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格(日德格的女命)

往事如风 2023-08-30 14:00:22 互联网

20世纪70年代,德格政府对厄立特里亚分离运动持何种态度?

文|鎧

编辑|刺猬

20世纪7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分离运动愈演愈烈,厄立特里亚地区、欧加登地区的分离运动已经开展地如火如荼。

欧加登地区的索马里人受到英国、索马里等国提倡的“大索马里主义”的影响一直致力于从埃塞俄比亚的统治中脱离,为此索马里还和埃塞爆发了欧加登战争。

1977年,由于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战争中取得胜利,该地区的分离运动基本被镇压。然而,与欧加登的分离运动结果相反的是厄立特里亚越来越向德格政府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该地区的两大分离组织对埃塞政府进行了激烈的分离斗争,并在争取分离的过程中取得了提格雷解放阵线的支持。

面对厄立特里亚地区越来越严峻的分离问题的挑战,德格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分离的军事和政治策略。

残酷的军事镇压

1974年,帝国被推翻,临时军事管理委员会在推翻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埃塞政府,成为了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者。

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德格在激进的左派领导人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变革。

尽管1975年2月,德格借鉴了“社会主义”的措施颁布法令废除地租,并将所有农村土地国有化,宣布这些土地为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集体财产,但是仍然掩盖不了德格是军事政府的事实。

在埃塞政府的社会化改造过程中,它犯下了“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错误,更糟糕的是,它以社会主义的名义摧毁了埃塞俄比亚的社会主义者”。

面对被剥夺权利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埃塞俄比亚工人们像在旧时期那样,走上街头反对德格。德格政府面对国内的工人运动,采取了残酷镇压。

1975年后期,政府在面对激进的劳工运动时,号令士兵开枪打死了一些抗议的工人;1977年五一游行前后,大约有600到1000工人和学生被。

不管是面对国内的工人暴动还是分离运动,德格政府基本上都是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方式稳定统治,这与德格是一个以军队、士兵为主体的军事政府的性质有关。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虽然面临内部的窘境,但是实力仍然保存了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解放阵线利用穆斯林或阿拉伯人的身份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结盟,并寻求中东地区的财政支持。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从解放阵线中出来后,成为反埃塞政府争取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

他们对德格在厄立特里亚各地区的武装力量进行了强力打击,并与实力疯狂增长的提格雷解放阵线结盟,给德格政府造成了国家的恐慌。

从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的人数看,1974年至1977年间该地区的民族主义战士已经达到38000——43000人,规模已经到达不得不让埃塞政府重视的地步。

早期的德格试图解决面临的双重挑战:如何在解决内部派系冲突的同时将军事统治制度化。

以暴力的方式解决这些挑战是德格统治的一个不变的特征,特别是1977年门格斯图上台后,这种暴力恐怖已经能够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他曾在亚的斯亚贝巴革命广场的一次群众集会中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暴力合法化的表演。

他用手枪打碎了装满红色液体的瓶子,同时宣布要加倍甚至三倍地为那些在保卫统治中牺牲的同志报仇,还认为革命已经从防御地位转变成进攻地位。

在对待厄立特里亚的分离问题上,德格认为暴力镇压是解决冲突和维护埃塞统一的最好方式。

1977年7月13日,随着欧加登战争的结束,德格将注意力聚焦在厄立特里亚,并加紧了军事准备,希望夺回被厄立特里亚民族主义者占领的城镇。

到1978年4月底,埃塞派往厄立特里亚的士兵大约有10万名,他们装备有自动步枪、迫击炮、反坦克炮和先进的肩扛式火箭炮等武器。

埃塞军政府倚仗苏联的军事支持和先进的武器,对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进行了长达数周的武力攻击。驻扎在厄立特里亚的安全部队,对周围村庄的居民进行报复。

据曾担任埃塞粮食救济局副局长,后又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达维特·沃尔德·乔吉斯所说:平民,无论老幼,要么在战火中不分青红皂白地被,要么在战乱中被怀疑是叛军的合作者和支持者而被收监或杀害。

1978年7月23日,德格军政府收回了厄立特里亚地区地第一个城镇——特塞尼;

