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二日(天无二日的意思)

陪你演戏 2023-08-11 17:22:19 网友上传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训诂/古义释“天”

前面通过四五十篇文章从文字、词句、文体、书体、格式等方面,说明了古代铜器铭文的释读方法、体例。从本篇开始,我们进入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的文字训诂。所谓训诂,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训"、"诂"二字连用在一起,发端于周末鲁国人毛亨,毛亨注释《诗经》,定书名为《诗故训传》。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有时还用到转训,即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

现时代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古文字学时,脱离古哲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没有全面理解古哲人的思想,以现时的观念、理念,好“形而下”通过甲骨文的主观猜测的解字,来解释中国古哲人所给出的哲理概念。而且是在没有透彻地理解初创的古文字存在局限性、多义性、替代性,以及没有透彻地理解中国古哲人所给出的“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意及其哲理概念,主观解释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哲理概念范畴。

第一字 天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铭文有“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之句。

01 字源字形演化

1、读音:tiān,第一声

2、字源字形演化:天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如同一个头颅向外突出的大形。篆文的天字是会意字,由“一”和“大”两部分会意组成。指最高而无以上加的巅顶部位。天的本义指头或头顶。因此,上古时候,天命有时作大命。“天”字的写法,在古代各个时期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以下各字亦然。《广雅.释言.卷五》:“天,颠也。”即顶部。

隶书-- 小篆-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骨刻原图

(1)甲骨文:天(9个):汉字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金文---天(52个)

(3)篆书(小篆)天(36个)

张忠政斗符策玺书“天”和镇墓兽九狮头下的八个“天”字,均取自以上第27个篆体“天”字,且与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两块汉代“汉并天下”瓦当中的天字如出一辙。

3、通假字或异体字:古文天与大在甲骨文上是一个写法。

02 现代语境(古今文字表层意义、本义)

1、本义。中国古代文简意繁,一字多义,不但有“形声造字”之本义,还有“望文生义”之直观意义,更有“因文制宜”的隐含意义。《说文》:“天,至高无上。”《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今文之“天”,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即指自然界的天空。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古人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战国时期的荀况在《荀子》一书中专门作有《天论》一章。

2、引申义:天神、天帝、天命、天意、天符、天君等等。

古代先秦及汉代政治与宗教合一的时代,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束缚,不能正确认识天上与人世间的一些事物,往往将天予以神格化。

古人以天作为万物主宰者,是最高的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玉皇上(大)帝;又称苍天、上天、上苍、天帝、老天爷等,如“天意”、“奉天承运”、“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天休(天赐福佑);天佑(上天佑助)。

《孟子·告子下》云:“天将降大任。”《尚书·商书》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天下所启。”《战国策·魏策》云:“休祲降于天。”

《荀子.强国》云:“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遵贤而王,重法者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陈立《[白虎通.论谥]疏证》云:“ 《周礼》典命天子公侯伯子男之士皆有命数。”

《史记·项羽本纪》云:“天赐也。”、“ 天其或者将逮诸。”、“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03 铭文今文经解义(引申义、隐含义、宗教、殉葬意义等)

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五经”、“六经”)博土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只是到了西汉末年成、哀、平时期,经文史大家刘歆强烈提议,才设古文经博士,以与今文经博土对抗。因此,天命论、再受命、黄德、正德、文德思想盛行,并成为西汉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尤其是汉成帝更然虔信天命。

《资治通鉴.汉纪.孝成皇帝》记载大司空师丹言:“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意就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今文学派在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如山东稷下学派、刘歆独自钻研等。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

这里,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详见专题《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1、人格化之天:天命为王为帝为天子

天命首先是道德意义之天(命)。儒家荀况将天命与修治平齐的“礼义”联系起来,成为王道圣人政治贤人君子治国的方。所谓建立礼义制度,推进王道。

古人对于非人力可控的事物、事件,大多也归于了“天”,如“天产”“天灾”等等,或曰“天意”这也增加了“天”的神秘色彩。“在上临下”,已经将“天”人格化,或曰开始“神化”了。

顾颉刚和刘起釪先生的《尚书校释译论》中说,“殷人言帝,周人言天”。

“帝”或“上帝”是“天上”的最高神;包括成为“神”的先祖先公,也居于“天”。但是,“天”,只是“神”之居所。至周初,“天”,则成了有意志的神,而且是万物的主宰。至少从周初流传下来的典籍中是如此。

《诗.王风.束离》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人何哉!”平王东迁,镐京荒废,遍地禾黍。此诗因之感叹道:“高高在上老天爷,这是何人在施咒!”这个“苍天”,已不是春季之“天”,也不是夏季之“天”,而是高高在上的“神灵”了。

《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是周王祭祀成王的乐歌。其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此言,“昊天”之神,降大命于文武二王。

《尚书.多方》曰:“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这是说,夏商末代君主败坏上天之命,又不敬念于祀礼。于是“天帝降灾异以谴告他们”。殷商卜辞中,并不乏惧畏“天谴”的思想,只是,皆以“帝”或“上帝”不高兴或怪罪表述之,与周人用语的确不同。

