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柳传志一家三代是满门忠烈吗)

痴人痴梦 2023-07-05 17:11:09 网络

有感于柳传志的80感言,社会需要联想真实的历史,公道自在人心

这几天网上流传了一篇柳传志的80感言,这也可以认为是柳传志的自我人生总结,毕竟作为一个人到了80岁的时候,人生已经基本定型,想再有更大改变已经没有可能。

网上有很长时间对柳传志的上亿退休金进行质疑,也牵涉到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联想和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土地纠纷,柳传志和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过往。说法有很多,相互矛盾,不置可否,但是作为这些事件的关键证人柳传志没有发声,不管是哪个说法都存疑。

柳传志的这个80岁感言也算是对网上质疑他的一个回复,虽然不全面,但是也可以认为是部分回复。

关于联想的创业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有个版本说倪光南院士是联想的重要投资人,倪光南在加拿大购买了当时先进的电脑带回国,倪光南研发了联想汉卡让联想联想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个第一桶金是一个亿,这在80年代的中国就是个天文数字。

柳传志在80感言中也说了自己的联想创业故事版本: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截止2022年底,联想历年累计向中科院(包括计算所)上交分红、股权转让及目前科学院仍持有联想的权益合计242.39亿元,总计增值了121197倍,年复合增长率35%。

柳传志说的很模糊,中科院只有20万元的现金投资?中科院的场地投入没有提到,其他固定资产投入也没听提,作为一个中科院科技企业,中科院有没有科技成果投入联想?

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柳传志没有提到,也许柳传志认为这20万元是最重要的,其他无关紧要,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干过企业的人都知道,资金对一个企业的开创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即便是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20万元对一个个体户的启动资金来说可能都不算多。柳传志多次讲到20万,也许是认为从2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联想更加彰显领导者的能力。

联想在中关村的大楼是建在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土地上,这个问题司马南、张捷等在北京的消息灵通人士都讲过,老百姓大多数也都不相信柳传志讲的20万开始创业的故事。

有时候谎言说的多了,连自己都坚信不疑。

柳传志只是以20万元为基数来算联想给中科院创造的利润,明显是不合理的。

联想是一个上市公司,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股票的价值是非常不稳定的,不能按照现在股票的价格来算拥有多少钱。柳传志算中科院从联想获得的收益是按照什么价格的股票算的?

联想的财务报表显示联想的债务比例相当高,联想的未来没有人知道。中科院的收益还是把现金收益和股票价值分开算比较合理,这样笼统的算收益是投资的多少倍是不合适的,有浑水摸鱼的嫌疑。

联想从开始到现在一共给中科院带来了多少现金收入,这是更需要关注的,也是人们更想知道的。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艰苦的创业历程,联想也不能例外,柳传志在80感言中也谈到了当时的艰苦创业故事:

为了一分一分地赚钱,5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蔡树永为搬机器累的长时间直不起腰;为了1分1分地省钱,50多岁的甘鸿暴雨下舍不得坐车,掉在下水道中,几乎丧命。

像联想这样的中科院企业,有倪光南院士这样的科技大拿,高级工程师比例不低,这些高科技人才为了联想的发展做出来了巨大贡献,也为联想节约每一分钱,是真正的主人翁精神,是把联想当做自己的企业。

这些科技人才在联想的改制中获得了多少股份?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知道的是发明联想汉卡,让联想赚到第一桶金的倪光南院士没有联想的股份,在联想改制前被扫地出门,没有得到补偿。

至今已经80多岁的倪光南院士仍然租房居住,因为自己的房子没有电梯,80多岁的老人上楼不便。柳传志居住在京城豪宅万柳书院,每年还有近亿年薪,这样的反差不能说不大。

联想是一个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是电脑,也做过别的产品,例如智能手机,但是没有做起来,这里面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可能需要专业人员去判断,但是至少应该和不重视科技人才有些联系。

联想在这方面和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有很大差别,甚至和小米这样的年轻科技公司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前一段时间国家发布了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措施,就有人站出来说柳传志是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不能批判,应该保护,保护民营企业家首先要保护柳传志。

