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犯口舌小人(八字犯口舌小人怎么办)

脾气很大 2023-09-27 18:14:45 互联网

让我不爽?打你小人!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对“打小人”这一现象并不陌生。比如前几年的热播大戏《甄嬛传》,就有这样的桥段。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针扎人偶

在鬼怪电影中,这样的场景更是多见:月黑风高之夜,神婆手持破鞋,用鞋底狠狠击打一只象征仇人的小纸人,口中念念有词,全是咒仇人加入“去死去死团”的诅咒。

其实,“打小人”作为一种巫术,至今仍然流传民间,并在一些地区还广受“欢迎”。

多年前,我与福建老友同去香港观光。老友拉我坐地铁直奔铜锣湾,本以为她想去商场扫货,却不料把我带去了离湾仔不远的某个神神秘秘的所在——鹅颈桥。

我问老友意欲何为,她难掩满脸兴奋地讲:“鹅颈桥可是‘打小人’圣地!必须得试试!”

“打小人”,是一种民间巫术,在广东地区很流行。生活中犯小人者,可将“小人”的姓名、生辰八字、居住地等信息,写在纸人上,委托打小人的神婆狠狠拿鞋子敲打小人。

据说“打小人”的鞋子需用破旧的女鞋,以其被“阴人”踩过,阴气重之故

据说,被“打”过的小人运势会因此低迷一段时间,严重者还会遭遇飞来横祸。小人被废,犯小人者既可以消气,又可以旺运,因此“打小人”这一活动至今仍受许多人欢迎。毕竟,谁生活中没遇到过几个坏蛋呢?

熟悉TVB和老港片的朋友,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某位神婆,在月黑风高之夜,手持破鞋,狠狠用鞋底击打小纸人的场景。神婆口中还必定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冇顶唞,日日去撼头;打你个小人眼,等你成世都撞版,日日被人斩……”

香港鬼片《迷离夜》剧照

老友,福建闽南生人也。闽南语底子令她对粤语有一种天生的好感。按她的说法,“打小人”得用粤语念口诀才畅快,否则总觉得缺些底气。现场一听,果然,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洋洋洒洒、波澜壮阔,全是在诅咒仇家倒霉。我哪怕没仇家,听着也觉得来劲。也就怪不得一到春天,鹅颈桥下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全都携着新仇旧恨,寻上神婆门来。

现在来看,“打小人”当然是一种迷信。但同时,它作为一项流传已久的民俗,其起源和具体实施过程,也很有些趣味。

鹅颈桥下一隅

单说香港“打小人”活动,据说是起源于港岛本地传说:

渔民一家勤劳致富,被懒汉邻居嫉妒,后者常编派些绯闻,给渔民家找不自在。

某日,懒汉又故技重施,渔民家人忍无可忍,男女老少一起来,笤帚棍棒齐上阵,甚至还有妇女脱下鞋子当武器,追打懒汉这个说人坏话的“小人”。

就在追赶到鹅颈桥时,森林里的猛兽毒虫也纷纷窜出来助阵,将懒汉咬得吱哇乱叫,只得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

故事的结局自然是懒汉改过自新,渔民的生活恢复了平静。而鹅颈桥也就成了港人眼中的“灵地”,认为“打小人”于斯,尤为灵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鹅颈桥下井井有序,各有各忙。

而在广东地区的“打小人”起源传说,还增添了其他细节:

有个村子,白虎肆虐,村民便将猪肉悬挂于室外作“保护费”。白虎吃了猪肉,也就同村民相安无事。

但是,村长有位贪婪的伯父,这位伯父半夜却把村民的猪肉偷走了,白天拿到集市卖,结果某年惊蛰夜晚,真白虎下山收保护费没收到,一怒之下便咬死了所有牲畜,村长伯父的偷窃行径也就随之曝光了。

大家自然是愤怒的,想群殴之,无奈对方是村长的亲戚,敢怒不敢言。但替代品毕竟还有。村长姓“余”,能拆成“二”、“小”、“人”三个字,“伯父”谐音“白虎”,于是村民便一边用草鞋拍打着白虎,一边骂着小人,不满情绪得到了疏解。

一般情况下,“打小人”仪式必有老虎像,材质或纸或布,取“白虎”意也。

民间故事听听即可,不过从中倒是能看出些道道。

先说这“小人”吧。

中国人对“小人”的深恶痛绝是由来已久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中国文化中,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君子必然击败小人,是一种积极正面的道德向往。上述两个故事,也反映出了我国老百姓朴素的道德观。

香港鬼片《迷离夜》剧照

再说说“惊蛰”和“白虎”。

鹅颈桥“打小人”的生意,总是春季最好,特别是惊蛰时神婆们尤为繁忙,收钱都收不过来。因为按照她们的说法,虽然一年四季都能“打小人”,但惊蛰这天是“正日子”,小人更容易受到暴击。

