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八字型(八字型大门风水)

一夜奈良山 2023-08-25 14:50:12 网友整理

四合院(六)| 八字衙门朝南开

影壁,是老北京四合院中起遮挡、屏蔽和美化作用的建筑,院门内外都有,分壁座、壁身和壁顶三部分。跟胡同里溜达,您八成都不会留意这么一堵不起眼的墙壁。事实上,作为“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影壁墙也能体现出院儿主人身份,主要分为四种,下面就为您一一介绍。

1. 撇山影壁

有句老话儿,叫“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的是旧社会打官司,无论是非,只要钱花够了,一准儿能赢。

这八字衙门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古代官衙大门两侧,常常砌有两堵砖墙,呈“八”字形向两边分开,八字衙门因此得名。

这两堵砖墙的学名叫撇山影壁,俗称“八字墙”。除了用在官衙门口,多见于广亮大门外(关于四合院大门,可参阅另一篇文章《门面与身份》),看上去既庄重又气派,是旧社会高品级官员才能使用的。

那么等级最高的撇山影壁在哪儿呢?没错,就在紫禁城里。比如乾清门两侧的影壁有十米长、八米高,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一封书撇山影壁”,是皇家专用的。

壁座是须弥座,四个岔角上,是琉璃镶嵌的宝相花和荷花,中心是一个十五块琉璃拼成的大花篮,黄琉璃瓦庑殿顶,绝对是京城里的顶级货色。

2. 八字影壁

八字影壁一般位于大门外,正对大门,外观呈八字形,多为王府和公爵府采用,普通四合院外几乎没有。比较典型的实例,位于北京国子监街孔庙的先师门对面,如下图所示。

注意八字影壁是学名,别跟前面所说的八字墙混了,八字墙是民间对撇山影壁的俗称。

3. 一字影壁

您在胡同里溜达,看到一字影壁的机会相对就多了些。有建在院外的,也有建在院子里的,都正对着大门。与下面介绍的座山影壁不同,一字影壁是一座独立的墙,座山影壁则靠山墙修建。

在老北京,门前带一字影壁的,也都是达官显贵,品级可能略低于王府、公爵府或相当。而普通人家,再有钱也不敢用,否则就是逾制,会有牢狱之灾,甚至杀头(如今新建、翻建的四合院不算,盖个影壁充门面的事儿常有,不值得看)。

下图是位于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门前的一字大影壁。清朝那会儿,这儿是康熙第九子胤禟的府邸。因为修路,影壁被移到马路对面,所幸没拆。由此可见,影壁墙的大小尺寸,也能反映出房主身份的高低来。同等规模的影壁在京城还有几处,您逛街的时候,不妨留意下,什么时候看见了,必须得“嚯”一嗓子!

4. 座山影壁

座山影壁是北京四合院里最常见的影壁了,位于大门内侧,建在与院门相对的厢房的南侧山墙上,所以叫座山。从侧面就能看出,往往只是半扇墙,

座山影壁可以说是老北京普通四合院的标配,家家户户都有。简单一点儿的,在壁心处用大块方砖斜拼一下就算完事儿;有钱人家,则会在影壁的四角和中心位置上,镶嵌一些带吉祥图案的砖雕。

下图中的座山影壁看起来虽然简陋,但别有一番趣味。

关于四合院的影壁,就为您介绍这么多。下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合院,欣赏四合院中最美的建筑 - 垂花门。

知名景点逛腻了,周末去哪儿玩儿?搜索公众号号“四九城主儿”,带您走遍下图中的老北京胡同,几百处寺庙、王府、故居、古迹、四合院儿及其背后的故事,还有京城十几处著名景点的深度解读,咱们一起,边走、边看、边听!

有人说,这些是鲍家屯的“三大宝”,你都了解吗?

提到鲍家屯,你会想到什么?

是环绕村寨开放的油菜花田?

还是让人好奇的村中“迷魂阵”?

又或是令人赞叹的水利工程?

今天

小编带你走进鲍家屯的“内心深处”

鲍家屯中,碉楼林立,古巷幽深,八卦布局。600多年过去了,当年由军屯演变而来的村寨仍然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狮象地门,螺星塞水,文峰玉案,森然排列”,都是古书对鲍家屯的记载。

鲍姓始祖鲍福宝的旧址,虽然经历岁月剥蚀,但其古老的八字形大门、镂空雕筑的门楼......依然能看出往日的气派。

除了这充满故事的建筑

水利、鲍家拳、服饰

是鲍家屯的“三大宝”

这些你知道吗?

