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算命生辰八字(瓷都免费算命生辰八字)

落荒而逃 2023-09-16 08:54:34 网友上传

一探究竟!德化“千年瓷都”的“魅力秘诀”是什么?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6月23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李宏图 许华森 林婉清 文/图 )德化瓷是泉州德化的一张“金名片”,从新石器时期就有烧瓷记载。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瓷器,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白瓷的烧制技艺如今达到颠峰,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德化现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8年产值328.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世界陶瓷之都。

那么,德化瓷到底是怎样“出窑”的,德化的匠人们又在做什么?记者近日走进德化一探究竟。

体验制瓷过程 感受千年瓷都魅力

6月19日,夏日的午后,天气有些闷热难耐,记者走进德化县浔中镇城东工业区世尊陶瓷公司制胚车间,宽敞的空间被十多张案台填充着,一排敞亮落地窗前,十多位师傅坐在各自的操作台前,双手灵巧地在快速旋转的小转盘上搓出形状各异泥器皿。操作台的对面,依墙堆着一包一包“泥巴”,李实温告诉记者,这可不是普通的泥巴,这些就是著名的德化白瓷的原料“瓷泥”。白瓷“拉坯”用的泥非常讲究,里面各种微量元素的配比直接影响着白瓷的质量。

李实温(右)取出一个瓷器成品,和至尊陶瓷公司负责人李明堂在细细查看。

今年51岁的李实温是德化桂阳乡洪田村人,从事陶瓷烧窑工作20年了,起初他在陶瓷厂从事倒坯、压坯等工作。后来他觉得烧窑工是个技术活,就转为陶瓷烧窑,从此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在德化也算是“年轻”的老窑工了。

半年学会拉胚 五年学好修胚 陶瓷成型不容易

“揉泥”是制作瓷器的第一步。李实温用线切了一块事先和好的泥放在桌案上,像揉面一样揉了起来。记者看着“揉泥”似乎很“家常”,便也上手试了试,但是刚揉了一会儿,一旁的李实温摇了摇头,“泥不是这样揉的。”李实温告诉记者,揉泥“胡揉一气”,要匀速地向一个方向揉,把泥揉匀揉透,将里面的空气全都挤出来。

“如果没揉匀,器皿各个部位烧制后收缩程度就不一样;如果残留空气,烧制时瓷可能炸裂。”李实温告诉记者。

一小块瓷泥搓揉了半个小时,李实温使劲拉扯,又用拳头使劲砸了几下泥团,点点头说,“成了。”记者闻言,也学着李实温抓起泥团使劲拉扯,发现搓揉过的泥团更有韧性,手感更细腻绵润。

“现在可以‘做造型’了。”李实温告诉记者,现在做瓷器,瓷坯也有用机器或模具成型的,但比手工“拉坯”要抵好多个挡次。所以德化白瓷眼下还是以手“拉坯”居多。“从明始,我们德化瓷艺人就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李实温说起德化瓷如数家珍,神情很是得意。

“‘拉坯’就是将泥巴简单地做出想要的瓷器的形状。”李实温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开始操作。在旋转的工作台上,“拉坯”开始了。李实温给手上沾了水,让泥可以圆滑地成型,随后握住泥慢慢向上,及至顶端时用拇指扣住“圆泥柱”的中心,不一会儿一个碗状的“坯”就做好了。记者试了试,却总是在向上的时候让“圆泥柱”成了“比萨斜塔”。李实温告诉记者,双手的用力要均匀,才能不让泥倒向一边,可就是一句简单的“用力均匀”,李实温说道,“没有半年功夫绝对做不到。”

拉完坯后,湿漉漉的“坯”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让“坯”全身均匀地晾至半干,才能进行下一步——“修坯”。因为是手工捏制,刚晾干的瓷坯显得没那么“精细”,为了让白瓷细节更漂亮,所以要进行“修坯”。同样是旋转的工作台,师傅们再用不同的刀具对青瓷的各个部位进行“修理”。

记者数了数,光是刀具的种类就是9种,长刀、短刀、弯面刀……各式各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应付不同的造型。修坯时,师傅也保持着绝对的安静,哪怕只是喘个气这样细微的动作,都可能让刮蹭的厚度偏差那么一丁点,从而毁了整个瓷坯。李实温说,这样的气定神闲,练上五年左右才能初具功力。