7、8月的时候,德格军队对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将他们赶出了高地,重新夺回了塞格内蒂、迪格萨和阿戈达特等地区。

德格政府的军事镇压策略,在治理国家前期起到一定的效果。

比如,当德格军队包围马萨瓦时,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宣布了他的“战略撤退计划”,将组织力量重新撤回到萨赫勒山区。

1979年到1980年间,德格进一步逼近撤退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试图将分离组织驱离该地区。德格军队的武力压制使得厄立特里亚的分离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埃塞的军事打击加上内部各派的斗争极大地影响了组织内部的稳定。

此外,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作为分离运动主要支持者的伊拉克政府撤回了对组织的援助,使原本陷入困境的厄立特里亚民族主义者的处境雪上加霜。

总的来说,在70年代中后期,德格政府的军事镇压策略对解决分离问题具有一定的震慑力,连续的武装攻势使得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暂且不能离开萨赫勒地区。

但是,面对德格军队残酷的武力镇压,人民解放阵线仍然在萨赫勒地区积蓄力量。

为了进一步压制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攻击并加强萨赫勒地区的防御,厄立特里亚武装部队和人民解放阵线进行联合,并且武装部队同意将两个旅的兵力部署到萨赫勒北部的人民解放阵线的根据地中。

因此,1979年中期,武装部队的战斗人员在萨赫勒地区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并肩作战,结果该地区成为埃塞俄比亚军队无法逾越的屏障。

安抚与谈判

在埃塞俄比亚军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消灭厄立特里亚的分离主义者的情况下,德格政府听取了苏联的建议,改变了之前希望使用武力来消灭反叛者的计划。

转而采取较为温和的谈判与安抚的方式,以怀柔政策将不睦的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逐一击破。

1980年2月,苏联出于对厄立特里亚的分离运动可能造成埃塞俄比亚其他民族或地区对的反叛,从而导致埃塞崩溃的担忧,希望德格政府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进行会谈。

其实,早在1978年6月苏联与东德举行的一次会议中,苏联就表达了希望和平解决厄立特里亚分离问题的愿望。

在这次会议中,苏联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目标——实现埃塞俄比亚统一。

并且希望说服当时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关系委员会主席艾哈迈德·纳赛尔承认:厄立特里亚人民的未来发展只能在一个统一的埃塞俄比亚国家中。

在这次会议中,埃塞代表承诺,同意与厄立特里亚进行谈判,以期达到的解决办法,满足厄立特里亚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各项权利,维护埃塞国内的和平与稳定。

对厄立特里亚分离运动一向友好的叙利亚和巴基斯坦解放组织向人民解放阵线施加外部压力,要求分离主义者重新考虑苏联提出的和平解决埃厄冲突的提议。

此外,在1980年2月,东德也邀请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的领导人前往柏林会谈,以期达到厄立特里亚人民与德格政府和解的愿望。

在苏联和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参和下,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接受了莫斯科的第二次邀请,与埃塞俄比亚官员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

然而,这次秘密会谈双方并没有就和平解决埃厄冲突问题达成共识,相反可以说更加重了双方的猜忌。

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关系的插手有其自身目的。20世纪中期,自斯大林死后,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对世界事物的兴趣与日俱增。

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介入非洲,到了70年代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干预出现了一种新局面。

由于早期的英国、葡萄牙等殖从非洲撤离,再加上盟国古巴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海尔·塞拉西帝国政府的倒台,这些条件为苏联插手埃塞俄比亚内政提供了可能。

在埃塞俄比亚尚未消灭国内的分离运动时,苏联不会允许它与厄立特里亚和解,而是希望将分离组织扼杀。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尽管分离组织面临德格军队的镇压,但是他们的力量仍然很强大,该地区的民众也纷纷加入人民解放阵线,为组织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兵源。

分离组织的这一保证吸引了许多想要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厄特青年的加入,使得埃塞政府无法真正根除分离主义运动。

总的来说,埃塞俄比亚试图缓和与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关系的努力并没有成功,尽管双方在苏联和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撮合下进行了短暂的谈判。