柳传志算不算民营企业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联想最初是中科院全资控股的公司,后来变成中科院部分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柳传志曾经是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联想和计算机研究所关系纠葛不清,说柳传志是民营企业家很牵强。

牟其中是1941年生人,他比柳传志还大两岁,牟其中名气也很大,牟其中是标准的民营企业家,他做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更有代表性。牟其中曾经3度坐牢,在监牢里面度过了在23个春秋,2016年牟其中第三次从监狱里面出来,仍然在规划着企业的发展岚图。

有人说柳传志已经是80高龄的老人,身患严重的疾病,大家为什么不能放过他?

对柳传志紧追不舍,不是对柳传志个人,个人的得失荣辱对历史来讲无足轻重。更重要的是要澄清一段历史,记录一段历史。给后人留下参考,也同时警醒后人。

联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知名企业,柳传志是明星企业家,柳传志和联想加在一起很具有代表性。

中华文化参与社会管理就是要让人对历史产生敬畏,以后中华文化复兴管理世界也是同样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缺乏对历史的敬畏,谎言满天飞,有的人说谎已经成为习惯,撒谎不需要打草稿,张嘴就来。这不是和别人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通病,西方国家的政客更是把撒谎当饭吃。

通过对柳传志和联想的追问,留下联想发展的真实历史,这是最大的收获。

还好时间不是很久,才只有40年。

联想现在后悔了,柳传志肠子都悔青了

看看现在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对联想柳传志声讨的较多,为什么说他们后悔了呢?都是招股说明书惹的祸,里面反映了一切,杨元庆,1.7亿的工资,柳传志一个亿的工资,负债90%让司马南倒拔垂杨柳给打黑了,27名高管,14名外籍管理人员,网民们也很厉害,挖了柳传志的三代,柳谷书,专门替外国企业来中国讨债,柳传志专门替美国企业排忧解难,夕阳西下的摩托罗拉,lBM,女儿柳青滴滴事件网民称满门忠烈,好话赖话大家品一品,现在挖的越挖越深又有爆料称,联想向美队赠送电脑和918当天印有日本军国旗的宣传海报在日本销售电脑,真替联想和柳传志担心,这么大的企业,公关部门的人都是吃草的吗?司马南提出的问题也不是不能回答吗?国有资产流失当时的国企改革不只是你一家,年薪高,你们已经回答了吗?你的内部讲话,已经让员工背锅了,几万联想员工团结起来保卫联想为荣誉而战,还有就是泛海的收购上,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个泛海他已经在浪尖上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恒大的负债率让许家印变卖财产维持经营,联想90%多的负债率,现在还没有哪个经销商及银行点燃这个导火线,那还帐应该是你股东和这些董事的责任吧?因为以前60万处罚就顶格了,那你现在参考一下康美药业24亿多的罚款赔偿,现在庆幸的是,中国的股民没有受到伤害,那这些供应商就不好说了,所以说也不想联想爆雷,就像柳传志内部讲话,说到了几万名员工那可是实打实的中国老百姓是靠工资吃饭的,不过呢,离开联想地球也会转的,看看狂妄的台积电把比亚迪推到了上位,这么看他是绑架了员工,没有灵魂,只有个躯壳的企业给谁加工都是加工,所以说不必担心因为你们是中国人。

华谊兄弟王中军:风光时半个娱乐圈都奉承,落魄时尝遍世态炎凉

“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曾经的华谊兄弟,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和狂妄。

华谊参与投资所拍摄的电影《风声》、《一声叹息》、《非诚勿扰》、《集结号》、《大腕》、《功夫》、《天下无贼》、《手机》、《可可西里》、《一九四二》、《西游·降魔篇》、《私人定制》等,试问谁没有看过其中的一两部?