今天,小编带你走进鲍家屯的“三大宝”

水利

鲍家屯水利工程属引蓄结合的塘坝式水利型式,大小七个堤坝、五条主渠道(若干支渠)、两座水碾房、两座石桥,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对农民免受干旱影响,保证当年粮食收成起到重要作用。

屯中古代水利工程“大陇坝”、“小陇坝”、“横坝”、“竖坝”,距今有600年历史,被国内水利专家誉为“黔地都江堰”,至今仍然灌溉着周边的农田。

鲍家拳

明朝洪武年间,由于远征的原因,军官士兵便屯居于安顺,并世代在此地繁衍生息,而鲍家拳也在此地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根据《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护车中尉鲍伸隶镇守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歙县。洪武二年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朱元璋之命,率军征南,又将鲍家拳由安徽歙县带到贵州安顺。

如今鲍家拳108棍、单刀、双刀、枪、铛等已经在鲍家屯传了二十余代。在明清两朝,方圆几十里的屯堡村寨,武功数鲍家屯的最强。但是,再辉煌的传承,也需要一代一代的接下去,因为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已经渐渐不再学习鲍家拳,故而让许多的人并不知道在屯堡的文化之中,还有这样一个灿烂的军事文化。

2017年,鲍家拳分会的成立,为发掘、保护、传承和整理武术活化石——鲍家拳,建立了有利渠道。

服饰

鲍家屯中的妇女常常身着青蓝色宽袍大袖坐在家里织锦,或在集市上卖菜,或在村里闲逛。

其所穿的可是真正的“汉服”,传承于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她们的衣袖和领口有滚边与绣花,头上包着或白或黑的帕子,腰上系着复杂的锦织腰带,而脚上的鞋更是花哨鲜亮的绣花鞋,脚尖还向上翘着。不同的是,已婚屯堡妇女的装束是以玉簪、驻网挽髻于脑后,而未婚少女则梳一根独辫,扎红色头绳。

据说,这种装束是明朝的鲍姓人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鲍家屯周围的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帚帚,脚上两个翘翘”则是当地描绘屯堡妇女装束的一句顺口溜。

在安顺

分布着大大小小300余个屯堡村寨

鲍家屯只是众多屯堡村寨中的一个

600多年来

安顺屯堡人

在这里扎根、屯田、繁衍子孙

传承着这独特的汉族文化

以上内容来源于:安顺屯堡文化汇

来源: 安顺文化旅游

中国古建筑中的「福文化」

古建筑中大量使用福文化的标识符号、装饰图案和福文化图腾。

从民间乡野到王室贵族,通常都会在建筑构件、装饰制作、彩绘图案和造型布局等方面大量使用福字或者粘贴福字。

瓦当上的福文化

瓦当,是屋顶瓦片自上而下排列至屋檐最端头的建筑构件,也是装饰构件,便于防水和保护屋檐。随着我国先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瓦当也逐渐突出它的装饰作用。加之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祈盼,古建筑中常常会在瓦当上刻一个“福”字,或绘制象征福气的图纹,有时也采用暗八仙或蝙蝠的图案,总之是起到祈福的寓意。瓦当刻上福字有“福字当头”之说,又因为瓦当是防护挡雨的构件,雨水代表财富,所以有福从天降、财源滚滚的美好寓意。

瓦当(古代中国建筑覆盖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照壁上的福文化

照壁,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有的建筑样式,最晚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明朝时期特别流行,古人也称之为“萧墙”。照壁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风水讲究挡风聚气,又通畅不滞,而且风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因照壁的产生受到我国风水意识的影响,所以上面经常刻有象征美好寓意、富贵吉祥的图饰或文字,而“福”字则是最常用的一种,以此来满足人们祈福求吉的心理。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照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意味的砖雕。

照壁上的福字往往都是正对着大门,有开门见福、福临门之美好寓意。

福字照壁

窗户上的福文化

窗,本作“囱”。古人在建筑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和采光,也可使室内和室外空气合理地交流与互换。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古建筑的窗户样式和图案要丰富得多,窗户上的装饰往往寄托了房屋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国古建筑中往往出现“福”字图样的窗户,或者用“蝙蝠”等图案以表达对幸福的追求。

“蝠”窗户

雕梁画栋等装饰彩绘上的福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雕梁画栋瑰丽壮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出东方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古建彩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化历程。在我国古建筑中,古建彩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彩绘就是俗称的“丹青”,而古建彩绘就是古代人民在古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传统的木建筑中,梁架常常暴露在外,人们为了追求美的享受,常常在木梁上用雕刻和彩绘进行修饰,赋予其极强的艺术视觉效果。

