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9.7(1988.9.7第一颗气象卫星)

流水随风 2023-08-10 14:24:52 网络

1988年“抢购风”的教训

一. 头脑发热:误判形势

1985年中国出现投资消费双膨胀,理论界出现“适度通货膨胀无害论”,朝野认识均不能统一。

“中青年经济学家”步入历史舞台,看不起老一代经验,把陈云经济思想贬低为“计划经济下消极静态平衡”,要摆脱陈云思想的束缚。

引进西方经济学初期,中国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所知道的仅仅是“总需求,总供给”而已,现在想起来,如果早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预期”,也许就不会有那种“长痛不如短痛”,“价格闯关”的社会动员,抢购风或许就可以避免。

地方政府有了发展经济的独立利益,在天津广东带领下群起抵制国务院的紧缩方针。1986年经济速度下滑,就被放弃。工业增长率高达15%以上。陈云派警告“投资消费双膨胀”,没有人听。大家头脑开始发热了。

二. 决策“价格闯关”

当时经济学界,厉以宁主张“微观先行,搞股份制”。

吴敬琏主张“宏观先行, 搞价格改革”,当时他强调“关注货币,放开价格”,并不对抢购风负责。

回顾当年决策过程,多数人说是最高领导听了什么人的话,最后拍板“价格闯关”,并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

三. 不适当宣传“长痛不如短痛”,强化通货膨胀预期

1988年5月19日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朝鲜政府军事代表团时指出,中国改革要“过五关斩六将”,物价改革虽然风险很大,但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

5月24日会见外宾谈到,经济形势很好,具备了价格改革的条件。

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改革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评论员文章。

7月1日《人民日报》在“改革话题”栏目发表的题为《过关有风险关后是平川》采访记,还觉得不够劲,说“只强调价格改革如何困难、要冒风险,这恐怕不太全面”,“应该正面大讲特讲:价格改革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对经济体制改革是个推进,而且会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积极影响,消除人们对价格改革的过分紧张心理。”“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时,调整难度较小,成功把握较大。”

8月中旬政治局会议认为,进行价格改革,“时机是有利的“,大张旗鼓宣传“长痛”不如“短痛”,甚至成立宣讲团,到处进行“改革的再教育”。

人民日报在1988年上半年,报导,接见外宾有8次,每次都要提到“价格闯关”。

四. 抢购和挤兑突然爆发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消息。

当天就出现抢购。

有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买500盒火柴,商店被抢购一空。银行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推倒。大家误以为9月1日物价要全面放开,新一涨价即将开始,在各大中城市掀起凶猛的抢购风潮,在几个方面都堪称共和国历史之最:

1. 波及面广。8月中旬始大城市突起抢购风,席卷全国城市和部分乡村。

2. 涉及50个大类500多种商品,部分地区抢购粮食食

油。大到几千元的高档商品,小到易消耗的便宜货,均在抢购之列。

3. 盲目性大。消费者不是为消费,而是为保值,

购物时不管品种、不管牌号、不问质量、不讲价格,很多商场积压多年的残次商品,也被一抢而空。,如贵州抢购毛线,每户一大箱,10年都消化不完。

4. 零售商品总额增幅高。8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63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38.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加13%。粮食增销30.9%。棉布增销41.2%,绸缎增销35.5%,洗衣机增销130%。电冰箱增销82.8%,电视机增销56%。

5. 挤兑银行储蓄。不仅挤兑活期存款,且挤兑未到期的定期存款。8月城乡储蓄存款减少26.1亿元。其中定期减少27.8亿元,活期增加1.7亿元。

6. 人民群众根据几年来不断涨价的生活经验,把“价格改革”,理解为涨价,其“理性对策”,就是抢购和挤兑。一旦发生,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传染到全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互联网,手机和微信,连家用台式电话也没有普及。抢购的消息就可以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7. 1988年7月份,物价上升幅度达19.3%,创历史最高记录。居民存款只有3000亿元,未必就发生抢购。抢购的直接动因是:不适当的宣传,强化了社会通货膨胀预期。

价格改革闯关受挫的根本原因,是选择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年份,搞难度最大的改革。价格改革这一关非闯不可已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深化改革的条件认识并不一致。此时不适当的宣传起到了刺激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