这里面,还衍生出南北方的差异。按农历计,惊蛰那日,万物苏醒,南方尤其是福建广州,惊蛰后毒蛇猛虫会纷纷出洞,一不小心就会被咬。

而在北方民间传说中,惊蛰这天开始出来觅食的,是白虎。白虎是杀伐之神,金气猛烈,它是争斗,是口舌,是是非,甚至是血光之灾。算命先生说某人“命犯白虎”,指的也是犯小人的意思。

也因此,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惊蛰日“祭大虫”的习俗,如同前述第二个故事中留给白虎的肉一样,希望它得到香火被喂饱后,便不再害人。

“打小人”时,白虎必须拿肉来“收买”,认为这样之后白虎就只咬小人不咬好人了。

渐渐地,仍保有这些风俗的地区认为,惊蛰引动毒虫猛兽,也引动小人,在小人刚露头时就狠狠打,有“掐尖”的意味;白虎也是可以利用的,神婆在进行“打小人”仪式时,会拿肥肉抹老虎的嘴,贿赂过后,它便可以去咬那些该咬的人。他们还认为,被打到运气衰微的“小人”,再被老虎狠狠咬一口,正义瞬间就会得到伸张,人生又是一片风平浪静。

“打小人”专用纸人,男人丁和女人丁

据说,“打小人”还不能瞎打,还要有专业性。比如老友光顾的那位神婆就说,“打小人”最好选在三岔路口,煞气大;最好选破日(不吉利的日子),小人运道最低迷;最好位于桥下等阴湿之地,阴气重,更容易得到白虎保佑。

但看似专业,却还有不少明显忽悠人的地方。比如即便你不知道要打谁,神婆也还是有办法让你乖乖掏钱的。记得老友那天就说不知道害她的小人是男是女,只觉得有小人,神婆说没关系,有几种小纸人:男人丁、女人丁、不记名小人纸等,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像老友这种没有特定对象,仅想打抽象“小人”的,用不记名小人纸就可以了。神婆还说,打一打,还可以顺便祈求下事业顺利、身体健康什么的。

总之就是,功能齐全,稳赚不赔。

《金枝》及作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那么“打小人”真的有用吗?

既然是巫术,“打小人”遵循的也就是巫术作用的原则。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金枝》,概括出巫术建立的两个思想原则:其一,是“相似律”;其二,是“接触率”。相似率强调,施术者通过模仿相似的物或情境,就可以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物;接触率,则是认为施术者可以通过某物,对某人施加影响——只要该物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它是否为该人身体的一部分。

比而观之,“打小人”实际上是两种原则的混合体。纸人是对小人本身形态的模仿,而在纸人上写上小人的八字或相关信息,实际就是建立一种“接触”的联系。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诅咒娃娃

“打小人”并非新东西,同对木偶、画像进行物理攻击的中国古代祝诅术,本质上没有区别,也符合巫术的相似率和接触率。其原理听上去不明觉厉,但想想也知道,巫术原则如果真的有用,恐怕中国的历史就会被改写了。熟悉汉唐宫斗故事的朋友们恐怕就很清楚,皇后成为“高风险职业”,同巫蛊总也脱不开关系,施术者一方多半也没有好下场。后世宫廷虽乐见皇后妃子求佛拜菩萨,但对巫术,是呈绝对禁止的态度。

而所谓巫术建立的原则,也并非是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得来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规律;它更多地,是同偶发性结果强行建立起联系的主观经验。

说白了,和大多数迷信行为一样,要的就是个凑巧和信者自己的心理暗示。

逢着“打小人”的“正日子”,鹅颈桥人气很旺

那么,既然如此荒诞无稽,“打小人”这一民俗又为何留存至今?

当年遇到的那位神婆,在我们同她的闲聊中,似乎也能窥见个中原因。

她说曾接待过一位男客户。这人常年跑生意,惹上官司,来之前已经在香港算了一整天的命了,遇到的所有算命的都说他官司肯定输。后来到了这位神婆摊位前,啥也没说,坐下就嚎啕大哭。神婆除了给他做“打小人”的仪式,更多的是耐心地听他讲那些或许他从来也不会对家人说的生意场上的委屈。后来,客户打赢了官司,途径香港时还买了不少水果点心,专程来看这位神婆。

而像这位男客户一样的人也不少:被老板同事欺压一肚子苦水没处倒的上班族、希望竞争对手失败的商人、希望前任倒大霉的彼男彼女,甚至是为了婚恋问题带着墨镜往来盘桓被人指指点点的港台明星……在“打小人”的摊位前,你可以见到各种人,仿佛世间一切苦,都能在这里得到宣泄。