他们合作过的导演和明星,占据了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华谊在娱乐圈,是资本的象征,也是生产明星的梦工厂。

葛优、范冰冰、邓超、姚晨、黄晓明、李冰冰、陆毅、张涵予......都曾是华谊的签约艺人。

黄晓明、邓超等明星由于跟着华谊,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资本,当然是明星们所巴结的对象。

于是才有了当年李冰冰、范冰冰为了争当“华谊一姐”,多次闹不和。

黄晓明和邓超的“华谊一哥”之争,当年更是明争暗斗。

有了钱的王中军,在收藏界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大腕级收藏家。

他拥有4个多亿拍下的梵高作品《雏菊与罂粟花》。

两个亿成交的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

两个亿拿下的北宋曾巩作品《局事帖》。

这些年,王中军从世界各地买来的藏品,还有很多很多。

从毕加索、梵高、莫迪里亚尼的油画,到罗丹、亨利·摩尔的雕塑等,他的藏品数不胜数。

但即使这样,王中军依然说:“也只有在收藏面前,我感觉到自己再有钱也还是个穷人。”

这些藏品,大都放在他的松美术馆以及他的家里。

每次朋友去他家,都会感慨:“你家怎么那么像一个博物馆”。

而他的松美术馆在北京,闻名遐迩。

他一掷千金花3000万修建设备一流的马场,这个马场占地300亩地,王中军骑马一不小心就骑成了马场主。

60匹纯血的马匹,一匹马大概价值几十万美金。

他说“去朋友的马场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买下来,投几千万进行扩建,自己设计马术俱乐部。”

他家的花园面积7000多平方米,里面种了500棵树。

他会为了一颗上百年的紫薇,花10万块专门从南方运到北方。紫薇3个月的花期,让他家的花园更加的鸟语花香。

那时候的王中军真的是不把钱当钱,花起钱来毫不手软。

中国有钱人不少,敢像他一样花钱的,应该不多。

但风云变幻,这一切如今已经成为过眼烟云。

这两年,华谊兄弟深陷财务困境负债累累,向朋友借钱,冯小刚独立门户,遭到银行逼债......贵为王中军也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01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是对华谊王氏兄弟最好的诠释。

王中军和王中磊两人,一个主内管策略,一个主外搞公关。

两人相得益彰,配合得天衣无缝。

当年,王中磊刚大学毕业,天真地对哥哥王中军说,想开一家影视公司拍电影。

王中军直接问他:“钱从哪里来?”

那时候的王中军,还在美国打工,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学和打工。

彼时的王中军做梦也没想到,小时候只是想当一个美术老师的他,有一天会跑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打工。

小学三年级开始,他画《三国》、《杨家将》里面的各种人物,看着同学崇拜的眼神,非常的得意。

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跟他老爸说想去当兵。

老爷子什么也不问,只说了一句“我给你问问去”。

于是老爷子在大院转悠了一圈,回来就跟他说,“你明天早上你就可以走,你跟着史叔叔一起去他们部队。”

王中军听完懵了,他没想到老爷子会当真,更想不到会那么快。

于是,初中没毕业的王中军去当了几年兵。

1985年,王中军从机关辞职,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做摄影师,拍拍画册、挂历。不久后他承包广告公司,但做得并不好。于是,在1989年他决定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攻读硕士。

为了赚钱,读书之余他就去打工。

他打工主要是开车送外卖,以及给小首饰公司拍拍照片。

当年贫穷的他非常羡慕那些有钱有闲的美国人,开豪车,住大房子,有大花园,有马......他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过他们那样的生活。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那时候的王中军非常拼,每天工作16个小时,加上读书的时间,可以说非常疯狂。

“我平均一天要打工十五六个小时,而且做的都是蓝领工作,累得回到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

虽然辛苦,但那时候的他却感觉非常快乐。特别是每次拿到100块小费,让他开心不已。

以至于后来王中军手中已经手握数亿资产依然称:“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候是在美国打工。”

