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八字(黄庭坚老师)

龙行天下 2023-08-25 15:20:16 网络

写对联必须忌孤平吗?对楹联忌孤平说的质疑

对联必须忌孤平吗?

◎南郭居士

前几天写了一篇《什么是孤平?孤平怎样避免?》的文章,是专门针对格律诗而言的。简单归纳就是仅在“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个句型中会出现孤平,最简单避免孤平的方法就是,这两个句型中,按标准写法,倒数第五字不能是“仄”!否则,就犯孤平了。不管是在律诗还是绝句中,概不能例外,因为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不过关于近体诗的孤平仍然有不同意见和争议。

最近写了一幅对联:“琼花一夜开南陌,羌笛数声傲北疆。”朋友说你孤平了,我一看果然孤平了,赶紧改成“琼花一夜开南陌,羌笛三声醉北疆。”

而关于对联是否需要讲孤平,目前还真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对联不能孤平,另一派则认为孤平为格律诗之忌,对联不忌。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其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对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关于对联的属性,表现形式已经成熟。有人总结了对联的九个禁忌,即“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其中的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最后一个字平韵除外,只有一个平韵,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并言上联孤仄也不可取。

虽然我不是楹联专家,但通过对其结构和平仄进行了一番分析后,发现对联忌孤平说似乎难以自圆其说,下面我用类推和枚举的方法试作分析,在争论尚未结束之前,也作为一种意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从对联的句式入手。对联遵循的是“马蹄律”,其音步基本遵守:二一,二二,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依次类推。注意,本文只针对基本句式,特殊的节奏点另当别论,后面的句型亦然。

从平仄基本格式推演:

三言A型 平平仄/仄仄平,三言B型 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A型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四言B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A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五言B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A型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六言B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A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B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八言A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八言B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九言A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言B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依次类推。

那么通过从对联平仄基本结构的推演,提出我对对联忌孤平的质疑。如果一言二言也算的话,那么一言二言三言四言的A句型(或曰正格)就全部孤平了!难道因为犯孤平就不能写四言以下的对联了吗?这是对联第一个忌孤平站不住脚的地方。其二,孤平一说只是从律诗演绎而来(且不论其争议性),因只能生搬硬套进五言和七言句型的对联中,对其它句型便没有说服力。其三,所有八言以上的基本句型都与孤平无关,因为始终会出现两个以上平,这又是对对联忌孤平说致命的打击,基本推翻了对联忌孤平说的必要性。其四,对联虽说可以借鉴其他文体来完美自己,但它毕竟是独立的一种文学形式,与律诗及骈文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能用律诗和骈文的规则来约束其自身发挥的,忌孤平说也不应例外。

以上四点是主要方面,当然也有其他一般性质的原因,比如有些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挥,把孤仄之说也套进对联禁忌中。还有人为使忌孤平说可以推行,在首先排除必孤平无疑的一到三字联后,然后规定,四字可孤平孤仄,从五字始,多句联每个分句可放宽,长联三字分句可放宽。统统都放宽了,那还要忌孤平说做何用?长联分句可放宽,而多字联本来自身就否定了孤平一说,最后只剩下五字和七字联,还不是从律诗搬来的那一套尚有争议的孤平说吗?

犯孤平是律体诗歌创作的最大禁忌,此说依据本来就不明确,孤平拗救之始作俑者为清人王士祯,再经后人推演发挥,在近代似乎要变成律诗定律。然有人详考唐人律诗,“孤平”、变体实多,救与不救,皆出自天然。而尽管如此,近体诗尚且发明了孤平拗救之说,但忌孤平说从格律诗搬入对联后,发现用孤平拗救大法行不通了,于是便只提忌孤平说,不再给破解之法了,这多少有些令人尴尬。

楹联本是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并且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同时它又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但这不能被其他文体束缚了手脚,特别是多字联和长联,由于节奏点的不同,平仄排列会被碎块化,如果再套用孤平之说就更牵强了。下面再看看对联一些格式的例子,加以对本文的体会。

一字联:

二字联:

汉赋

楚辞

三字联:

飞鸟尽

良弓藏

四字联:

棣华罨映

荪馤绵延

五字联:

流光知易老

白日恐多情

(南郭居士)

雷动三候草

花含十里苞

(南郭居士)

六字联: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七字联:

帚扫春秋风雨路

门开四季启明星

(谓环卫工人。南郭居士)

媚香楼做桃花梦

五丈原耕诸葛田

(南郭居士)

南郭寻仙求碧落(南郭居士)

崂山问道钓烟波(踏浪吟歌)

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

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问法红尘,寻禅净土

取经西域,飞锡南门

(南郭居士)

九字联:

祖邦今崛起,正需作气

人世敢担当,不问出身

在水一方,不见伊人笑

寻花桃坞,犹闻元亮吟

(南郭居士)

十字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多字联:

童子看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白龙江畔|稻谷香|橄榄绿|精准扶贫|走进|新时代

五凤山旁|千家喜|万民安|扫黑除恶|迎来|艳阳天

横批:龙兴凤举

(南郭居士)

二百年|官铸铜钱|乃|一方宝地

三千亩|茶兴产业|真|四季芳园

(南郭居士)

落日遥遥,东君夙夜调风雨(南郭居士)

玄天朗朗,北帝玉虚镇鬼神(老世空间)

对联的平仄是美的,但平仄之外还有更多美。有人统计,即便是马蹄韵,其平均有效率实际上也只有26.7%。因为对联还有大量的表现形式,比如经典的有十四种形式:1.同字异音,2.异字同音,3.回文倒顺,4.顶针联,5.叠字复字,6.同偏旁部首联,7.谐音双关,8.隐字联,9.歇后联,10.谜语联,11.集句联,12.名胜联,13.讽喻联,14.谐趣联。因此把自己禁锢在孤平之说中是不明智的,我的意见是,对联是可以不忌孤平的,但凡事总有例外,如果想参加一些大奖赛,或者在一些专业社作业,那你就必须注意孤平,因为评委或者编辑当中,多数派是相信对联忌孤平一说的,他们又何尝不是孤平说的代言人呢?

另外,笔者是诗词作者,也写过一些诗词理论方面的质疑文章,受到诗友的大量批判,当然更有大量的支持,比如《别拿平仄吓唬人》、《莫拿挤韵吓唬人》、《不懂平仄照样写古诗,不信我来教你》、《喝火令,黄庭坚被踢了!》、《格律诗是否需要在标题处标明格式?》、《《春江花月夜》赏析并“孤篇压全唐”质疑》等等等等。相信本文的命运也会如此,因为我总爱和“权威”们“作对”。同时,除写诗词之外,偶尔也学学对联,积累下来也上百幅,也许是受了写诗的影响,大多是七字联,这里试展示数幅,权作本文的结束,为了不陷入被“无端”质疑的漩涡,这些七言联却是特意避免孤平了的。

南郭居士七字联选——

上联:三分天下出师表

下联:两过祁山八阵图

上联:点豆埋瓜浇谷雨

下联:摘茶折笋送清明

上联:三尺讲台耕日月

下联:一壶老酒慰风尘

上联:霜谷问香唯见菊

下联:衰翁饮月不邀朋

上联:等闲不叫金蝉子

下联:无敌原来弼马温

上联:释盏挑灯翻正史

下联:躬身酹酒祭忠良

上联:慈母沈恩何以报

下联:云窗烛泪不堪吟

上联:不与繁华争一处

下联:敢将笔墨论千秋

上联:夜煮一壶三月露

下联:窗含半朵二更云

上联:天行正气分清浊

下联:石孕金猴识鬼神

上联:梦里山河遗万卷

下联:壶中日月醉千秋

上联:龙幡但举平倭寇

下联:天道终归续汗青

上联:八千里路追风雨

下联:五十余年赋瀚词

上联:偷闲一醉轻权贵

下联:避静孤游弄叶舟

上联:阑珊灯火杯中夜

下联:寂寞笙歌月下人

上联:穿针欲绣床前月

下联:举目难寻梦里人

上联:门谢春秋尘与土

下联:窗含朝暮画和诗

上联:太华雪陡三千尺

下联:壶口烟高九百盘

上联:江流不过金蝉子

下联:三藏无非菩萨心

上联:清风不识扶风帐

下联:楚梦安知范蠡舟

上联:西厢一夜芳菲乱

下联:吕氏春秋造化深

上联:春水流流流到夏

下联:经年去去去无痕

上联:横琴西郭卧龙计

下联:抚剑长安司马心

上联:红杏出墙春意闹

下联:青梅煮酒剑气横

上联:沉香亭上倾城色

下联:采石江边满地诗

上联:西楼明月伴君醉

下联:南苑蔷薇与影长

上联:暮春谷雨杨花路

下联:杏月清明上河图

上联:莲开步步无尘路

下联:佛教时时向善心

上联:诗满江天花满地,

下联:心如明镜发如霜。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协、甘肃省作协、《诗刊》子曰诗社会员,《陇南诗词》编审,《成州文学》顾问,《炎黄诗词》总编,雪藻兰襟诗社终审主编,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书法:黄庭坚晚年草书,霸气外露

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

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宣议郎监鄂州、奉议郎兼宁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61岁。而后,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大学士”。1265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文节。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在祖父黄湜的影响下,黄庭坚自小就喜欢书法。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深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 。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书画讲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