但是由于埃塞无法满足厄特争取独立的愿望,而厄特地区也无法接受埃塞的统治,双方无法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导致谈判破裂。

后来由于提格雷解放阵线的兴起,德格政府忙于镇压该组织,无暇顾及越来越庞大、危险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使得该分离组织的实力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得以迅速增长。

民族政策的调整

塞拉西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天平是偏向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人的,政府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贫穷、偏远和文化上从属地位的民族。

尽管帝国的很大一部分由那些少数民族组成,但除了对特定群体进行阿姆哈拉化之外,政府没有实施任何促使民族政治一体化的政策。

尽管当时许多政府官员对埃塞俄比亚的民族统一问题建言献策,但是政府仍然没有执行实际政策。

可以说,国家为非阿姆哈拉人提供的社会服务微乎其微,改善他们生活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在阿姆哈拉人一家独大的民族政策的压迫下,1962年,厄立特里亚人率先打响了旷日持久的分离运动。此后,奥罗莫人、索马里人和阿法尔人中间也出现了武装。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分离运动,特别是北方地区厄立特里亚和提格雷地区的分离运动,已经对德格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988年3月,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军在纳加法前线取得了重大胜利,占领了主要的军事阵地——阿法贝特,分散了埃塞军队大约2万人的兵力,消灭和俘虏了德格军队数千名士兵,还缴获了大量武器。

这场战斗成为埃塞俄比亚分离运动成功的象征,被视为埃塞俄比亚对厄立特里亚失去控制的开始。在邻近的提格雷地区,分离运动同样激烈。

在那里,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出于类似的目的走向了联合,并向德格政府军发动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攻击。

到5月底,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已经占领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的城镇。

​1974年革命后,门格斯图在应对分离运动的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公开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1988年5月中旬宣布厄立特里亚和提格雷这两个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门格斯图对分离运动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由残酷的军事镇压到安抚与谈判,再到改变民族政策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一变化与分离组织力量的强弱有关,当分离组织力量稍弱或军政府受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而军事力量变强时,埃塞政府一般采取军事镇压的方式。

然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以厄立特里亚地区分离组织为代表的分离运动,逐渐发展到中央无法控制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德格政府先是听从苏联、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议,与分离主义者进行和平谈判,然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后来,德格政府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分离斗争,试图满足分离主义者的部分需求,对延续数年的民族政策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期达到中和民族矛盾的效果。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德格政府明确表示:主张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一个政府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厄立特里亚问题,坚定维护一个强大、团结、包括厄立特里亚在内的统一的国家实体。

早在1976年4月1日,德格就针对内部的分离运动发布了一项声明,宣布在国内实行全国革命计划,旨在承认在海尔·塞拉西统治下遭受苦难的民族群体的权利,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

在后期实行的全国革命计划中,政府承诺所有民族的自决权都会得到尊重和认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主导另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团体对德格政府作出的承诺褒贬不一。厄立特里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德格政府想要消弭埃塞境内分离运动的“擦窗”行为而已。

但是一些民族,如阿法尔族却认为该宣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阿法尔解放阵线因此被分成两股势力,一些人从该阵线中脱离出来,组成了称为“阿法尔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

他们开始返回埃塞俄比亚,并且还开始与德格政府合作,试图在埃塞俄比亚自由联盟的边界内建立一个“自治的阿法尔州”。

20世纪70年代,德格政府对厄立特里亚分离运动持何种态度?

文|鎧

编辑|刺猬

20世纪7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分离运动愈演愈烈,厄立特里亚地区、欧加登地区的分离运动已经开展地如火如荼。

欧加登地区的索马里人受到英国、索马里等国提倡的“大索马里主义”的影响一直致力于从埃塞俄比亚的统治中脱离,为此索马里还和埃塞爆发了欧加登战争。

1977年,由于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战争中取得胜利,该地区的分离运动基本被镇压。然而,与欧加登的分离运动结果相反的是厄立特里亚越来越向德格政府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该地区的两大分离组织对埃塞政府进行了激烈的分离斗争,并在争取分离的过程中取得了提格雷解放阵线的支持。

面对厄立特里亚地区越来越严峻的分离问题的挑战,德格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分离的军事和政治策略。