听完李实温的介绍,记者观察发现,所有转盘都在顺时针旋转着。李实温告诉记者,因为揉泥时有固定的搓揉习惯,所以揉的泥放上了工作台,也要顺着搓揉时的方向操作。“经过千百次揉捏的泥是有自己的内里的纹路的,在拉坯和修坯时,我们可不能一不小心‘顶’着这些纹路捏型刀刮,不然刀顶在了纹路上,可能刮下整块的泥坯。”修好的坯经过简单的素烧,模具才算是真正成型。

李实温还介绍道:“我们的陶瓷在技法应用上,明代德化瓷大师何朝宗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沿用至今。在创作中,工匠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装饰和刻划并用,将工艺美与材质美融为一体,注重器皿整体造型的同时,强调内心世界的刻划,静中有动,形神兼备,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窑烧12小时左右 温度高达1300多摄氏度

“更难的是烧制,陶瓷三分靠做,七分靠烧。烧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变化、炉内气压的大小每个因素哪怕有着细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窑烧出的瓷的质量。”

随后记者跟随李实温来到生产车间,推开大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温度比太阳光下还要高出许多。八个有大有小的窑炉分布车间内,大的有4立方米,小的也有2立方米大。李实温介绍,随着电、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出现,德化改变了以柴火、焦油烧窑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电、天然气窑。厂里两个大的天然气窑和六个小电窑都由他负责。

装窑看似简单,也很讲究,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技术。

开始装窑了,李实温拉开大号窑炉厚重的门,顿时让记者有种被架在火上炙烤的感觉,空气烫的让人无法呼吸。“虽然已经停火几个小时了,但现在的余温也有60度左右。”说着,李实温把大小不一的坯有序地往两块搁在轨道上的碳化硅板上摆放,摆满后,用8个支柱支撑在两块板子的4个角上,在上面又安放两块碳化硅板,就这样一层一层相叠。他说,叠方板子时要装得正,适当留有空隙,以便火焰通行,空隙也不能留得太大,免得既浪费空间,也浪费电或气。

李实温装好一窑,通过轨道把窑车推进窑膛后,已是满头大汗。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等待装窑的坯基本是各种形状的器皿。李实温介绍,公司今年接了大量器皿的订单。李实温告诉记者,德化陶瓷器皿类产品从功能方面分类,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盘、碗、杯、碟、罐、壶、文具、灯具和烛台等;陈设装饰包括瓶、尊、觚和鼎、炉、豆等。“说起来只有两大类,但目前统计已烧制出的品种多达数百万种。”

约两个多小时,李实温终于将层层叠叠的碳化硅板摆满了坯,然后缓缓推进窑膛。此时,汗水正顺着李实温的裤管往下滴。

“装电热井式窑更辛苦。弯下腰爬进去从底下开始摆坯,一层一层往上叠,直到装满。”李实温告诉记者,瓷器的烧成温度要1300多度,连续烧12小时左右。随着窑炉的温度逐渐升高,车间温度非常高,最低也有50度,就是大冬天也穿不住衣服,整天像在桑拿房汗蒸。

传承老手艺 推动新老技术的融合

“德化瓷的所有步骤都一样吧。”记者问道。

“也不是,相比白瓷,德化的‘中国红’或‘帝王黄’以及‘冰裂等’有着更厚重的釉料。”一位正在给模具上釉的师傅介绍道:上釉前,要将釉料在水中充分搅拌均匀,随后将模具放入釉料中浸泡。而在拿起模具时,要把模具在油料中匀速旋转很久之后才慢慢提起。师傅说,只有这样,才能让釉料均匀地吸附在模具上,提起釉料也不容易轻易地从器壁上滑落。

与白瓷不同的是,其他瓷的釉料很厚,只是简单地一次浸釉达不到那种“厚重感”,所以之后还要在浸过的模具上一层层地“喷釉”,有些瓷甚至需要喷上七八次。有些瓷上刻上了花纹,而在这些细缝上釉料的处理更加小心,师傅们会用毛刷蘸着釉料小心翼翼地涂抹上去。

“而且这些瓷难度最高的是烧制,没有一份坚持,完全无法做到。”半路出家的李实温学了整整10年,才觉得自己算是出师了。

李实温在调控温度表。

记者凑近已经断电的空窑仔细观察发现,在窑炉外面,有一个温度显示器帮忙监控着里面的温度,下面有排气孔。李实温说,这是老手艺人烧窑留下的习惯,以前看窑里的温度,全凭自己的双眼看里面火焰的颜色,现在有电脑或数据帮忙。