《尚书.尧典》说,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如月星辰”。或因《尧典》成文于周,同上理。

《尚书.甘誓》中的“今予惟恭行天之罚”;《汤誓》中的“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中的“予迓续乃命于天”,都应该是依周人语言所记录之。

因此,周初,具有“国家色彩”的“政.治观”,已完全成熟并形成体系。其有两个“核心”要素:“君权天授”与“奉天承运”,后世称为“天命观”。

《诗.大雅.大眀》,是周族重要史诗,集中表达了这一思想:“天监在下,有命既集。”上天监察人间世,天命已然归周邦。又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是,天帝有命从天降,运命降给周文王,建都周京兴周邦。

这样的“政.治观”,滋生了“皇天”一词。伪孔传古文《尚书.大禹谟》曰:“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许慎所著《五经异义》引《尚书说》:“天有五号:尊而君之,则曰皇天;元气广大,则曰昊天;仁覆悯下,则称旻天;自上监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性观点。

又如《汉书.王莽传》王谏上书云:“皇天废去汉而命立新室…以奉天命”。故王莽篡汉前,努力树立一副正人君子的道德形象。故唐代白居易 作《放言》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史记.孔子世家》云:“《文王》为《大雅》始”。《正义》引《诗小序》云:“《文王》,文王受命作周。”郑玄云:“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其德著见于天,故天命之以为王,使君天下。”

《史记.郑世家》云:“梦帝谓己......”《集解》东汉贾逵曰:“帝,天也。”

《汉书.礼乐志》云:“孔容之常,承帝之明。”师古曰:“帝谓天也。”

《礼记.坊记》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黄帝四经.经法》云:“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之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天之所以为物命也”。

这些从《诗经》中亦可得证。《诗经》中直接出现或使用“天命”一词,是从《大雅》开始,仅限于《大雅》和《(夏商周)三颂》。大雅就是反映天子、皇帝或王朝高官重臣的言行及活动。如《文王之什》云:“假哉天命,有商子孙。……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武》云:“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天命降监,下民有严。”

2、天子皇帝年号

据粗略统计,历代使用过的八百多个年号中,以“天”字为词头的年号就有44个:如天命、天授、天册、天赐、天保、天佑、天辅、天监、天福、天禄、天禧、天祚、天兴等等。

3、对于个体而言,“天命”也可作天寿、年限、年庚解。

《汉书.宣帝纪》云:“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中庸.知天》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4、哲学之天圆地方

说到“哲学”,“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原初”概念。“道”、“天道”、“天理”,无疑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念。“天”是“阳”,“地”是“阴”;“天”是“乾”,“地”是“坤”;“天”是“一”,“地”是“二”……。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阴阳易变转圜”哲学。

《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一时期,与诸子百家争鸣相吻合,人们对“天”的探讨愈渐活跃。代表性的,是《楚辞》中的《天问》。《天问》,即是“问天”,询问了与“天”有关的一连串问题。“天有九重”,亦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荀子》也发表了自己的著名见解:“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 然而总体上,此时的“宇宙观”,即“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这在《周髀算经》中,已经清晰表述过了。其“以方出圆”和“七衡六间图”,绝对是先秦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创建。而这个理论已知最早的原型,至少可前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的圜丘和方丘。

5、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

神格化之天云:另一主要表现为天神和司命。天神云:天上的神。表明服从天命,顺应天意。古人所想象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主宰。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是万物的主宰。在张忠政斗镇墓兽中体现为《钮式雕像》中的“九天九野”等内容。

《尚书·泰誓上》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袛之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粲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资治通鉴》云:“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万物之祖也。不敬天,虽祀百神无益也。”《史记.五帝本纪》云:“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广雅.释天》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毛诗传》云:“元气昊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则称苍天。此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

6、神格化之天

古人以天作为万物主宰者,是最高的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玉皇上(大)帝;又称苍天、上天、上苍、天帝、老天爷等,如“天意”、“奉天承运”、“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天休(天赐福佑);天佑(上天佑助)。

《孟子·告子下》云:“天将降大任。”《尚书·商书》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天下所启。”《战国策·魏策》云:“休祲降于天。”

《荀子.强国》云:“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遵贤而王,重法者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陈立《[白虎通.论谥]疏证》云:“ 《周礼》典命天子公侯伯子男之士皆有命数。”

《史记·项羽本纪》云:“天赐也。”、“ 天其或者将逮诸。”、“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7、空间之天:头顶

“天”。《说文》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从一”,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从大”,则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没有比“天大”之“更大”。这是古人对“天”最原始最直观的认知。可知,先民最初是从“空间”角度为“天”下“定义”的。

《尔雅.释言》:“颠,顶也。”段玉裁说,凡物之“顶”皆言“颠”。如“山顶”即“山巅”。而“天”作为“顶”,如许慎所云,是“至高无上”之“顶”。“颠”的本义,是人的头盖骨,所以有“头顶”一词,又称“天灵盖”。