互联网时代,“打小人”生意也上了网

巫术,本是古人为了在自身无法控制的大自然中,夺回对环境的掌控力而设计的方法。那时候的人,无法征服自然,每天都要面对物质世界残酷的不确定性。而在今天,虽然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制约物质世界对人类的影响,但人类仍会蓦然发现,一些不确定性依旧存在——它或存在于人际关系中、或存在于情绪内心里,无论什么形态,总归会有失控的部分。于是,一些人在不确定性面前,就会不自觉地滑向迷信。

我记得有位爱算命的朋友就跟我说过,其实他也不是真的信,图的,只是算命先生那两句开解,觉得比看心理咨询师便宜多了。我想,这也许就是许多类似于“打小人”的民俗依旧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原因吧。人们需要它,不是认为它真的会“显灵”,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它或许恰巧能打开一些人的心结,给予他们重新面对现实人生的勇气。

试想,只要花一两百元,就可以暂时从痛苦中抽离,重新挺直腰杆回到不确定的生活中,继续奋斗,继续面对未来,可能在一些人心中,也的确算是一个经济实惠的选择吧。

当然,凡此种种,总归是做不得真的。人们最后真正依靠的,其实还是自己。

遭遇得罪不起的小人时,王阳明这8字诀,可助你全身而退

人生在世,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人。

小人无德,他们好像见不得你有好事,也见不得你安然无恙,无缘无故就处处给你小鞋穿,百般刁难你,唆祸挑祸,给你制造麻烦。

一般人遇到了小人都是束手无策,自认倒霉。但王阳明却给后人留下了这8字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学会了这一招数,遭遇得罪不起的小人时,可助你全身而退。

01共处共生,乐于奉陪‍‍

王阳明说:“人若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我长进。”

这句话的意思是:越是害怕事情,越是难以全身而退。不妨借此机会,用心做这件事情,平心静气地磨炼自己,提升自己,对自己不但没有了害处,反正大大地有益。若是只贪图安逸宁静,遇到了事情就想一味地逃避,那自己的处事功夫也难有长进。

换句话来说,人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的事,逃是逃不掉的,只有迎难而上,以乐观的心态迎接它们的到来,当成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炼,就会受益。若是动不动就生气抱怨,那就说明自己以往的磨炼程度还不够。

遇到了小人,就像生活中遇到了虱子一样,避无可避就只能想办法消灭它。既然生活处处本就有小人,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那就只有与其共处共生,打持久战,把自己磨炼成与小人纠缠不休斗争的高手。

此心不动,就是要做好磨炼自己的准备,不要有其它不现实的想法,以为可以走捷径,投机取巧。随机而动,就是根据不同的小人采取不同的策略。

02对小人要有策略

王阳明说:

君子与小人,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处之未尽之道,或过于疾恶,或伤于激愤,无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则皆君子之过也。不争一时之长短,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口舌之快。

王阳明认为,与小人斗争,不可操之过急,而要保持头脑清醒,讲究策略战术,方可少吃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如果不幸处于劣势,就安然待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如果心急心乱,失去了策略战术,对其恶毒产生了恼羞成怒或气急败坏的情绪,那么对应付小人没有一点好处。

因为激怒了小人,他们就狗急跳墙,做出疯狂的举动,对大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就是君子的过错了。所以,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不能与其争一时的长短,也不能逞勇斗狠,不能做口舌之争。

现实生活中,我们与小人斗争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在斗勇的基础上,更应该斗谋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是对付小人,不要心乱,以恶制恶,胡搅蛮缠如小人,而是要将兵法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针对小人的心理顾忌,有效地打击小人。

03切中要害,打蛇打七寸

王阳明认为,小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本性,决定了对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保持自己的定力,遇事不慌不忙,从容淡定地先找到小人的弱点再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才能轻轻松松地解决掉问题。

与小人斗,纠缠不休于小事,只能令自己身心疲惫而毫无战果。只有像打蛇打七寸那样,先找到了小人的弱点,再借助外力或者集结众人的力量,对准其弱点,一举打垮他们,方可一次性解决掉问题。

要知道,小人的头脑也很聪明,他们也会拉帮结派,不择手段偷袭你,各种打击报复针对你,如此你就疲于奔命,永无宁日,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而一生碌碌无为。

与小人斗,千万不要以恶制恶。如果激发了他们的恶毒本性,他们反而会变本加厉,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为祸人间,多灾多难。

正确的方法是打击他们的利益所在,让其投鼠忌器,不敢胡作非为。只有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找到了打击他们要害的巧妙办法,方能一击必杀,以巧取胜,毕其功于一役。

综上所述,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人,得罪不起,避无可避,不妨记住王阳明的八字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自己心不乱的情况下,集中思维想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具体情况灵活应变。(作者:史鉴)

遇到位高权重、惹不起的小人,怎么办?王阳明八字策略,非常实用

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能做成丰功伟绩的人,一定德才兼备之人,比如圣人孔子、王阳明(王守仁)等圣贤,但他们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历经磨难。

恰如《王阳明全集》所言: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王阳明龙场悟道

也如孟子所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先和大家分享一下《王阳明全集》所记载一段故事:

王阳明成为圣贤之前,面对位高权重、惹不起的小人的主动挑衅,他运用心学作为武器,轻松应对的策略,进退有度,化危机于无形,实在高明,至今也颇为实用!