五.中央终于下决心收缩经济

1988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20次常务会议,重提“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原来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五年左右时间”已修订为“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会议保证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明年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今年。”

真正的整顿,是在1989年,在政治强整合的条件下,才见成效的。这样整顿必定过度,物价是降下来了,但是经济增长率从1988年的10% 降低到 1991年的 6% (实际是 3%),税收和就业压力都很大。

在强有力的紧缩下,地方政府被迫取消误解补贴,反倒促成了价格改革,1992年底,物价已放开80%。国内紧缩也促进了出口。

六.一个错误被纠正,可能犯更大的错误

1988年抢购风,如不宣传,或许可以避免。

发生以后又反应过度,不仅经济紧缩过度,而且使矛盾转移到政治方面。 中央全会接受了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反对,反对官倒”, 社会上呼声甚高,此时又放开舆论,直至发生政治事件而一发不可收拾。

从政治决策方面,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在决策案例中,我发现一个规律:

(1) 连续的胜利,会使全社会产生骄傲与浮躁情绪,

朝野互动,忽视了可能发生的危机。

(2) 偶然事件触发危机,在解决危机以后,全社会心

理接受不了突然发生的挫折,会向其他方面转移危机因素。

社会动员程度过高。

(3)这就产生:一个小错误突然发生,被迫解决以后,

会发生更大的错误。 危机蔓延,直至付出极大代价硬着陆。

除去客观因素和历史必然性以外,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

主管因素和历史偶然性? 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不可避免的。要注意社会思潮的偏差,会影响决策层的思想,

产生重大决策错误。

1988年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 我国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人民日报记者 赵贝佳

“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30秒,10、9、8……3、2、1,点火!”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时30分19秒,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准确进入太阳同步轨道。数小时后,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一张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展示了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在北京召开WMO第二区协第9届会议期间,恰逢我国风云一号A星发射。图为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向与会议代表展示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的首张云图

这是中国气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卫星和地面系统建设从无到有的重要节点。从此,我国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卫星体系。

为了这一刻,气象和航天工作者付出了近20年的努力。气象部门早早开始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发,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已具备接收国外卫星云图的能力。但只能接收图像,并未定量处理,无法挖掘原始数据或推算出各种气象要素,没有充分开发其利用价值。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气象部门引进了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运算速度不及如今个人电脑百分之一的“大型机”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团队下苦功夫,熟练掌握了卫星资料定量处理技能。

1985年,得益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发展中国家的NOAA卫星资料应用援助项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人员自主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卫星资料处理系统,为风云一号地面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风云一号发射前半年,包含14个软件包、40万条程序的风云一号地面资料接收处理系统正式开发完成,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软件日益进步的同时,硬件也在全速构建,自1974年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始组织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经过两年选址、8年建设,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地气象卫星地面站拔地而起。1987年12月26日,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通过国家验收。

1988年6月25日,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风云一号A星通过评审出厂,运往发射基地。9月7日,卫星顺利发射,从第一条轨道开始,地面系统就成功接收处理了卫星下发的资料。6时9分,第一幅可见光云图回传。照片上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分明。3小时后,这张图在世界面前亮相。

在风云一号A星研发过程中,我国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面应用系统,为后续改良和创新打牢基础;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研发队伍,成为日后研发壮大风云卫星家族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后来风云卫星在轨服务时间普遍超过卫星寿命期,甚至运行长达10年的基础所在。

如今,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现有8颗卫星在轨运行,是世界上3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组织)之一。随着我国气象监测和探测能力的继续发展,风云卫星正以越来越强大的能力,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0日04版

责任编辑:张娟

核潜艇海底航行是如何导航的?1988年9月27日中国核潜艇发射火箭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核潜艇在海底航行的过程中是如何导航的?1988年9月27日:中国核潜艇成功在水下发射运载火箭。

