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聪(高聪个人资料)

几分真心 2023-07-09 01:00:36 网友投稿

他们逆转脂肪肝、动脉硬化,摆脱脑梗后遗症……都跟做好这件事有关

如果说有一件事,能逆转脂肪肝、摆脱脑梗后遗症、逆转动脉硬化、预防癌症,你相信吗?

现在告诉你,就是走路!

他们因为走路恢复健康!

1、走掉脂肪肝

2019年元旦,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个人公众号上讲述了自己坚持走路18年的故事:

原因是做体检时,发现自己并非“健康人”。身高1.78米,体重93公斤——肥胖,糖耐量试验异常,甘油三酯高,好胆固醇低,脂肪肝。

父亲有糖尿病,父母有高血压。我清醒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每天走1万步。

这一走就是18年,体重下降了20~21公斤,并且这些年都保持得很好,脂肪肝走没了,升高的甘油三酯下降了,至今血压正常。

2、摆脱脑梗塞后遗症

曾经唱过《外婆的澎湖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九九艳阳天》的著名歌唱家谢莉斯在2013年6月21日山东卫视播出的节目《歌声传奇》中分享了自己,因为走路,摆脱脑梗塞后遗症的故事!

1997年秋天,谢莉斯在50岁时曾突发脑梗塞。

当时谢莉斯随团在全国巡演,突然发现嘴有点不听使唤。发病第三天,除了面部麻痹、口齿不清,还出现了肢体的麻木。谢莉斯得的是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大脑深部的众多细小血管出现了堵塞,加上长期的高血压造成她大脑中很多血管缺血性坏死,她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瘫痪,甚至有变成脑痴呆的可能。

大夫说:“这种脑梗塞会慢慢破坏行动能力,她应该每天多练习走路,以此来刺激大脑,控制病情的发展。否则,她也许就终生瘫痪了。”

于是谢莉斯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锻炼,一定要让身体好起来。

从此,谢莉斯等家里人都出去后,她就开始自己下床摸索着锻炼走路。从自己只能在家里走一圈,开始每天加量,50圈,100圈,直到恢复了自由行走。

每天至少两小时,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动起来。经过三年艰苦、持续的康复训练,她的运动功能恢复了,面部也基本恢复了正常,手脚也不再麻木,病情一天天好转。

2000年底,谢莉斯自己去医院复查,医生惊叹:“真是奇迹!”

2007年3月再次去医院复查,脑血管的周围竟然已经建立了新的循环组织。此后,每天走路1小时成了谢莉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①②

3、走路让血压回归正常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个人书籍《白说》中也曾介绍自己通过快走使血压降低的经历。

三年前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血压有点儿高,不断头晕,去医院检查,果真血压到了一个临界点。

医生说你得吃药了,我问是不是一开始吃药以后就要一直吃下去了,回答是的。

我说这样,先给我两个月时间,让我自己做一些调整,两个月以后如果不行,我再吃药。

我首先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晚上快走一个小时,后来逐渐发展成跑步。

结果是:

血压很快控制住了,降回正常区间内。其他指标也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血脂从临界高点向中点回落,脂肪肝由中度转为轻度,最近一次体检甚至没查出来。

4、走路逆转动脉硬化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聪在2013年12月20日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指出,动脉硬化虽然不能彻底消退,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逆的!

除了吃药打针之外,如何逆转动脉硬化呢?走路!

高聪解释,走路是使动脉硬化斑块稳定和消退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每天走路30分钟以上,坚持走路一年以上,就有助于早期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研究发现,长期走路上下班和外出旅行的人,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血栓性疾病和慢性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喜欢乘车的人。

当然,这些名人分享的方法都是自己的个例,这跟病情严重程度、科学用药等个体化因素都有关,但从另一方面,恰恰说明走路对身体的好处!

不要小看“走路”这件事!

走路就是一味良药

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在接受健康时报的多次采访中,都提到了走路的好处,以及不同走路方式带来的利好!