甲骨卜辞中的“天”,或为表示“人形”的“大”之上,加一“短横”;或在“大”上加一“口”字:“头顶”之上皆为“天”,或者,人之“颅顶”即“天灵盖”。不论甲骨文还是小篆,“天”,都是“会意”。所以,“从一、大”。甲骨卜辞中,“天”有“颠顶”之义、“广大”之义、兼作人名、地名、方国名等。

8、时间之天:四季天

“天”,不仅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是“时空” 的统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爆发“农业革命”的三个原发地之一。于是,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那时中国的先民,应该已经开始从“时空统一”的角度来观察和定义“天”了。

《尔雅.释天》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另有一说是“春为昊天”“夏为苍天”。郭璞《注》曰:苍天“万物苍苍然生。”昊天“言气皓旰。”旻天“旻犹愍(悯)也,愍万物雕落。”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北宋邢昺《疏》:“言上所陈是四时天之名也。”

“苍天、昊天、旻天、上天”,是“四时”即“四季”的“天之名”。冬天为“上天”,因为“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显然,这与冬天是农闲季节有关。

9、考古发掘资料所证:观天测时,天皇、天子

随着先秦地下文物不断发掘,这些第一手资料在印证历史、填补历史、颠覆历史等之余,而记录历史的文字也极为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从文字的角度去解读先秦文化。

这些“政.治观”,一定是伴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古代中国最早的“国家”,大约形成于距今6000年前后。从考古成果来看,红山文化时期已具有了国家雏形。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界和史学界学者,将“国家”、宗教的产生和“城市”的形成,作为评判“文明”的新标准。国际上,也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这一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委员会,将良渚遗址认定为“典型的城市文明”,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其又不可能凭空突然产生。实际上,在这之前,上古先民已经更早开始了对“天”的观测,并根据想象,形成了对“天”,包括天上的“日月星辰”的崇拜。

因此,前述“政.治观”产生的前提,第一是更早的先民对“天”之观测;第二是基于想象,由对“天”的崇拜而形成的“原始宗.教”。

关于先民对“天”之观测,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是最好的考古实证。其45号墓,显然是依据“观象授时”,按照“正北正南”的“子午线”和“正东正西”的“卯酉线”精心设计的。墓中摆放的“髀骨”和用蚌壳摆成的“北斗星宿”图案,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掌握了“髀表测影”和“北斗定时”的方法,并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以蚌壳摆成的龙、虎图形,无疑是“东宫苍龙”和“西宫白虎”的象征,鸟和鹿的图形,极可能是后来的“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的最初体现。这表明,当时古人,已对太阳视运动轨道之“黄道”周边的星群星宿,有了足够详细的观测。

关于古人基于想象的对“天”之崇拜,最好的实证,同样是西水坡古墓。墓中,发掘出三组蚌壳图案,展示了目前已知最早关于人死后灵魂升天的“理想路径”:死者头南足北,居北;南面有人骑龙图案,这与古人所认知的地于北、天于南一致。而龙、虎、鹿、鸟等,皆为“四灵”,即负人之灵魂飞升至天的“工具”,称之为“灵蹻”。这所表达的,应该就是古人“以祖配天”的古老理念。红山文化遗址中,将死者头下枕垫中空的礼玉枕;马王堆汉墓“非衣”上的升天图;以及众多大型古墓皆以南向墓道为长,等等,都应该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西水坡古墓图片:龙虎葬

《周髀算经》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圣人”,是古代最早对掌握王权者的代称。西水坡古墓距今6500年,当时是否已经形成了雏形的“国家”尚难定论。但是,45号墓主的入藏实景揭示了一个无法否认的史实:在那个时候,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差距已然形成,死后“有资格”灵魂升天的,不是“国家”的君主,也必定是部族的首领。

也就是说,当时的“天文”知识及其观测,一定掌握在少数“巫觋”手里。这些人,本就处在社会各阶层的顶端。通过“观象授时”,则更使他们找到了论证自己“识天”“通天”“受命于天”的根据。“观天授时”和制定历法,是一种“特权”,并且是“君权天授”之“天命论”的政.治基础。因此,在“皇天”的基础上,就有了“天子”、“皇帝”等代表权力的称谓,并形成了最初的“天人合一”哲学。《礼记.曲礼下》曰:“君天下曰天子。”

古代,对“天”之观测和历法制定的“专业化”,应于周代始。《周礼》记载了周王室官职,设“天官”位。当为后世“礼部”之渊薮。周代,也有了“专业化”的天文著作,《周髀算经》为其代表,其中,记述了更早先民的天文和数学成就。

先秦诸多天文成就中,以数学方法对“天”之测量堪称惊艳,后世称之为“勾股定理”。《国语.楚语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注》云:“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可知,春秋战国时,天文已普及到与治诸侯之国紧密相连。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