残酷的军事镇压

1974年,帝国被推翻,临时军事管理委员会在推翻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埃塞政府,成为了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者。

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德格在激进的左派领导人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变革。

尽管1975年2月,德格借鉴了“社会主义”的措施颁布法令废除地租,并将所有农村土地国有化,宣布这些土地为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集体财产,但是仍然掩盖不了德格是军事政府的事实。

在埃塞政府的社会化改造过程中,它犯下了“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错误,更糟糕的是,它以社会主义的名义摧毁了埃塞俄比亚的社会主义者”。

面对被剥夺权利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埃塞俄比亚工人们像在旧时期那样,走上街头反对德格。德格政府面对国内的工人运动,采取了残酷镇压。

1975年后期,政府在面对激进的劳工运动时,号令士兵开枪打死了一些抗议的工人;1977年五一游行前后,大约有600到1000工人和学生被。

不管是面对国内的工人暴动还是分离运动,德格政府基本上都是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方式稳定统治,这与德格是一个以军队、士兵为主体的军事政府的性质有关。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虽然面临内部的窘境,但是实力仍然保存了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解放阵线利用穆斯林或阿拉伯人的身份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结盟,并寻求中东地区的财政支持。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从解放阵线中出来后,成为反埃塞政府争取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

他们对德格在厄立特里亚各地区的武装力量进行了强力打击,并与实力疯狂增长的提格雷解放阵线结盟,给德格政府造成了国家的恐慌。

从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的人数看,1974年至1977年间该地区的民族主义战士已经达到38000——43000人,规模已经到达不得不让埃塞政府重视的地步。

早期的德格试图解决面临的双重挑战:如何在解决内部派系冲突的同时将军事统治制度化。

以暴力的方式解决这些挑战是德格统治的一个不变的特征,特别是1977年门格斯图上台后,这种暴力恐怖已经能够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他曾在亚的斯亚贝巴革命广场的一次群众集会中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暴力合法化的表演。

他用手枪打碎了装满红色液体的瓶子,同时宣布要加倍甚至三倍地为那些在保卫统治中牺牲的同志报仇,还认为革命已经从防御地位转变成进攻地位。

在对待厄立特里亚的分离问题上,德格认为暴力镇压是解决冲突和维护埃塞统一的最好方式。

1977年7月13日,随着欧加登战争的结束,德格将注意力聚焦在厄立特里亚,并加紧了军事准备,希望夺回被厄立特里亚民族主义者占领的城镇。

到1978年4月底,埃塞派往厄立特里亚的士兵大约有10万名,他们装备有自动步枪、迫击炮、反坦克炮和先进的肩扛式火箭炮等武器。

埃塞军政府倚仗苏联的军事支持和先进的武器,对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进行了长达数周的武力攻击。驻扎在厄立特里亚的安全部队,对周围村庄的居民进行报复。

据曾担任埃塞粮食救济局副局长,后又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达维特·沃尔德·乔吉斯所说:平民,无论老幼,要么在战火中不分青红皂白地被,要么在战乱中被怀疑是叛军的合作者和支持者而被收监或杀害。

1978年7月23日,德格军政府收回了厄立特里亚地区地第一个城镇——特塞尼;

7、8月的时候,德格军队对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将他们赶出了高地,重新夺回了塞格内蒂、迪格萨和阿戈达特等地区。

德格政府的军事镇压策略,在治理国家前期起到一定的效果。

比如,当德格军队包围马萨瓦时,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宣布了他的“战略撤退计划”,将组织力量重新撤回到萨赫勒山区。

1979年到1980年间,德格进一步逼近撤退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试图将分离组织驱离该地区。德格军队的武力压制使得厄立特里亚的分离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埃塞的军事打击加上内部各派的斗争极大地影响了组织内部的稳定。

此外,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作为分离运动主要支持者的伊拉克政府撤回了对组织的援助,使原本陷入困境的厄立特里亚民族主义者的处境雪上加霜。

总的来说,在70年代中后期,德格政府的军事镇压策略对解决分离问题具有一定的震慑力,连续的武装攻势使得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暂且不能离开萨赫勒地区。