1994年,王中军从美国回来,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10万美金。

刚回国的王中军野心并不大,试着给自己定了一个一年100万美元的目标。

因为那时候留在美国的留学生,混得最好的一年也不过4、5万美金。

刚回国的王中军没想其他的,决定重操旧业干起了广告行业,公司取名华谊广告公司。

彼时的弟弟王中磊也从体制中出来了,干的公司也黄了,可以说一无所有。

所以王中军把弟弟拉过来一起干,不得不说有这样的哥哥,王中磊确实很好命。

10万美金的创业资金确实不多,但作为京圈大院子弟,人脉成为他们创业最大的优势。

一家刚起步的公司就能拉来中石化、中国银行等大客户,不是光有能力就可以的。

广告公司业务越来越多,他们赚得也越来越多。

赚钱多了,野心自然也越来越大了起来。

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贺岁片时代。

彼时的冯小刚,已经从跟在王朔屁股后面转悠的小老弟,成为了娱乐圈声名鹊起的导演。

王中军在和一个老同事进行了一场关于电影的聊天后,决定进军影视行业。

有一天,王中磊去坐地铁,看到地铁上张贴着《甲方乙方》的海报,觉得冯小刚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他找哥哥商量后,决定找冯小刚一起合作拍电影。

在金钱的攻势下,冯小刚决定为五斗米而折腰,离开紫禁城影业,逃离高军,投奔王中军和王中磊。

对于王氏兄弟给他开出的400万薪资,以及股份,这些都让冯小刚异常心动。

于是三人进行利益捆绑,形成华谊铁三角,开启了他们的年代。

02

华谊和冯小刚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是《没完没了》。

如果说《甲方乙方》挖掘了贺岁片市场,那么《没完没了》就开启了贺岁片的辉煌。

5000万的票房成绩,让华谊更坚定了进军影视的决心。

但他们投资姜文的《鬼子来了》,和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却接连失利,赔了个底朝天。

这让华谊意识到,拍电影是赚钱,但亏起钱来也是很惨的。

那时候的华谊兄弟,在广告公司赚到的钱拿来投资电影,可以说根本就不够看。

华谊当年经常捉襟见肘,最穷的时候还跑去找冯小刚那借钱。

冯小刚的老婆徐帆就曾透露,王中军因为周转不开,曾跟冯小刚借过5万块钱。

看到徐帆脸上的担心,王中军跟她说:“帆子,你不用担心,等我们赚了钱还你10倍利息。”

后来,王中军为了能更好控制资金,提出拍摄电影时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来拍。

2001年到2004年,在冯小刚的执导下,《大腕》《手机》《天下无贼》为华谊带来4300万、5600万、1.2亿的票房收益。

这些电影在当年都成为了爆款,华谊在娱乐圈声名鹊起。

2006年,王中军在和马云几次攀谈之后,顺利让马云入股。

之后,不少资本纷纷入股华谊。

此外,冯小刚审时度势,也顺势成为华谊集团的股东。

在众多资本加入后,没有了资金后顾之忧的华谊,在娱乐圈更加的如鱼得水。

在基本的加持下,从2006年开始,华谊投资、冯小刚执导拍摄了《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唐山大地震》等爆款。

其中《集结号》票房2.6亿,《非诚勿扰》3.25亿,《非诚勿扰2》4.2亿元,《唐山大地震》6.65亿......从底层爬起来的冯小刚,非常懂市场,也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才会受到普罗大众的喜欢。

这些年,在做电影的过程中,王中军也曾有过“豪赌”的时候。

当年拍《集结号》的时候,对于战争题材到底有没有票房号召力,大家心里都是打鼓的。

最终,王中军还是决定拍,他跟冯小刚说:“这部戏,我认赔20%。”

对此,他说“我是部队大院的小孩,对战争跟军人题材情有独钟,小时候看的战争电影都是国外的,《集结号》是一个属于中国的,非常独特的一种电影类型代表。”

最终,王中军的情怀赌赢了。

那些年,很多爆款电影都能看到华谊的名字。

王中磊表扬冯小刚:“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

在王中军、王中磊、冯小刚的带领下,华谊的娱乐帝国地位,已经形成。

03

2009年,是华谊兄弟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王氏兄弟带领华谊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