1、护心脏:快步走

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一项来自悉尼大学的研究显示,快步走的人早逝风险更低。

研究人员发现,与慢速步行者相比,匀速步行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20%,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也降低了24%;而快速步行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是降低了24%,心血管风险也降低了21%。⑤

2、减肥:边走边敲

赵之心介绍,走路时捎带手加些动作(比如敲带脉),能很好地帮助减腰围。

带脉的位置环绕在腰间,就像是我们的腰带。在腰两侧,有个带脉穴(以肚脐为中心划一横线,以腋下为起点划一条竖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

如果你的肚子软软的,而且还有“救生圈”,走路时不妨两只手敲打左右两侧腰部,每天坚持半小时,保准腰围飞速下降。

3、控制血糖:屈步走

赵之心在第十一届北京市糖尿病患者运动会活动中分享,有糖尿病的患者,多做屈步走可帮助降糖。

屈步走的要领就是先向前迈出一大步,然后前腿弯曲,做成弓箭步的样子,让大腿与地面平行,坚持一两秒钟,然后再往前走换另一条腿。

只要每天坚持这样走上5~10分钟,大腿肌肉一定会越来越优秀,发达的肌肉就是“天然的控糖药”,它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4、便秘:扭着走

赵之心在人民日报社团委举办的“青年讲堂”中分享,走路扭一扭使肠道更轻松。

方法是上半身保持平衡,一腿承重一腿放松,左右送胯平稳前行,有点类似于竞走。在健步走的过程中,加大腰和胯部的转动,让身体在行走中有节奏地扭动起来,可以促进排便,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高发。

5、颈椎痛:十点十分走

赵之心介绍,多数办公族都会颈椎痛,可以试试十点十分走法。

把两只胳膊看做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打开到钟表十点十分的位置上,这个动作就是“十点十分”了。就这个方法,每天坚持走200步。

当你走到100步的时候,胳膊能酸到家,但是脖子、肩膀附近的肌肉能得到非常好的锻炼。只要坚持每天200步,当你练到第3天、第4天、第5天的时候,你的颈椎疼一定能好起来。

6、腰疼:摆腰走

赵之心介绍,走路时针对腰部锻炼,能缓解腰部不适。

走的过程中把手臂向上摆起,迈左腿时身体在腰部带动下向左侧倒,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侧倒,然后换步换方向。每天坚持50~100步即可。

7、保护前列腺:垫脚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在2013年12月30日健康时报两性版刊文指出,对付前列腺增生,可辅助采用踮脚尖的方法,非常有利于男性前列腺的血液循环。

双足并拢着地,用力抬起脚跟,然后放松着地,每次重复20~30次,每天可做此动作5~7次左右。如果可坚持此动作半年左右,即可达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功效。⑤

所以,为了健康,赶快走起来吧!

本文编辑:王楠

部门主任:杨小明

参考资料:

①2011年18期,老同志之友《谢莉斯:我战胜了脑梗塞》

②2007年06期,名人传记(上半月)《谢莉斯:死而复生的大脑》

③图书《白说》,作者:白岩松

④2013-12-20广州日报《动脉硬化:坚持走路一年可逆转》

⑤2013-12-30健康时报两性版《踮脚走路有助前列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

⑥2011-05-16健康时报活动版《走路敲一敲,裤带松一尺》

⑦2011-05-30健康时报活动版《有糖尿病多做屈步走》

⑧2011-06-20健康时报活动版《走路扭一扭肠道更轻松》

⑨央视体育频道健康正能量节目《保护颈椎:十点十分走路》

⑩2011-04-25健康时报生活版《步行加点新花样》

身患重病的“袖珍男孩”长高了!背后故事令人心酸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12月3日一大早,程伟(化名)带着12岁的儿子聪聪(化名),再一次从近800公里之外的江苏太仓,坐火车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当天是聪聪复查的日子。一年多的时间里,在父亲的陪伴下,聪聪经历了确诊尿毒症、辗转跨省就医、腹膜透析和换肾重生的艰辛历程。

昨日,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虽然因为疾病的影响,聪聪的个头比同龄孩子小了许多,但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任何疾病带来的阴影。

而在他身后,是目光一刻都不离开他、眼里满是慈爱与温柔的父亲。得知记者是来采访他和爸爸的,活泼的聪聪笑着说:“阿姨,我长大了想跟你一样当记者!”