为什么要细致观测窑里的温度呢?李实温告诉记者,陶瓷烧制时,瓷上的釉料在“流动”,如果温度低了,瓷器很可能没有烧“透”,温度如果高了,又可能让过多的釉料从模具上滴下来。

“刚开始做窑工,我也失败过很多次。”李实温坦诚道:“当时设备没这么先进,仅凭一定的经验,通过窑炉边的“照仔”孔安放“温锥”,观察测量温度变化。有一次没注意看“温锥”,时间超过了,温度过高,那一炉陶瓷产品要么釉面裂开,要么变形,基本成了废品。

提起往事,李实温觉得这反而是一份历练:做瓷,情绪便不能大喜大悲。如今,他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但是李实温说:“和大师比,我还差得很远,在烧制的学习和工艺的研究中还需要做得更多。”

李实温对年轻人传承有些忧虑。德化瓷的烧制方式全面从传统窑变成了现在的“气窑”“电窑”,更环保、更方便、烧制温度更可控。“好的工艺不仅提升效能,还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质,许多大师都学会了使用现代设备。老匠人会用新手艺,可是新匠人对于老手艺却所知甚少。现在有兴趣、肯钻研的年轻人很多,但是他们对老工艺并不熟悉,所以老人们有必要将老手艺教给他们,让他们把这些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李实温说。

如同其他老手艺,德化瓷也曾一度遇到传承、发展的难题。一味守古不创新,不重品牌保护,传承断代等情况也曾出现。但如今,德化瓷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德化,不断地有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行列中,给德化瓷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同时,老工匠们在德化瓷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德化瓷文化里,传承给下一代。

德化瓷烧制技艺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其珍品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对于研究、了解、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在德化瓷烧制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德化窑炉对中外窑炉改革和窑业技术进步起过推动作用,尤其是它的烧成技术、窑炉结构、坯釉配方等,成为国内外专业人士不遗余力潜心研究的课题,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垂范后人,成为竞相追求的目标。

特别策划|一分钟盘点2019年南方+镜头里的潮州故事

【编者按】

岁末年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既需要回顾过去,又需要展望未来。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总结,是为了更好地抵达。未来的发展密码,就藏在昨天的痕迹里。

信步朝前走,须记来时路。在2020年到来之际,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南方+客户端潮州频道重磅推出“特别策划”,通过“潮州街访”、“十大新闻”评选、“潮”声音等形式,回顾过去一年潮州的精彩故事。敬请期待。

【策划】达海军 陈榆

【统筹】苏仕日

在过去的一年里,南方+综合运用全媒体平台,用视频的方式给读者呈现新闻现场实况,带读者上北京看潮州陶瓷展、探访博物馆藏宝,聆听潮州菜大师的成长之路,随机街访传达群众对热点话题的心声……

让我们用一分钟,回顾2019年出现在南方+镜头里的那些潮州故事!2020年,我们将继续用心记录,推出更多精彩视频!

一分钟看不够?你可以点击下方详情,一个一个慢慢看!

潮州两会 | 视频回顾:看看两会代表委员们“巡河”时都讨论哪些内容?

2019年1月18日—19日,参加潮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们以及参加潮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全体代表们,分别在会议期间来到韩江南北堤,视察韩江水环境保护。

Vlog丨潮瓷进京,南方+主播现场摔瓷器,看到300多万黄金马桶竟说“买买买”!

2019年8月2日至8月5日,“中国瓷都·潮州陶瓷专馆”亮相北京,bling bling bling~闪耀全场!南方+主播带你直击“潮瓷进京”盛况,更好玩的是,还能任性摔瓷器,体验3D打印陶瓷,就算看到300多万的黄金马桶,也豪爽大喊“买买买”!

Vlog丨侨交会潮州馆闭幕?不怕,“三城三都三乡”等着你!

2019年8月13日至15日,潮州组团参加2019年深圳第五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并设立潮州馆,举办“潮州节”系列活动,首次向全球华人展示“三城三都三乡”城市品牌形象。

美食还没切好,就忍不住下手,想学工夫茶,却又烫到手……玩潮州工艺、披潮州婚纱、品潮州工夫茶、尝潮州美食,南方+记者带大家到本次侨交会潮州馆,近距离体验潮州文化的趣味日常!