华谊兄弟来势汹汹,上市首日就上涨147%。

华谊的上市,让华谊造就了一群富豪。

除了王中军和王中磊,首先富起来的是冯小刚,上市首日他的身家就超过了两个亿。

在国内的电影导演中,冯小刚一跃成为身家最多的导演。

其次是以黄晓明、李冰冰、邓超等为代表的明星,由于他们大量购入华谊股票,身价一涨再涨。

华谊让人们看到了娱乐圈这个名利场,原来钱这么好赚。

那些年的华谊,可以说风光无限。

娱乐圈上百位明星围着华谊转,无数的导演想拿到华谊的投资。

王中军曾说:“没有一个亿的水池,养不了冯小刚这条大鱼,没有个5000万,也养不了张纪中。”

随着华谊这个水池越来越大,无数的导演和演员对他们趋之如骛。

但与之相反的是,随着华谊这个娱乐“帝国”越来越顺,王中军也越来越“闲”。

他每天早上11点才起床,每天只工作半天。

他说:“我从来就不是个工作狂,从创业开始就一直是11点起床,只工作半天,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剩余的时间,他用来欣赏艺术品,骑骑马,看看树和花,陪陪家人。

和王中磊相比,王中军对于外表并不是太在意。

不出席活动的时候,他经常是穿黑色的休闲T恤,加上同色系的七分短裤, 一双拖鞋......看上去非常的随性,很难想象眼前这个人就是在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华谊老总。

小时候的王中军因为是兄弟几个里长得最丑的,这让他一度很自卑。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不甚在意外表了,越来越有自信,他评价自己,“丑人里面最有气质的”。

跟王中磊经常和女明星频频闹绯闻不同,王中军在感情生活方面,鲜少有绯闻传出。

他在出国前就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叫刘晓梅。

当年两人认识的时候,王中军已经从机关辞职,经商也不见起色,正是落魄的时候。

刘晓梅家境不错,父亲是某县的县长。

但刘晓梅并没有嫌弃,两人很快就结婚。

后来两人一起出国,王中军打工拿回来的10万美金,就有刘晓梅的一份功劳。

随着华谊的日益强盛,王氏兄弟忘记了中国的古话:盛极而衰。

04

华谊市值最鼎盛的时候,股价从2.84元/股上涨到31.91元/股,市值高达900亿。

2015年,财大气粗的华谊以7.56亿元收购杨颖、郑恺、冯绍峰、陈赫、李晨等所在的经纪公司东阳浩瀚,溢价超出100倍。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资产为负的东阳美拉70%股权......

此外,华谊还高价收购了张国立的公司。

在华谊的一步步扩张之下,不断烧钱,但好的作品却越来越少。

2016年,这一年华谊的业绩开始下滑。

此后几年,华谊业绩一步步下滑。

让华谊业绩出现大动荡的,是在2018年。

这一年,冯小刚、范冰冰被质疑使用“阴阳合同”,华谊不能幸免被波及。

口碑危机,让华谊巨亏9.09亿。

这也是华谊上市十年以来,首度出现亏损。

2019年,由于两部重要的影片没有上,华谊继续亏损4.41亿。

这一年,华谊在朋友的帮助下,并没有造成资金上的断裂。

直到2020年,华谊的亏损一度高达10.48亿。

这一年华谊资金断裂,负债十几亿。

此时的王中军坦言压力非常大:“我压力大,谁都知道,不用跟别人装笑脸说你不Care。熟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能踏踏实实坐那儿吃饭的人吗?每一个人心里都知道,中军现在压力得多大,这个东西不用去掩饰。”

但王中军的焦虑和压力,并不能为他解决根本的问题。

这两年,随着行业整顿、资本退潮等,华谊翻身越来越难。

为了让公司度过难关,王中军进行减值和资产处置。

从2019年开始,王中军就开始出售他心爱的藏品。

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过“卖什么别卖这房子”的王中军,开始卖香港的豪宅。

王中军说:“为了公司的安全,我什么都可以卖。”

此外,他四处跟企业家朋友借钱,比如马云、柳传志等。

但有时候尽管竭尽全力,还是没能补足缺口。

被银行逼债,让他无奈和心酸,也让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3年亏掉62亿,被负债搞得焦头烂额的华谊未来将何去何从?