但是,面对德格军队残酷的武力镇压,人民解放阵线仍然在萨赫勒地区积蓄力量。

为了进一步压制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攻击并加强萨赫勒地区的防御,厄立特里亚武装部队和人民解放阵线进行联合,并且武装部队同意将两个旅的兵力部署到萨赫勒北部的人民解放阵线的根据地中。

因此,1979年中期,武装部队的战斗人员在萨赫勒地区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并肩作战,结果该地区成为埃塞俄比亚军队无法逾越的屏障。

安抚与谈判

在埃塞俄比亚军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消灭厄立特里亚的分离主义者的情况下,德格政府听取了苏联的建议,改变了之前希望使用武力来消灭反叛者的计划。

转而采取较为温和的谈判与安抚的方式,以怀柔政策将不睦的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逐一击破。

1980年2月,苏联出于对厄立特里亚的分离运动可能造成埃塞俄比亚其他民族或地区对的反叛,从而导致埃塞崩溃的担忧,希望德格政府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进行会谈。

其实,早在1978年6月苏联与东德举行的一次会议中,苏联就表达了希望和平解决厄立特里亚分离问题的愿望。

在这次会议中,苏联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目标——实现埃塞俄比亚统一。

并且希望说服当时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关系委员会主席艾哈迈德·纳赛尔承认:厄立特里亚人民的未来发展只能在一个统一的埃塞俄比亚国家中。

在这次会议中,埃塞代表承诺,同意与厄立特里亚进行谈判,以期达到的解决办法,满足厄立特里亚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各项权利,维护埃塞国内的和平与稳定。

对厄立特里亚分离运动一向友好的叙利亚和巴基斯坦解放组织向人民解放阵线施加外部压力,要求分离主义者重新考虑苏联提出的和平解决埃厄冲突的提议。

此外,在1980年2月,东德也邀请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的领导人前往柏林会谈,以期达到厄立特里亚人民与德格政府和解的愿望。

在苏联和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参和下,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接受了莫斯科的第二次邀请,与埃塞俄比亚官员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

然而,这次秘密会谈双方并没有就和平解决埃厄冲突问题达成共识,相反可以说更加重了双方的猜忌。

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关系的插手有其自身目的。20世纪中期,自斯大林死后,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对世界事物的兴趣与日俱增。

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介入非洲,到了70年代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干预出现了一种新局面。

由于早期的英国、葡萄牙等殖从非洲撤离,再加上盟国古巴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海尔·塞拉西帝国政府的倒台,这些条件为苏联插手埃塞俄比亚内政提供了可能。

在埃塞俄比亚尚未消灭国内的分离运动时,苏联不会允许它与厄立特里亚和解,而是希望将分离组织扼杀。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尽管分离组织面临德格军队的镇压,但是他们的力量仍然很强大,该地区的民众也纷纷加入人民解放阵线,为组织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兵源。

分离组织的这一保证吸引了许多想要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厄特青年的加入,使得埃塞政府无法真正根除分离主义运动。

总的来说,埃塞俄比亚试图缓和与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者关系的努力并没有成功,尽管双方在苏联和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撮合下进行了短暂的谈判。

但是由于埃塞无法满足厄特争取独立的愿望,而厄特地区也无法接受埃塞的统治,双方无法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导致谈判破裂。

后来由于提格雷解放阵线的兴起,德格政府忙于镇压该组织,无暇顾及越来越庞大、危险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使得该分离组织的实力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得以迅速增长。

民族政策的调整

塞拉西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天平是偏向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人的,政府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贫穷、偏远和文化上从属地位的民族。

尽管帝国的很大一部分由那些少数民族组成,但除了对特定群体进行阿姆哈拉化之外,政府没有实施任何促使民族政治一体化的政策。

尽管当时许多政府官员对埃塞俄比亚的民族统一问题建言献策,但是政府仍然没有执行实际政策。

可以说,国家为非阿姆哈拉人提供的社会服务微乎其微,改善他们生活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在阿姆哈拉人一家独大的民族政策的压迫下,1962年,厄立特里亚人率先打响了旷日持久的分离运动。此后,奥罗莫人、索马里人和阿法尔人中间也出现了武装。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分离运动,特别是北方地区厄立特里亚和提格雷地区的分离运动,已经对德格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988年3月,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军在纳加法前线取得了重大胜利,占领了主要的军事阵地——阿法贝特,分散了埃塞军队大约2万人的兵力,消灭和俘虏了德格军队数千名士兵,还缴获了大量武器。

