇的脚下,高喊着圣人的名讳,苍天啊大地啊,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你老人家的尊容,并瞻仰到你老人家的风采了。
尹文操登仙于武则天垂拱四年,其弟子见他身体欠安,还个个准备为他向老天上章为之祈福,被他拦住了,并说了一番颇能委运乘化只有高道才能说过的话:
人之生死乃万物变化的常道,我们只能顺应其变,而不可违抗。说完后,一代高道尹文操就:欣然委化,颜色如常。
尹文操这位所谓楼观道最后的殿军一去,再经后来的安史之乱与晚唐黄巢之乱,楼观道基本上就没戏了。
至于后来有人把五代、宋的陈抟老祖也算楼观派,我觉得就牵强,因为一来陈抟老祖主要在华山修道,二来他老人家虽然也崇拜老子的《道德经》,但他的无极图先天图从《易经》里得到的感悟更多,并且他受谭峭《化书》影响,开启的,是汉钟离与吕洞宾开创的所谓“钟吕内丹派”的另外一支,与唐之前的所有教派包括楼观道的道术都不同。
所以,要讲楼观派或楼观道,到了尹文操,也就没什么好讲了。
到了两宋以后,特别金元时期,楼观道又遭到兵燹[xiǎn]之浩劫,等到王重阳的全真北宗兴起后,在丘处机的弟子尹志平掌教的时候,才为楼观道重新整修,而其后在中国北方鼎盛一时的楼观道,也就慢慢并入了尹志平的全真教了。
不过,在楼观道的故事最后结束之前,不妨再讲一个玉真公主的故事,作为这篇楼观道的结束。在唐朝这个举国崇道的时代,不仅男子修道,很多女子也要修道,这就是著名的大诗人李商隐经常提到的女冠。李商隐有一首我很欣赏的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这首诗的题目叫《重过圣女祠》,很可能就是托喻女道士所居住的道观,而李商隐的许多所谓无题诗,很多就是写给他暗恋或隐恋的女道士的。
李白也写过两首《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这个题目的“送内”,是指李白送他的内人即妻子到庐山拜访女道士李腾空,可见女士好道,真是唐朝的一大风气。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唐朝的鱼玄机,就是唐懿宗时有名的女道士。
鱼玄机
又如杨玉环又名杨太真,太真太真,自然是这位绝代佳人的道号,虽然杨贵妃的所谓修道不过是唐玄宗的掩人耳目,因为她本来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被高力士引荐看上了,于是佯为受令出家,名义是为寿王李瑁的母妃守孝,不过是一时过渡的权宜之计。
而且不止李白所说的相门女,连帝王之女修道的也多,比如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就曾经假装受箓,还特为她建了一座太平观;又如唐玄宗后就有不少于十位的公主出家为女道士,其中呢,就有唐玄宗的两位亲妹妹金仙公主与玉真公主。
这位玉真公主,可谓楼观台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女冠,他与金仙公主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妹,道号无上真,又号元元或玄玄,天宝年间还赐号为“持盈”。
这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时候,不过二十岁左右,到她公元762年逝世于终南楼观,差不多五十一年的年华都在楼观道修道。
她,还是把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的引荐人之一。不过她的修道还有其他的隐衷,这就要说到当时的时势。我们知道,从唐高宗李治以后,大权逐渐掌握到武则天手上,武则天后被她一手扶持起来的权臣张柬之夺权后,宫廷斗争一直不平静,可谓此起彼伏,惊心动魄。
先是景龙四年,韦后与其女安乐公主合谋毒死武则天后当政的中宗李显,居然临朝称制,掌握了大权。这一下就让李隆基与他的姑母也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联手,率军冲入宫中,韦后被乱兵杀死,而安乐公主也被斩首示众。相王李旦上位,是为唐睿宗。而李隆基乃李旦的老三,现在他的政治对手,是他的姑母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想揽权,而李隆基想顺利登位,于是矛盾在先天二年激化,太平公主与她的死党先动,而李隆基后发制人,其姑母太平公主失败逃入终南山,后来又被赐死于其宅第。
于是,现在这唐室天下是李隆基的了——但这与玉真公主有什么关系?关系大着呢。
因为玉真公主修道所拜的师傅,是太清观主史崇玄,他是太平公主的“党羽”,以附逆之罪被斩杀,这就让玉真公主恐遭池鱼之殃,成了惊弓之鸟。
这种政治上说不清道不明的涉嫌,让玉真公主感到恐惧,同时,多年来从武则天下台起连续不断的阴谋与杀戮,也让玉真公主心灰意冷,万事看淡。
从此,她便离开了长安的宫观,到了终南山的楼观。到了天宝三年,差不多已经在楼观隐修了二十多年的玉真公主,还上书她哥哥玄宗,希望能够去掉自己公主的尊号,并把属下几百家的产业也尽捐朝廷,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此举能够“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
玄宗起初还不答应,后来见乃妹玉真公主坚持,也就同意了。显然,玉真公主在多年以后,还对记忆中残酷的宫廷斗争心有余悸。
王士伟先生在他的《楼观源流考》里,还说关于玉真公主的抉择与命运,两位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早有暗示,那好,我们就把这两首文采美丽而颇有暗示的好诗一并录入,其一为储光羲的《玉真公主山居》:
山北天泉苑,山西凤女家。
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沁园,自然是皇家花园,隐喻皇家生活,“景色虽好,但却暗藏杀机”;而武陵显然出典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的是玉真公主的修道生活。
其二为李群玉《玉真观》,是首七言律诗:
高情帝女慕乘鸾,
绀发初簪玉叶冠。
秋月无云生碧落,
素渠寒露出清澜。
层城烟雾将归远,
浮世尘埃久住难。
一自箫声飞去后,
洞宫深掩碧瑶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