古建彩绘为我国独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名目繁多。特别是官式彩画非常丰富,从纹饰的主体框架构图和题材方面可分五大类,即:旋子类、和玺类、苏式类、吉祥草类和海墁类等。在古建装饰彩绘里都大量使用具有福文化寓意的纹饰和图案。比如具有典型特点的图案有:江崖海水图案、明八仙和暗八仙图案、蝙蝠(福与蝠同音)图案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福文化寓意的图案或者纹饰。

雕梁画栋

建筑物造型和布局中的福文化

在古建的造型和结构中,以及在建筑物的布局上都有着受福文化影响的痕迹。恭王府的蝠池就很具有代表性。

蝠池是在古建中的一种巧妙运用,因该池形似展翅飞翔的蝙蝠而得名,是恭王府具有祈福寓意的重要景点。在蝠池的四周围种着很多榆树,每到春末,榆树结出的榆钱纷纷落入蝠池中,金黄一片,故蝠池也有着“聚宝盆”的别称。蝠池借“福”和“财”的谐音,寓意主人的吉祥富贵。

恭王府蝠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福”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让我们共同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珍宝,努力实现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复兴之梦。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建筑中的福文化》 作者:闫东东

福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自有文字以来,就有了“福”的象形文字。

古人把福文化统称为“五福”,《尚书·洪范》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今天,在新时代下,福文化有了新的定义和解读,“幸福感”也成为了生活标准的衡量指标。

海南省福文化研究会致力于福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发展,关注福文化,做有福之人!

大门尺度原来有“四吉四凶”| 古建大门的营造规矩和讲究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哲匠之家 , 作者 哲匠之家

除了主体建筑,大门也是重要的建筑构件,正因为大门起到了沟通内外空间的作用,合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辩证原理,所以从最原始的门洞到后来的王府大门,古人都经过了严格的尺度计算。在之前的推送中,为大家介绍过大门的种类,本期推送就为大家深度讲解不同大门的营造尺寸及其讲究。

戳图回顾:古建大门的种类

大门门口的权衡定尺

在大门的权衡规定中,首先是门口的尺度(定尺),而门口的尺寸按“门光尺”排出。“门光尺”等于营造尺的1尺4寸4分,门光尺又分为8等分,故而又叫“八字尺”,八分为“四吉四凶”,即财(贵)、义、官、吉为四吉,病、离、劫、害为四凶。

营造尺与门光尺尺寸对照

引自明代午荣汇编,易金木译注《图解鲁班经》。

古代吉门尺寸

简单来说,定门的尺寸应选四吉,如门口高7尺8寸,宽5尺8寸;高7尺3寸,宽5尺6寸;高6尺6寸,宽4尺2寸;高6尺4寸,宽3尺6寸;高5尺8寸,宽2尺8寸;高5尺7寸,宽2尺3寸等。

门框构件

大门槛框及槛框附件

确定了门口尺寸,就要据此设计槛框的尺寸。横向为槛,竖向为框;槛框与柱、梁、枋连接,装修门扇等又与槛框连接。槛框附件是安装在槛框上面的兼具功能性和装饰性的附属构件。

活动下槛安装

下槛长按面阔减半柱径或一柱径加榫卯长,高一般为柱径的4/5,厚度为本身高的一半或柱径的3/10确定。门枕有木质和石质两种,一般木门枕按下槛高的3/5计算。

中槛与门簪

中槛高一般为下槛的4/5,厚按下槛厚。门簪安装在街门的大门上,有两个或四个,形状有圆形与多边形,一般以六边形为主,门簪直径按中槛高的4/5,出头按中槛高的5/4。

上槛高按中槛的2/3,厚同中槛。上槛安装在檐枋下口,在上槛和中槛之间是走马板,所以要在上槛下口和中槛上口上做槽,小抱框和迎风板槽的做法同中槛。

中槛做法

门簪彩画

门簪彩画有大式小式和平素与雕饰的区别。大式门簪应为红色,小式为蓝色。门簪雕饰刻有寿字和卷草纹等其他纹饰,其中以贴金者最为华贵。

大门构件安装

大门一般可以分为实榻大门、攒边门(棋盘门)和洒带门。

实榻大门多用于城门、宫殿等,门上一般有门钉,门钉有五路、七路、九路等。最高等级为纵横九路。

实榻大门穿带示意

攒边门两扇对开,既可用于室内,也可用于室外。由于这种独特的安装方法和安全功能的需要,大门门扇的定尺就有一定的规定。

攒边大门构造示意

洒带门

洒带门一边有门边,一边没有,一般用在小式建筑的街门和屋门。

洒带门穿插示意

大门是建筑的门面,也关系到建筑的稳固和美观,经过多年的时间,清代《营造则例》制定了门光尺的比例,使得建筑的门窗槛框和建筑物整体形成了恰当的比例关系,既便于工程材料和质量的管理,又让建筑更加坚固而美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