这场战斗成为埃塞俄比亚分离运动成功的象征,被视为埃塞俄比亚对厄立特里亚失去控制的开始。在邻近的提格雷地区,分离运动同样激烈。

在那里,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与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出于类似的目的走向了联合,并向德格政府军发动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攻击。

到5月底,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已经占领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的城镇。

​1974年革命后,门格斯图在应对分离运动的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公开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1988年5月中旬宣布厄立特里亚和提格雷这两个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门格斯图对分离运动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由残酷的军事镇压到安抚与谈判,再到改变民族政策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一变化与分离组织力量的强弱有关,当分离组织力量稍弱或军政府受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而军事力量变强时,埃塞政府一般采取军事镇压的方式。

然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以厄立特里亚地区分离组织为代表的分离运动,逐渐发展到中央无法控制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德格政府先是听从苏联、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议,与分离主义者进行和平谈判,然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后来,德格政府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分离斗争,试图满足分离主义者的部分需求,对延续数年的民族政策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期达到中和民族矛盾的效果。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德格政府明确表示:主张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一个政府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厄立特里亚问题,坚定维护一个强大、团结、包括厄立特里亚在内的统一的国家实体。

早在1976年4月1日,德格就针对内部的分离运动发布了一项声明,宣布在国内实行全国革命计划,旨在承认在海尔·塞拉西统治下遭受苦难的民族群体的权利,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

在后期实行的全国革命计划中,政府承诺所有民族的自决权都会得到尊重和认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主导另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团体对德格政府作出的承诺褒贬不一。厄立特里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德格政府想要消弭埃塞境内分离运动的“擦窗”行为而已。

但是一些民族,如阿法尔族却认为该宣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阿法尔解放阵线因此被分成两股势力,一些人从该阵线中脱离出来,组成了称为“阿法尔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

他们开始返回埃塞俄比亚,并且还开始与德格政府合作,试图在埃塞俄比亚自由联盟的边界内建立一个“自治的阿法尔州”。

贵人奇异局日德格歌诀及释义

日德格歌诀

壬戌庚辰日德宫,甲寅丙辰要骑龙;

运逢身旺心慈善,日德聚多福自隆。

刑冲破害财官旺,空与魁罡会合凶。

克战孤贫危险甚,纵交发迹命亦终。

丙辰切忌见壬辰,壬戌提防戊戌临。

日坐庚辰与庚戌,甲寅还且虑庚辰。

日德不喜见魁罡,化成杀星最难当。

局中重见须还疾,运限临之必定亡。

日德重见免祸殃,官星且忌行财乡。

更无冲破空刑物,堪作朝中一栋梁。

甲寅壬戌与庚辰,丙戌逢辰日德真。

不喜空亡嫌禄破,更怕破害与刑冲。

释义

日德共有五日:甲寅,戊辰,丙辰,庚辰,壬戌。此格局恶官星忌财旺,怕刑冲破害,或与魁罡凶神会临,或自坐空亡临死绝等;喜福神贵人会聚,阴阳中和。大抵入格局者,主人性情端庄厚重,大智大慧,乐善好施,礼仪周全,处世安泰,为人谦恭。局中日德多见,谓多福多寿,但要与日主配合无争战。如甲寅见丙辰,甲寅见戊辰,庚辰见戊辰,壬戌见甲寅等都能为己所用。如甲寅见庚辰,壬戌见戊辰,丙辰见壬戌等都不为吉。若贵神多而身弱,要行身旺运,必然福贵夺魁,发福异常。局中若无刑冲破败,身心必然健康,底气必然十足,很难有病魔侵身。如果在大运中与魁罡相遇,突飞横灾,祸患难免。若局中财官加临过重,宜寻别格,方可避免祸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