千帆竞发迎开渔,高清视频直击饶平开渔盛景

2019年8月16日,随着历时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满,停泊在饶平县三百门、海山、柘林等渔港的400多艘渔船陆续拔锚起航,浩浩荡荡开赴南海渔场。

潮州街访①南方+潮州频道首档视频节目今起重磅出街!本期聚焦“炒鞋”现象

“球鞋一壁墙,堪比一套房”。近来,“炒鞋”现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热议——每逢球鞋发行商限量新鞋出售,就会出现线上几十万人摇号抽签,线下门店人头攒动、通宵排队的“奇葩”现象。本期“潮州街访”聚焦“炒鞋”话题,大家一起来听听潮州年轻人的说法。

【潮州街访②】“大话双11”,是单身节还是剁手节?

又到一年双十一!提起双十一,如今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买买买”,“买什么”,“怎么买”。或是听到直播间喊话“所有女生…三二一”紧张手抖,或是忙着红包盖楼拉好友,或是功课种草忙不停…可又有多少人记得双十一最初的意义是单身狗自嘲式庆祝呢?

【潮州街访③】说说吃肉的那些事儿

近来,一路上涨的猪肉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然偏高。民以食为天,肉价牵动各方神经,更有网友调侃猪肉已成为当季“菜篮子”中的“轻奢单品”。

【特别策划 | 潮州街访④】再见2019,你好2020

时光匆匆,又至岁末年终,2019年已严重余额不足。2019年,什么事情让你最意难平?你又收获了什么?2020年你将立什么flag?本期潮州街访(第四期)一同听听大家如何复盘2019年,憧憬2020年。

【博物最潮州】①陶瓷会变魔术?快跟着美女学霸一起探秘这家窑变艺术馆!

潮州是“中国瓷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见识了潮州的陶瓷。然而,在艺术陶瓷系列中,有一种“会变魔术的”陶瓷,你未必知道——这便是,变化莫测的窑变瓷。

南方+记者和来自潮州的美女“学霸”,一起带大家到许泽荣窑变艺术陶瓷博物馆去见识一番。

【博物最潮州】②美!绝!瓷上画“饶莲”,美女学霸带你去探秘“千笔文化”

饶宗颐是从潮州走出的国学大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多学并驾,横跨文学、史学、考古学多个学科。在书画方面造诣也深,尤其他笔下的荷花,无论从技法上和设色上都独具一格,被称为“饶莲”。

在潮州,有这么一位潮彩非遗传承人获得饶公后人独家授权,将独特的“饶莲”画在瓷板上。南方+记者和来自潮州的美女“学霸”陈渝霖前往访潮州博物馆之城系列馆的第二站,一起探秘潮州市千笔文化国画瓷研究院,看看这里都藏着什么样的宝贝。

【博物最潮州③】4600余件银饰美得让她有些“烦恼”

初次探访潮州市枫溪区凤城民艺博物馆,进得馆来,这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簇簇流苏,支支步摇,串串耳环,浮翠流丹,镯、吊坠、链、锁等银饰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流连馆内,仿佛看见了古代女子步步生莲,满头珠翠,步动花摇,仿佛看到了手工艺人捶捶打打精雕细琢,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感受他们的精致生活。

【博物最潮州④】潮州姿娘们,这个动作打败你了吗?

你会穿针引线吗?今天说的不是个成语,是个具体的动词。在这一期中,随我们“博物最潮州”栏目组一起探馆的“90后”潮剧美女演员成铿,快要被比头发更细的丝线“打败”了:按照“90后”潮绣工艺美术师佘旭垒的要求,将一条真丝线一分为二,这让成铿摸索了好一阵子。但当佘旭垒说,可以拆分出32条丝线时,她惊呆了!

【博物最潮州⑤】他们“隐居”在小巷里,却个个身怀绝技!

南华路是一条不大的小街巷,“隐居”于此的麦秆画艺术馆的手艺人们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一根根平淡无奇的麦秆,小小圆圆长长,在他们手下不断地变换,经过蒸薰、剥层、漂染、切丝等诸多工序后,变成了一件件各式各样的艺术品。

【博物最潮州⑥】奇了!这里的手拉壶能“唱歌”、会“跳舞”!