相比在水下发射火箭,核潜艇如何导航就更为重要。

核潜艇的导航技术,还是比较复杂的。

二战时期,潜艇的导航比较原始,同普通水面军舰没有什么不同。

那个时代的潜艇,平时都是在水面上航行。

发现目标以后,潜艇才会下潜然后发动攻击。无论是否得手,潜艇会在潜航状态行驶一段时间,脱离危险海域就上浮继续航行。

传统的水面军舰怎么导航,潜艇就怎么导航。

二战以后,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反潜技术的发展,潜艇必须要保持潜航状态,甚至连潜望镜伸出水面也可能会被发现。

核潜艇从离港后就全程在水下航行,绝对不会上浮。

即便是柴电潜艇,一定要上浮利用柴油发电机充电,也要尽量减少上浮次数。

以往那种水上导航手段,对于潜艇就都无效了。比如军舰常用的GPS卫星导航系统,潜艇根本用不了。海水会屏蔽电磁信号,潜航的潜艇根本就接收不到卫星信号。

想要通过GPS定位,潜艇就必须上浮到海面或者接近海面,这自然是不被允许的。

那么,核潜艇怎么导航呢?

主要采用惯性导航技术,再利用其他技术进行辅助。

在潜艇出航之前,首先需要配备高精度的海图,在海图上确定此次航行的路线。

潜艇出港以后,立即利用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定位,保证沿着指定的航道行驶。

惯性导航技术发展了很多代,目前是非常成熟的和精确的。

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是,根本不需要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安全性很高,不会被敌人锁定。

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零件,主要是陀螺仪和加速度计。

陀螺仪也分为很多种,是一种叫运动检测装置,可以依靠内部装置的惯性检测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轨迹。陀螺仪可以确定潜艇前进方向,保证按照规定航道行驶。

至于加速度计呢?

潜艇不可能始终保持同一个速度,总会出现速度误差。

潜艇在某个方向上行驶多少距离,需要用到加速度计来协助计算。

大家可以把惯性导航技术当作是,不需要卫星协助的GPS定位。

再优秀的惯性导航技术,也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还无法自我修复。

对于战机或者坦克来说,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潜艇则不能有所含糊,尤其是在进出一些狭窄水道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事故。

潜艇还需要辅助定位系统,对航行误差进行校对。

以前核潜艇的辅助定位技术比较落后,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时还会采用磁罗经、六分仪等传统导航仪器结合潜望镜观察结果修正自身方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在超长波通信出现后,核潜艇可以使用无线电罗盘测量导航电台方位角来进行导航。

超长波的特点是,可以穿透到比较深的水下,定位效果不错

缺点是需要建立大量的大功率的超长波导航电台,而且要分散建立在全球,普通国家没有这种实力。当年中苏决裂的一个原因,就是苏联提议建立长波电台。

现代的辅助技术就高超多了,常见的是水声定位与地球物理属性匹配定位。

水声定位就是利用声呐技术定位,同雷达比较接近。定位系统发射的是声波而不是电磁波,潜艇不需要上浮到海面。

水声定位分为很多种,精度较高,缺点是安全性不够。尤其是主动发出声波后,容易被敌人借此锁定潜艇,可能会遭到攻击。

地球物理属性匹配定位内容也很多,包括地磁、重力和水下地形等等。

这种定位需要首先收集复杂的地球重力场、磁场、水下地形等信息,还需要不断更新,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再利用先进的算法进行匹配分析,完成导航工作。

地球物理属性匹配定位的优势是都是被动的,不会暴露潜艇位置,缺点是建立数据库且不断更新,也只有少数军事大国才能做到。

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撞上一不明物体,应该就是导航出现了问题。

这艘单价超过30亿美元的核潜艇,导航技术本来是非常先进的,怎么也出这种洋相?

“康涅狄格”号配备的先进声呐系统,探测距离可以达到5公里,正常来说不可能撞到不明物体。

“康涅狄格”号撞击时,应该没有使用主动声呐探测系统,导致探测距离有限。

“康涅狄格”号撞击的可能是一个大型集装箱,是几天前某个船只坠落入海底,恰好在航道上。

美军没有及时侦测航道的变化,潜艇只是机械地沿着原有路线前进,又无法通过声呐系统及时发现障碍物,这才撞在一起。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人为疏忽。事后潜艇的指挥官、值班员和另外两名军人被解除职务。

总之,核潜艇的导航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尤其战时的技术含量更高。

现代战争,就是高科技战争。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