一直是班上最“小”的那个他

被诊断为尿毒症

其实,一年半前,11岁的聪聪被确诊患上尿毒症,对程伟一家来说,这是一个迟早都会来的“宣判”,只是当它真的来临,还是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11年前,老家在湖北大悟的聪聪刚满半岁,因呕吐、腹泻、不停哭闹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双侧肾脏先天性发育畸形,医生遗憾地告知并没有有效治疗手段。

2012年,在江苏太仓打工的父母将3岁的聪聪带到上海求医,医生为他做了“右肾输尿管切除+左肾盂整形术”,术后医生也说情况不是太理想,但也没有更有效的方案。于是在门诊随访1年后,上了幼儿园的聪聪就没有再复查了。就这样,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七八年。

这些年里,妈妈在江苏太仓一家工厂里做操作工,爸爸考了货车驾照,来到一家快递公司开货车,姐姐已经上到中专。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日子也算和谐幸福。

直到2020年,11岁的聪聪上到小学4年级,但他却一直长不高,一直都是班上个头最小的那一个。直到去年放暑假前,平时总是活蹦乱跳的聪聪总是喊累,说头晕恶心,经常吃了饭就想吐。到附近的医院抽血化验,检查发现孩子的血肌酐达到500多μmol/L,“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两个肾已经完全萎缩。”当医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程伟的脑袋“嗡”的一声,眼前一黑,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它还是来了。

为给孩子治病,2020年8月,程伟带着聪聪在辗转了上海、武汉多家医院之后,第一次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小儿肾病科就诊,从此开启了无数个往返江苏太仓和武汉之间的漫长求医之路。

彼时,聪聪已经到了慢性肾脏病5期阶段,伴有严重贫血、食欲及体力下降。由于慢性肾病会造成骨代谢和内分泌异常,影响了他的生长发育。聪聪爸爸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就比同龄人瘦小,11岁了才37斤,高110厘米,从外表看就像五六岁的孩子。

入院后,该院小儿肾病科主任李弢教授带领团队为患儿进行抗感染、纠正贫血、补充电解质、降肌酐等对症支持治疗,一周后,为聪聪实施腹膜透析管置管术并行维持性腹膜透析。依据患儿病情,手术团队在术中使用了儿童专用的腹膜透析管,尽量减少了患儿透析时的不适,并保证透析的治疗效果。

在医疗团队精心培训指导下,聪聪的父亲掌握了腹膜透析的操作规程,在家里便可以帮聪聪做腹膜透析,居家腹膜透析免去了来回奔跑医院和排队就诊的艰辛,极大的方便了住在800公里之外的一家子。

从此,聪聪开始了隔天一次在家透析,每2周到一个月坐火车来到医院住院一周的治病之旅。

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

他慢慢长高了

戴上口罩,反复消毒洗手,用弹簧秤称量腹膜透析液重量,再把消毒好的透析液管道相互连接……从医院回来后,程伟便买来消毒灯、体重秤、弹簧秤等医疗器械,在一家人租住的小屋里,专门给聪聪腾出一个小小的透析空间。

腹膜透析,这是一种用“清洗液”来清洗体内“毒素”的治疗方法,而这些“毒素”本该由肾脏负责排泄。整个流程下来大约需要8个小时,程伟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次的消毒,记录好每一次进出的腹透液重量,每一个环节他都格外细心,丝毫不敢马虎。亲自为儿子做腹膜透析,这是程伟每隔一天都要重复的主要工作。“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出现腹腔等感染。否则对孩子的病情很不利。”

为了白天时刻都能在家中照顾陪伴聪聪,程伟和妻子商量,妻子还是正常上班,自己则将开货车的工作调整到了晚上,忙完孩子,正好等妻子回家后,自己再出门工作。“虽然这样一个月下来,也只有不到3000元,但这样既照顾了儿子,还能为他挣回一份医药费,减轻家里的负担。”程伟说,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挣回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给儿子救命的。

“因为他太小了,一袋透析液要分五次放入体内,一次200毫升,进出的水量也要严格做记录。实在困了只能床上眯一会,订闹钟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到点了又要开始放水,”就这样,程伟白天在家照顾孩子,实在困了,只能订好闹钟见缝插针睡一下。晚上等妻子回来,他再去上班。“辛苦还好,这一两年就这样过来的。晚上跑一趟货车,也就来回一两百公里,我一般晚上七八点出发,凌晨三四点回家。”

就这样,在程伟的精心照顾下,腹膜透析2个月后, 聪聪便长高了2cm,肌酐值与酸性物质均下降,红细胞和血色素明显回升,体内毒素逐渐减少,内环境基本稳定,贫血基本纠正。