本期栏目,我们走进潮州市章燕明陶瓷壶艺研究所,观赏潮州手拉壶的“形与神”、感受手拉之“功和魅”。湘桥区西塘村,被誉为“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村”,这家已列入博物馆之城系列馆的研究所和新开设燕明壶艺体验基地就在村子里。

【博物最潮州⑦】“太奇妙了!”古城这家博物馆引得“歪果仁”频频留言

在潮州古城,牌坊街的最北端,一座五层楼高的建筑矗立于眼前,这便是浓园——李得浓木雕艺术博物馆。门口悬挂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之提笔书写的“方家有神技,大匠无弃材”。身未至,鼻子已经到了:浓郁的樟木的香味从浓园飘出来。馆主李照一说,不少游客是被木头的香味吸引进来的。

匠心潮味① | 孙文生:四代从厨,让古老的潮州菜品传承下去

这些菜品乍听之下真是匪夷所思,潮州菜师傅孙文生告诉记者,其实,这些都是潮州菜的传统做法,但是现在很多都失传了。“潮州菜的历史很久远,那些师傅们口口相传下来的菜品,希望能继续传承下去。”

匠心潮味②谢小明:干一行爱一行,过硬厨艺是厨师立身之本

潮州菜师傅谢小明一手握笋块,一手拿菜刀,几番翻转切雕,笋块瞬间变成了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鸟。“这不是雕来排盘装饰用的,是直接用来做菜的。”谢小明告诉记者。

匠心潮味③刘炯:食材or 艺术品?“80后”潮州菜名师的食物雕刻太美了!

刘炯是一名80后,在2018年十大潮州菜名师中属于“年轻人”。在厨师制服以及一手食物雕刻技艺的专业光环之外,他带着青年的朝气,也带着对传统的敬畏以及对前辈的尊重。

匠心潮味④ 苏和伟:从厨房到课堂,“潮州菜人生”31年如一日

上午十点半,在潮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烹饪一体化教室里,潮州菜师傅苏和伟正在带领学生们练习刀工。“刀握紧,精神要集中,用力要均匀……”从厨房到技校课堂,“苏师傅”变身“苏老师”,一周要到学校上四天课。

匠心潮味⑤庄喜民:不断精进技艺,要让食客吃到对的味道

“尝试新菜的过程总是会失败,做了十几二十次才得到客人的认可,我觉得一点也不丢脸。”在潮州菜厨师庄喜民看来,作为厨师,应该不断地摸索菜肴制作方法,满足食客及社会需求。

更多精彩视频,可点击南方+潮州频道首页“影像”栏目

【全媒体记者】洪礼慧 达海军

【作者】 洪礼慧;达海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一探究竟!德化“千年瓷都”的“魅力秘诀”是什么?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6月23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李宏图 许华森 林婉清 文/图 )德化瓷是泉州德化的一张“金名片”,从新石器时期就有烧瓷记载。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瓷器,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白瓷的烧制技艺如今达到颠峰,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德化现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8年产值328.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世界陶瓷之都。

那么,德化瓷到底是怎样“出窑”的,德化的匠人们又在做什么?记者近日走进德化一探究竟。

体验制瓷过程 感受千年瓷都魅力

6月19日,夏日的午后,天气有些闷热难耐,记者走进德化县浔中镇城东工业区世尊陶瓷公司制胚车间,宽敞的空间被十多张案台填充着,一排敞亮落地窗前,十多位师傅坐在各自的操作台前,双手灵巧地在快速旋转的小转盘上搓出形状各异泥器皿。操作台的对面,依墙堆着一包一包“泥巴”,李实温告诉记者,这可不是普通的泥巴,这些就是著名的德化白瓷的原料“瓷泥”。白瓷“拉坯”用的泥非常讲究,里面各种微量元素的配比直接影响着白瓷的质量。

李实温(右)取出一个瓷器成品,和至尊陶瓷公司负责人李明堂在细细查看。

今年51岁的李实温是德化桂阳乡洪田村人,从事陶瓷烧窑工作20年了,起初他在陶瓷厂从事倒坯、压坯等工作。后来他觉得烧窑工是个技术活,就转为陶瓷烧窑,从此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在德化也算是“年轻”的老窑工了。

半年学会拉胚 五年学好修胚 陶瓷成型不容易

“揉泥”是制作瓷器的第一步。李实温用线切了一块事先和好的泥放在桌案上,像揉面一样揉了起来。记者看着“揉泥”似乎很“家常”,便也上手试了试,但是刚揉了一会儿,一旁的李实温摇了摇头,“泥不是这样揉的。”李实温告诉记者,揉泥“胡揉一气”,要匀速地向一个方向揉,把泥揉匀揉透,将里面的空气全都挤出来。