不管怎样,对于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好作品的华谊兄弟,希望他们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就像王中军所说的:“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点点把现在被动的局面翻回来。”

创立联想35年,柳传志做过的六个重大抉择

12月18日,现年75岁联想集团创始人、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正式退休。

柳传志1944年出生,籍贯江苏镇江,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作为联想的灵魂人物,柳传志带领着联想从一间北京小平房走向世界知名企业,柳传志也因为这段传奇的创业经历被奉为“教父级”创业者。纵观柳传志在联想的创业经历,可以看到其中柳传志不少至关重要的决定,对联想的影响深远。

决定一:辞职下海

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联想风云》一书中记录着,1984年10月17日,联想诞生在一间20平方米、分成里外间的小平房里——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计算所的传达室。

第一次小平房会议有11人参加,这些人都来自计算技术研究所。其中柳传志年龄最轻,40岁,已经在中科院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彼时科学院提出希望有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柳传志则抓住了此次机会。

在此次会议之前,公司连自己的名字还没有,于是大家开始想名字,吵了半天,还是不能统一。

大家都认为, 在公司的名字里,不能没有“中国科学院”,这招牌既响亮又实用;不能没有“计算技术研究所”,因为它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圣殿;不能没有“新技术”,因为谁也不甘心把自己混同于街头倒买倒卖的小商贩;还不能没有“发展壮大”的含义, 因为那正是每个人的梦想。

所以,当会议结束的时候,终于确定了公司的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第一批任命名单在1984年12月4日确定,王树和成为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则由柳传志和张祖祥分别担任。”《联想风云》中这样描述。

公司背后站着中科院和计算所,它们提供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以及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资源支持。上述三人的任命都是中国科学院批准的,柳传志早期的职位后边附加了一个“副处”的括号。

决定二:招来倪光南加入公司

根据《联想风云》中记录,1985年的早期,柳传志心目中的一颗“珍珠”就是倪光南,后者是第六研究室的副研究员,也是计算所公认的技术方面的佼佼者。

1985年年初,柳传志首次知道倪光南的手上有“LX-80联想式汉字系统”,当即预感到这是一个改变中国的机会。

当柳传志找到倪光南的时候,这一技术已经以“LX-80联想式汉字系统”命名,并且相当成熟,向个人计算机移植的过程也已成功在望。倪光南已经把他的“LX-80”给了北京的信通公司和深圳的中航技公司,这是一个非常确切的信号:13亿中国人通向个人计算机巨大市场的那扇门就要打开。

“柳传志是个说服人的天才,他的逻辑和他的,以及他的那副充满渴望的眼神,常常让人无法拒绝他的任何请求。他告诉倪光南,自己正是来帮助倪光南实现梦想的,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联想风云》中如此记录道。

随后,倪光南带着他的“LX-80”,全身心地投入柳传志的公司中。

1986年汉卡在市场上并没有显示出优势,只不过售出1300套。1987年是汉卡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汉卡销售了至少6500套,占领了国家体育委员会、农牧渔业部、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财政厅和税务局,还附带售出至少1000台外国微机,让公司的财富迅速积累起来。

工商局的年终审核表明,公司已经拥有7345万元销售收入、55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固定资产,给政府纳税347万元。

但是两人之间还是出现了摩擦。1993年,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决心创造新的技术制高点,寻求芯片技术上的突破,而柳传志则认为联想根本不具备自主研制处理器芯片的能力,更希望在电脑组装生产线上“赌一把”。

芯片研发与生产线无法两全,各自也不愿让步,两人关系迅速恶化。在研发投入持续得不到联想高层回应之后,倪光南开始向科学院领导控告柳传志在内的主要高层,内容从个人工作作风发展到严重的经济问题。