腹膜透析几个月后,聪聪又长了4cm,身高116cm,鞋子也要穿大一码了,这样聪聪一家看到了希望,决定再搏一搏,2020年底,他们坚定地向医生表达想要肾移植的意愿。

坚强闯过重重关卡

终于换肾获新生

儿童肾移植技术难度大,李弢教授团队与医院科主任周江桥教授团队共同评估并安排了配型。聪聪在一边腹膜透析,一边等待着。

2021年4月,小家伙终于等来了匹配的肾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科主任周江桥教授、邱涛副教授团队为其行肾移植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经过一周的腹膜透析及抗排异综合治疗后,移植肾的功能逐渐恢复,他也逐渐摆脱了透析。

“还算运气好的吧,做了移植出来他还突发脑出血,一边不能动,右脚和右手完全动不了,好在也在医生的精心救治中慢慢恢复过来。”程伟说,由于聪聪年龄小,体重轻,手术后也几次遭遇生死关。脑出血之后,科立即邀请神经内科、儿科的医生紧急会诊,给予降压、脱水、抗感染、护肾等对症治疗,并请康复科医生指导早期康复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后,聪聪的身体恢复良好。

为给儿子治病,从2020年8月之后,到成功换肾前,程伟几乎每个月都要陪着儿子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每次来都至少住上一个礼拜。在医院里,程伟精心照顾儿子,哄儿子开心,给儿子讲故事,鼓励孩子好好治病,等病好了继续上学。程伟在病房里是出了名的好脾气爸爸,聪聪性格外向,偶尔有些小调皮,同住的病友们,管床的医护们,也都非常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机灵鬼”。

尽管这样,程伟看着饱受病痛折磨的儿子,想想巨额的医疗费,还是常常暗自流泪。“有时候真的觉得好难啊,看不到希望的样子,但每次看到聪聪不管受了多大的病痛,过一会又会绽放他纯真的笑脸,他的笑容就是我前行的动力。”程伟说。

5月底出院后,程鹏又带着聪聪在医院附近租房子住了2个月,彻底度过了移植后3个月的抗排异关键期,才回到江苏太仓。

“没有别的期待,

只希望他有一个好身体”

“爸爸,我想长高了再回去上学,这样同学们就不会喊我‘矮冬瓜’,我要他们叫我‘长丝瓜’。”望着儿子说话时天真无邪的眼神,身旁的父亲内心五味杂陈,安慰道,“好好吃饭,早点睡觉,就会长高了。”

经过1年多的治疗,目前聪聪的肾功能已经完全恢复,并且身高从去年第一次入院时的110cm长到120cm,体重也长到52斤。

12月3日,又到了术后定期复查的时间,聪聪又一次来到这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一大早抽完血之后,他和爸爸来到医院旁边熟悉的小面馆过早。

“要先吃降压药,拜新同是降血压的;这是利可君,用来升白细胞的;这是激素药,要跟饭一起吃;叶酸,就是菜的精华制作的,专门补充营养……”趁着爸爸去买面的功夫,聪聪自己熟练地从一大包药袋子里拿出好几种药,一边放进嘴里,一边向身边的记者介绍起每种药物的名称和作用。一边吃还一边不解地发问,“激素既然是长胖的,我看别的病友吃得胖乎乎的,为什么我还这么瘦呀?”

聪聪爸爸介绍,现在从早到晚,聪聪一天要分5个时段吃下降压药、降血小板药、抗排异药、激素等等十余种药物,他自己也知道养成定时吃药的习惯太重要了,“我要好好保护体内这个来之不易的肾宝宝,万一出了问题就太可惜了!”聪聪说。

“每一次来,都像等待一场通关考验,真的很害怕哪一次,医生又说出了问题。”但这一次,已经到了汉口火车站准备坐火车回家的父子俩,被医生的一通电话给喊了回来。原来,核磁检查发现,聪聪新移植的肾脏里,血管又出现了狭窄,需要放置支架治疗。目前,医院科和放射介入科正在通力配合,为聪聪寻找最合适的支架,为他带来更长期的治疗获益。

一年多来,为了给孩子治病,程伟一家已经债台高筑,所有积蓄和能借到的钱都用上了,但程伟说,他们一家人从没想过要放弃,“总觉得对孩子心有愧疚,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又没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无论怎样,再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只希望他能有一个好身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