“如果没揉匀,器皿各个部位烧制后收缩程度就不一样;如果残留空气,烧制时瓷可能炸裂。”李实温告诉记者。

一小块瓷泥搓揉了半个小时,李实温使劲拉扯,又用拳头使劲砸了几下泥团,点点头说,“成了。”记者闻言,也学着李实温抓起泥团使劲拉扯,发现搓揉过的泥团更有韧性,手感更细腻绵润。

“现在可以‘做造型’了。”李实温告诉记者,现在做瓷器,瓷坯也有用机器或模具成型的,但比手工“拉坯”要抵好多个挡次。所以德化白瓷眼下还是以手“拉坯”居多。“从明始,我们德化瓷艺人就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李实温说起德化瓷如数家珍,神情很是得意。

“‘拉坯’就是将泥巴简单地做出想要的瓷器的形状。”李实温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开始操作。在旋转的工作台上,“拉坯”开始了。李实温给手上沾了水,让泥可以圆滑地成型,随后握住泥慢慢向上,及至顶端时用拇指扣住“圆泥柱”的中心,不一会儿一个碗状的“坯”就做好了。记者试了试,却总是在向上的时候让“圆泥柱”成了“比萨斜塔”。李实温告诉记者,双手的用力要均匀,才能不让泥倒向一边,可就是一句简单的“用力均匀”,李实温说道,“没有半年功夫绝对做不到。”

拉完坯后,湿漉漉的“坯”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让“坯”全身均匀地晾至半干,才能进行下一步——“修坯”。因为是手工捏制,刚晾干的瓷坯显得没那么“精细”,为了让白瓷细节更漂亮,所以要进行“修坯”。同样是旋转的工作台,师傅们再用不同的刀具对青瓷的各个部位进行“修理”。

记者数了数,光是刀具的种类就是9种,长刀、短刀、弯面刀……各式各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应付不同的造型。修坯时,师傅也保持着绝对的安静,哪怕只是喘个气这样细微的动作,都可能让刮蹭的厚度偏差那么一丁点,从而毁了整个瓷坯。李实温说,这样的气定神闲,练上五年左右才能初具功力。

听完李实温的介绍,记者观察发现,所有转盘都在顺时针旋转着。李实温告诉记者,因为揉泥时有固定的搓揉习惯,所以揉的泥放上了工作台,也要顺着搓揉时的方向操作。“经过千百次揉捏的泥是有自己的内里的纹路的,在拉坯和修坯时,我们可不能一不小心‘顶’着这些纹路捏型刀刮,不然刀顶在了纹路上,可能刮下整块的泥坯。”修好的坯经过简单的素烧,模具才算是真正成型。

李实温还介绍道:“我们的陶瓷在技法应用上,明代德化瓷大师何朝宗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沿用至今。在创作中,工匠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装饰和刻划并用,将工艺美与材质美融为一体,注重器皿整体造型的同时,强调内心世界的刻划,静中有动,形神兼备,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窑烧12小时左右 温度高达1300多摄氏度

“更难的是烧制,陶瓷三分靠做,七分靠烧。烧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变化、炉内气压的大小每个因素哪怕有着细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窑烧出的瓷的质量。”

随后记者跟随李实温来到生产车间,推开大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温度比太阳光下还要高出许多。八个有大有小的窑炉分布车间内,大的有4立方米,小的也有2立方米大。李实温介绍,随着电、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出现,德化改变了以柴火、焦油烧窑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电、天然气窑。厂里两个大的天然气窑和六个小电窑都由他负责。

装窑看似简单,也很讲究,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技术。

开始装窑了,李实温拉开大号窑炉厚重的门,顿时让记者有种被架在火上炙烤的感觉,空气烫的让人无法呼吸。“虽然已经停火几个小时了,但现在的余温也有60度左右。”说着,李实温把大小不一的坯有序地往两块搁在轨道上的碳化硅板上摆放,摆满后,用8个支柱支撑在两块板子的4个角上,在上面又安放两块碳化硅板,就这样一层一层相叠。他说,叠方板子时要装得正,适当留有空隙,以便火焰通行,空隙也不能留得太大,免得既浪费空间,也浪费电或气。