投诉单位从科学院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中国,但结果是柳传志等人并无违规违纪操作。由于这些控告,北京联想向香港联想注资整合工作整整被推迟了半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倪光南被联想董事会免去集团公司董事与总工程师职务并于后续完成解聘,柳传志与倪光南彻底分道扬镳。

决定三:海外拓展计划

《联想风云》中记录着,1988年1月8日,张祖祥来到香港,要将“海外拓展计划”在这个城市铺排开。

所谓“海外拓展计划”,是指从1988年6月到1994年2月这段日子里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在边境以外的地方办一家贸易公司,积累资金和经验;将公司业务由贸易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大规模地进入个人计算机的整合行业,这是第二步;进入香港股票市场,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这是第三步。

选择香港,这时就不得不提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柳谷书早年投身银行业,他所积累起的信誉和人脉都是一笔巨大的资源。63岁的柳谷书带着80万港元来到香港,组建了中国技术转让公司。

而柳传志在香港选择的合作者共有两家,一是香港导远电脑系统有限公司,一是中国技术转让有限公司。

随后,柳传志与两个合作者达成协议,各自投资30万港元作为新公司的资本,并且拥有同等的股权,以及同等的责任和利益,柳传志是董事长,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家公司就是香港联想。

联想的海外业务不断拓展,2005年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2014年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2018年收购了卢森堡国际银行。

决定四:“贸工技”的发展路线

《联想风云》中记录着,1995年的夏天, 柳传志在公司内部的会议上第一次将公司发展路线的“技工贸”改成了“贸工技”。

有人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柳传志在试图摆脱倪光南的影响。但是柳传志说,他的转变并不包含个人的恩怨。

1993 年冬季以来,联想的研发中心就让柳传志头疼,这个中心一直沉浸在技术至上的气氛之中,花掉的钱超过利润的40%,可是他们的成果很少能够变成产品,即使做成产品也很难成功。“这个事让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柳传志说,“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不把销售渠道理顺,再好的技术也是不行的。”

根据《联想风云》记录,柳传志从未试图否认汉卡在联想早期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同时他又坚持认为,联想的最大功绩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把技术变成钱”。

“一个高科技企业的任务之一是完成把产品换成钱的过程,”他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他的意思是,这个“系统”包括科研、开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科研是重要环节,但绝不是全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也不能成为最关键的环节。

决定五:联想改制

《联想风云》一书中记录着,1998年,计算所改制,千余人缩减到百人,大部分人并入联想集团。联想员工持股会(640人参与)成立,并在这一年获得了35%的分红权,可以分享企业经营的净利润。

2001年,联想再次改制,联想员工持股会出资2.3亿元购买了35%的联想股份,中科院持有65%股份。此举让联想员工也成为了股东。

2009年,联想又一次进行改制。中科院将29%的联想股权转让给泛海控股,从绝对控股股东降为相对控股第一大股东。

柳传志通过这三次改制,让联想从一家国有企业,变成了一家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

决定六:确定杨元庆为接班人

柳传志曾两度卸任联想集团职务。2005年,他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少壮派杨元庆接棒。但是,2009年联想集团首次出现亏损,柳传志出山再次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直到2011年才再次卸任交棒。

但他一直没卸下联想控股董事长的位置。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母公司,它在柳传志的推动下,于2014年赴港股上市。

《联想风云》一书中记录着,柳传志有一次用孔雀和老虎来比喻企业的领袖人物:孔雀善于展示自己的美貌,以此影响别人心甘情愿地跟着它走;老虎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威风凛凛震慑四方。他认为杨元庆是典型的“老虎型”。

从公司业务的立场上看,杨元庆统帅的“联想电脑”有7000多人,承担着公司70%的销售额和80%的利润。而杨元庆的“对手”郭为率领的“联想科技”有3000 人,占有公司30%的销售额和20%的利润。

柳传志对杨元庆的评价则是很内在,“平时怎么来套近乎,他真的不会。我只在意他是不是对公司有用,只要他对公司有利,就算他骂我,我还是得用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