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武官职位表)

旧事重提 2023-07-06 12:30:00 网友投稿

陆军邀请43国驻华陆军武官参访北京卫戍区某师

来源:人民陆军

5月25日,来自保加利亚、法国、泰国、蒙古、美国、巴西、津巴布韦、澳大利亚等43国53名驻华陆军武官或负责陆军事务的国防武官,应邀参观访问北京卫戍区某师。

上午10时许,驻华武官团陆军俱乐部主席、保加利亚国防武官根切夫上校带队抵达后,该师官兵先后为武官一行展示轻武器基础射击、警卫格斗技能、应用射击、摩托车特种驾驶、轻型高机动步兵排战斗行动演练等军事课目。射击场上,枪响靶落、弹无虚发;格斗场上,拳脚生风、动作敏捷;驾驶训练场上,队形变换、交换驾驶;反恐训练场上,立体协同、快速制敌,官兵出色的表现赢得武官们的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武官一行进行射击体验、参观官兵宿舍、品尝中营美食。

据了解,这是新冠疫情以来陆军首次组织驻华武官参访活动,向各国武官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陆军部队官兵训练水平、战斗作风和精神风貌,增进了中国陆军和各国陆军之间的了解。陆军副参谋长邹格银表示,中国陆军将始终秉持和践行和平发展理念,希望与各国武官一起努力,深化互信,架起友谊桥梁,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更多力量。

北京卫戍区某师历史悠久、传统厚重,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重大战役战斗2000余次,多次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重大任务。

作者:李玉婷、张斌 、肖遥

延续千年的武举考试,为什么最终宣告废除?功夫再好也怕菜刀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可分为两大类:文官考试和武官考试。

就目前而言,文官科举的书籍、影视作品很多,对人们来说很熟悉。但是,对于如何在武官考试中选拔人才,以及“举重”在武官考试中的地位,却鲜有人知。

掇石,又称“制子石”和“武功石”,所有石头都标有重量,主要用来测试臂力。考试等级由石头的重量决定,石头上刻着有关科举的吉祥语。

在北京博物馆里,科举匾额中间几块镂空的方形“石头”引人注目。这是评估清朝武官考试考生实力的“举重”工具——掇石,它是一个长方形,约半米高。中间掏空的部分,不是十字架就是半月,方便考生用手举起。掇石正面有题词,包括考试年份、掇石重量和祝贺考生金榜称号的吉祥词。

例如:藏品中的一枚掇石,左为“光绪辛卯年志”(公元1891年),右为“重220斤”,上为“登瀛洲”,而“得意青云路”则刻在中间,以此祝愿考生金榜题名。都知道掇石是清代检验体力、选拔体力人才的有力物证,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举重的史料记载,称之为 “扛鼎” 。

“扛鼎”要求用两只手托住煮食的铜鼎,重几百斤。因此,能举起铜鼎的人是古代“大力神”的象征。例如:东汉末年,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身高八尺长,力能扛鼎的大力神。

此外,“举重”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改变了人才选拔以推荐为主的局面。在武则天继位后,她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设立了武官考试,并在武官考试科目中增加了“翘关”这个项目。除了步行射击、骑马射击和马枪,还有翻身、负重等。

自然而然,此时兴起的“关”不是门栓,而是一种考试专用的木棍。这种木棍长5.5米左右,直径10厘米左右,合格标准是持“关”的一端举10次。

到了宋朝的时候,宋朝皇帝赵匡胤害怕藩镇割据的历史重演,于是,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

首先,在武官考试中增加了文化考试,以考察考生对军事理论的掌握情况;

其次,降低对功夫的要求,取消了专项臂力测试,以步射和马射为主,辅以弩踏和刀枪装备。这其中,弓、弩和其它工具的重量等级也有分类。但是,到了元代,蒙古人为了加强统治,统治者不仅禁止汉人学习武术和藏匿武器,还取消了武举考试。

明初,明朝的奠基人朱元璋希望能够培养出既有文化又能带兵的人才。所以,他不赞成文武分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设文武官。直到明宪宗天顺八年,武举考试才在明朝建立的96年后重新开放。这时考试的重点是马弓和兵法。明万历年间,边疆处于紧急状态,朝廷试图加强武举选拔人才,但未能成功。

之后,清朝继承了明末的武举制度,这算是中国武举发展的高峰期。根据记载,清朝的武举考试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考试射、骑马、射箭;

二是、考技勇;

三是、考兵法。

其中,第二场的技勇包括拉弓、舞刀、掇石三项,这三项都是对考生臂力的测试。这一时期,对于技勇所用的弓、刀、石都有明确的规格要求,规格依次为三号、二号、头号。而且,对于举重的动作标准,还有着明确的要求,弓必须完全打开三次,刀必须在胸前和胸后舞开。

由此可见,清代的武举考试已经相当成熟了。

然而,与文官考试不同,古代的武官考试在军事人才的选拔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武官考试也没有文官考试重要。纵观历史,历代名将中以武功见长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武试和文试选出的人才其称谓却往往相同,只是在“士”与“举人”的称谓前加上“武”字,即“武秀才”、“武举人”。

以清朝为例,清初武举考试和文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两者同时进行。而且,只有通过基层考试,才可以取得武生,也就是武秀才的资格,再参加武乡考试,之后,通过地方考试的是武举人。最后,在参加国家举办的会试和殿试,选出前三名,给他们正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举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特别是到了清朝末期,面对列强的船舰利炮,刀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没有了实际意义。

功夫再好也怕菜刀,所以,一些有识之士便提议,请求废除武举考试。

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令:

“谓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

至此,持续了上千年的武举考试,宣告废除了。

其实,纵观历代的武举考试,选的人才,大多都是将才,而不是帅才。或许,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使得武举选的人才没能得到充分利用。世人普遍认为:武科举出身的军官实际只是“杂途”出身,升迁远不如“正途”——行伍出身的军官晋升顺利。

参考资料:

【《六部成语·兵部·掇石》、《中国历代武状元》、《武经七书》、《清代的武举制度》】

宋朝武将官职一览

最近对宋代武将官职很感兴趣,整理了一下。

宋代武官没有正一品,所以从从一品开始,分别是:

1、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2、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3、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4、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5、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6、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8、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9、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11、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13、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15、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17、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从六品上:振威校尉。

19、从六品下: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正七品上:致国校尉。

21、正七品下:致国副尉、怀化中侯。

22、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23、从七品下: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24、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25、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27、从八品下: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29、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31、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