李实温装好一窑,通过轨道把窑车推进窑膛后,已是满头大汗。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等待装窑的坯基本是各种形状的器皿。李实温介绍,公司今年接了大量器皿的订单。李实温告诉记者,德化陶瓷器皿类产品从功能方面分类,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盘、碗、杯、碟、罐、壶、文具、灯具和烛台等;陈设装饰包括瓶、尊、觚和鼎、炉、豆等。“说起来只有两大类,但目前统计已烧制出的品种多达数百万种。”

约两个多小时,李实温终于将层层叠叠的碳化硅板摆满了坯,然后缓缓推进窑膛。此时,汗水正顺着李实温的裤管往下滴。

“装电热井式窑更辛苦。弯下腰爬进去从底下开始摆坯,一层一层往上叠,直到装满。”李实温告诉记者,瓷器的烧成温度要1300多度,连续烧12小时左右。随着窑炉的温度逐渐升高,车间温度非常高,最低也有50度,就是大冬天也穿不住衣服,整天像在桑拿房汗蒸。

传承老手艺 推动新老技术的融合

“德化瓷的所有步骤都一样吧。”记者问道。

“也不是,相比白瓷,德化的‘中国红’或‘帝王黄’以及‘冰裂等’有着更厚重的釉料。”一位正在给模具上釉的师傅介绍道:上釉前,要将釉料在水中充分搅拌均匀,随后将模具放入釉料中浸泡。而在拿起模具时,要把模具在油料中匀速旋转很久之后才慢慢提起。师傅说,只有这样,才能让釉料均匀地吸附在模具上,提起釉料也不容易轻易地从器壁上滑落。

与白瓷不同的是,其他瓷的釉料很厚,只是简单地一次浸釉达不到那种“厚重感”,所以之后还要在浸过的模具上一层层地“喷釉”,有些瓷甚至需要喷上七八次。有些瓷上刻上了花纹,而在这些细缝上釉料的处理更加小心,师傅们会用毛刷蘸着釉料小心翼翼地涂抹上去。

“而且这些瓷难度最高的是烧制,没有一份坚持,完全无法做到。”半路出家的李实温学了整整10年,才觉得自己算是出师了。

李实温在调控温度表。

记者凑近已经断电的空窑仔细观察发现,在窑炉外面,有一个温度显示器帮忙监控着里面的温度,下面有排气孔。李实温说,这是老手艺人烧窑留下的习惯,以前看窑里的温度,全凭自己的双眼看里面火焰的颜色,现在有电脑或数据帮忙。

为什么要细致观测窑里的温度呢?李实温告诉记者,陶瓷烧制时,瓷上的釉料在“流动”,如果温度低了,瓷器很可能没有烧“透”,温度如果高了,又可能让过多的釉料从模具上滴下来。

“刚开始做窑工,我也失败过很多次。”李实温坦诚道:“当时设备没这么先进,仅凭一定的经验,通过窑炉边的“照仔”孔安放“温锥”,观察测量温度变化。有一次没注意看“温锥”,时间超过了,温度过高,那一炉陶瓷产品要么釉面裂开,要么变形,基本成了废品。

提起往事,李实温觉得这反而是一份历练:做瓷,情绪便不能大喜大悲。如今,他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但是李实温说:“和大师比,我还差得很远,在烧制的学习和工艺的研究中还需要做得更多。”

李实温对年轻人传承有些忧虑。德化瓷的烧制方式全面从传统窑变成了现在的“气窑”“电窑”,更环保、更方便、烧制温度更可控。“好的工艺不仅提升效能,还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质,许多大师都学会了使用现代设备。老匠人会用新手艺,可是新匠人对于老手艺却所知甚少。现在有兴趣、肯钻研的年轻人很多,但是他们对老工艺并不熟悉,所以老人们有必要将老手艺教给他们,让他们把这些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李实温说。

如同其他老手艺,德化瓷也曾一度遇到传承、发展的难题。一味守古不创新,不重品牌保护,传承断代等情况也曾出现。但如今,德化瓷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德化,不断地有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行列中,给德化瓷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同时,老工匠们在德化瓷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德化瓷文化里,传承给下一代。

德化瓷烧制技艺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其珍品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对于研究、了解、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在德化瓷烧制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德化窑炉对中外窑炉改革和窑业技术进步起过推动作用,尤其是它的烧成技术、窑炉结构、坯釉配方等,成为国内外专业人士不遗余力潜心研究的课题,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垂范后人,成为竞相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