锦衣卫

关于小人,《资治通鉴》表述最为贴切:

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为君子;才大于德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

小人往往是具备过人的才华,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以利己为核心,做事情无所顾忌,把厚黑学发挥到极致,让人防不胜防,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公司,比比皆是,防不胜防!

《王阳明全集》记录了王阳明(王守仁)靠差役、乡勇、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等组成的杂牌军,灭掉宁王朱宸濠的三十万穷凶极恶的叛军详细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如此成功,给他带来不是嘉奖,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甚至危及他的生命。

历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王阳明仅仅用35天就平定宁王叛乱,让无数想发国难财的人梦想破碎了(以锦衣卫头领江彬为首),让与宁王里外勾结的朝廷高官与大内太监(以御马太监张忠为代表)害怕了,所以他们相互勾结,企图借明武宗朱厚照的名义,致王阳明于死地!

江彬、张忠是明武宗朱厚照最信任的人,他们是位高权重,得罪不起的小人,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无人敢惹!

而他们搞错了对象,王阳明自从龙场悟道之后,心如明镜,他们所有招数和策略,都真实投射到王阳明内心之中,他再也不会重演年轻时斗大太监刘谨的以卵击石之举,他说:

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处之未尽于道,或过于疾恶,或伤于愤激,无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则皆君子之过也。不争一时之长短,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口舌之快!

他冷眼看着这些小人表演,见招拆招,来一个打一个,来一双杀一对!

唤醒恶人的良知,戴高帽,送瘟神

在王阳明看来,只要一个人没有坏掉极点,都还有良知的,只是被其私欲蒙蔽而已!

锦衣卫头领江彬首先出手,他派一名贴心的锦衣卫去找王阳明要宁王,王阳明知道,如果宁王被江彬等人带走,后患无穷!

这位锦衣卫见到王阳明,两个字“要人”!王阳明说,没有皇帝手令,谁要也不行!

锦衣卫一看王阳明态度很坚决,改口“人不给,给钱!”,企图用行贿之名,来构陷王阳明。

王阳明送上5两银子,并告诉锦衣卫: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廉洁之名,我没钱,也没啥本事,就会写文章,准备写文章来歌颂的你的美德!

锦衣卫一看就知道,遇到硬茬,王阳明文笔天下闻名,如果真的写一篇“歌颂”他和江彬的文章,可能会臭名远扬,灰溜溜的走了,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竟然告诉了王阳明大太监张忠阴谋,让王阳明早做准备!

打蛇七寸,以恶制恶

江彬只是想发点国难财,而御马太监张忠勾结宁王的证据,可是在王阳明手里,这可是要命的事情,他派两名高级的太监去找王阳明。

这两名高级太监见到王阳明,穷凶极恶,软硬不吃,王阳明不为所动,自己亲自送宁王给张忠的政治对手张永,以恶制恶!

回来之后,把这两名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直接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处理!这两名宦官一看,自己的把柄在王阳明手里,只好作罢!

对于这些没有底线的恶人,不要激发他的恶性,而要反其道而行之!用利益和隐忍,让他们知道和你斗,会丧失更多利益,和你合作才是获得更多利益!当然这些方法都是超常规的手段。

后来张忠亲自去找王阳明,一样没有得逞,只有作罢!

心学实用最高策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面对穷凶极恶的小人,王阳明知道靠儒家的说教没有用,礼义廉耻没有用,忠孝节义也没有用,这玩意儿除了让人昏昏欲睡外,并没有任何作用。

根据《王阳明全集》所总结:

他知道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这也是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良知,是你的本心,是你的发愿,是你的理想!行:是你的实践,包括你的体力和脑力。

而知行合一应用实际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八个字!

王阳明全集

既有高远的志向(良知),便不对琐碎之事动心。因为有不动之心,其志愈笃,用心愈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理固宜然也。

随机而动,很多人忘记本心,去读所谓成功学、厚黑学,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而忘记自己本心,让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是本心,术是策略!

今天特别向大家推荐一本《王阳明全书》,期待您早日领悟心学的真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